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2.10

吳克羣《愛我恨我》八十後奏鳴曲

之前打書釘看《80'S─80 後生存現狀及我們的三十而立》,描述內地的八十後住不起一線城市,打工儲錢的被中產外父外母看不起,一起奮鬥的又受不住大城生活雙雙搬回鄉下……也有點像香港的情況吧?這個不是社會分析專欄,但在音樂上能做得貼近社會的,就一定要推崇。

首先,真的別給吳克羣的肌肉嚇倒,骨子裏他還是那鄰家男孩,四肢發達沒有令他的頭腦簡單,從他的作品中可見他的觀察力愈見敏銳;今次新碟中更成了最具社會研究潛力的八十後代言人(他自己為最末尾的七十後)。這當然只是我一面之詞,但觀其歌詞主題,足見八十後式的貼切心聲,而且不老土不賣弄不典型。而且,他作為台灣人,也同時印證了兩岸三地的八十後局面。

《愛我恨我》專輯內最出色出位一定是《我能給的》。愛情有重重障礙,情歌泛濫的年代卻沒有人說出真問題——現代城市愛情不再是戀愛遊戲,老早已成金錢角力了,玫瑰花的浪漫跟麵包的飽肚同樣重要,《我能給的》將愛情苦況設在「見家長會」,男生沒樓沒車,不敢承諾又不想耽誤,錯就錯在他不硬撐或說謊吧。「他(女友的爸爸)問我能不能給妳一個家我愣在那」,正正就是八十後三十而立的心聲。

當謝安琪可以甜蜜地唱《第二個家》給七十後的老公聽,八十後只能打包自己回第一個家。主打《愛我恨我》是草食宅男歌曲,是《我能給的》的前傳或後篇也可以。據網上資料,草食男之所以變成草食男,除了是資訊爆炸令男生更愛宅(在《住在心裏面》也提到宅男的戀愛模樣),還是因為想逃避婚姻。吳少這趟是說服朋友「去宅化」, 「行頭我借你╱台詞我給你╱草食男也有肉食的心」。

當然,到頭來社會捏破宅男的夢想,「我能給的」近乎零,就可能再循環到再次宅在家的《愛我恨我》了。

《愛我恨我序章—亂世》也容易讓八十後對號入座。生於經濟繁榮時,總覺得夢想都可以實踐,到成年時,世界卻是亂七八糟,萬事衰落。不過吳克羣還有希望吧。這張專輯,歌詞為他更鞏固了地位。他絕對不只是一般的台灣偶像。只要音樂是中規中矩,歌詞可以這樣有代言特色,就足以看到這個八十後不一樣的燦爛將來。

21.12.10

聚散有時 2010香港樂壇重整及重現


聚有時,散有時。回望2010 年,覺得今年樂壇聚散特別多。從未試過合作的,走在一起;也有形影不離的,暫時分開。有時或許換個組合,就如歌曲換個編曲,不但感覺清新了,還能讓人更徹底地認識歌手╱音樂人。

陳奐仁愈見活躍於幕前,與其他歌手的合作更見浮面。最矚目的, 當然是邀請MC Jin 合作, 一場Moov Live 後,二人繼續發表歌曲。

第一首《女朋友》在他自己的網誌post 了音樂錄像,製作頹得不得了,但歌曲勝在搶耳有新意,廣東話「說」國語「唱」,新形式的說唱為今年華語樂壇下了個註腳。MCJin 也回應過,和陳奐仁特別心有靈犀,亦當對方是偶像,這種的相遇一定比和曾特首的高幾個層次呢。

專輯《買一送一》是好名,連創作產品也要用市場策略,其實也未妨是壞事。

離合為新意
買一送一,也可以被解讀成又rap 又唱。不知是否受他們影響,又或是樂壇趨勢,農夫今年的作品也注重了音樂的部分, 據說是二人過去兩年學樂理的成果,真心想由rapper 進化成更完整的音樂人。《奇蹟》二人分開單獨作曲作詞,找黃秋生客串不是奇事,但分別找王菀之及龔柯允來合唱情歌,就有點驚喜。對上一次《O'Fama》成績彪炳,二人再尋突破,惟有分開創作。據他們「命裏有時分開吓」的理論,只希望大家都有個別的嘗試;二人分別的solo作品,也是唱一半rap 一半,亦算是新嘗試。

幕後人台前聚
之前曾寫過Black Box 復出,或許三人的幕後戰績,會更易讓人認得他們。為十五周年誌慶, 他們推出《MyWorld》及其主題演唱會。十五周年只是個原因,對這隊才華洋溢的樂隊而言,每個成員都是現在當紅歌手的幕後策劃,怎會不心癢癢自己演出?何況九十年代Black Box 的解散,多半是因為唱片公司遷台等技術性問題,他們大概都有不甘心。

