19.12.05

從外國小野貓到屋村醜小鴨
湯盈盈的形象改變

研究問題
湯盈盈的明星文本在《阿旺新傳》推出後轉變,由之前的洋化開放形象,到受本地接納,甚至能引起共鳴的電視影星。本文將探討她的轉型過程和因素。

引言
湯盈盈不經不覺在無線做了十年藝星。她雖然一向處於半紅不黑的狀態,但形象早已確立——舞女、第三者、狐狸精,加上本身是外國回來、大膽衣著和性感身材,都離不開做勾引男人的壞女人。這樣的形象很難令她走紅。
電視明星是香港很多藝人的起步。一般的星路都是由電視或音樂藝人開始,躍上大銀幕,再跳到世界市場。電視的本土性特別強,而且都有家居性的,內容針對普羅大眾及一家大小的口味。這和電影明星或歌手不同,不能只為吸引某一個群體(例如年青人市場),所以為了普遍的認受性,電視明星一定要有正面及大路的形像。
經過《阿旺新傳》後李笑好的角色,湯人氣急升,之前的負面形象一掃而空。壞女人到好女人,洋鬼妹到屋村妹。她得到的認同是無線意料之外,她隨即被力捧。李笑好和她都成為城中傳奇——一個廣為人認同的勵志神話。

湯盈盈檔案---寫在李笑好之前
湯盈盈像很多香港女明星般,都是由選美大賽晉身娛樂圈。1995年她以蒙特爾小姐身份參加香港華裔小姐,落選後便做無線的合約藝員。她演出多部電視劇 ,近年作品包括《十萬噸情緣》和《開心賓館》,但都是一些連網頁也沒有提及的小配角。湯一向給人的形象都是賣弄嬌媚或身材,性格不討好的。不是刁蠻,便是高竇。《旺》劇前一套的《開心賓館》,湯就是一個口舌招尤,人見人怕的女人。

此外,湯也曾演出多部電影 。導演都喜歡利用湯的嬌嗲聲線或突出身段,她的發揮機會來來去去也是凸點、受驚、尖叫;除了沒有性格的配角,便是貪新忘舊的女朋友、犯過事的少女、走投無路的舞女等。

至於湯盈盈的新聞,焦點多在她的上圍 、周圍蒲一類。這些新聞都符合她加拿大歸來、開放性感的形象。偶爾明珠台都會因為她英文流利,找她宣傳節目。湯就是在英文台及中文台之間的藝人。

成功上位---李笑好 唱得好 有logo
《旺》推出後,各方傳媒都吹捧湯為人氣上升的明星。

首先是無線立刻把刪剪了她的戲份,從新加回《旺》未播出的部份,《旺》的網頁上也設了「阿旺好友」及「帶旺阿好」兩個專為她設的版面。之後《東張西望》和《娛樂直播》 多次訪問她,也有其他翡翠台節目也找她做嘉賓或主持 。
無線更為湯當身訂做了《好在你左右》和《笑口常開》,李笑好更有手繪的公仔mug頭,可謂綽頭十足。無線的TVB週刊更多番用湯來宣傳。包括她的新劇集《愛情全保》和《潮爆大狀》,甚至關嘉美信箱也找來湯寫來信,藉以帶來注目。近幾期的TVB週刊內容也訪問了湯多次。

其他雜誌也隨即以「李笑好」作封面 ,由報導她家庭背景、入行經歷、當紅感受,以至帶旺貌似她的日本三級AV女星銷路 。
她的廣告和剪綵活動也暴增。此外,她更帶摯了她的螢幕情侶李家聲。TVB網頁更稱李笑好「俘虜了全港歌迷,你不懂她,便太out了」。

當紅過程分析
這一個月,湯盈盈得到全港學界頒的「演技大躍進王」 及無線的「2005最佳女配角」前,除了華裔小姐,她之前就只曾在「十大最佳一夜情選舉」榜上有名。究竟她是怎樣在短時間踏上成功之路呢?

