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浚龍與謝安琪的〈羅生門〉成為大熱,加上「痴情三部曲 (還是應該說,正名是「念念不忘三部曲」?)」,作為最終揭幕,賺到聽眾的眼淚。
這個系列易懂,以愛情為主題,最易成為共鳴焦點。填詞淺白,故事簡單,不少人立刻拿麥浚龍《天生地夢》專輯裡的愛情三部曲〈True Romance〉、〈Dancing with Devil〉和〈Never Said Goodbye〉比較。文學性當然是以後者為好,但從來入心入肺的還是要靠通俗性取勝吧。
麥浚龍走了很多偏鋒路線,由MK型直至探索到暗黑路線 (樂人功勞) 時,其後靠加入文學性重的修辭 (詞人功勞),令風格更見深度。音樂與歌詞配合起來,湊合成一個有墨水有風格的麥浚龍,如今跨年代地推出一個痴情三部曲,更成為長情情聖的投射,男女都能代入。
痴情,陳奕迅這位概念王 (無論是大碟概念還是演唱會選曲,他都很能編) 在唱過變態版:〈大開眼戒〉、〈防不勝防〉、〈十面埋伏〉(2006 Get A Life演唱會),同屬黃偉文寫給一人的跨年份系列。雖更痴纏,但沒有後浪擊起前浪的反應,大概是大家對愛情標準的期望,還是在正常的範圍裡,才敢承認,才敢轉載。又或是陳奕迅已經到了不會給予這麼多驚喜的水準了。
其實這個麥浚龍系列以故事性取勝,有前因後果,同期還有兩個外傳〈瑕疵〉及〈雷克雅未克〉,卻只有〈羅生門〉跑出,反而〈瑕〉、〈雷〉更符合麥浚龍獨特風格,水準亦較高,卻沒有洗板風潮,只是叨了《羅》的光,又一證通俗不只是詞,還要旋律編曲也要普及,才能生共鳴。
這股系列風最有趣是,事後湧現更多系列──〈濛〉、〈沒有人〉、〈瑕疵〉及〈有人〉變為麥浚龍曖昧四部曲,(那究竟〈瑕疵〉是歸哪一邊?還是能當雙面歌了?亦從而印證愛情故事是多線發展的?)還有〈雷克雅未克〉,竟衍生出麥浚龍舊歌系列,歌詞出現的意象,鯨魚(對應〈吃鯨魚的人〉)、朦朧(對應〈濛〉)、冰島(對應〈羅生門〉的冰島約會),都成了「關鍵詞」,串起他不同時代的歌曲風格。
這個系列固然特別窩心,故事能長點,富深度點,伴隨是歌星文本也變豐富。記得某套日劇裡,有一句話總括這流行文化寶國捧偶像的法則:歌手一出道,不能已是光芒畢露,反應平平穩穩慢慢持續地散發色彩,讓歌迷覺得偶像是自己培育出來,與他們一起成長。所謂的XX系列,也是這個道理,楊千嬅的少女祈禱到熟女懷緬,陳奕迅的少男心事到男人睿智,Twins的上學初戀到返工TGIF…….麥浚龍這個系列讓人回顧舊歌,也讓新歌加添歷史,而驚喜是歌迷自己也編成不同系列──有人把〈沒有人〉放回〈羅生門〉之後作總結,也是漂亮的設計──自作多情,放不下多年,被前度拆穿是一廂情願,最後才承認根本「沒有人」,從來都沒有。歌曲次序不一定要跟創作時序。
無論詞人、歌手怎樣去編排,前後左右篇,最終實是所有人也有編排權。歌詞故事、明星文本,在流行文化裡是共同資產,也是說,其實不必有這些N部曲,各人早有一套自己的情歌系列。
原刊於: http://www.101arts.net/viewArticle.php?type=hkarticle&id=2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