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1.10

為電影再配樂 《乘着光影旅行》


當初一看《乘着光影旅行》的預告(我看的是「火車篇」,預告有分「火車篇」和「大師篇」,前者是以不同電影裏的火車片段作堆砌,重心放在人生「一去不返」的主題),咔咔聲的火車由純音樂過渡至有人聲的民族音樂,原始得來真的帶人走進光影或時光的隧道。

這是一部關於台灣攝影師李屏賓的紀錄片,片中他談攝影談電影,還有談家庭和人生,這齣紀錄片就是圍繞他密不可分的藝術和生活態度。他和侯孝賢最多合作,《童年往事》、《戀戀風塵》、《千禧曼波》、《珈琲時光》等,還有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這些電影的共通之處是讓人在憶起時,腦袋都會泛着那電影的光,李屏賓就是背後製造那特別色彩的人。這次他和導演都不約而同地對火車鐵路有種迷戀,那也是預告為何要有一輯火車片段旳緣故吧。

短短的預告音樂就能抓住人心。那原始的聲音是烏仁娜,她是內蒙人,用通俗的方法去介紹就是聽上去像薩頂頂一類,她喜歡用不同國家的樂器來配上自己的民族嗓音。隆隆的火車、質樸的嗓音,觸動了我們心底裏的本性,李屏賓說,火車與人生相似,過了就是過了。當他解釋了電影題材特別鍾愛火車的同時,也解釋了我們對自己本質類近東西的共鳴。原始的音樂如同我們最純樸的吶喊,電影和音樂是表達也是發洩,在烏仁娜的叫喊中,我們也看到自己的人生像李屏賓拍攝的火車一樣,直奔終站,一去不返。

紀錄片導演關本良及姜秀瓊在選音樂配樂上,特意全用大大樹音樂圖像(tree music & art)的音樂家,很多如烏仁娜這樣的民謠歌手都有亮相。那些像土話混雜着原始樂器的音樂,伴着紀錄片,甚至紀錄片裏的電影選節,例如羅思容的《孤毛頭》配《紅氣球》的幕後花絮、林生祥的《有機》配《太陽照常升起》的沙漠雪景,重新幫李屏賓的作品配樂,本來戲裏的配樂不用了,換來不再是侯孝賢或姜文的視角,而是以李屏賓重新出發,讓觀眾看着同一個片段,卻有不同的感覺。

那正正是新配樂,《乘着光影旅行》配樂的過人之處。光影、音樂、人生的火車,我們都要坐穩。

男士說唱Men's Talk


《男士托Men's Talk》絕對是今年的滄海遺珠——E-kids 的Tommy(阮民安)拉攏林雪玩rap,但不怪得沒什麼迴響,因為連feature 的MC Jin(歐陽靖)在歌曲裏都話, 「聽你哋rap咁耐都唔知噏乜」。幸好,歌曲以外,男兒心聲不一定含糊吞吐或沒有銷路。今次介紹的兩隊rap 組合——MC Jin 和Hanjin 聯手、農夫的陸永和C 君「拆夥」,就示範了rap 「真係可以同流行曲比賽」。

MC Jin 自家一人,本身已叫人刮目相看。有些人媚洋,有些人歸根,MC Jin 可算後一類,在美國出了頭,卻要回香港闖。第一張推出的香港專輯ABC,ABC 有指明自己被標籤、〈識聽識講唔識寫〉則道盡身處香港的尷尬,〈1997〉又重申對香港的愛。那隻專輯成功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像是一團熱火回流發展,但又有點盲頭烏蠅,不是喝過維他奶,去過歡樂天地,就真對香港熟悉。這個地方容得下中文字都不識一隻的rapper 嗎?Rap 喎,識寫中文的都會詞窮,何況一個ABC 竹升操筆?

MC Jin Hanjin 知音與共鳴一直也為他來港發展而膽顫心驚,幸好之後他也頗有成績,不過直至他和Hanj in(陳奐仁)走在一起,才覺得他在香港得到真正的肯定——那不單是樂迷給他的,而是一個soulmate 給他的。

兩個男人講soulmates,真是有點肉麻。但在雜誌看到MC Jin 的訪問,他說很高興陳奐仁和自己真的心靈相通,就真的感受到他的興奮——那相逢恨晚的悸動。

二人的創作模式是這樣的︰MC Jin 想好主題,然後大家分頭行事,他作rap 部分,陳奐仁則作國語及音樂的部分。無論任何主題,他說陳奐仁創作的和他寫的rap 配合得天衣無縫。作為創作人,這樣的機緣可遇不可求。短短一個訪問,不是推介新專輯,而是一個真誠的告白。彼此在創作水平上的共鳴,同樣令兩位出奇。