為搞笑
關鍵當然是《旺》怎樣令湯一炮而紅。
《旺》劇看似是關心香港的弱勢人士,但出來的效果卻是以邊緣族群帶出喜劇感。片中刻意包括很多弱勢角色—智力遲緩的阿旺、其貌不揚的阿好、菲律賓藉的賓仔、沒丈夫的蓮姐等,而且他們都是住在公共屋村。這些都顯出該劇希望引發到觀眾對低下階層,特別是邊緣人士的同情和關心。湯也提到監製也是和她到公共屋村和居民溝通、揣摩角色。
不過,出來的效果並沒有履行這個責任。劇情多以他們邊緣的身份作為喜劇的橋段,亦不是寫實的描寫他們生活上的障礙,只是以嘲弄的方式去描述。以李笑好的角色來說,監製黃偉聲曾找來黃紀瑩及譚小環飾演 ,但兩位都分別嫌棄角色扮相或撞期而推卻。其實,她們的感覺也似是「搞笑」,演出該會更粗俗。李笑好的造型也頗偏離現實,她的墨屎特別深色,她的頭髮又長又油,牙齒也跨張。她像是一個虛構的卡通人物,多於一個真人。
笑好的經歷多是被戲謔。首先是她被弱智的阿旺拒婚,然後阿旺為她改了「美麗」作藝名、繼而因為樣貌太醜而在「殘忍一叮」被叮走,還要被梁榮忠多番批評,再被一個和她樣子不相伯仲的老男人在相親時悔婚,最後還要跟一個菲律賓人結婚才得到幸福。這一切都是為「搞笑」,以戲劇角度去看就是給觀眾呈現一個比他們更差的角色,讓觀眾覺得處於一個更優勝的位置去取笑人。

沒信心所以成功 
不過,出乎監製的意料之外,觀眾對李笑好的角色並沒有報以純嘲諷的態度。觀眾起初到不認得她,這是她第一個成功之處。很多人因為她這突破的表現而欣賞她。觀眾也對她的演技產生認同,覺得她把這角色的自卑感發揮得很好。監製這時表示會為李笑好拍攝「外傳」。之後把她在《旺》的戲份重新加入 ,就顯示出製作單位根本沒預料阿好會這樣受歡迎,她只是用來搞笑的其中一個配菜而已。觀眾對她的愛護和製作人營造的效果是矛盾,後來才產生互動,令雙方也得益。

其實湯盈盈在拍攝及宣傳期時,對這角色也不是太自豪。她在李笑好的打扮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她刻意不做facial,不吹好頭髮,令自己慣於不修篇幅。而本身由於假牙太突兀,她戴後也十分沒信心,即使在電視城裡行來行去,也不會抬頭。雖然她很努力去做好角色,但其實一開始她也不是一個有信心的演員。她自言也想不到本身怕醜的心理會助她演譯角色。到劇集播出,她才對自己有份營造的李笑好效果有信心,常以其形象示人。

觀眾反應
我訪問了四個喜歡李笑好的觀眾 。
李太太是中學教師。她喜歡李笑好因為覺得她表現了一種「善」,提醒她這個世界上還有好人,會為幫人而毫不計較。她初時也不認得湯盈盈,驚嘆那裡找來這麼醜的人。發現後覺得她也演得不錯,但不覺得她是犧牲很大,做演員扮醜沒什麼大不了。她傾向喜歡李笑好,但對湯盈盈就沒太大感覺。
Andrea是小學六年級生。她坦言起初也不認得湯。她也是對湯沒太大感覺,亦不會支持她做其他角色。但她覺得李笑好很好笑,每次看見她出場她就會很興奮,也是長期《旺》的捧場客。而且當我問她會不會覺得李笑好很恐怖和很核突,她立刻強烈的回應「當然不會!」,好像還怪我說李笑好不好看。
林太太是全職家庭主婦。本來不看《旺》,但看了幾次《東張西望》(下稱《東》)覺得李笑好很可愛,相信之後也會支持李笑好的節目。她說湯扮李笑好的樣子比她真人更善良。
阿星是網友。他在留言板一直揚言很支持湯盈盈。他覺得她是個突破,比阿旺更出色,亦欣賞她本身很努力,亦因為多了留意她,覺得她性格率真。
訪問在《旺》即將大結局時進行,可見這時觀眾較接受李笑好,亦對她宣揚的價值十分受落。

