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0.17

古澤良太的編劇法

Ming Pao Daily News
D04 | 副刊/世紀 | 世紀.影話 | By 林綸詩 2017-10-27



《乒乓情人夢》(圖)11 月9 日在港正式上畫,編劇古澤良太是華文區知名度較高的日本編劇,主要是作品《Legal High》(2012)得到很好的反應,遠超他的長壽劇《相棒》(2005至2014)在日本的影響力。他在海外與日本的受歡迎時間軸不同,中港兩地的知名度大概由《Legal》開始,入場看《乒》時也聽到不少人談起《Legal》,內地更為此劇起了《李狗嗨》的譯名。

他的其他作品包括《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2005)、《傳說的刑警》(2008),但在香港也不算注目,近年的電影也有一半是電視劇的延伸,說他是電視編劇好於電影編劇也不過分。今次《乒》上畫,除了是主演的新垣結衣有一定人氣之外,古澤的叫座力也不遜。

《半澤直樹》堺雅人的肉緊表情,一早來自《Legal High》,古澤寫出無視社會標準、有自己一套,卻頻頻打勝仗的律師古美門(堺雅人飾),可算一手發掘了堺雅人的浮誇潛能。另一當紅演員長谷川博己亦由其捧紅,於2011 作品《鈴木老師》首次擔任劇集男主角,從此成為實力派演員。這套劇飾演其中一個沉實青年的北村匠海,也是《我想吃掉你的胰臟》(11 月2 日上畫)的男主角。古澤筆下的角色非常立體,只要演員擔當得到位,絕對會成為其代表作。女角方面當然要數新垣結衣,由《Legal》到《乒》,也演活了遲鈍但努力的形象,比她其他作品演得穩當。

重新定義正義

自《鈴》之後,會看出古澤的路線頗偏重「詭辯」,變相亦是《Legal》的習作——由《鈴》開始,古澤寫的主角都偏重自己一套理論,多是違反社會固有的道理,但他歪理的論點很充分,不止靠歪曲倫理,而是顛覆舊有思維。《鈴》中挑戰成年人甚至青年人自己對「成熟╱性成熟」的看法,對於孩子對固有觀念的質疑,鈴木老師大刺刺地以成人的姿態來否定,反而多用他們的框架來帶出另一結論,例如第二集說到小學生有性解放的覺悟,卻沒有保護秘密的能力,才是導致過早性行為所帶來的社會後果。至於《Legal》,它大大吸引到國內觀眾來自重新定義正義,表面是以錢先行,無論委託人對與錯,都只是為其利益着想。但實質卻是厭惡任何大言不慚的正義,那只是「居高臨下的同情」,在人吃人的社會裏,他更相信「愛上醜陋」才是生存之道,在官司裏也希望委託人會明白這一點。這樣的法則,在國內又怎能不引起共鳴呢?而到《約會∼戀愛為何物∼》(2015),他則探討男女關係及約會的觀念,以一個宅男和一個怪女的相遇去質問現代人的約會、結婚觀念,亦是一貫以顛覆概念去成就喜劇的故事。

所以說回《乒》,為何覺得大失所望?大概是其固有的詭辯性沒有,勉強可言或許就是「照亮自己其實為的是照亮他人」,又或是幫虎媽平反了——逼孩子追求獎項,女兒最後才明白是逼其努力向前……聽上去當然沒有電視劇的深度了。日劇永遠是編劇課的最佳素材,其方程式容易被看穿,但卻不容易被抄襲,古澤良太正是這類代表,但要成為精悍的電影編劇,他還有一段路,又或者電視劇的中長篇幅始終比較適合他。

4.10.17

我們會否是 最後一代看「新聞」的人?

