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11

如果Mr.是太極

信報財經新聞 P40 | 文化演藝 | 心水推介 |  2011-06-28


記得Mr. 的第二張大碟《If Iam...》 推出後,業內人士告知他們是行內實際銷量最高的歌手。說的是沒有內部認購的數量。

如今受歡迎度大概是有增無減,新碟《People Sing for People》 上月推出,看見他們在旺角小小的唱片店舉行簽名會,實在是徹頭徹尾的平凡,符合踏入主流樂壇時起名「Mr.」的原意。作為當代香港樂壇最火紅的樂隊,簡直是「地上」最強,原因如他們的音樂般易懂:

一、由曲到詞皆可以一手由成員包辦,而且兩方面都貫徹簡單直接,旋律編曲容易預計,迅速入腦;歌詞主題大眾化,不轉彎抹角,共鳴易生。

二、香港如今是沒有純玩節拍pop rock 的樂隊,這種少年極度需要及容易消化的宣洩及亢奮音樂,Mr.全包起。在這個什麼都講求crossover 的時代,他們大概可以一直專心做流行搖滾,已能穩佔一席。

三、主音Alan 的聲線高音佳、中音準、低音冧,出道靠似陳奕迅一人,當紅靠〈如果我是陳奕迅〉一曲,如今大家聽得出分別,卻仍會喜歡「Eason」唱搖滾的完美快感。

除了這三點外,一直覺得Mr.很有八十年代氣息(說不定也是伯樂譚校長力捧的原因)。Mr. 則在訪問及歌曲中,流露出對Beyond 的鍾愛,可是,就詞曲而言,他們的發展其實更似太極的公式。

這樣比較,或許都是來自一份對八九十年代Band Sound 盛世的情意結。太極出道至解散,除歌詞外,演及唱一手包辦。比較大熱的歌曲都由因葵及潘偉源包辦。朱耀偉在《光輝歲月--香港流行樂隊組合研究84-90》一書裏曾形容太極的詞為「典型控訴」,對城市的不公吶喊。可把重點放在「典型」二字,的確,他們沒有Beyond 的強烈個性或宏大的價值觀,亦沒有達明一派滿溢的詩意或隱喻。

這種普遍性強、容易代入的特性,放諸Mr.亦然。〈2030〉 及〈戰禍〉的亂世惡夢、〈禁區〉及〈搖擺〉的音樂青春解脫、〈Crystal〉和〈遇上了〉的簡單愛情故事、〈全人類高歌〉及〈零時起哄〉的熱血嘉年華等等,都是直接及普遍的青春代言。只是Mr.有更殺食的形象,一隻腳在偶像派的範圍,令他們大概比太極更站得住腳。

其次,太極如Mr.在音樂上都是技術型:原創度不高,但演繹能力強。兩者無論是玩自已的歌曲還是別人的歌曲,在live 的空間都是脫穎而出,太極作為他人的打手自然毋庸置疑(Joey Tang、雷有暉等剛剛就在林子祥的演唱會擔任樂手及和音,依舊精準出色),而Mr.的話,就算過他們在芸芸翻唱作品的樂隊中(林敏聰好歌好友音樂會,2009 ),編排及演繹都先聲奪人。

Mr.在耳界大開的年代,或許會被看成重複—不止會出現別人的曲風,連自己的編曲組合也免不了熟口熟面。但一隊樂隊的價值大概也不只在於create,也在於perform。而我們不單需要Mr.,還需要更多Mr.。

24.6.11

《功夫熊貓2》顯Hans Zimmer 功夫

信報財經新聞 P54 | 文化演藝 | 電影原聲 | 2011-06-21


有說只要你過去二十年都愛看電影,那麼你一定聽過Hans Zimmer 的作品。由早年的Lion King 到Batman 系列, 到近年的Inception、Pirates of theC aribbean、Sherlock Holmes 等等,都是他的配樂之作(香港上畫中的荷里活電影,大多都是Zimmer 手筆)。將在香港上映的《功夫熊貓2》亦如是,《功夫熊貓》2008 年上映,算是尊重傳統得來,沒有過度渲染成東方主義色彩。中西觀眾都拍手叫絕,個人成長、可愛動物、奇情功夫、忠於自己等,都是對小孩或大人有益又有趣的主題。音樂方面亦著重中國風,用上大量笛子、古箏等,但效果還是非常「樂團」,編排上仍然西化。今次同樣是Hans Zimmer 及John Powell (Zimmer Studio 的主幹之一,有大量動畫經驗,包括Ice Age、Shre k、How to TrainYour Dragon 及Happy Feet 等)操刀,似乎拿捏得更正宗。