為揚善助人
無線看到觀眾的支持後,立刻轉了對湯的定位。起初她只是「搞笑」的其中一員。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李笑好成為善良的典範。TVB的網頁加插特別介紹「阿好」的版面,那兒說到「她知識平平,姿色等如零...但能衝到電視城。阿好,你是眾姊妹的典範。」 ,李笑好才真真正正成為「弱者」的模範,只要心地良善,外表是不重要。
湯也表示希望利用李笑好當紅,來鼓勵香港失去信心的人,尤其是家庭主婦和窮困的小孩子 。她很早已決定自己是要幫助弱勢的人。她這個階段還是關心弱勢。湯盈盈也著李笑好多注重儀容 ,打扮一下也可以令自己多點信心。這也像是她對其他沒信心人士說的話。
隔兩天後,湯再次被《東》採訪,她今次以李笑好的裝扮,在電視城走來走去,和秋官相擁,和唐寧抱抱,還安排她和好友鍾麗淇及劉曉彤 (Belle)邊傾邊訪問。大家都稱讚她好好,一向深得人歡迎,一向也很喜歡她。主持也多次說李笑好很漂亮,簡直尤如她的造型很漂亮。湯盈盈自己本身善良和親切的形象,也給觀眾留下印象。

為宣傳醜的神話 延續紅的傳奇
到十二月頭,電視節目方面,《好在你左右》說是測試反應,全程讓傳媒報導,由湯擔心歌迷 和影迷太凍不來錄影廠,到140個支持者來到,湯盈盈感動落淚,都像是節目的一部份。
李笑好的新節目宣傳,李家聲(即賓仔)高呼:「連TVB高層都賞識阿好!」,不斷強調李笑好成功的事實、當紅的神話。宣揚的價值卻不再停留在普遍的美德(善良),而是她個人的成功。
湯盈盈這時的訪問主要都是多謝家人的支持,自己感動得到香港市民的愛戴。
她宣傳的片段是和李家聲及一些幕後人士切乳豬,穿著白色皮革,興奮地和「無線高層」握手,感激他們的賞識。阿好「身光頸靚」,好好迎接她兩個新節目。
《好在你左右》拜神,真正切燒豬,湯以天使裝扮示人。對記者說的都離不開「很忙」、「很高興有機會」、「家人朋友慶賀」。和剛剛當紅時,每次訪問都會提及「阿好心地好就靚」的概念不同。

真正本土化
至於其他節目,無線找她宣傳過明珠台招募,她在蘭桂芳四周派發傳單招募英文台的主持人,這可是和她本來的形象相符。但今次特別在傳媒有報導,而且《東》也有播出那天的情況。這時,我們可見紅了的不只是李笑好,湯也是受力捧。
另一節目便是《明曲滿天星──雍雅山房最美一夜》,湯以七十年代的裝束打扮、又唱又跳,彷如當年寶珠芳芳的青春形像。這晚十足懷舊,歌舞和地點也盡顯七八十年代情懷,和湯合作的是長輩級人馬 ,雍雅山房更是「最後一夜」。懷舊是一樣很本土的東西,不是隨便找來一個電視明星便有說服力。湯盈盈可以擠身成為其中一位表演者,可見她已被接納成為廣大香港市民認同的明星。她在加拿大長大,「鬼妹仔」可以代表香港其中一節歷史,有其不平凡的意義。

明星文本的轉變
湯在國內也引起討論,《旺》播出不久,內地傳媒已將她比喻為八十年代的「林亞珍」,雖然當時來說很誇張,但結果無線為湯開拍的《笑口常開》也是仿照當年林亞珍諷刺時弊的格局。
兩個多月來,除了網上媒體和電視台間的互動,雜誌和報紙的新聞也對湯當紅有催化的作用。各樣媒體合力塑造湯的神話。

湯之前的電影和電視劇也是她明星文本的第一媒體產物 (Primary Media Products),第二媒體產物就是《旺》的形象改變。
新聞論述 (Journalistic Discourse)包括《東》的催谷人氣,主持人開始以李笑好「真的很漂亮」來代替她的形象醜陋。媒體開始以她的「美麗」蓋過她影像上的醜陋。她的家人和其他藝人在《東》對湯的稱讚,以及湯自己的心路歷程,令她和李笑好的奮鬥和善良同樣值得人學習。雜誌和無線的反應差不多一樣敏捷,亦做就了不少湯和市民的親身接觸。
閱讀人團體 (Audience Group)覺得湯以至李笑好都十分合心水,很親民和友善。她的神話蓋過了真實,由電視劇指出的「善就是美」 ,到「由屋村到電視城」,觀眾都相信世界美麗了,現實真的能容許有如李笑好這樣的一個人冒起,支持湯就是支持這個神話。
最後,湯的社會文化背景 (Socio-cultural context of Reception)已成為一個「得到成功所以你要繼續支持」的對象。無論是湯,還是李笑好,她們都是「好」而出頭,她們是「要得到你支持」的代表,因為她們都是宣揚正面的價值。