Ming Pao Daily News
D04  |   副刊/世紀  |   世紀.視界  |   By 林綸詩 2017-10-04

九月十九日,政府新聞處正式公布讓符合四項條件的網媒,正式進場採訪政府活動及記者會。

九月廿五日,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則在專訪中表示,最終台灣和香港的員工到最後只會剩四分之一,約減少百分之七十五。

近年,世界各地傳媒生態變天,無論是行政總裁,還是一般市民,都是用手機看新聞,傳統報紙還有公司及學校捧場,但「免費新聞」的概念已植根新一代。人人需要新聞,人人卻同可以是記者、作者、評論人。明明人人需要的資訊,變得氾濫,質素也變參差,有要求的傳媒工作者卻慨嘆,不只自己的薪金縮水,整間公司也要看收益,廣告收入被社交媒體搶去,也愈來愈少金主肯做中肯的媒體,無論是印刷還是網絡媒體,都在揣摩維生模式。

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副教授及前主播李家文,與畢業生冼浩賢合作,製作了《記錄時代》的紀錄片,訪問了幾間網媒,也包括傳統報紙的電子網上版的編輯及採主。其中最深刻當然是立法會選舉的環節。情况就如香港電視的電視劇《導火新聞線》所描繪,現在什麼都看點擊率,而網版令一切「業績」更快公布。新聞一出,數據也一目了然,每件單一新聞也是一個比賽,不同於傳統印刷媒體,以總銷量來比較。

下個世代的傳媒生態誰決定

紀錄片中特別拍攝立法會選舉點票的情况,有網媒為了速度,不得不取政黨的數據,除了轉折,也不一定中肯。一場衝鋒之後,回歸日常新聞,數字反映的是:讀者其實最關心的依然是花邊新聞,所謂政治,完全討不了點擊率。網媒編輯表示,想做深度報道,也敵不過想看烹飪點子,或法庭風化案新聞的大眾口味,只能盡力尋找空間。最後新舊媒體是否也要屈服於大部分讀者的選擇,把主導權拱手讓給觀者?

其實這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外國一樣看着深度新聞淡去,面對在Kindle 上看新聞的官員、總裁,還有只在網絡上看笑話資訊的年輕人,傳統報紙或深度報道的刊物,同樣面臨危機。世界各地對dailies(日報)不斷抨擊,卻是愛之深、責之切,不想有天城市會失去報紙。中東的社評抨擊報紙太多專欄、太少新聞;印度傳媒警告這次媒體大戰不同於報紙和電視的對立,而將是輸得更徹底;美國的傳媒工作者一半都從報業轉到網絡新聞,後者卻只偏在美國東西岸,不同於從前報業人士有地域性平衡。由紙媒到網媒,不只是點擊為先的生態,還帶來個人色彩濃厚的新聞,少了中立,多了討好,講求新鮮,多於深度,對記者的要求亦然,而最終讀者也要付上代價。

往後香港,還有世界,如何去看待新聞,一定是市場或金主決定,但在傳媒生態一直進化同時,每一個人要有心理準備,將來傳媒生態如何,每一個人都有份促成。如今每個人要做的,就是去實現自己要成為一個怎樣的讀者,我們的選擇和習慣,將決定下一個世代的傳媒生態。

《記錄時代》放映場次,請留意www.facebook.com/RealTime2017/


20.9.17

小栗旬 游走兩邊的行者

Ming Pao Daily News
D04  |   副刊/世紀  |   世紀.藝術公民  |   By 林綸詩 2017-09-20

本演員小栗旬以1998 年的《麻辣教師GTO》為人熟悉,其後出演《流星花園》F4 中花澤類而當紅,近年愈來愈多演出機會,卻見到是固有形象的蛻變。

演技精湛必數2014 年的日劇《Border》,講述他因一次意外而可與亡靈溝通,於是身為警察的他,便可以和受害人甚至殺人犯溝通,有時能更快破案,有時卻更見痛苦──因為明知兇手是誰,現實中卻苦無證據,不能行動。這一輯最後更描述他忍不住自行審判,親手殺了兇手,為第二輯鋪排。兇手一死,便以靈魂的形式在他身邊出現,說了一句:歡迎來到我們這邊。

不知是否他把這「雙邊」角色演繹得這麼好,其後幾套他的作品,也有這樣的行者感覺。

同年年尾播出的《信長協奏曲》,他飾演一名誤打誤撞的普通高中生三郎,闖到1549 年的戰國時期。三郎遇上逃離織田家的信長,受託替代了他。三郎歷史知識不好,本以為是信長統一日本,於是便開始帶領織田家走向高峰,結果竟和歷史相距不遠。

他一人分飾兩角,三郎漫不經心但品性善良,信長是精英,卻充滿計算,最後當然是真信長(亦即歷史中的明智光秀,劇中的織田信長)殺了假信長(歷史中的織田信長,劇中的三郎),這劇與《Border》一樣,盡見小栗旬的演技提升,增添其層次。