原聲專輯裏, 開首的兩曲相映成趣: AncientChina/Story of Shen 是中國傳統樂,初段氣氛神秘,後來轉為〈龍的傳人〉式的精神奕奕,第二曲DumplingWa rrior 則唱反調,兼來個真相揭發,曲風活潑俏皮,非傳統英雄形象的熊貓阿寶出場(還十分適合上武當山的麥兜!)。這張專輯有趣是每一首歌都有包含兩或三種風格,頭半分鐘可以靜態淡淡,後一分鐘可以激蕩沸騰,甚有驚喜。

專輯音域多樣,Chinese 又Funky,時而宏大,時而冷靜。當年Zimmer 為The Last Samurai 配樂,被人以為是出自日本傳統樂人之手,上次的《功》大概只像《花木蘭》的西式中樂曲式,今次就真的徹底地中國化,其中Stealth Mode 最耳目一新,絃樂及敲擊都是徹頭徹尾的中式,不像一般「老外」手筆,與西樂部分亦融匯得順暢。「Stealth」解隱形,甚有忍者或大俠的秘技味道。

不過以Zimmer 這樣的電影歷練,他始終不能擺脫自己的「荷里活」風格(例如友欄月鳥去年寫Inception 的原聲時,便指出其作品免不了充斥罐頭音樂,那大概都是多產人士的通病)。Daddy Issues 就很有Batman 的暗黑神秘感; Ricksha w Chase 似Pirates of Caribbean 的瘋瘋狂狂;Inner Peace 有The Last Samura i 的東方音樂感; Po finds the Truth 中段的刺激就似The Thin Red Line 等任務片種的激蕩。

你可能會嫌某段落熟口熟面,但換個角度看,也能欣賞Zimmer 的廣闊功力,及對不同情節和片種的音樂配選能力(此段提的所有電影都是他的作品,不得不服),這也實是商業創作的極致。

PS 其實我最愛他無心插柳的Simpsons的"Spider Pig" (只是自己在哼的時候, 被監製聽到, 便放進去了.....)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QwMDEzMDU2/v.swf 

21.6.11

成功男人背後的音樂

明報 P15 |  歌舞昇平 |  流行館 |  2011-06-19
音樂品味與財力的掛勾,往往在器材上最見明顯。聽Hi-Fi,當然論資格。不用說到《無間道》裏的音響喇叭那麼遠,耳筒都有由幾千蚊到花園街三十蚊貨色,一定有分別——也界定了你的音樂品味。總不會有人通屋Hi-Fi,晚晚用來播Twins 人人彈起。

幾年前,到一個中產才俊的家,音響漂亮得未開聲也發著閃黑光芒。看看架上的CD、DVD,大部分都是李克勤及其演唱會,品味傾向一目了然。立即想推薦黃凱芹的《港樂x 黃凱芹一夜情弦》,卻想起黃凱芹在這方面未夠包裝或經營,這位主人家可能略嫌未足classy。

Class 這方面,要培養。很難一出道就做到一個實力優雅兼備的形象,也不是說摒棄紅館只去文化中心音樂廳開show,就能得到所謂classy 男人的認同。這樣去計算崇尚高格調流行曲分層,不是來自階級白鴿眼,而是來自更實際的市場考慮——中產都會男士對音樂的要求,絕對是值得鑽掘的一片天。