《My World》有過半是他們為別人寫的作品,包括古巨基的《第二最愛》、莫文蔚的《忽然之間》、陳奕迅的《與我常在》、孫燕姿的《懶得去管》。

重新組合,也是把歌曲拿回來重新演繹。

新曲《四十筆劃》當然是說中年如何不惑,說珍惜,說隨緣。一把年紀復出沒有說不可以,只要不是還在唱青春小子迷惘的故事,就是有意義的重整修正。

同樣在幕後幹得更出色,也是人屆中年的Swing,今年也推出了新專輯。雖說2009 年也出了《武當》(他們在2001 年出了《For Sale》後收山,其中之一的誘因是Jerald 不喜歡拍照,不習慣做幕前很多附屬的東西,於是突然說不玩了。之後Eric Kwok 亦有自己推出專輯,直至往年因為與英皇約滿,七年內不准幕前演出的條款同樣失效,Jerald 又提議再以Swing 的名義復出,真是神又係佢,鬼又係佢),但今年的《電》更見他們努力的再包裝──造型和意念一次比一次前衞,即使不是人人受落兩個中年漢在封面玩科幻,也不得不佩服他們銳意唱出港男心聲。

沒錯,沒有顧忌,就是重組的精神!

《無如果》講愛(愛到極濃);《7》講求快感(放肆啊);《男人不可以窮》講實際(抵死抱怨);《愛神死了》講孤獨(沒人愛);《隔三日見一面》最高層次,講男人都要矜持,愛情更要拖長來愛,細水長流,竟是節制換來。對中年男人而言,愛情也可以有很多細節,失戀失意也要有層次。

兩隊組合除了在「中男」的主題意義上有所啟示,也為創作人在香港樂壇的命運做了個示範──香港的創作人如何讓自己的作品於自身及別人之間取得平衡,走獨立路線是一個出路,做幕後樂人也是另一個出路,這兩條出路的先後次序,是否可以定奪創作人的知名度?還有,他們亦一再印證了樂壇由唱片公司主導的道理。

(Black Box 最先獲獨立時代唱片公司青睞,後簽至滾石旗下──亦即成為解散的導火線,今次復出的EP 則由金牌大風發行;Swing 則一向在大品牌發碟,先是EMI 及英皇,現在簽了新藝寶。)

散後如何重組?
Twins 卻是無法真正歡喜地重組。她們的分開是何其具悲劇性。

年初,Twins 舉行《人人彈起2010 演唱會》。經過三年前「艷照門」後二人分開,阿Sa 獨立發展,唱過獨自上路的《二缺一》,也唱過為嬌出氣的《生還者》,今年再沒有怨氣,也沒有不平,看來是要若無其事地迎接二人的重組。2010 年個人國語大碟《As a Sa》,甚至連從前Twins 的孩子氣都沒有,換來的是沉重囉嗦的情歌,不論是大事件的洗練,還是自然的時光流逝,阿Sa 都要長大了。

另一邊廂,阿嬌自己也推出《Move On》。明明要一洗過去,放低困窘,重新出發,卻被封面楚楚可憐的樣子出賣,那個像被欺負的造型,怎叫人接受這是復活了的你?腦海還浮現她在記者招待會上的樣子,是製作班底太沒心還是太多心?

久未出現,造型就如歌曲《放低過去》一樣,欲蓋彌彰,更叫人無法忘懷她的經歷。

誰能真正忘記過去?那對可愛的校園女生,甚至那個被毁譽的女生,那一切其實都是她們的經歷吧。就如她們在演唱會壓軸唱的《風箏與風》,其實歌詞填得真好,有遠見──阿嬌是風箏,阿Sa 是風,風背負着風箏還可以走得很遠吧,風箏,進取點,不光彩的事,就當是擦身而過的浮雲吧。

兄弟姐妹crossover
還記得首次簽了人山人海後出show,At 17 穿的是Twins 的大頭衞衣,這對「Twins」在出道八年後,首次暫時分開,嘗試各自發展及出碟,原因也很創作性──合作模式遇上了瓶頸,倒不如暫且分手,嘗試自己一人上路的取向。

二汶和哥哥一峰合作,推出專輯也舉辦演唱會。《林一歌林二唱》有些是新歌,有些是舊歌。《三》是兄妹情誼歌,是這個合力創作計劃的主題曲;《愛你枕邊暖》則是師奶太太歌,證明兩兄妹的活潑創意。但專輯除了是血脈相連之示範,在創意上仍很有發揮空間,二人都是點子多且貼近生活的人,在主題上仍有待1+1>2 的突破。