作為一個多面性的演員

今年播出的《CRISIS 公安機動搜查隊特搜班》是上一季口碑最好的日劇,香港亦於7 月播映完畢。此劇令小栗旬獲得第8 回CONFiDENCE 日劇大獎男主角賞。劇情講述一班各有背景的人,受警察廳警備局長召集,成為特搜班,專做一些高難度或高機密的工作,主要對付恐怖襲擊者。小栗旬本為自衛隊搜查官,殺過人後決定離開,再被招攬。曾質疑國家,如今則再為國家安全效力,全劇終時,卻再次發現心中貫徹的理念,在國家這台大機器裏,原來還是微不足道。與《Border》一樣,為第二輯作好另一場內心交戰的鋪排。

最後,必數剛剛在香港上畫的《銀魂》電影,小栗旬飾演的主角銀時(圖),被說成比漫畫的角色更像銀時,真人版竟然能把原著比下去,可見他是如此入型入格。這角色有悲慘的過去,老師和同伴在戰爭中死亡,但當下卻是懶散但貪錢的老闆。電影中特別的章節〈紅櫻篇〉則像一道橋,把過去和現在的他接駁起來——他不得不為了保護現有的伙伴,而和過去的伙伴大打出手。

小栗旬似乎已對這種游走過去、現在,生、死,新舊身分的角色拿揑得非常好,他被挑上,除了是其一身好功夫和演技之外,大概也來自其對漫畫的熱愛。以上幾套有3 個故事源自漫畫,日本的漫畫角色,以至其流行文化,常常出現推倒重來、不斷調節的氣色,而小栗旬可以處理得這樣好,有時笑中帶悲,有時悲中帶喜,表面背後總有另一故事。他可以盛載這樣的複雜性,大概從此只會愈來愈多機會。

28.8.17

本地薑定義的音樂現場


Ming Pao Daily News
D04  |   副刊/世紀  |   世紀.音樂本土  |   By 林綸詩 2017-08-18

八月十一至十三日的周末,譚詠麟和前輩許冠傑在紅館開演唱會,林特首也去叨了光,發了面書帖子。三十年前的香港音樂精神,就此展現。另一邊廂,特首的另一心頭好西九文化區,一班獨立音樂人╱band友,也和他們的前輩大聲疾呼,表演着reggae、電子、小清新、搖滾等等的音樂,都是香港地道版。

許譚配有日場夜場,盡顯叫座力,本地薑周末音樂節也從下午玩到晚上,做足三天。近年戶外音樂節多了,但只做香港音樂,還是得本地薑wow and flutter The Weekend,且十分專注,其他表演形式不算多。香港絕對有能力辦本地音樂節,面對品味全球化,每個獨立單位可能只有小圈子的粉絲,那不如集合多個「小圈子」──雖然此音樂節撞口撞面也是認識的人,但可以守着一個100%本地的音樂節,也是一個好開始。

香港音樂實力

這是The Weekend的第二屆。今年感覺舊人很多。咖啡因公園、Ketchup、Minimal、假音人、達明一派、恭碩良、LMF……於今天的中年人來說,已是少年回憶,也給了他們出山的機緣。三十年以上band齡的,今天可與當頭起的觸執毛、鐵樹蘭參與同一音樂節,把三十年的另類香港音樂聲音jam在一起。在這類場合亦盡見打雜精神、即多重身分。Supper Moment和鐵樹蘭的主音Sunny,恭碩良和Jason Kui的結他手Jason,恭碩良和tfvsjs的鼓手Anton,Minimal和假音人的鼓手肥仔明……不能盡錄的重疊身分音樂人,游走於各個台各個表演單位,哪裏需要他就去!說是一起玩也好,說是人才不夠也好,對台下老中青的香港樂迷而言,是圓滿的音樂體驗。

香港在非主流音樂範疇裏,一向缺乏策劃人角色。達明一派說這是出道以來首個本地戶外騷,我們不禁嘩然,這不只是土地問題,而是實在反映香港在這三十年缺乏寬闊視野的音樂表演。當年達明十五周年,袁智聰慨嘆沒有什麼節目,便找來獨立樂隊唱他們的歌,在高山劇場搞個小小的致敬。到今天,我們還有袁智聰,少了電台策劃,多了網上音樂串流頻道的projects/現場轉播,但眼看台灣甚至大陸的live house及音樂節愈來愈蓬勃,作為亞洲的國際城市,我們的本地音樂推廣還未夠完善。大型音樂節的觀眾什麼人都有,提供大包圍的感染力,哪管是旅發局還是消防局,希望有天都會瞓身支持。

