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歌單推介.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歌單推介. Show all posts

9.9.13

【記盧凱彤 V Live】觀眾甲的故事

大堂有很多人,有人買 T-shirt ,有人買 CD 。伊館跟紅館不同,把人群都集合在這個室內空間。等入場的等入場,買 souvenirs 的掏錢包。由由自己一個人來,為自己一個人來看演唱會感到有點不好意思。她急步走到入口,希望盡快入場。
找到位置後,她才發覺自己一個人坐在場館內,其實比一人在場館大堂內遊走更礙眼。幸好,盧凱彤的演唱會會玩 augmented reality ,於是她便由這段還未熄燈的真空期,埋首在手機中,下載那個 app ,聽說這個 app Android 比 Apple 更省位,她慶幸自己是用 HTC 。
那年中學畢業後,自己一直在死氣沉沉的狀態,好朋友抽到 moov live 的新碟發佈票子,硬拉她一起去。其實那個朋友甚至連 at 17 也不認識,由由想,那我好歹也能做個音樂導遊吧。
當晚才發現,隻身的盧凱彤很不一樣。由由在藝穗會暗暗的一角聽著,朋友不知去了喝酒還是倒地了。接著,盧凱彤說了關於 Hey Boy 一曲背後的意義。
她說,從前一位中學老師,看不起她太早入音樂圈,在班上當眾說她發明星夢。
這首歌是送給他的:
hey boy 聽見了吧?/我的生活不是為了討好你一個/hey boy  放過我吧
盧凱彤-Hey Boy

由由那個時候像被點了穴一樣,冷汗一直在流。由由沒有一個明星夢,甚至連一個像樣的夢想也沒有。在中學的歲月裡,唯一的夢想是就是和他一起。這個他,是她的班主任。他會用車接載她上學放學(雖然要在別處下車),他會在課堂上給他不一樣的笑容(雖然她不知道那是否幻覺)。由由以為,只要中學畢業後,他就會向她表白。但最後,他只在她的紀念冊上,簽了「保重」兩個字。然後,連電話也改了。
離開校園後,她一直也忘不了。大學裡有,和男生談著沒有內容的對話,和女生說著不是心底的話。她發現自己像和從前的自己拆夥了,半個她每天穿著空軀地走來走去。直至,這一晚,盧凱彤替她唱出來了。
之後,她每一張碟,她也有買。初戀的威力,報復的盼望,盧凱彤為她唱出公主復仇記的主題曲。這次是盧的第一次大型演唱會,由由暗暗許下,讓這次集體崇拜成為宗教崇拜,讓歌曲洗禮自己的心,為自己的錯愛懺悔,之後便重新生活了。
一首又一首的歌,由由自己對號入座──無論那一首,她只聽到盧凱彤唱出她故事的歌詞,盧凱彤的歌聲彷彿替自己告解。
人造衞星情人:
我想說 的故事 未發生/你已經忘記
你根本不是我的誰:
你根本不曾有眼淚 對你再好都是白費
哽咽:
終有一天 你會為了我而哽咽
雀斑:
風吹雨散 剩下我在 泛濫
雀斑是最後一首她能清楚聽出的歌詞。因為之後,她已經站不起來。當大家為 encore 最後一首的People have the Power 熱血跳動時,她只覺得無力──演唱會前許下的承諾,還是只差一點點才能兌現。音樂只是沉淪的催化劑,盧凱彤說大家都話她的音樂太灰,那由由為何會妄想這是一場治療的聖祭?
為免顯得太過格格不入,但又無法強迫自己載歌載舞之時,由由拿起自己的手機,指向場中心天花板的大盒, augmented reality 的 app 已裝好,手機裡看到現實中見不了的飛馬。
真是她自況最好的比喻。她想。
這時候,一把聲和一個手機湊近,在她的手和耳之外 3cm 停下:
「還是 iphone 版看得較多層次。」
他手機上閃著不只飛馬,還有林林總總的顏色,還有獅子與星星。
「因為 iphone 的 app 是三倍 MB 數的。」
由由看一看這位不速之客。他也是自己一個人看演唱會。
「很漂亮吧。」他微笑著。在這麼強勁的音樂之下,由由竟然聽得到他的聲音。