自白或說教

MC Jin 與Hanjin 專輯《買一送一》之中,〈什麼都不做〉的宅男極致、〈安眠藥〉的男人壓力、〈女朋友〉的單戀紅顏、〈睇低你〉的消滅自卑、〈妥協〉和Happiness 的尋找出路主題,相信就是心有靈犀的代表。他們如此夾,也可能因為這些都是大部分男人的體驗。煩惱、懶散、歉疚、無奈、自我形象插水後又像打機角色的能量重新增強,也是形容男士的循環式主題。

Rap 是貼切的自白,也是很好的說教。Rap 賦予rapper 多一點的權力,rap 出來的經歷也好像多一點權威性。除了自白,也是希望給共鳴之餘,也給多一點過來人心聲,或他認為正確的態度。《希望》是勸勉式的,期望年青人埋怨過後,也從頭出發找自己的路──這也在農夫(陸永和C 君)的專輯裏見到這一個訊息。

男士Talk 共通點

在農夫《奇蹟》專輯裏,黃秋生奇迹地客串了的一首〈奇蹟〉,就甚有MC Jin 與Hanjin 專輯《買一送一》裏〈媽媽〉的衰仔心聲影子,只是〈奇蹟〉更擴大到了其他的家人。那也是成長過後的深切體驗,這個話題永無老土,因為要虧欠家人實在太容易。

另一首《買一送一》當中的成長體驗是〈慢走,再見,老朋友〉,多年不見的老友,碰面竟尷尬起來,最後還是分道揚鑣好,免得說多錯多。C 君的〈吹摯友〉就像下篇,硬和闊別多年的朋友吃飯,只會更加尷尬甚至反面,發現竟然「真的不太熟」! 這又可以引伸為男人多不維繫友情的問題,雖然那又似乎太籠統了。

農夫陸永鬥C 君

在電台聽到他們說這次要拆夥各自嘗試,連監製製作等都分開,實在佩服他們的新意。想想若軟硬天師也可以半拆半夥地一直做下去,可能歌迷也不介意,反覺得是種另類趣味。不過雖說是完全分開製作,何不想想這是探究另一種「合作」形式?表面上各自為政,但聽真點還是一個幣的兩面。

陸永的世界觀萬物皆齊,文學底子不賴。〈我要打多支〉、〈韓國勁舞權〉、〈光行紀〉、〈寂寞是最無敵〉等不是符號處處、引經據典,就是隱喻側擊,以未來諷今朝。C君則是「說故事人」。戲劇化效果令「對白」較生動之餘, 「場景」也栩栩如生,歌曲不只是一個故事,還是一個劇本,〈吹摯友〉、〈阿遲〉就是很好的示範。

四「首」聯彈兩種態度

手法不同,但主題卻是呼應。當然,態度也可以不同。

就拿愛情來說,〈愛不愛我〉(陸永)和〈月老〉(C 君)一個由猜忌到避忌,另一個幸福到死……也可以把〈愛不愛我〉和〈阿遲〉(C君)放起來看,一個被playgirl 玩,一個則變了playboy。不想遍體鱗傷,那麼陸永又寫了第四類結果——就當自己是植物或太監,與人絕緣, 「寂寞係食得一個人亦得」(〈寂寞是最無敵〉),不過聽上去同樣殘忍。

二人關心的,除了女人和男人,還有成人和小孩的對立。〈問題兒童〉(陸永)和〈偉大航道〉(C 君)先來一個交叉視點。前者是小孩的角度,後者是大人的角度;一個由上而下、一個由下而上。〈問題兒童〉怪責世界,也是C君的〈Good People〉 後果,成人定不了好的典範,卻要小孩做這做那,他日小孩長成,又變成〈我要打多支〉(陸永)的成長期望落差,兜一圈回到〈偉大航道〉的苦心剖白,希望給後來者個準確一點的人生預告。聽者若是有心人,也可以為四首歌排一個時序不分先後。

二十一世紀少男態度?

