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16

〈羅生門〉的前後左右



麥浚龍與謝安琪的〈羅生門〉成為大熱,加上「痴情三部曲 (還是應該說,正名是「念念不忘三部曲」?)」,作為最終揭幕,賺到聽眾的眼淚。

這個系列易懂,以愛情為主題,最易成為共鳴焦點。填詞淺白,故事簡單,不少人立刻拿麥浚龍《天生地夢》專輯裡的愛情三部曲〈True Romance〉、〈Dancing with Devil〉和〈Never Said Goodbye〉比較。文學性當然是以後者為好,但從來入心入肺的還是要靠通俗性取勝吧。

麥浚龍走了很多偏鋒路線,由MK型直至探索到暗黑路線 (樂人功勞) 時,其後靠加入文學性重的修辭 (詞人功勞),令風格更見深度。音樂與歌詞配合起來,湊合成一個有墨水有風格的麥浚龍,如今跨年代地推出一個痴情三部曲,更成為長情情聖的投射,男女都能代入。

痴情,陳奕迅這位概念王 (無論是大碟概念還是演唱會選曲,他都很能編) 在唱過變態版:〈大開眼戒〉、〈防不勝防〉、〈十面埋伏〉(2006 Get A Life演唱會),同屬黃偉文寫給一人的跨年份系列。雖更痴纏,但沒有後浪擊起前浪的反應,大概是大家對愛情標準的期望,還是在正常的範圍裡,才敢承認,才敢轉載。又或是陳奕迅已經到了不會給予這麼多驚喜的水準了。

其實這個麥浚龍系列以故事性取勝,有前因後果,同期還有兩個外傳〈瑕疵〉及〈雷克雅未克〉,卻只有〈羅生門〉跑出,反而〈瑕〉、〈雷〉更符合麥浚龍獨特風格,水準亦較高,卻沒有洗板風潮,只是叨了《羅》的光,又一證通俗不只是詞,還要旋律編曲也要普及,才能生共鳴。
  
這股系列風最有趣是,事後湧現更多系列──〈濛〉、〈沒有人〉、〈瑕疵〉及〈有人〉變為麥浚龍曖昧四部曲,(那究竟〈瑕疵〉是歸哪一邊?還是能當雙面歌了?亦從而印證愛情故事是多線發展的?)還有〈雷克雅未克〉,竟衍生出麥浚龍舊歌系列,歌詞出現的意象,鯨魚(對應〈吃鯨魚的人〉)、朦朧(對應〈濛〉)、冰島(對應〈羅生門〉的冰島約會),都成了「關鍵詞」,串起他不同時代的歌曲風格。

這個系列固然特別窩心,故事能長點,富深度點,伴隨是歌星文本也變豐富。記得某套日劇裡,有一句話總括這流行文化寶國捧偶像的法則:歌手一出道,不能已是光芒畢露,反應平平穩穩慢慢持續地散發色彩,讓歌迷覺得偶像是自己培育出來,與他們一起成長。所謂的XX系列,也是這個道理,楊千嬅的少女祈禱到熟女懷緬,陳奕迅的少男心事到男人睿智,Twins的上學初戀到返工TGIF…….麥浚龍這個系列讓人回顧舊歌,也讓新歌加添歷史,而驚喜是歌迷自己也編成不同系列──有人把〈沒有人〉放回〈羅生門〉之後作總結,也是漂亮的設計──自作多情,放不下多年,被前度拆穿是一廂情願,最後才承認根本「沒有人」,從來都沒有。歌曲次序不一定要跟創作時序。

無論詞人、歌手怎樣去編排,前後左右篇,最終實是所有人也有編排權。歌詞故事、明星文本,在流行文化裡是共同資產,也是說,其實不必有這些N部曲,各人早有一套自己的情歌系列。

原刊於: http://www.101arts.net/viewArticle.php?type=hkarticle&id=2069

是非當人情 流言當故事—記2015年網絡文章所建構的樂壇世界


 2015年有幾件不大不小的網文反客為主音樂事件。這年,網絡上流傳了一篇文章《有一種相戀卻無法在一起的愛情,叫做陳奕迅與楊千嬅》,說盡二人由1995年至今的曖昧片段。文章好看之處,是有引小道消息,但也有引真實的處境,包括陳奕迅在鏡頭前的舉動,及訪問稿等,大大增強了說服性,是資深樂迷的力作。   