恭碩良唱《愛後記》時,自嘲歌曲為香港口味而寫,但電台也沒有plug。這兒有他自己一片天,但要與大香港銜接,還有一段距離。自得其樂本無不可,但可以把自得其樂無限擴大,實是本土樂迷的一個小小願望。外國朋友來港時,我也不想只帶他看外國騷。黃耀明在壓軸的達明一派演出時說,香港人不止要聽K-pop、J-pop,沒錯呢,在場看到Fuji Rock 的Tee,也看到很多外國band tee,但在西九的海旁,聞着大船機油味,看着香港的星空,見到本地薑的T-shirt,感覺其實相當好。香港還是需要香港音樂,哪管是受外國音樂啟發,哪管不是唱廣東話,只要是香港人做的音樂現場,還是看到應有的音樂轉化和香港味道。獨家。

《銀魂》的魂──你的劍是為攻擊,還是守護?

Ming Pao Daily News
D04  |   副刊/世紀  |   世紀.觀影誌  |   By 林綸詩 2017-08-22

《銀魂》真人版(圖)正式上畫,在香港《銀魂》不算超級受歡迎。但真人版粒粒日本當紅演員擔正,必會引起日本流行文化粉絲的興趣。

看見小栗旬、堂本剛、菅田將暉、橋本環奈、長澤雅美、岡田將生、柳樂優彌,很多人驚訝《銀魂》究竟有什麼叫座力,可以令這麼多人投入這個電影製作。《銀魂》是空知英秋的原作,2003 年已開始連載,2006年開始動畫化,及後再有電影,然後便到今年的真人版。為了此次電影,真人版另拍了網絡劇《三葉篇》,做宣傳之餘,也希望觀眾能理解銀魂的背景脈絡,因為可算非常複雜。

香港最多人看的大概是《海賊王》,喜歡日劇的朋友也常常問起,為何這麼喜歡《銀魂》?只是一個潦倒的武士,在革命戰爭的敗仗過後,和新識的伙伴,天天插科打諢的日常,為何這麼吸引?問題是其極度異想天開、無厘頭的程度,有可能比得上周星馳和劉鎮偉,卻頗有趕客之嫌。

主角阿銀為生計開了萬事屋,生意不多,不斷欠租,因緣際會認識了新伙伴新八和神樂,3人幫社區的其他人解決不同的問題。但2人其實也不太清楚阿銀的背景──在故事展開的20年前,外星人侵入江戶城,一班武士奮起反抗,幕府最終向外星人投降,亦頒了廢刀令,武士們更落得被處死或流放的下場。而阿銀就是當時最厲害的武士,被稱為令外星人聞之喪膽的白夜叉。

世界的孤兒

而新八雖是新一代,但因為家裏也是開道場,受了廢刀令影響,家道中落;而神樂實為外星人的一種,本不為地球人,但與侵略者不為同類。動畫版現已發展為這新的這一班人,如何與從前阿銀的同盟一起再次抵抗外星人,關係不斷修正逆轉。這次的電影版為當時動畫電影化的第一篇《紅櫻篇》,講述阿銀與生化武器的大戰,而這場戰爭的源起,是昔日的戰友高杉發動。而另一角色桂也是阿銀的戰友,現為暗中發動反政府活動的志士,在這次電影版主要協助阿銀。

看到這裏,大概會看出空知英秋的野心──科幻的背景盡是影射日本的歷史(其實當中很多角色取名來自真人),在外來勢力下,日本如何看待自己,年輕人如何自處,不同背景的後人如何重新組合,革命者如何希望塑造國家的將來。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不難看到為何台灣、香港、大陸、韓國也引起相當的共鳴(只要你肯看50集,脈絡便會浮現)。難分外內的外國勢力、強力部門,革命及建制派的內鬨分離,難以定義的使命及理想,與我們三次元的現實世界互相影射。