借爵士樂轉型

什麼流行歌手能盛載這種格調?林子祥? 張學友? 前者於去年推出lamusique,滿足了當年年輕追隨其靚聲、如今榮升都市品味之族的一輩。「George」的英文傳統地好,聲底傳統地靚,老早已登大雅之堂,加上這張專輯的國際級mastering 及名副其實的錄音技術,絕對不是下載或翻版程度能複製出來,有尊貴之味。今年他將這品質進一步深化,不單會推出Lamusique Vintage,remix 另一批自家經典的舊歌,亦追加中樂古箏等典雅器聲,務求以形式擊到一切。他在本周末(18、19 日)也正舉行同名演唱會。至於張學友,也是去年錄製了Private Corner, 是其爵士音樂會錄音,因為銷量極佳,唱片公司特意再推出黑膠唱片版本,西裝骨骨的張學友在閃黑的背景下,成為了近年粵語流行樂中爵士樂的歌手代表。

蘇永康改走都會男士形象

說起流行曲爵士,不得不提2000 年出Soul Jazz 一碟的蘇永康。他以爵士曲風玩了自己的著作,別說是真jazz還是假jazz,他更因這一張專輯而得到日本音響品牌ONKYO 的廣告代言。

雖然2002 年有吸毒風波,復出後他更小心地走著都會男士的形象,近年的《擁抱》、So I Say(點題作:《黑色禮服》)等的唱片封套都是西裝骨骨,貼近時代感。今年換了唱片公司後首作《那誰》一曲,出自寫過男士五部曲的黃偉文手筆,傷心都傷得富優雅之風,以男士安慰著另一男士,絕對能想像是摸酒杯吐苦水的Men'sTalk(MV 則用上蘇永康為獨白,梁祖堯飾演,照樣有眼鏡、有紅酒、有西裝, 是男士符號還是蘇永康符號?)。可惜音樂上只算易入腦的流行曲風,未算高手。近期還追加卓韻芝典雅女聲旁白版——《那誰沒有下次》,聲音形式玩到毛管直豎。有沒有over 了?那永遠是過度包裝路線要遇的風險。

唱出Hi-Fi 靚聲最重要

去年他與張衞健、梁漢文、許志安合組的The Big Four(四人也正好示範中年男人如何「升呢」,由黃毛頭小子冧倒o靚妹,嘗試轉戰格調男人市場,不過起名就起得太陽春。)發片The Big Hits,封面也同是華麗地「黑裝」骨骨,據說形象設計亦是蘇永康負責,效果未必人人受落,但至少是鮮明形象。其實無論林子祥的Vintage(酒釀之意)及蘇永康的雅仕(禮服西裝)——還有(又來)香港小交響樂團演奏廳2011 的李克勤,到頭來或許都是裝飾,都市男人符徵背後,最重要還是高唱《鴉烏婆》、《失眠》或《紅日》時已達Hi-Fi 質素的靚聲。

追加:
竟然紅左《那誰沒有下次》....其實《那誰》很像粗口...

8.6.11

情歌及情感泛濫的《不再讓你孤單》

信報財經新聞 P42 | 文化演藝 | 電影原聲 | 2011-06-07



《不再讓你孤單》舊歌不單成為配樂,還能升格做戲名,且帶挈一眾歌手(連導演劉偉強都找余文樂來jam 了, 還有何韻詩和陳冠希, 詳情可看YouTube)趁機重唱此曲。原唱者陳昇向來都是最佳苦男自傷代言人,在這個要愛情電影重整的潮流,他的歌要成為主要主題曲是必然的事。

此曲在電影中不只是伴奏,還深入帶動劇情。方鎮東(劉燁飾) 與前妻因為這曲而一起—女的喜歡男的唱這歌時情深款款,這更顯得後來的分開更悲情。這曲亦成為後來迷倒李佩如(舒淇飾) 的關鍵—佩如最後亦因為發現鎮東曾寫下這六個字的便條給她,回到大陸尋愛,決定與他廝守到老。

這兩年中港合拍電影以歌描情的傾向,都甚有八十年代港產片之風格—歌曲多且長,甚至會用上music video 的效果,差不多播完整整一首歌來配合關鍵情節。

《不再讓你孤單》就是近期的極致,除了主題曲如是,另外的插曲《錯過了地址》(王菀之) 及《無聲的結他》(張學友,原曲為FantasiaBulan Madu,由馬來西亞樂隊Search 演繹,現版是馮曦妤的新詞,夏韶聲亦唱過另一版本《結他低泣時》) 都十分搶耳,絕不單單是配樂。後者在方鎮東被警局辭退離開時,播上足本描繪他與同僚的離別,仿如音樂錄像。