至於姐妹盧凱彤,同是要翻唱作品,選的是王菲當年的《Summer of Love》(本是Helen Hoffner 的作品)。

At17 當中,總覺得Ellen 唱得不夠多,雖然她和二汶的聲線風格不一樣,亦有過人的地方,但她總是做副手,多做和音。今年分拆發展,最驚喜其實可以見證到Ellen 個唱一整張EP。《Summer of Love》裏同名歌曲最搶耳,年輕逼人,想不到Ellen 竟然選擇這麼輕快活潑的編曲,沒有刻意show off,但短短EP 裏,只是表演了對音樂的尊重與品味,希望這只是Ellen 的solo 創作前奏。

離離合合我更覺不厭
用歡欣去看離別,用憂傷去看分開,大概都不合時宜了。

離離合合,其實在好的方面證實了如今樂壇大概要拋低形式,不斷尋找創作、表演及合唱的可能性,才是棋高一着。

無論因何事聚散,如何把過去的經歷,化為當下的靈感,才是上策。

《她的改變》濫文藝腔的共犯


典型的台式文藝故事,一班文藝青年說夢說回憶,連母女的對話及街頭真實的訪問,都救不了電影的文藝腔調。無疑喜歡聽故事的文藝女子,夢想成真開了文藝咖啡店,聚集到一群文藝人,必定滿足了很多人的幻想,奈何煞有介事地說理想追尋及人生價值反思,反叫人納悶。真正的台北就是這樣嗎? 他們都只像太過幸福無事做的人。

與近期的香港電影《東風破》一樣,以個人及個別的欲望去代表一個城市的故事,以夢想和主見去包裝任性和造作,打着城市故事的旗號,卻不注重細節和實感,反而懸空了電影和城市的連繫。美麗的配樂結果同樣淪為共犯,優雅美好的音樂變為空洞唯美的催化劑,令電影和音樂都變庸俗。那是比一場不好的配樂更災難式的事。

即使雷光夏的音樂和文藝是絕配,也為電影豐富不了內容。只能為雷光夏焦急了,她的音樂不值被這樣利用。

雷光夏的音樂,本來就最適合cafe,鋼琴與大提琴,加上她的溫厚聲音,令時光以最美麗的姿勢流逝。這位台灣神隱音樂才女今次是與侯志堅(導演的長期夥伴)合作,組成雷猴樂團(BIT sound),還找來鍾興民參與配樂。雷光夏在電影裏獻唱了《第36 個故事》及《她的故事》。兩首歌詞也是雷光夏所譜, 「給我我想要的生活╱面對最坦白的眼眸」加上音樂,比電影成就更強的夢想追求、理想實踐。

配樂則有爵士、探戈的類型音樂,舒服得來令人人也成為故事主角,只是我們不用把自己搬上螢幕,把文藝氣息弄得扭怩造作。

另一驚喜之作是片中出現過的日本名謠,被譜上中文歌詞後重現於原聲專輯。

故事中的咖啡店,向來以以物易物作招徠,亦成為電影的主旨。

咖啡店的主人,兩位姐妹就是在決定以物易物的交易中,反思回憶、擁有權等的價值。而其中一節,有一位日本客人(也就是剛來香港的中孝介客串)因為喜歡店裏一本童謠,但又沒有東西可以交換。於是在店裏史上首次要求用歌聲交換,在店主朵兒的同意下,他便悠悠清唱出民謠。這首歌被雷光夏填上中文歌詞,成為《故鄉》,雷光夏唱得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好聽,可惜是沒有收錄中孝介的清唱版本。

真正的以物易物、文藝交流,理應如此。

7.12.10

主流中的潛行 Black Box

時間不對。

我這個年紀,八十年代的樂隊風潮我趕不及去欣賞,即使九十年代的,開竅太慢的我,也未同步和那band sound 的國度共存過。

認識Black Box 卻是因為古巨基,一個從主流再回頭indie 的途徑。古巨基專輯裏,好聽的主打和副主打都是一個叫張佳添的人作曲, 後面還包括了個「Black Box」字樣。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香港indie band;但那個時候,Black Box 其實已經解散了。

現在看回訪問,也知道他們會有不甘心,當年僅僅因為和唱片公司合不來,公司又遷移台灣發展,結果出了三張專輯後,三人就惟有潛流到幕後,為別人做「別人的歌」,由陳奕迅到黃秋生、陳慧琳到孫燕姿,都是Black Box的別人。

也是Black Box 十五周年演唱會,才驚覺除了古巨基外,張先生還為香港歌手作了不少作品, 而Black Box 另外兩位成員林健華(Joannes)和陳偉剛(Alex)也是作曲人,三人在今年重組,再以幕前人台上人的姿態回來。