在歡笑打諢的中間,常常有阿銀的回憶出現──他在戰事中只是孤兒,在屍體間尋找武器和食物,只望維生,後被一老師所救,把身上的劍送給他,告訴他劍的存在不應來自恐懼,若想學劍就跟着他。阿銀就這樣加入了私塾,而當中的同學包括高杉和桂。這班人在對抗外星人的戰爭中,因老師被捉,奮起反抗,成為革命軍。

在平常集數的笑聲中,過去的歷史片段間中穿插,總喚起難以名狀的感動。表面上苟且偷生的阿銀,每晚被過去的回憶壓着,阿桂則以策劃着無所用的小騷亂來安慰自己。漫不經心的阿銀,遇上要抱不平的事,還是會以木劍捍衛他所說「要保護的東西」,有時是身邊的人(開首就是因救被欺負的新八而二人結為伙伴)、有時是公義、有時是自己的靈魂。阿桂以微小的社運提醒幕府,他們仍舊存在,仍舊守護着武士道,仍舊有他們的理想。

在躁動的大時代下,作為香港人進場時,不知大家會否想起香港的現况?《銀魂》電影版最後一場,密謀軍變的高杉說: 「我只想破壞這一切,我想破壞這個奪走老師的世界。」然後質疑阿銀可以逍遙自在。阿銀答自己不想死,因為還有喜歡的芭菲(雪糕);阿桂則說若他想以軍變傷害到人民,自己一定不容許。

兩個被破壞派說成維穩的人,始終揮劍保護了江戶城的人民,也包括身邊的人。這幾個不同角色的對白大概解釋了我對《銀魂》之愛,在大是大非的世界,人的選擇各有不同,但關鍵時刻,無論有沒有刀劍,我們都應用自己的方法,去守護自己覺得重要的東西。所謂靈魂,就是良心。

15.6.17

林敏驄作為「林敏驄」


Ming Pao Daily News D04 | 副刊/世紀 | 世紀.Live | By 林綸詩 2017-06-15

林敏驄曾在自我介紹寫上: 「林敏驄╱職業:林敏驄助手」。林敏驄作為一個品牌,是歌手、演員、填詞人、音樂人、主持人,不分先後。二十二歲出道,不久已填出大熱流行曲,且還是當時唯一的全職填詞人,他說要當自己是一間公司。但也是近年加上社交平台及廣告商垂青,他作為一個全方位藝人的形象,才日漸成熟。

他語出驚人,驕傲得過分,但回頭看來卻不得不承認他是先鋒。「網絡潮語刀系禾(都係我)發明」,他的facebook page上充滿外星文,但當下更印證他的無厘頭、食字、廣東俚語影響深遠。他一直樂於瘋癲,但難保二十年後,大家才明白他意圖為何──最新的作品展演唱會也可能如此,當人人以為他曬冷大牌歌手為其撐場,他真正想做是自己唱回所有大熱作品,逼大家重新看見他作為一個歌手。至於其他身分,他早已名副其實。

臨近回歸,四周充斥着過火的笑聲,人人背着《食神》的對白;另一派則以電視節目《超級無敵獎門人》裏林敏驄的《蘇格蘭場》繞口令回敬。那時最令香港人驕傲是流行音樂,還有無厘頭文化,周星馳紅遍世界, 「他不是黐線,他是住在精神病院的世外高人」(《回魂夜》1995)為金句。另一句同類句子,我在二十多年後的今天聽過,《林敏驄腦交戰作品展演唱會》宣傳訪問裏林敏驄說: 「什麼是無厘頭?其實就是神來之筆。」香港出現過的天外飛仙不多,林敏驄在流行文化,包括音樂和無厘頭上,成了舉足輕重的人物。

而林敏驄的雙刃刀另一邊是填詞人,若早點有社交平台,他大概已成為KOL(Key Opinion Leader),或許和Wyman 有一樣多的微博粉絲,和林夕一樣有專欄。但以那個年代,他只能和姐姐林敏怡一起上《號外》,拍幾輯比現實中的他更帥的相,做做訪問。作為一個笑匠,他平步青雲,但作為一個文字文化人,他的生涯斷了幾節。

千禧之後,每一位藝人有了網絡世界,霎時都變成了自主個體。林敏驄趁機放大自選焦點——重新把自己音樂和文字的一面帶上舞台。2003年和姐姐林敏怡開了三場《友情真經典林敏怡林敏驄作品演唱會》,2009年曾自己全扛上,在九展舉辦兩場《林敏驄好歌•好友演唱會》,我才在那時看到他唱live的一面,而今次的作品展,他自己玩音樂的部分更多,彈結他彈電子琴,邊彈邊唱。