結語──李笑好紅還是湯盈盈紅?
總括而言,湯是成功以「醜」本土化了自己,成為香港市民(包括新移民、屋村居民的模範,教師的教材)普遍認同的對象。再繼而搭上「青雲之路」。
湯在最新一期的雜誌首次以湯的「正常」裝扮示人 ,她高興觀眾原來她是醜是美都會支持。醜只是工具。若李笑好是由真正醜陋無比的人飾演,香港人的包容性是否真的可以這樣大?湯盈盈以後能否繼續當紅,還要看「醜」和「善」可以捱到多久,而她自己能憑實力創造到多少,其他人又能否為她賦予更多價值。畢竟,她的明星文本都很倚賴無線賦予她的改變和發展。
宏觀來看,近年香港媒體越來越趨向「揚善」 ,這是否香港人在努力過後盡顯疲憊時,一條更好的出路?也是湯盈盈效應帶出的另一啟示。

20.11.05

香港的本土文化去哪?

在香港越久越看到香港的混雜,然而也越在這堆亂流中找不著香港的獨特本土文化.近期「身份認同」這回事都鬧得熱烘烘的,無論是政治上、文化上,香港人都對這個討論更重視.於是我便嘗試在一堆堆香港情況中尋找一個落腳點,好讓自己在這議論當中抓得住一點根據.

首先,由環境出發,仰望所見的都是高樓大廈.它們可以是香港的象徵嗎?但根據歷史,他們都是率先在美國東岸出現,而且如今很多大都市也有不少至高無上的建築物,又不算香港的專利.

那由旅遊刊物出發,給遊客看的應都是屬於香港吧.雀仔街、星光大道、金紫荊廣場...都是為了遊客,也只是為了遊客般.

問問身邊的人,他們毫不猶豫的說「旺角!」.不是嘛,那「偽日本新宿」?那是香港的嗎?除了消費消費和消費,那兒還有什麼?理性一點來分析,那兒都人都是 流動的,而這個空間都是由人來定義該文化.若你來旺角「感受文化」,你也必定是此地的文化貢獻者之一.因為旺角就是行街睇戲購物.這是一個空間,無任何本 質文化可言.(「多人」也僅是香港一個特徵,不是特色吧.)

那問老一輩的人,或會看到更多端倪.爸爸說「半鹹半淡、中西不成氣候」,媽媽說「沒有」.除了可悲外,還得另一結論──香港人就是這樣沒所謂了.

這過程是失望的.真想有一些東西能代表香港人,究竟我們這幾百年來做過什麼?為什麼像沒什麼遺留下來,薪火相傳?

直至...還上灣仔.

第一次是聽小思這個灣仔人說灣仔.她說以前修頓球場分為四格,沒什麼圍欄,但彷彿大家都知道那隱形界線在那兒.兩格是平民和學校用的,白天打球運動,晚上 販賣廉價品.另外兩格都是酒吧一帶的人會流連,有些外藉海員,有些是黑道人士.這簡直是香港自己和其歷史的縮影!就算時至現在,我們若留意香港的其他球 場,都彷彿有代表香港的潛能.由公共屋?到高尚住宅區,都有不少球場,它們除了是運動場地,也是香港的公眾空間.香港人一家大小、成群結黨、甚至自己閱報 看波,都是在球場消磨不少光陰.

接著自己便留意到附近的春園街.那兒的街市碰口撞面都是香港人,不像旺角的女人街花園街好像變了旅遊區.這兒賣的東西都是實用的,有必需品,也有懷舊的,彷彿香港人的喜好從沒變過,還是停留在鐵皮雞的階段.旁邊茶餐廳、餅店等都是街坊,沒有連鎖店的冰冷.

一直向海邊走去,便見到電車路.據灣仔人稱,這也是香港另一個神話的證明.這個神話不像那被旅發局被包裝的帆船漁港神話,而是真真實實香港憑它建起的填海 工程.香港大部份重要的土地都是填海得來的.香港的繁榮、成功都像和填海有關.沒有地,那有建築?沒有路,那有脈搏?當年,灣仔彎彎的海岸線首先成為這工 程的目標,填著填著,現在電車路對出的地本來都不是香港的.而是用香港人的廢物、勞力建成.這個都市神話,也充分代表到香港的特性.我們本身就是這麼少, 很多東西都是自己變出來的.