音樂會當晚首發的EP,收錄了作品《忽然之間》、《與我常在》、《懶得去管》、《第二最愛》的「別人的歌」,全都是新編曲,新演繹。(上周的演唱會還唱了《我的快樂時代》、《我會掛念你》及《眼睛不能沒眼淚》等,可見EP 真的不能盡錄他們的優秀作品,未知會否再出一張完整專輯?)或許被標籤為製作人的他們,唱法不是主流的那種標準好聽,但那像demo 感覺的聲線(甚至是《忽然之間》的忽然男聲演繹)、更大膽的編曲,令這張十五周年的EP 特別可貴。

流行曲,就是能在樂迷的腦袋流行許多年的歌曲。Black Box 成員的所作所為,就有這個效果。重新演繹那像已不屬於自己的作品時,其實就是重新宣布,BlackBox 在此,他們就是這些流行曲的推手。這就如My World所指—小克為他們寫下「無謂問哪一個是我……前後十五載也是你」的告白。

或許Black Box 的名字是黑色的,樂隊的命運也是黑色的,但最終我們是真的聽到你們的歌,真的聽到。那才是最重要的吧。

30.11.10

為電影再配樂 《乘着光影旅行》


當初一看《乘着光影旅行》的預告(我看的是「火車篇」,預告有分「火車篇」和「大師篇」,前者是以不同電影裏的火車片段作堆砌,重心放在人生「一去不返」的主題),咔咔聲的火車由純音樂過渡至有人聲的民族音樂,原始得來真的帶人走進光影或時光的隧道。

這是一部關於台灣攝影師李屏賓的紀錄片,片中他談攝影談電影,還有談家庭和人生,這齣紀錄片就是圍繞他密不可分的藝術和生活態度。他和侯孝賢最多合作,《童年往事》、《戀戀風塵》、《千禧曼波》、《珈琲時光》等,還有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這些電影的共通之處是讓人在憶起時,腦袋都會泛着那電影的光,李屏賓就是背後製造那特別色彩的人。這次他和導演都不約而同地對火車鐵路有種迷戀,那也是預告為何要有一輯火車片段旳緣故吧。

短短的預告音樂就能抓住人心。那原始的聲音是烏仁娜,她是內蒙人,用通俗的方法去介紹就是聽上去像薩頂頂一類,她喜歡用不同國家的樂器來配上自己的民族嗓音。隆隆的火車、質樸的嗓音,觸動了我們心底裏的本性,李屏賓說,火車與人生相似,過了就是過了。當他解釋了電影題材特別鍾愛火車的同時,也解釋了我們對自己本質類近東西的共鳴。原始的音樂如同我們最純樸的吶喊,電影和音樂是表達也是發洩,在烏仁娜的叫喊中,我們也看到自己的人生像李屏賓拍攝的火車一樣,直奔終站,一去不返。

紀錄片導演關本良及姜秀瓊在選音樂配樂上,特意全用大大樹音樂圖像(tree music & art)的音樂家,很多如烏仁娜這樣的民謠歌手都有亮相。那些像土話混雜着原始樂器的音樂,伴着紀錄片,甚至紀錄片裏的電影選節,例如羅思容的《孤毛頭》配《紅氣球》的幕後花絮、林生祥的《有機》配《太陽照常升起》的沙漠雪景,重新幫李屏賓的作品配樂,本來戲裏的配樂不用了,換來不再是侯孝賢或姜文的視角,而是以李屏賓重新出發,讓觀眾看着同一個片段,卻有不同的感覺。

那正正是新配樂,《乘着光影旅行》配樂的過人之處。光影、音樂、人生的火車,我們都要坐穩。

男士說唱Men's Talk


《男士托Men's Talk》絕對是今年的滄海遺珠——E-kids 的Tommy(阮民安)拉攏林雪玩rap,但不怪得沒什麼迴響,因為連feature 的MC Jin(歐陽靖)在歌曲裏都話, 「聽你哋rap咁耐都唔知噏乜」。幸好,歌曲以外,男兒心聲不一定含糊吞吐或沒有銷路。今次介紹的兩隊rap 組合——MC Jin 和Hanjin 聯手、農夫的陸永和C 君「拆夥」,就示範了rap 「真係可以同流行曲比賽」。

MC Jin 自家一人,本身已叫人刮目相看。有些人媚洋,有些人歸根,MC Jin 可算後一類,在美國出了頭,卻要回香港闖。第一張推出的香港專輯ABC,ABC 有指明自己被標籤、〈識聽識講唔識寫〉則道盡身處香港的尷尬,〈1997〉又重申對香港的愛。那隻專輯成功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像是一團熱火回流發展,但又有點盲頭烏蠅,不是喝過維他奶,去過歡樂天地,就真對香港熟悉。這個地方容得下中文字都不識一隻的rapper 嗎?Rap 喎,識寫中文的都會詞窮,何況一個ABC 竹升操筆?