在這幾場的音樂會裏,讓人看見文字和音樂上才情橫溢的他。很多人投訴他找的原唱者愈來愈少,自己唱的部分也愈來愈多(始終比起大紅的歌手音色,他的非標準唱法不是人人喜歡),但換個角度去看,他不也是向這香港音樂制度的控訴——作為作曲作詞人,他最紅的歌曲都是給人家的歌曲,似都不屬於他了。香港的音樂生態是「三權分立」,詞、曲、歌者往往是不同的人,是頗割裂的創作及演繹過程。這次演唱會其他人的比重減少,而更重要是幾首大紅的歌如《霧之戀》、《當我想起你》、《忘不了你》、《幻影》都要自己演唱,成了拿回主權的姿態,加上他笑言「譚詠麟不能來,但誰也唱到他的歌」,更顯得似奪權宣言。他要提醒觀眾,他是一個創作歌手。

音樂會的包裝當然不行,錄像奇怪,美術指導也甚老土,最嚴重是歌曲編排有點胡來,沒有主題可言。但在看着一首又一首他的詞作迎面而來,而又無分次序排名,不得不綜合到他的填詞玉律——選詞簡單,概念和意境也直接,用上大量疊字及重複的詞語,容易被記住。這就是如他所言的:一首歌只要有一句好,就足夠。而且他的音樂感很好,在用粵詞時,即使不用押韻也能填得非常悅耳。這在他姐姐林敏怡的曲裏也可以看出二人的音樂感超凡。

這次的演唱會毫無章法,看似混亂,一如他說話的文路,但作為他把自己再推上一層的個人騷,還是有其意義。至少當大家問為何這麼瘋癲的一個人,能寫出如此動人的歌詞,大家會想起他感情豐富的一面——對着蔡一傑,他竟然哭得說不出話來,為蔡一智在綵排時受傷而流淚,這可能是最難看見的林敏驄,多麼真實。

10.5.17

樂人的生存之道 --由21安士談起

一位傳媒朋友說,傳媒很難做,人人也看新聞,但人人也不想付錢看,現在還未找到生意模式。這一句話不是能放諸大部分資訊及娛樂事業(包括音樂、電影)嗎?互聯網崛起這十年,令眾聲四起,造就網民文化,資訊爆棚,IT企業創新再創新,但傳統資訊及娛樂企業還是苦無應對方法,在這場革命中分到如從前一樣多的一杯羹。原創者容易接觸大眾,但很難維生,反而中介及策展人漸可透過創新平台獲利。而本地的原創者,包括記者、作家、音樂家、電影人等,仍在這互聯網生態裏掙扎求存:傳媒在來回尋找課金的邊緣;作家開拓自己社交版面,摸索KOL(Key Opinion Leader)和文字人的分別;音樂人在忠於音樂和放棄賣碟之間徘徊……

903 許志安《21 安士音樂會》是上次17 安士的re-run,亦是首次商台賣票的音樂會,《17安士》那次有ViuTV轉播,故也很快被上載到YouTube,贏盡口碑,某程度上亦造就今次「重演」。回想十多年前,903 的拉闊及band shows 完全是遙不可及,亦往往只有電台轉播──購票形式多是要以其信用卡換飛入場,又或是打上電台希望獲得獎品送票(我也曾試過因為是某手機贊助,向所有親友借了該牌子手機,可以獲得提早進場的機會)。十多年前,互聯網未太發達,很多較非主流的樂隊都靠商台大大小小的音樂會、band shows為他們開門。它集策展人及生意人於一身,時而搭配大唱片公司不會做的跨音樂類型的樂隊表演,時而為小型或地下音樂品牌牽頭搞騷。今次首次賣票,完全打破了商台固有的模式,作為生意人另謀出路,但還是保持着策劃人的創意。

繼續追尋

這次音樂會跨世代、跨類型,許志安一向賣情歌,加上賣band sound 的Supper Moment、Dear Jane, 民謠式搖滾的RubberBand,還有實驗性較強的觸執毛,有時加爵士,有時加電子。一些舊歌面目全非,樂器配搭有時也極不相襯,但驚喜是幾個男士們的翻唱、合唱與和唱,都帶來不一樣的味道,成就劃年代的香港樂壇盛宴。許志安忽爾有如此的位置,在相當平淡、交接尷尬的當代樂壇而言,對他及樂迷來說也算難得。