盧凱彤-人造衛星情人
盧凱彤-你根本不是我的誰
盧凱彤-哽咽
盧凱彤-雀斑
盧凱彤- People have the Power

24.7.13

陳珊妮同許志安示範詮譯空間Playlist

近期這兩套 MV 在網上掀起小小討論風,是為陳珊妮新碟的兩首歌,製成上下兩集的微電影,由她本人執導。其中解讀空間甚廣,看完也不妨 click 進去看樂迷的意見。
〈低調人生〉
〈啟示路〉
〈低調人生〉及〈啟示路〉同為她的填詞作品,再親導 MV ,是給了樂迷詮譯的第二個機會。
陳珊妮一向寫詞出色,文藝得來,實詞多,不濫情,不虛浮,很細微的感覺——刻意忘記所以伴隨的內疚、就算留神也改變不了的憂鬱——都給她形容得如斯到位。這兩首歌的詮釋空間很大:後青春的失落?更年期的迷惘?歌詞本身已能引起由少年到老人的共鳴。現在於同一人的筆下,配上一個家庭雖尋常但悲慘的故事,令我想起「廣闊詮譯空間」的重要性。
近年,大家對非情歌的著意程度遞增,可能是被情歌害得太深,又或是社會趨勢的必要,尤其關心大眾、宣傳自覺的歌曲,總是易於轉載和歌頌。但一有趣現象是,如今這類歌曲比起從前同類品種,卻越來越直接或露骨,不少事件性歌曲,針對範圍可能小至一條街或一件事,講六四的就只是講六四,講佔領的就只是講華爾街(現在多了中環吧),家暴的就只是講家暴、怪獸父母的就只是講父母。
唔係咁樣,可以點樣?
提議而已。回想從前,〈十個救火的少年〉(達明一派),可以講六四,也可以用於講在縮骨的同事;〈你真偉大〉(達明一派)、〈浪子回頭〉(黑鳥)可以講父權,但也可以講中央;〈農民〉 (Beyond) 講一直被犧牲的農民行軍,如今也可以代表徒勞的工運或社運。如今所謂一針見血的歌曲,大大放棄了主題的廣闊度,降低了藝術或文學性。陳珊妮這兩首歌,令我醒起其實一切也不用那麼「白」,有時講得曖昧一點,反而更有玩味,更能敲響不同人的共鳴。
Bonus Track 帶來許志安〈情人甲〉一曲多集的 MV ,同樣示範了「開放的文本」。第二回尺度之大膽完全顯示同性戀情/情歌不應再被 single out 的新年代。男女、男男或女女,都也是愛情裡的輸送帶,把我們帶到或失落或幸福。這不是電影配曲,不是如陳柏字和洪卓立為同志微電影配的〈支柱〉,也不是什麼要引起你關注 LGBT 議題的話題之歌,只是一首普通不過的許志安流行情歌,同樣靠 MV 去畫多一層故事。
由 Gay Icon 林憶蓮唱出的情歌,那些都市錯摸或得不到的愛情,不經意地代言著同性戀的曖昧或渴求,到張國榮、黃耀明、何韻詩、 at 17等(左右手勞斯萊斯女扮男生都是禁色?)把話題浮面,直至如今象徵任何情歌其實都可以屬於每一種愛情的〈情人甲〉加 MV ,彷彿標誌著同性戀走向平權理想大愛世代的一步。