無論是《不再讓你孤單》還是《無聲的吉他》,都以不同的形式充斥著電影,和男主角形影不離。音樂人周博賢曾把配樂分為三類,一是填滿類,二是襯托類,三是強化類。此電影用配樂本為第二類,但因為播放長度以及對劇情深入之程度,變為第一類。當然,這也可以說成呼應劇情情感的需要—因為劇情同是感情泛濫,反映其情之歌曲當然也要吻合。好男人方鎮東的無私奉獻、他和親人╱同事的濃厚人情、佩如的摒棄香港擁抱中華、她的香港親人在映襯下的冷酷,全是誇大的感情體現,不用泛濫歌曲來幫觀眾脫離真實,就叫人難看下去了。

撇開歌曲的用法,歌曲本身選材及質素是值得一讚。陳昇系的歌自然不容置疑。張學友在電影中獻唱亦頗驚艷。另一插曲《錯過了地址》更差點認不出是王菀之—沒有了雞仔聲,只有溫柔的靚聲演繹,這個配合電影的改變,反令王菀之更上一層樓。適逢她也推出專輯Cinema of Love,除收錄此曲,還有廣告歌及兩首英文戲劇主題曲,那又是另一張「原聲」了。

延伸: Youku上有一百萬個〈不再讓你孤單〉版本,最喜歡馮曦妤 x 陳光榮

1.6.11

由吹波糖說起 –Indie的語言定義

Guardian有個樂迷說: I define an indie band as anyone who sings about "my town", "your town" or "this town". 獨立音樂的一個看法是由小出發,小鎮風情以地域為喻,就是偏離中心或主流。吹波糖是廣州獨立樂隊,歌詞全是廣東話,第一張專輯《青春殘酷物語》是在香港發片。去年推出了《All you need is..》,繼續粵語夾點英文去玩搖滾,甚是港式,他們也與香港較多交流,例如07年就和穗港獨立樂隊合出了《雙城樂記》一碟。

當有樂評人以為新晉樂人創作英文歌是「知其不可而為之」,作為內地樂隊摒起國語擁抱粵語,其實才算是知難而進吧。撇開廣東話歌詞難唱難填 (相比英文及國語應該至少困難一倍,國語四音,粵語九音,英文則隨手都能執廿個押韻),就是如今神馬也北望神州,唱國語大概能汲納不知多少個歌迷。粵語就是只得一個廣東省及香港,(不用說很多業餘樂隊其實寧願填較易的英文歌詞) 紛紛轉唱國語的香港歌手太概會覺得你太傻。上星期他們又來香港,在蒲吧開了《ALL YOU NEED IS...尋歡作樂》音樂會,看到香港樂迷舉著一或二或三隻手指,舞台前狂呼叫,竟突然想起以後還有多少band 能讓粵語band迷徹底投入。

吹波糖在現場比在專輯更發揮流行搖滾功力,迅速把氣氛抄高,編曲簡、節拍勁。除了玩了兩張專輯的歌,還有新歌〈盛夏〉,呼籲大家在暑假來臨時把握時機拍拖。我第一次聽live版本,尤其喜歡〈愛麗斯夢遊〉、〈陽光燦爛的日子〉及〈秋語〉,有點文學互涉但又是熱血搖滾,內外動人。當然,廣東話是香港樂迷如此投入的一個要素,不單是唱,還有間場的說話,都額外親切。

看內地樂評說「流行搖滾」是在大眾與小眾的邊界,皆因好流行者會嫌嘈吵,好搖滾者又嫌你黏著流行無性格。其實吹波糖有令我想起Mr.,只不過後者找穩了後台,又有形象迷倒眼睛,兩者牽動歌迷都靠簡單及節拍出發,有天或許都成少數粵語流行樂隊之二。流行搖滾是否有天會捨粵語而去,希望我真是想得太多。

Photo: iamj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