經過一帶酒吧,有海員、有水手、有香港人.晚上遇正足球旺季,整街都是叫喊聲,彷彿置身倫敦.合上眼慢慢走,可以想像自己在殖民時期咱們的總部.倫敦和香港就是曾經這麼親密,這個關係就像入夜後的這條街,矇矇矓矓,若隱若現.

往最出那兒走,有藝術中心,名副其實的收藏著香港人的藝術修養.不少劇團都在這兒排練,不少畫家都在這兒放展,不少孩子都在這兒學做未來的藝術家.鄰近還有演藝和政府大樓,都有香港人不同的演出,生活和工作也是我們的藝術.

灣仔還有更多代表香港的,街市、警署、修葺中的船街(竹棚是香港的特色!)...恕不能盡錄.早前旅遊熱點香港仔海洋公園則聲明要引入北極動物作招徠,差點以為自己繼旺角之後,會被企鵝代表.幸好,我們還有灣仔.


(一份不成熟的文字 - "尋找灣仔美學"給潘國靈的功課)

16.11.05

Re: SARS集體回憶,與其神話建構

在分析神話之前,潘國靈指出集體記憶和論述對神話的建構有極大作用。SARS之可能掀起新的神話,除了因為它是這個城市獨有的回憶,還在於它一次過引起的重大影響。不過,縱然說是集體記憶,其實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不同的社會單位(或專屬機構)會利用過去不同的部份,去組織「集體回憶」。同一件事,教育、傳媒、宗教團體、政黨都利用自己建構的那份「集體回憶」來設合單位的目的。

整個集體記憶的洪流裡,其實共同的部份並不多。潘國靈經過比較不同的版本,反而能歸納一個共同的神話──這便是城市的共有價值了。一致的基本價值,包括專業精神、無私奉獻、團結力量,在不同社會單位的版本也出現,成為香港的神話。

都市神話有很多種。神話二字亦有「假」的味道。他們都某程度上反映那個都市的獨有經歷和潛在的憂慮,亦有舒解都市人疑懼的作用,但內容是否真確則有保留了。在看那三個城市的共同價值前,我想談談都市的其他神話。

張國榮不只是娛樂圈的神話,他是照暖心靈的光輝,他的死也如天使飛翔。不論男女,他是寄托我們的愛的對象。

還有由國內來的迷暈黨偷你的腎臟,然後把你放進冰水的神話,電影《救命》也以此為題材。是都市人對城市暗角及大陸污穢的投射。

也有社會鼓勵市民的各種充斥著意識的神話,例如「靠個人努力就會脫貧」、「共創美好將來」等。是用來凝聚和安撫社會上有著差異的人群,也令上層的人安於自己的本位。資本家能將自己所處的位置合理化,不用為其他人負責,亦不擔心下層的人會挑戰其位置。政府也能避開照顧草根階層的責任。

我想以另一角度觀看潘國靈提出的三個價值,解釋它們的共同性。在SARS期間及之後,出現的神話都有以上不同類型神話的特徵。

SARS可算是香港近十年的最大的疫症難關。所牽起的焦慮可想而知。香港人在一片混亂中要投射對骯髒及不受控的厭惡,需要一些故事去舒解。SARS這件事沒有負面的故事(像偷腎黨),只有醫護人士犧牲小我的精神。

在SARS徬徨之際,市民要找尋依靠,唯一只有「專業」能給予合理的保證。這有點像香港這缺乏政治或人文偶像的地方,只有張國榮能成為愛的對象。

最後,在消滅疫症的期間及之後,為了?殺政府的不力或撇除不穩定因素,大家都必須專注歌頌團結的力量。也是和之前關於力爭上游的神話有同樣目標---令社會能集體向上,沒有人會起來反抗阻礙社會的進度。

神話在危難時出現是無可避免的。而神話的出現多是反映了一個社群對共同經歷後的不尋常情緒。其實以上三個價值,都是上而下的意識,或者出於社會的自我安慰。上層所構成的錯誤或惡性競爭,所掀起的後果都不會在大論述出現,亦不能順利成章成為共同的價值。所以剩下就是這三個正面的訊息了。而神話的流傳特色,再透過慶典儀式更新記憶,令這三個價值長遠流存,成為香港的核心價值。我們要做的,便是要明白神話的由來,才能明白它們縱然成為了核心價值,也不是絕對的。

Film, TV, HK Culture Study Notes
文化政治論壇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