這篇文章的內容主要從陳奕迅的角度出發,楊千嬅的部份猜測性較高,完全顯出陳奕迅深情一面。同樣這年,楊千嬅壓尾之作《剛剛好》,由陳奕迅作曲,歌詞畫公仔畫出腸。林夕作為楊千嬅的閏密兼代言人,交出「剛好彼此得不到/各有各要跳的舞/你我以前最稀罕那角色畢竟/已做到」的歌詞,這是楊千嬅對這段關係的補充嗎? 楊在訪問中說過讀過那篇文,覺得和陳的關係是「剛剛好」。於是這歌被正名,如像黃翠如對高登潮文《我諗每個男人心裡面都有一個黃翠如》的面書回應,楊千嬅假林夕之手,假唱歌之名,給了一個交代。再看稍後發佈的音樂錄像,陳奕迅林夕客串,林夕如何看也是以代言天使身份出現,可能是不想丁子高太生氣?這MV 片末打出:「在錯的日子 錯的時間 錯的地方 遇上對的人」,比歌詞說得盡情痛快。   

大家一直對這華星二寶很多幻想,網上可見到不少fan-made videos是用二人的合唱歌及合照砌成,二人除了是很多人眼中的理想一對,也盛載著華星年代的回憶。(陳和楊過去的合作還有永遠經典的唯一合唱歌《其實我記得》及陳奕迅協助和音的《數你》。) 這些一向是由樂迷出發的幻想,今天也被歌手納進自己的歌星文本(包括形象、作品),繼而建構自己的形象。以香港這傳統的社會來說,楊竟拿非正式愛情來作為銷售主題。這種樂迷的半幻想半流言故事入正室當起一曲主題。「港女」代言人楊千嬅一向賣自身故事,但一直非常「政治及社會正確」,連《無人之境》一類也極少。愛要正途,不偏不倚,拍拖結婚生仔。可是,要一直貼近自己現實的故事及態度,年復年變成虛耗,再沒正常愛情故事可賣,終於越界,出動半真半假的情節──誰也知道「剛剛好」只是騙彼此的美言,現實裡沒成事,找個另一名字去延續。   

在愛情主題逐漸乾固的後中年裡,歌手的形象被外在的一切反建構。   

這一類「揭秘x創作」式的網絡文章不少,第二主角林夕亦有過一篇傳閱度甚廣的《林夕和黄耀明的故事》,除了一些公眾場合中的實況滙報,最有趣味當然是扣上與其作品的關係──分析歌詞裡多少是說著他的暗戀對象黃耀明。「你掌心的痣,我總記得在哪裡」(《至少還有你》-林憶蓮)、「黃是你的姓/紅是你愛的 就當做知識」(《忘》-何韻詩)、「 然後失掉這姓黃伴侶/紅著臉背著黃燈淺睡」(《藍與黑》-楊千嬅)。   

普遍讀者反應是好浪漫,或好胡扯。亦真亦假之中,黃耀明竟於2015年一天,用自己的面書賬戶轉載了這篇文章──以自己的身份去轉載,可以說是作為「賞析歌詞」之用,也可以嚇倒樂迷,這是你宣佈這一切是真實的證明嗎……   歌手在網絡世界揭去面具,赤裸示人,是發生了十多年的事。其與樂迷的互動早已改變了流行文化的規則,到今天,樂迷逆向影響歌手,如fan fiction與原著看齊。這天,歌手可能在想的是,要多徹底地為事業販賣自己的真實或虛構故事,方能為自己延續藝人事業。樂迷動動手在網絡上弄些什麼,一天發現自己也能成為偶像的創作團隊。我們從文學的角度,閱讀細味香港的粵語流行曲歌詞,其中一個重要要因是,這些歌詞正好滿足的心態:「反客為主」不就是文學吸引我們的地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