值得一提是被視為香港第一樂團的Supper Moment,作為表演單位之一,主音Sunny今次帶來自己另一單位鐵樹蘭,把重金屬加進「17安士」。他絕對是香港樂壇的少有勵志進行曲,不單同身為Supper Moment及鐵樹蘭的主音及主力,更重要是主流這邊的Supper Moment可以賣碟賣到信和斷貨,唱片仍在炒賣。我個人觀感是他們的模式由跑校園而來,十年前在中學和大學唱起,很多當年的學生說起時,還津津有味。然後踏上網絡發達的世代,不以情歌為主打,竟然賣到碟,也衝出過到台灣及英國表演,在本港也積極巡唱,大小場不拘。在電視圈裏,亦有很好的工作態度口碑。

曾聽一個串流音樂的經理講座,說香港新的音樂人不太願意合作,只懂怨網上平台剝削了他們。他的一面之詞是希望大家可以尋找新的音樂經營模式,但不是很多人願意一起揣摩。在這摸索期,的確有歌手可以完全跳過中介,自己用社交平台拓展自己的一片天,也有歌手堅持只出唱片,不喜歡串流的音質。作為樂迷,我們片面地指手劃腳,但背後只有一個動力,就是希望歌手能好好生存下去,並且找到一個樂迷可以支持他們的途徑。我仍對我喜歡的廣東歌抱有希望。


文.林綸詩流行文化評論人,香港樂評、華語音樂傳媒大獎評委

8.2.17

八十後 作為達明一代

 

新推出的《達明一代》全套除了有新鮮錄起的達明一派歌曲翻唱,還有一九九六年的《天花亂聚我們都唱達明一派》。達明三十一周年,把這相距二十年但同類型的企劃放在一起,更感到達明對年輕人及年輕音樂人之重量。

我和達明一派,同生在1984。對我這一輩,他們一直亦遠亦近,一出道已和當時主流流行樂隊音樂不同,再加非情歌類的社會主題,當中有不少篇幅更是描述年輕一代,令形象添加冷眼旁觀的感覺。但這和他們「介入社會」並無矛盾,而為同志或政治在音樂以外發聲之前,二人一個重要的社會運動就是為樂迷介紹音樂後輩。這是劉以達及黃耀明就算分道揚鑣後,仍相當堅持的,簡直為樂迷開了一個通往不同之大門。

九十年代時互聯網還未普及,《天花亂聚》給了一個珍貴的表演台,吸引到主流及非正式出道的一群玩達明舊歌,有Black Box、Black & Blue,當中很多人成為屹立多年的幕後音樂人,而同時也有關淑怡及草蜢,給大家看到其另類但出色的一面。五年後,音樂雜誌MCB所策劃的《達明一派上路十五周年音樂會》(2001),更可看到音樂新秀翻唱達明歌曲,雖然沒有灌錄成碟,但在高山劇場看着Mazer穿睡衣玩電音的畫面,很多樂迷還記憶猶新。當時大家開始用互聯網談音樂,我在那個騷第一次見了幾個網友真人。其後MCB沒有了,大家在網絡上延續了音樂共同體,也算踏入了不分樂評和樂迷的年代。那是人人議政的雛形。

因為黃耀明才追溯到達明年代

我還記得當時MCB創辦人袁智聰說,是因為不知道達明十五周年沒有什麼活動,便找來新一代音樂人翻玩達明歌曲,除了作為紀念,也象徵了本地音樂人視達明音樂為養分。今年三十一周年雖然算有活動,但面對沒有大品牌肯贊助達明演唱會,我不禁想起十五周年的當年,社會對達明一派總有不同程度的冷漠,諷刺的是,那也是社會對極度社會性的他們的一種回應。