把這些男士心聲概括,主題還可以找到相同點,但態度都截然不同。有飛人的、有被飛的;有懶散的、有積極的;有指責的、有訓勉的;愛香港覺得此地好美的、覺得香港被打垮了的……rap 從來都反映社會態度。

十幾二十年後,若要回看2010 年的香港男人態度,大概可看看這兩張大碟,可以用多元來形容吧。而這也是歌曲以外——當我想一想身邊的男士時,皆是真實世界的貼切反映和代言。

23.11.10

黃玠《我的高中同學》後青春的藍調


作為主打亦是專輯名字,【我的高中同學】已能自成懷舊主題——人往往在失去後更在意——相信此題對已中學畢業的樂迷很有吸引力。黃玠承接了他2007 年第一張大碟【綠色的日子】的主題,那時說當兵,今次就是當兵後的時期,很有延續性。三年前質疑秩序的意義,三年後體會到列隊實在「沒有意外也沒有驚喜」。其實歌裏只以一句「讓我陪你一起玩耍就這樣」來交代高中同學的身影,但背後千絲夢縷的連帶感情,卻能帶出無限的困失。只要是離開了學校的人,誰也會對中學產生情意結。
黃玠這種未忘夢想卻知道難以實現的心態,叫人想起《五月天》(上一張碟《綠色的日子》的《香格里拉》挺像《五月天》的編曲)告別天真,但知難而進,認清難關再來第二次衝刺,正正也是後青春的氣息。不過比起阿信,黃玠的聲線沉實,總帶着一點憂鬱,無論多鼓舞的歌曲,頂多變成「laidback」,就像藍天永遠不會沒有烏雲一樣。那是黃玠予人較多真實感的地方。

也是這種天生鬱郁的氣質,讓他的文藝性高了。畢竟傷悲的情感總較百分百陽光感覺更富文藝味道,這也是台灣歌詞的典型。至於音樂方面,他也符合另一種「台灣典型」。記得香港有一獨立結他女歌手曾將木結他風分類,台灣女創作歌手是當中其中一類。而黃玠也是這一類——但只是他是個男的。這當然跟他的專輯製作人黃小楨有關,但黃玠也的確是這一系的,在編曲方面他亦刻意多加點變化,雖然仍以木結他為主軸,但周邊都加插很多不同的樂器或效果,比同系的女生沒那麼純粹,加上其沉甸甸的男聲配唱,令歌曲更踏實了。

其中慢歌像披了一層灰藍,《夢的距離》、《最害羞的情感》、《忘了》、《拾荒地圖》等就是如此,矇矇矓矓間歌聲悠悠飄出,這種藍不一定是憂鬱,但肯定不是過分雀躍,就算歌詞說着幸福的話,卻隱約有點哀傷或不安,又或來自滄桑,那是我喜歡黃玠的地方。人生從來都沒有絕對的晴天,但總要唱得快樂。

16.11.10

轉載: 卡夫卡焦點

信報財經新聞
P45 今日焦點
2010-11-08


林煥光有禮

卡夫卡昨日在童軍總會品茗,離去時lift到八樓,進來者乃林煥光,只見他低調非常,卡記亦不便打擾,lift到地下,背對身後一班三唔識七的同?者,佢老兄並無第一時間鬆人,反而hold 住部life讓眾人出去,真係公僕精神之最佳演繹也。高官之中,卡記撞得最多者,係平叔王永平,灣仔利苑、九龍塘火車站、太古地鐵站……

素顏Causal look 一度,悠然自得,羡煞卡記。

昨晚看了「和味蘇」,有口痕友謂,乜蘇玉華從舞台走入廚房搞到咁cheap,卡記當然不甚認同,於是即call 小S 找「美女廚神」剖白一下,請留意明日《信報》副刊「今日焦點」版。至於「科技創意」版則由城大鄭淑嫻教授闡述快速檢測雌激素類污染的新技術。而「音樂洗耳」版講青春電影的配樂,作者林綸詩結語:青春是殘酷人生的預告,令卡記心頭一顫,甚堪玩味,讀者萬勿錯過。

Well,提提大家,後日起用八達通搭港鐵東涌線賞《清明上河圖》,回程記得去指定位置拍下卡,即慳三蚊。

9.11.10

殘酷青春的配樂

黑暗殘酷的青春電影,總令人感覺真實。青春是什麼?社會錯還是父母錯的結果?近來的《告白》告訴我們,也是我們過分保護你們(青少年)的錯。青春是一首眾聲喧鬧的奏鳴曲,所有角色都在這支樂團裏奏出不安的樂章。

由 《告白》談起。這是熱門的原聲碟,rock、post-meta、classical、folk,還有girlgroup,眾「聲」奏出幾段平衡的青春故 事。導演是廣告出身,善於製造官能刺激,所以選曲最矚目耀耳的是Radiohead 的,我想藉此去說說選曲代表的一個錯置。由選曲及這套電影作為出發點,說說關於青春電影的音樂運用。