MC Jin Hanjin 知音與共鳴一直也為他來港發展而膽顫心驚,幸好之後他也頗有成績,不過直至他和Hanj in(陳奐仁)走在一起,才覺得他在香港得到真正的肯定——那不單是樂迷給他的,而是一個soulmate 給他的。

兩個男人講soulmates,真是有點肉麻。但在雜誌看到MC Jin 的訪問,他說很高興陳奐仁和自己真的心靈相通,就真的感受到他的興奮——那相逢恨晚的悸動。

二人的創作模式是這樣的︰MC Jin 想好主題,然後大家分頭行事,他作rap 部分,陳奐仁則作國語及音樂的部分。無論任何主題,他說陳奐仁創作的和他寫的rap 配合得天衣無縫。作為創作人,這樣的機緣可遇不可求。短短一個訪問,不是推介新專輯,而是一個真誠的告白。彼此在創作水平上的共鳴,同樣令兩位出奇。

自白或說教

MC Jin 與Hanjin 專輯《買一送一》之中,〈什麼都不做〉的宅男極致、〈安眠藥〉的男人壓力、〈女朋友〉的單戀紅顏、〈睇低你〉的消滅自卑、〈妥協〉和Happiness 的尋找出路主題,相信就是心有靈犀的代表。他們如此夾,也可能因為這些都是大部分男人的體驗。煩惱、懶散、歉疚、無奈、自我形象插水後又像打機角色的能量重新增強,也是形容男士的循環式主題。

Rap 是貼切的自白,也是很好的說教。Rap 賦予rapper 多一點的權力,rap 出來的經歷也好像多一點權威性。除了自白,也是希望給共鳴之餘,也給多一點過來人心聲,或他認為正確的態度。《希望》是勸勉式的,期望年青人埋怨過後,也從頭出發找自己的路──這也在農夫(陸永和C 君)的專輯裏見到這一個訊息。

男士Talk 共通點

在農夫《奇蹟》專輯裏,黃秋生奇迹地客串了的一首〈奇蹟〉,就甚有MC Jin 與Hanjin 專輯《買一送一》裏〈媽媽〉的衰仔心聲影子,只是〈奇蹟〉更擴大到了其他的家人。那也是成長過後的深切體驗,這個話題永無老土,因為要虧欠家人實在太容易。

另一首《買一送一》當中的成長體驗是〈慢走,再見,老朋友〉,多年不見的老友,碰面竟尷尬起來,最後還是分道揚鑣好,免得說多錯多。C 君的〈吹摯友〉就像下篇,硬和闊別多年的朋友吃飯,只會更加尷尬甚至反面,發現竟然「真的不太熟」! 這又可以引伸為男人多不維繫友情的問題,雖然那又似乎太籠統了。

農夫陸永鬥C 君

在電台聽到他們說這次要拆夥各自嘗試,連監製製作等都分開,實在佩服他們的新意。想想若軟硬天師也可以半拆半夥地一直做下去,可能歌迷也不介意,反覺得是種另類趣味。不過雖說是完全分開製作,何不想想這是探究另一種「合作」形式?表面上各自為政,但聽真點還是一個幣的兩面。

陸永的世界觀萬物皆齊,文學底子不賴。〈我要打多支〉、〈韓國勁舞權〉、〈光行紀〉、〈寂寞是最無敵〉等不是符號處處、引經據典,就是隱喻側擊,以未來諷今朝。C君則是「說故事人」。戲劇化效果令「對白」較生動之餘, 「場景」也栩栩如生,歌曲不只是一個故事,還是一個劇本,〈吹摯友〉、〈阿遲〉就是很好的示範。

四「首」聯彈兩種態度

手法不同,但主題卻是呼應。當然,態度也可以不同。

就拿愛情來說,〈愛不愛我〉(陸永)和〈月老〉(C 君)一個由猜忌到避忌,另一個幸福到死……也可以把〈愛不愛我〉和〈阿遲〉(C君)放起來看,一個被playgirl 玩,一個則變了playboy。不想遍體鱗傷,那麼陸永又寫了第四類結果——就當自己是植物或太監,與人絕緣, 「寂寞係食得一個人亦得」(〈寂寞是最無敵〉),不過聽上去同樣殘忍。

二人關心的,除了女人和男人,還有成人和小孩的對立。〈問題兒童〉(陸永)和〈偉大航道〉(C 君)先來一個交叉視點。前者是小孩的角度,後者是大人的角度;一個由上而下、一個由下而上。〈問題兒童〉怪責世界,也是C君的〈Good People〉 後果,成人定不了好的典範,卻要小孩做這做那,他日小孩長成,又變成〈我要打多支〉(陸永)的成長期望落差,兜一圈回到〈偉大航道〉的苦心剖白,希望給後來者個準確一點的人生預告。聽者若是有心人,也可以為四首歌排一個時序不分先後。

二十一世紀少男態度?