30.6.13

由同舟之情到亡命之徒的 N 人行 Playlist

看到鄰 blog 談〈同舟之情〉,此曲最有趣是唱、作曲、作詞欄都是閃著兩個名字——兩個不同年代創作人的名字。官方宣傳歌,群戲當然多,但真係個個崗位包含到兩代人的,比較少有。
不過聽畢,無論演譯還是歌詞上,也不多跨代火花,達不到「不同年代代表」互動互勉的效果,實在可惜。
不知道從何開始,關於「世代」的一切總會刺中神經,可能是當八十後被過度標籤( ok ,你看我自介也在濫用這枝籤),就更加對世代溝通有更大期望。由自己的工作環境、吾代的音樂品味(被笑過一千次為何喜歡楊千嬅),到娛樂圈一代不如一代的論調(大至本地樂壇不景氣,小至甄妮鬧 GEM ……),處處也可以聯想到呂大樂「四代香港人」的縮影或變奏。所以上了腦,自然在音樂裡也會有所期待及投射。
說回跨代合作,在音樂裡,最理想的世代對話當然來自合唱歌。但其中利用到不同年紀歌手代表不同世代的,還是不多,最厲害的是由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和張震嶽組成的縱貫線,用到對話說故事,成就了同舟交流的歌曲〈亡命之徒〉。
一個城市的故事,最好還是用故事去敘述。一個亡命之徒(張震嶽飾……),遇上一個曾經的亡命之徒(李宗盛飾),再接到一個較平凡的打工仔,唱出由南至北的故事(縱貫線為貫穿台灣南北火車道),實在是世代並肩的傑作。〈同舟之情〉令我翻出這首唱出台灣故事的歌,幾個人除了唱出自己的觀點,還能產生合乎自己年紀的話語:年青人被迫到牆角的無奈、中年人對不能上流、不公不義的控訴、過來人對一切的看化,社會裡所有人都其實都是一種亡命之徒。「迎風上前,是唯一的方法」。放諸香港,是更真實的同舟描寫。
亡命之徒
曲、詞、演唱:縱貫線
聽我說 我原來有個夢 跟你高飛遠走 跟你一起走到白頭
但是我 擁有化為烏有 忘記我們承諾 忘記曾經愛你愛的那麼濃
我不能帶你走 我犯了大錯 必須一個人走 必須扛下所有罪過
必須離開熟悉的街口 請你不要忘記我 這夜裡有小雨飄在空中
當我扣板機的瞬間靈魂早已賣給魔鬼
可笑的是 我好想求主幫我贖回 贖回我那一丁點的尊嚴
想起媽媽的臉 對不起這幾年 是否有機會再見你一面
媽媽我犯了錯 你會原諒我嗎? 我已經踏上了末路 別人眼中的亡命之徒 哪裡還有我的藏身處?
我的兄弟 離我遠去我還傻呼呼的相通道義 所謂的人性莫非要用血和淚來換取教訓 
不想再混下去 想說幹完這一票 就不再撩下去
想著想著我的眼淚就流不停
出發啦 不要問那路在哪? 迎風向前 是唯一的方法
出發啦 不想問那路在哪? 運命哎呀 什麼關卡?
當車聲隆隆 夢開始陣痛 它捲起了風 重新雕塑每個面孔
夜霧那麼濃 開闊也洶湧 有一種預感 路的終點是迷宮
喂 小子 我想我大概明白你的意思 那些發生在你身上的
曾經以不同的面貌 也在我生命裡出現過好幾次
對此 我並無更高明的解釋 只是覺得今天說不定是個合適的日子
我們就各自用舒服的姿勢 用擅長的方式 給人生我們的
不管是一種告解還是一份答辯詞 人再有本事也難抵抗命運的不仁慈
這道理再簡單不過 接不接受是另外一回事 真愛並非不來
它只是被無預警的惡意的延遲
不要讓某個女人做的蠢事 變成你自己與自己的爭執
為什麼 該有的都有還是覺得不夠 天呀 該不會是貪心的念頭
為什麼 拼了命地工作 拼了命地追夢 到頭來原地沒有動過
為什麼 萬里晴空下的面孔 庸庸碌碌 不開心地鎖著眉頭 要向誰哭訴
為什麼 想去看場電影 該死的颱風偏偏選在每一個的週末
為什麼 這個世界上 就是有人窮得發瘋 有人富有 把鈔票當作了枕頭
為什麼 新聞裡鼻酸故事 只為了偷麵包給媽媽 充飢的小偷
為什麼 一百個為什麼 變成一千個 一萬個 十萬個 為什麼
為什麼 我想破頭寫不出個鳥 唸唸唸 我為了什麼
我們都不必在意未來的樣子
像是精神病患寫的詩? 或是煙花綻放的節日?
隨它去吧 我們都只活一次 呼吸呼吸呼吸 呼 一切曳然而止
真理在荒謬被證實以前 都只是暗室裡的裝飾
只有眼前亮起來了以後 才有機會彰顯它的價值 不是誰能決定的
該漫遊還是衝刺 我們都在海裡 我覺得我們像沙子
你說的亡命之徒 是不是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出發啦 不要問那路在哪? 迎風向前 是唯一的方法
(亡命之徒 可會全力以赴 是不是窮途末路 有沒有藏身之處)
出發啦 不想問那路在哪? 運命哎啊 什麼關卡?
(亡命之徒 逃亡要全力以赴 喘息在窮途末路 給我個藏身之處)
當車聲隆隆 夢開始陣痛 它捲起了風 重新雕塑每個面孔
(亡命之徒 可會全力以赴 是不是窮途末路 有沒有藏身之處)
夜霧那麼濃 開闊也洶湧 有一種預感 路的終點是迷宮
(亡命之徒 逃亡要全力以赴 喘息在窮途末路 給我個藏身之處)
時至今天,聽一回還是會起雞皮。當年這曲過不了大陸的審查,可能黑幫太妖言,可能魔鬼太惑眾,但更顯明曲的「在地感」。今次從頭細嚼一次,甚至想起斯諾登!
本來是次 playlist 只想談這首,因為不想「洩左道氣」。不過還是加個 bonus track ,兩首歌的 playlist 太孤單。若城市故事眾生相是群戲,〈三人行〉裡則屬個人成長故事,但也充份利用到歌手作為「成長階段」的表述。
其實不是兒歌嘛,還有多少個成人是以此曲來安慰自己寂寞的心。不過林振強填得妙,除了描述處於人生不同階段的心態,更掏心的是道出越成熟越寂寞的道理。成長是由靠外在(幻想、星空),到靠內在(「練成能往心內奔馳」)的一個無可奈何的過程。