我這一代,達明出道時,還在聽嬰兒搖籃曲,後來是因為喜歡黃耀明才追溯到達明年代。於我,達明是過去,黃耀明是當下,他們用音樂去成就的我,就是未來了。二○○四年他們重組(為人民服務演唱會)是我第一次聽黃耀明和劉以達一起表演,重現二十多年前的光景。在其中一場,黃耀明唱Kiss me Goodbye 時忍不住哭了,那一刻大家都明白這不是情歌,更像他對自己一個時期的懷緬──「有緣沒有分,都珍貴,有過一刻,跟你同行」。那年,作為大學生剛經歷了第一個大規模遊行,亦將步入社會,達明的重組讓我深感時間的重力。

八十年代青年風

不屬於那個時代的「達明一代」,從《溜冰滾族》及《馬路天使》理解到八十年代的青年風,及那個時代的美麗與哀愁;從《十個救火的少年》及《今天應該很高興》,體會到祖國年輕人對六四的痛,以及香港年輕人對移民的無奈;從四個版本的《排名不分先後左右忠奸》(1990、2004、2012、2017),見證到香港的構成及其於大時代的改變。而今天,在這樣的育成下,這班「達明一代」找到自己在社會的位置,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過往在聽達明時想像未來的那個自己。看身邊這班一起聽達明的八十後網友,沒有當了港豬,或許變了左膠,都在預計之內成為關心社會的人。

「為人民服務」

聽達明一代這個二○一七年的企劃,與當年聽一九九六年的《天花亂聚》很不同,帶着聽達明而得來的批判之耳朵,我不禁「黃毛小子」上身,想葉德嫻、MC仁難得的合作淪為此是否因為他們老了?也會「老屎忽」上身,對觸執毛一舖清唱愛之深、責之切──何解唱功跟不上音樂的力度?但也很符合八十後的偏好,對My Little Airport過分冷靜地唱《你望我望》響起共鳴,也對At17重組的第一首曲《迷戀》而興奮,最激動是對Sensi Lion用維園阿伯聲音及Dub Reggae風格去唱《溜冰滾族》而笑翻天(他們還把自己的名字加進歌詞呢!)。

作為一個三十出頭的達明一代,我已比歌中的少年們都老了。達明三十一周年,我想像新一代會否如二十年前的我,因為新樂隊而多聽達明,或者因為達明而多聽新樂隊。達明孕育的、延後欣賞達明的八十後,在社會開始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於當權者及當代年輕人之間磨合。三十一年快速的轉變,後遺及成果都在這兩年爆發至極端,互聯網普及、人人被賦權、大狂人崛起、一切被量化,但達明在這「me me me 」(我我我)的洪流中、在自己的周年紀念,仍有着呈現「他人」的堅持,由唱着《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1988年新曲加精選),重組時不忘「為人民服務」(2004),到繼續數着「排名不分先後左右忠奸」至今,達明一派無間斷地唱着《你你我我》(1988年歌曲)。在這大時代中,作為達明一代,這是最值得引以為傲、為鑑。

【編導之作】2016年戲仿西遊記

想藉猴年拿周星馳、劉鎮偉的《西遊記》來玩。本來想早點引入月光寶盒,後來決定於下一條領事臨別片才用。

總領事走時,此為代他向香港說再見,更多用到該電影的對白。

【編導之作】2017美國領事館賀年片

預告片想有日本黑澤明效果,亦加點懸疑成份。

 

以下是整條片,我們想為Mannequin Challenge加點故事性。

 

【編劇小品】夜曉 (港台戲劇)

我很早已想入港台,想拍那些講完好慘然後會彈捐款熱線出來的節目。但由實習到正職,結果都沒有遇上這類型的。今次寫這個故事,一齣劇讓這夢想成真。
露宿橋底的阿偉,因為欠下高利貸,又不想連累家人,便流落街頭。不過,他堅持不接受救濟,並靠執垃圾和擺地攤為生。在其他露宿者的勸告下,偉向在橋底義診的中醫師求助,以治療他在避債時摔斷腳的舊患。在治療過程中,醫師耐心地與阿偉交流,讓他明白人生其實可以重新出發。

阿偉把重見女兒定為目標,並重拾信心,開始尋找工作。他又答應醫師會幫忙照顧其他來接受義診的露宿者,希望活在黑暗的眾人能與自己一樣,可以看到長夜後的破曉,對人生重拾希望。

主演︰陳鍵鋒、黃兆輝
編劇:林綸詩
編導:周頌添
監製︰夏桂昌


這位中醫支援無家者,也為老人家義診,想支持可以透過這個組織,捐款熱線:www.banyanservice.org/form.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