把這些男士心聲概括,主題還可以找到相同點,但態度都截然不同。有飛人的、有被飛的;有懶散的、有積極的;有指責的、有訓勉的;愛香港覺得此地好美的、覺得香港被打垮了的……rap 從來都反映社會態度。

十幾二十年後,若要回看2010 年的香港男人態度,大概可看看這兩張大碟,可以用多元來形容吧。而這也是歌曲以外——當我想一想身邊的男士時,皆是真實世界的貼切反映和代言。

23.11.10

黃玠《我的高中同學》後青春的藍調


作為主打亦是專輯名字,【我的高中同學】已能自成懷舊主題——人往往在失去後更在意——相信此題對已中學畢業的樂迷很有吸引力。黃玠承接了他2007 年第一張大碟【綠色的日子】的主題,那時說當兵,今次就是當兵後的時期,很有延續性。三年前質疑秩序的意義,三年後體會到列隊實在「沒有意外也沒有驚喜」。其實歌裏只以一句「讓我陪你一起玩耍就這樣」來交代高中同學的身影,但背後千絲夢縷的連帶感情,卻能帶出無限的困失。只要是離開了學校的人,誰也會對中學產生情意結。
黃玠這種未忘夢想卻知道難以實現的心態,叫人想起《五月天》(上一張碟《綠色的日子》的《香格里拉》挺像《五月天》的編曲)告別天真,但知難而進,認清難關再來第二次衝刺,正正也是後青春的氣息。不過比起阿信,黃玠的聲線沉實,總帶着一點憂鬱,無論多鼓舞的歌曲,頂多變成「laidback」,就像藍天永遠不會沒有烏雲一樣。那是黃玠予人較多真實感的地方。

也是這種天生鬱郁的氣質,讓他的文藝性高了。畢竟傷悲的情感總較百分百陽光感覺更富文藝味道,這也是台灣歌詞的典型。至於音樂方面,他也符合另一種「台灣典型」。記得香港有一獨立結他女歌手曾將木結他風分類,台灣女創作歌手是當中其中一類。而黃玠也是這一類——但只是他是個男的。這當然跟他的專輯製作人黃小楨有關,但黃玠也的確是這一系的,在編曲方面他亦刻意多加點變化,雖然仍以木結他為主軸,但周邊都加插很多不同的樂器或效果,比同系的女生沒那麼純粹,加上其沉甸甸的男聲配唱,令歌曲更踏實了。

其中慢歌像披了一層灰藍,《夢的距離》、《最害羞的情感》、《忘了》、《拾荒地圖》等就是如此,矇矇矓矓間歌聲悠悠飄出,這種藍不一定是憂鬱,但肯定不是過分雀躍,就算歌詞說着幸福的話,卻隱約有點哀傷或不安,又或來自滄桑,那是我喜歡黃玠的地方。人生從來都沒有絕對的晴天,但總要唱得快樂。

16.11.10

轉載: 卡夫卡焦點

信報財經新聞
P45 今日焦點
2010-11-08


林煥光有禮

卡夫卡昨日在童軍總會品茗,離去時lift到八樓,進來者乃林煥光,只見他低調非常,卡記亦不便打擾,lift到地下,背對身後一班三唔識七的同?者,佢老兄並無第一時間鬆人,反而hold 住部life讓眾人出去,真係公僕精神之最佳演繹也。高官之中,卡記撞得最多者,係平叔王永平,灣仔利苑、九龍塘火車站、太古地鐵站……

素顏Causal look 一度,悠然自得,羡煞卡記。

昨晚看了「和味蘇」,有口痕友謂,乜蘇玉華從舞台走入廚房搞到咁cheap,卡記當然不甚認同,於是即call 小S 找「美女廚神」剖白一下,請留意明日《信報》副刊「今日焦點」版。至於「科技創意」版則由城大鄭淑嫻教授闡述快速檢測雌激素類污染的新技術。而「音樂洗耳」版講青春電影的配樂,作者林綸詩結語:青春是殘酷人生的預告,令卡記心頭一顫,甚堪玩味,讀者萬勿錯過。

Well,提提大家,後日起用八達通搭港鐵東涌線賞《清明上河圖》,回程記得去指定位置拍下卡,即慳三蚊。

9.11.10

殘酷青春的配樂

黑暗殘酷的青春電影,總令人感覺真實。青春是什麼?社會錯還是父母錯的結果?近來的《告白》告訴我們,也是我們過分保護你們(青少年)的錯。青春是一首眾聲喧鬧的奏鳴曲,所有角色都在這支樂團裏奏出不安的樂章。

由 《告白》談起。這是熱門的原聲碟,rock、post-meta、classical、folk,還有girlgroup,眾「聲」奏出幾段平衡的青春故 事。導演是廣告出身,善於製造官能刺激,所以選曲最矚目耀耳的是Radiohead 的,我想藉此去說說選曲代表的一個錯置。由選曲及這套電影作為出發點,說說關於青春電影的音樂運用。


