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告白》談起。這是熱門的原聲碟,rock、post-meta、classical、folk,還有girlgroup,眾「聲」奏出幾段平衡的青春故 事。導演是廣告出身,善於製造官能刺激,所以選曲最矚目耀耳的是Radiohead 的,我想藉此去說說選曲代表的一個錯置。由選曲及這套電影作為出發點,說說關於青春電影的音樂運用。
電影文本.歌曲語言
Last Flowers 連同如?谷毅的Milk 等以英文去唱歌,不少人會覺得有不合之處,予人堆砌之感。音樂是國際語言,但歌詞不是,習慣一個語境後,卻有另一種語言的侵入,而且是畫外音,不一定人人 喜歡。而且更重要的是故事那麼符合社會性(貼近日本的獨有狀況),語言的偏離該可免則免。
反對的人必會說,我們身處的是一個滿足五官、刺激 五內的時代,英文歌配日本片有何不好?不就是雙重趣味嗎?這我也沒有異議,大概只有少數人是語文偏執狂,況且導演喜愛來自In Rainbows的Last Flowers,體現自己品味之餘,也給予機會令這歌再生。若過得了不理語言分野這一關,導演可以選擇的歌又多了幾百倍。
惟美電影.實質音樂
但 也正因為這個沒語言界限的「優惠」,相比之下,令我更佩服當年《青春電幻物語》(2001)的小林武史,一人包辦音樂,還發掘了Salyu(鈴木圭子)演 繹戲中Lily Chou Chou 的角色。可知此戲的角色設定以王菲作原型,但他們也為她譜好日文歌,讓她唱回日文詞,切切實實做回日本人。相信不少觀眾在看《告白》的時候,也會想起這套 差不多十年前的電影。由岩井俊二執導,配樂也以琴音電音來描繪那青春的躁動。
雖說覺得後者配樂較得宜,但《告白》始終在整體上較出色。 《青》是看完之後,官能感覺爆棚,但對故事則沒甚感覺,結果愛原聲碟比愛電影更甚,那是惟美電影的失敗之處——只有「美」而沒有「質」。而《告白》的歌, 雖然某些人會投訴英文出現過多,但其以視覺、聲音及敍事一律擊倒觀眾,無論青不青春,我們也佩服得無話可說吧。
古典音樂.沉寂青春
只 拿Boris 或cokiyu 做比較(前者的にじむ?像及後者的See the sun,真的很富青春電幻的味道!),當然亦低估了《告白》,它本來可以多元刺激來合奏這張原聲。?谷慶一郎的Piano Concerto No.5(J. S. Bach)及Largo(G. Hendel),在電影中亦有很強的效果,冷靜、留白,在一幀幀近乎黑白的電影圖片外,帶出沉寂的調子。談及古典音樂的應用,不得不提近期正式上畫的《墨 綠嫣紅》。香港導演張經緯本身是學院派的音樂人,在大樂團演奏十五年,拍電影當然無忘音樂。選了導演這條路,音樂就是最佳伴碟,尤其可以用到他的專業知識 及慣常觸覺。第一部香港上影的電影是《KJ 音樂人生》,內容以搞音樂的青年的經歷為主,接着便是這部《墨綠嫣紅》,述說一個吸毒少女的故事。他雖是拿資助去拍警世反毒劇情片,卻能做到出色的藝術水 平以至不俗套的敍事,媲美任何以青春掛帥的電影。
張經緯用上古典音樂去配合這齣短片,亦證實純音樂亦非沒有文字指涉。其中他以蕭邦的《葬禮 進行曲》( Funeral March ,降B 大調第二號鋼琴奏鳴曲,Op. 35,第三樂章)來配合一場青年的群戲,若認得曲目名字,必會理解到導演的用意。缺乏旁人關心的青春期,如同步向葬禮的路,寂靜孤獨;同步播映着的畫面 裏,那群貌似快樂、互相支持的年青人,還不是只能遞上墮胎丸給朋友?真正在青春期裏需要的,其實是家人。那不也是《告白》的其中一個命題嗎?
音樂以外.青春配樂
電影配樂從來不止音樂,例如是《告》的人聲自白及《青》的鍵盤聲(網絡bbs 留言),《墨》就有誇大了的環境聲、天橋上的車行聲、廁所的沖水聲及學校的廣播聲,將吸毒後呈現的幻覺世界表現出來。所有感應都強烈了,但青春依舊是讓人麻木的真實。
歌 曲和聲音交織青春的奏鳴曲,比人生任何階段都黑暗,又或是人生本來就是黑暗,青春只是開始。寫到這裏,想起《烈日當空》的主題配樂:麥浚龍的poor U。在男孩拔掉朋友的維生機一刻開始奏起,眼看着父母對兒子的昏迷互推責任,男孩便為朋友決定了生命再無可戀, 「不必再望世界每日更好╱世界每日再變暗」。
青春只是殘酷人生的預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