7.6.13

903 X 金曲獎 X 香港女單 Playlist


5月21去了903拉闊:林二汶 X 薛凯琪 X 王菀之 X 吳雨霏,提醒了我近十年香港樂壇天后走勢(雖然903營造的世界與現實永遠有落差)。翌日,台灣金曲獎公布流行樂獎項入圍名單 ,浮出另外三個香港名字:林憶蓮、盧凱彤、 GEM 。大家選角不同,卻同時令香港女星的討論價值提升。
真空
除了林憶蓮和GEM,大家都出道約十年。這十年,大概是繼鄭秀文、楊千嬅後的天后真空期。這十年女歌手們爭妍鬥麗,卻無人能再登她們高位。(當然,在英皇營造的世界裡,有華麗之后容祖兒。)然後,還有個出道時期得一半、以理念立名的 GEM (Get Everybody Moving) ,搶了新一代男女的心。
說起來「天后」應是高高在上,但以鄭楊二人來說,去到那種普及的程度,靠的是港女代言能力。不只是歌唱事業上,更甚是在電影裡也能做到香港女生代表。以這標準去說,容祖兒還有好一段路(電影《華麗之后》還在做自己。)王菀之入屋拍劇,薛凱琪則有多一點電影本錢,不過顯然二人還未到「代言」程度。當然,現在是否能「代言」就會大紅,以下我會嘗試討論。
入圍
903拉闊的選角,與其典禮相差不遠,所以和金曲獎一起說。這四位金花無疑是商台力捧的,也所以不見 GEM 蹤影——還記得上屆商台頒獎禮,小巨肺拍了條片寸爆903?金曲獎急急給了她一個入圍女歌手的提名,簡直跟香港主導的商業價值過不去。 金曲獎是華語界唯一的官方文化局主導頒獎禮,但其實都多次被評為偏袒的遊戲——例如一向被評過份偏愛蔡依琳。咦,那和力舉 GEM 的偏好同出一轍?
說回 GEM ,總覺得今次金曲獎在香港得到較大注視,是因為她入圍了。若只是林憶蓮,大家可能會覺得較必然(她和莫文蔚一樣,老早是一隻腳踏進台灣音樂圈)。而盧凱彤當然值得表揚,但她自從開始個人發展後,也是一直注視並紮根台灣,可見取態側重國語。 GEM 卻在上年沒怎樣刻意瞄向台灣(一向也是較大範圍地掃大中華區),所以即使拿不了獎,她成功在港外地區爭到一片天,已見策略成功,亦做到所謂天皇巨星 (非代言) 模式的成功。
她的崛起,又是否告示著隔代遺傳的巨星風要回來了?
前途
至於拉闊,我一直也抱著看競技心態去觀賞,但聽到二汶一句:「我們大多是出道十年,而我和 Kary 更是由組合走出來……很高興今晚能在這裡和大家分享……」,突然覺得她們是同路人多於競爭對手。
這晚,二汶很明顯是「有體系地向國際規格靠攏」(此標準語出梁歡),與三人相距甚遠。薛凱琪終於發揮老師杜麗莎的功力,水準穩定,有體系地向舊派老女人規格靠攏,問題是你要一個走音少女派,還是要一個早熟實力派?我懷念前者。王菀之則出乎意料地走了幾次音,暴露了其音域缺點。吳雨霏就很多歌也不太聽到她唱什麼。
有趣的是,除二汶外,有時候另外三人竟有出奇相似的地方。王與吳唱《水百合》,若掩著眼就分不開二人聲線。到曬冷 dancers 時,薛與吳的舞陣又同樣有形無神。大家都在互相影響,努力摸索天后之格,就像長期以王菲為學習對象。 GEM 也是走海外天后公程式。盧凱彤則走台灣獨立歌手的 singer songwriter 知青路線。寫到這裡,我不是想怪她們「面目模糊」。事實上,當晚四人最感動我的,是顯示了一人演唱會如何不會表演的模樣:《美少女戰士》的歡樂、《886 / 小峽谷之1234 》的二人舞步、互唱大家歌曲時的昇華表現。