電影文本.歌曲語言

Last Flowers 連同如?谷毅的Milk 等以英文去唱歌,不少人會覺得有不合之處,予人堆砌之感。音樂是國際語言,但歌詞不是,習慣一個語境後,卻有另一種語言的侵入,而且是畫外音,不一定人人 喜歡。而且更重要的是故事那麼符合社會性(貼近日本的獨有狀況),語言的偏離該可免則免。

反對的人必會說,我們身處的是一個滿足五官、刺激 五內的時代,英文歌配日本片有何不好?不就是雙重趣味嗎?這我也沒有異議,大概只有少數人是語文偏執狂,況且導演喜愛來自In Rainbows的Last Flowers,體現自己品味之餘,也給予機會令這歌再生。若過得了不理語言分野這一關,導演可以選擇的歌又多了幾百倍。

惟美電影.實質音樂

但 也正因為這個沒語言界限的「優惠」,相比之下,令我更佩服當年《青春電幻物語》(2001)的小林武史,一人包辦音樂,還發掘了Salyu(鈴木圭子)演 繹戲中Lily Chou Chou 的角色。可知此戲的角色設定以王菲作原型,但他們也為她譜好日文歌,讓她唱回日文詞,切切實實做回日本人。相信不少觀眾在看《告白》的時候,也會想起這套 差不多十年前的電影。由岩井俊二執導,配樂也以琴音電音來描繪那青春的躁動。

雖說覺得後者配樂較得宜,但《告白》始終在整體上較出色。 《青》是看完之後,官能感覺爆棚,但對故事則沒甚感覺,結果愛原聲碟比愛電影更甚,那是惟美電影的失敗之處——只有「美」而沒有「質」。而《告白》的歌, 雖然某些人會投訴英文出現過多,但其以視覺、聲音及敍事一律擊倒觀眾,無論青不青春,我們也佩服得無話可說吧。

古典音樂.沉寂青春

只 拿Boris 或cokiyu 做比較(前者的にじむ?像及後者的See the sun,真的很富青春電幻的味道!),當然亦低估了《告白》,它本來可以多元刺激來合奏這張原聲。?谷慶一郎的Piano Concerto No.5(J. S. Bach)及Largo(G. Hendel),在電影中亦有很強的效果,冷靜、留白,在一幀幀近乎黑白的電影圖片外,帶出沉寂的調子。談及古典音樂的應用,不得不提近期正式上畫的《墨 綠嫣紅》。香港導演張經緯本身是學院派的音樂人,在大樂團演奏十五年,拍電影當然無忘音樂。選了導演這條路,音樂就是最佳伴碟,尤其可以用到他的專業知識 及慣常觸覺。第一部香港上影的電影是《KJ 音樂人生》,內容以搞音樂的青年的經歷為主,接着便是這部《墨綠嫣紅》,述說一個吸毒少女的故事。他雖是拿資助去拍警世反毒劇情片,卻能做到出色的藝術水 平以至不俗套的敍事,媲美任何以青春掛帥的電影。

張經緯用上古典音樂去配合這齣短片,亦證實純音樂亦非沒有文字指涉。其中他以蕭邦的《葬禮 進行曲》( Funeral March ,降B 大調第二號鋼琴奏鳴曲,Op. 35,第三樂章)來配合一場青年的群戲,若認得曲目名字,必會理解到導演的用意。缺乏旁人關心的青春期,如同步向葬禮的路,寂靜孤獨;同步播映着的畫面 裏,那群貌似快樂、互相支持的年青人,還不是只能遞上墮胎丸給朋友?真正在青春期裏需要的,其實是家人。那不也是《告白》的其中一個命題嗎?

音樂以外.青春配樂

電影配樂從來不止音樂,例如是《告》的人聲自白及《青》的鍵盤聲(網絡bbs 留言),《墨》就有誇大了的環境聲、天橋上的車行聲、廁所的沖水聲及學校的廣播聲,將吸毒後呈現的幻覺世界表現出來。所有感應都強烈了,但青春依舊是讓人麻木的真實。

歌 曲和聲音交織青春的奏鳴曲,比人生任何階段都黑暗,又或是人生本來就是黑暗,青春只是開始。寫到這裏,想起《烈日當空》的主題配樂:麥浚龍的poor U。在男孩拔掉朋友的維生機一刻開始奏起,眼看着父母對兒子的昏迷互推責任,男孩便為朋友決定了生命再無可戀, 「不必再望世界每日更好╱世界每日再變暗」。

