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1.16

新海誠的手機時間觀

Ming Pao Daily News
D06 | 副刊/世紀 | 世紀.劇透力 | By 林綸詩 2016-11-25

第一次接觸新海誠是2002 年的《星之聲》,男女主角在星空和地球之間等待幾年的電郵,震撼了剛剛擁有手提電話一代。
故事大意是女主角被挑選成為機械人駕駛者,送上太空後,距離地球愈來愈遠,她一直與男主角互通電郵,但傳訊的時間一次比一次長,最後通訊是八年。男主角說,八年就等於永恆,他決定令自己更冰冷,那才能頑強地捱過這八年。
無論意念還是對白,在那個年份,是何其震撼。日本的科技比全世界都快,在我們(日本境外)研究電腦上網時,他們已用了幾年網絡手機;在我們傳短訊的時候,他們已是電郵當短訊用,因為全用手機操作。日本境內與境外去看新海誠,會有落差。於他們,新海誠是無關背景的歷史及自我救贖,於我們海外,卻有科技衝擊、思念異說。
當老一代說年輕人不明白書信來往的等待,科技世代也有自己的時間觀——我們嫌一天也多,一天等待回信的時間,如同煎熬。新海誠把這樣的背景化為新一代的詩意,不是書信才浪漫,手機開啟新的生活模式和價值觀,時間和空間的間隔雖然不同了,但思念可以更濃烈,因為期待更密集。他的作品中, 「如何保持聯絡」一向是主題,因為被派去太空(《星之聲》2002),或要搬到另一個縣(《秒速五厘米》2007),或因一些不知名的科幻原因消失(《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2004、《你的名字》2016),而這份危機感在手機普及的年代並沒有變小。
新海誠總常以很長的篇幅講主角們獨處時的光景——開着手機、看着天空。在《秒速五厘米》的第二段,男主角常用電郵寫下觀眾看不到的文字,身邊人可以看到他一有空閒就拚命打字,到後來我們才發現收件人根本是空的──沒有收件人就如寫日記。而在電影《你的名字》裏這便化成日記的方法呈現——男女主角寫下自己互換身分時發生的種種,讓對方回來肉體後能繼續正常地生活。日記變得有收件人,是給自己及最私密自己 (戀人) 的分享。
我們的儀式由寫字變了打字, 查信箱變成看手機,這種溝通方法及隨之而來的時間觀,由《星之聲》一直帶到《秒速五厘米》及《你的名字》。今年《你的名字》大賣,也是手機用戶突破46 億的一年, 加上WhatsApp、Snapchat 及Telegram 在這幾年間的火速普及,甚至影響革命及政治。
總有幾個空閒的晚上,我們回顧自己以至世界的近代史,從翻看自己的博客、短訊,以至電郵,到維基解密或國際新聞庫,我們在科技的洪流裏,尋找自己、愛人,還有和世界的平衡,個人和宇宙的時間軸在我們記憶中重疊。在空虛的年代,信息氾濫、感情過剩,新海誠用一系列的「聯繫障礙」給予我們情感空洞的藉口,由《星》及《秒》的失去初戀,到《你》以更偉大的原因失去初戀(改變歷史),滿足我們對傷春悲秋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