電影文本.歌曲語言

Last Flowers 連同如?谷毅的Milk 等以英文去唱歌,不少人會覺得有不合之處,予人堆砌之感。音樂是國際語言,但歌詞不是,習慣一個語境後,卻有另一種語言的侵入,而且是畫外音,不一定人人 喜歡。而且更重要的是故事那麼符合社會性(貼近日本的獨有狀況),語言的偏離該可免則免。

反對的人必會說,我們身處的是一個滿足五官、刺激 五內的時代,英文歌配日本片有何不好?不就是雙重趣味嗎?這我也沒有異議,大概只有少數人是語文偏執狂,況且導演喜愛來自In Rainbows的Last Flowers,體現自己品味之餘,也給予機會令這歌再生。若過得了不理語言分野這一關,導演可以選擇的歌又多了幾百倍。

惟美電影.實質音樂

但 也正因為這個沒語言界限的「優惠」,相比之下,令我更佩服當年《青春電幻物語》(2001)的小林武史,一人包辦音樂,還發掘了Salyu(鈴木圭子)演 繹戲中Lily Chou Chou 的角色。可知此戲的角色設定以王菲作原型,但他們也為她譜好日文歌,讓她唱回日文詞,切切實實做回日本人。相信不少觀眾在看《告白》的時候,也會想起這套 差不多十年前的電影。由岩井俊二執導,配樂也以琴音電音來描繪那青春的躁動。

雖說覺得後者配樂較得宜,但《告白》始終在整體上較出色。 《青》是看完之後,官能感覺爆棚,但對故事則沒甚感覺,結果愛原聲碟比愛電影更甚,那是惟美電影的失敗之處——只有「美」而沒有「質」。而《告白》的歌, 雖然某些人會投訴英文出現過多,但其以視覺、聲音及敍事一律擊倒觀眾,無論青不青春,我們也佩服得無話可說吧。

古典音樂.沉寂青春

只 拿Boris 或cokiyu 做比較(前者的にじむ?像及後者的See the sun,真的很富青春電幻的味道!),當然亦低估了《告白》,它本來可以多元刺激來合奏這張原聲。?谷慶一郎的Piano Concerto No.5(J. S. Bach)及Largo(G. Hendel),在電影中亦有很強的效果,冷靜、留白,在一幀幀近乎黑白的電影圖片外,帶出沉寂的調子。談及古典音樂的應用,不得不提近期正式上畫的《墨 綠嫣紅》。香港導演張經緯本身是學院派的音樂人,在大樂團演奏十五年,拍電影當然無忘音樂。選了導演這條路,音樂就是最佳伴碟,尤其可以用到他的專業知識 及慣常觸覺。第一部香港上影的電影是《KJ 音樂人生》,內容以搞音樂的青年的經歷為主,接着便是這部《墨綠嫣紅》,述說一個吸毒少女的故事。他雖是拿資助去拍警世反毒劇情片,卻能做到出色的藝術水 平以至不俗套的敍事,媲美任何以青春掛帥的電影。

張經緯用上古典音樂去配合這齣短片,亦證實純音樂亦非沒有文字指涉。其中他以蕭邦的《葬禮 進行曲》( Funeral March ,降B 大調第二號鋼琴奏鳴曲,Op. 35,第三樂章)來配合一場青年的群戲,若認得曲目名字,必會理解到導演的用意。缺乏旁人關心的青春期,如同步向葬禮的路,寂靜孤獨;同步播映着的畫面 裏,那群貌似快樂、互相支持的年青人,還不是只能遞上墮胎丸給朋友?真正在青春期裏需要的,其實是家人。那不也是《告白》的其中一個命題嗎?

音樂以外.青春配樂

電影配樂從來不止音樂,例如是《告》的人聲自白及《青》的鍵盤聲(網絡bbs 留言),《墨》就有誇大了的環境聲、天橋上的車行聲、廁所的沖水聲及學校的廣播聲,將吸毒後呈現的幻覺世界表現出來。所有感應都強烈了,但青春依舊是讓人麻木的真實。

歌 曲和聲音交織青春的奏鳴曲,比人生任何階段都黑暗,又或是人生本來就是黑暗,青春只是開始。寫到這裏,想起《烈日當空》的主題配樂:麥浚龍的poor U。在男孩拔掉朋友的維生機一刻開始奏起,眼看着父母對兒子的昏迷互推責任,男孩便為朋友決定了生命再無可戀, 「不必再望世界每日更好╱世界每日再變暗」。

青春只是殘酷人生的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