我記起二汶在一個訪問說過, at 17 分開後,盧凱彤的成績也讓她有壓力。今晚,我看到那良性壓力,怎樣把她推到另一層次。若把全部女歌手看成拆夥後的女單,大家從同一個土壤走出來,互相影響,成就一個音樂大同世界,那時候我們便能和上一代講,現在不是缺乏巨星,而是這代不需要巨星,大家都能各取所需。樂迷只要還有得揀,分眾未必壞。正如始乎走在大粒巨星之路的 GEM ,不需要903一樣。
Playlist
今次拉闊結幕唱了《給十年後的我》,比 Concert Y Y 那次更別具意義。二汶也和盧凱彤唱過。相信對這批十年女歌手,合奏合唱是更有意義的。
女歌手爭鋒,這十年還少不了「主題」人物:謝安琪,一直和香港大主題「抗爭」成長。她曾出國語碟,不叫好也不叫座。出道九年,四大金花未能囊括,我找來她去年在 TVB 亮相時的片段,也有四朵金花,有埋 GEM 添!
女歌手,始終都是女生心聲。回到起初的代言人論,因為女仔都脆弱,所以女歌手真負有不一樣的使命。基於以上所說的原因,以下這首選得很好。但於她們四位有更深意義的,大概是王菲這一個 Diva 的模範。
自上年起另一女歌手 keyword 大概是連詩雅, Youtube 點擊率可以平地一聲雷,重新定義天后形象(高登語是 MK 跟 KGV 混合體),我的感想有二:1)薛之前無法去到這個程度,是否因為太乖乖女了?她畢竟也是國際學校出身啊。2)連果然不是人人想讓她代言,但真的印證了「分眾」的局面,有人罵有人攬,但總之上到903榜首。送上她近排最高 hit rate 的《說一句》……

17.4.13

陳僖儀 Sita 留給我們的 Playlist


昨晚還和咪高峰在微博上合照,今早卻已離開了樂壇和人世。
她自己在 youtube 上載的歌,差不多每一首都有 caption:「這首歌是以前我很喜歡在商場唱的… =) 之前有網友說想我錄,所以我錄了!哈哈!希望你們喜歡 ^^」、「由側田作曲既歌…輕快 sweet sweet ,最適宜情侶一齊看~~」,可以看到她如何喜歡唱歌,如何在歌途上一步步走過來。
去年出了一隻EP,一隻大碟,令她在各頒獎典禮,以及 IFPI 銷量榜中奪得多個女新人獎。記得在華語音樂傳媒大獎評審過程中,大家都對她稱好,聽說業內外都看準她前途無限。
可惜她等不到最佳女歌手,緣盡於女新人,挽著未圓的夢離開。
香港樂迷不知幾多年沒有理會過新人了,大概是抱著「真係等佢紅到先算」的心理。不過更甚是以踩人為樂,如以不看港產片為傲的人,總覺得新人現在都是一閃即逝,今天在 Facebook 上還看到人說,終於會記得一個新人了 ─ 似乎涼薄了點?
看到她發生意外的新聞後,腦中響起那不慍不火、聲底優美的嗓音:「天色不會每日也明亮如晴空/風箏該要放下了/蕩進天空那裂縫」。


然而大家更記得的,可能是這首。派台成績最好,該和你在大氣電波相遇過。

她的演繹力很高,唱功好而不造作,當代難得哩。大部份好聽的歌曲都是他人為她而作,而她自己也有選一些翻唱作品放上網,其中重譯 Christina Aguilera  的 I turn to you ,便能聽出她運用感情和唱腔平衡得宜 ─ 用情而不爆肺。上一個有這種能力的新人,已是2010年的李悅君。

在她翻唱的華語歌中,能窺見她的音樂品味。喜歡周杰倫,竟是回到他為陳小春寫的這首。可惜灌錄得不太好,有網民留言希望她再錄過,如今卻已沒有機會了。這個孤本,依然值得細味。

14.4.13

2013年金像獎後的音樂 Playlist


今屆金像獎最可圈可點,是鄭中基之得獎感言:
「…劉德華先生同我講,『浪子回頭金不換,你要開始諗吓跟住落嚟要點行,你仲有大把時間。』所以我將我自己覺得最叻嘅嘢 - 唱歌放低咗。我去咗拍電影。」
放下最喜歡、最叻的東西,是種懲罰,同時也犠牲了樂迷。
鄭中基唱歌,真係好得。或許是當喜劇演員太搶,大家都忘記了他在音樂上的出色,頂多都係記得首《無賴》。一眾賤男以此在K房寄情,又是否在意到,鄭中基最精彩的是唱功?最令人拍手叫絶的示範是與楊千嬅對唱,《無賴》 VS 《烈女》,那除了是一種社會現象的投射,旋律上亦是一次「性別競賽」。《烈女》在音樂上很搶,但鄭中基竟然可以無走音 KO 整首歌,真正是一次最大的性別平反。
我對鄭中基最有印象的,除了是他這首對千嬅定唔知阿 Sa 的愛,大概就係張學友對他的愛。出道不久,一首《左右為難》,令呢個當年似杜德偉的長髮男生紅起來。聽說那時,張學友真的很看好他。
他和張學友有另一首小品,加埋許志安,睇下當年鄭中基的腼腆?誰想到今天會變喜劇天王。
唔唱歌,去拍戲。今日,因為拍戲,又會否令大家聽返佢唱歌?


講開張學友,當然要提提今年的最佳原創電影歌曲。他的《定風波》嬴了。其實只覺熟口熟面,較喜歡是2006年他嬴得同一個獎的《如果 愛》。
這個獎,我的心水當然是鄭秀文 DoReMi ,給人完全高海拔高 LEVEL 的感覺。但心底裡其實更支持《追風箏的風箏》,林夕重覆《風箏與風》的意像,大概是因為掛住 Twins ,歌曲碰巧亦有女女互和、 pop 一次就啪入腦的感覺。
今屆我最期待的,還是黃耀明和梁基爵向梅艷芳、張國榮致敬的部份。如果你喜歡昨晚的編曲與重唱,一定要找回《明日之歌廳 - 黃耀明唱顧嘉煇》 DVD 重溫,感覺很相似。
若可以點黃耀明唱合唱歌,我一定會選以下兩首。一是《烈焰紅唇》,2000年同是人山人海班底 remix ,梅姐也在,好 high 。
另外是明哥和哥哥在《Crossover》中 crossover 的《這麼遠 那麼近》,哥哥能亮相,像在《Concert Y Y》裡般獨白中一現。有一輪大家好興獨白,卓韻芝配《那誰》,Wyman 配《末日》,更令人覺得,好的獨白,真係要搵個擔得起如《東邪西毒》獨白裡的聲線,才夠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