青春只是殘酷人生的預告。

26.10.10

葉問 原聲與不原聲


這個時候來說葉問?只因林敏聰及 陳奕迅(Eason)之過——由Eason 新專輯裏的《葉問風中轉》而起。繼《一支得掛》後,Eason 似乎想名正言順地「搞鬼」,竟然和林敏聰拿葉問宗師來搞笑。話說陳奕迅這個肥仔要拜葉問為師,二人進行一輪搞笑癡纏(陳奕迅部分)及冷臉拒絕(林敏聰部 分)。以懶洋洋的聲線唱出,竟然令人想起小克漫畫的冷峻爛笑話。不過最大驚喜還是久未出聲的林敏聰大顯身手,用個人大碟如《塔里班癡線電台》的聲線來 Rap 出大師的愛理不理態度,叫人回味呢。

這首歌自然是拿一代宗師來開玩笑,歌詞中最正宗字眼可算「黐手」是也,雖然也逃不過被惡搞。就是因為半正宗半搞笑,令我好奇找了三套葉問專輯來聽聽。

先 說說非正典的《葉問前傳》,它的原聲比其電影的「外傳」性更顯明,叫人聽上去確為其「非正統」尷尬,兩首主打《千尺浪》與《相思》都有借鏡其他歌曲,但擺 脫不了舊作,沒甚驚喜或新意,而且聽上去還有點奇怪,大概原曲太深入民心了!張繼聰的《千尺浪》是中國民樂經典《闖將令》的變奏,在周星馳的《功夫》也出 現過(亦令歌曲增添幽默感呢)。《相思》則用以英國民謠Greensleeves來改編,實在不知與中國傳統有何相承之處。反而其他純音樂傳統感較強,而 且大多用中樂器,很有中國韻味。《拜入師門》一首更用上強烈節拍,似練習詠春時拍打木人樁的聲音。

至於《葉問》1 和2 的電影原聲,由川井憲次擔任創作,就大有來頭。他是《七劍》、《龍虎門》、《墨攻》等的音樂配樂;他為這些動漫型的電影配樂,亦大有淵源。他在日本動漫 圈子是出名兼活躍樂人,熟悉《亂馬1/2》、《機動警察》、《攻殼機動隊》甚至《死亡筆記》的動畫迷一定認得出他的配樂,全出自他的手筆。《葉問》主題曲 《一代宗師》纏繞在腦海不休,是比電影更深刻的標誌。兩張原聲都值得細味。

22.10.10

節拍與警察與狂迷 《跳躍大搜查線》

《跳躍大搜查線 Movie 3 》在香港上映在即。優先場上,片尾曲因為影評人環節而被刪,令觀眾異常鼓譟。可見電影狂迷也是音樂狂迷,而音樂於這個系列的重要性,更在咒罵聲中一目了然......還有什麼比這種憤怒更能證明電影音樂的必要性呢?

有趣的是,《跳》向來都有不少「狂迷」式罪犯,犯罪迷、動漫迷、跟蹤迷、宗教迷....而看得多他們的瘋狂,亦無減螢幕下狂迷的瘋魔。沒有了片尾曲,就猶如一個聖祭或儀式遺漏了不可或缺的程序,絕對能把人迫得更瘋。

公關姐姐被罵得不知所措後,我腦海中不由得浮現電影的片尾曲,織田裕二的《Love Somebody.....雖然電影已是拍到第三集,但關於《跳》,大家都眷戀著電視劇的根。每次片末credits升起,那首扣人心絃的「情歌」就會徐徐播著,還記得較悲傷的結局時,還會放以「Piano Version」,簡潔的音樂更有力 -- 明明是警匪片,當中的熱誠、人性和愛,卻觸及情感深處。音樂功不可沒吧。

《跳》的電視電影版本,都有灌錄原聲專輯,原教主義版本的電視原聲《Rhythm and Police》是最「乾淨」的,沒有orgelJesus versions: 人物介紹時必響起《Rhythm and Police》、還有場面主題曲《C.X.》、開大會的《G-Groove》、破案成功的《Moonlight》、三位局長出場的《OTOBOKE….音樂設定畫面和故事,一聽原聲猶如看多一次。

眾多sound tracks令人眼花繚亂,2004年就出了合輯《Rhythm and Police/The Complete File》,包含了電視版的原聲及Sound File (前者是主題音樂,後者多點小配樂),還有Movie 1Movie2Movie 2 再分原聲和Sound File,當中最珍貴是bonus track收錄了青島審犯時的對話,那也討人喜愛的原聲元素 輯錄一些sound bites,能令原聲專輯更立體,與劇情更息息相關。其他版本百聽不厭當然還是以上說過的「主題曲」,《跳》一向除了劇情出色,場面調度以及音樂配襯都是迷魂散,眼看耳聽的官能刺激,rhythmpolice,誰能逃過成為狂迷的命運? 做狂迷不要緊,將音量收細不擾人就好了。


20.10.10

節拍與警察 (與狂迷)


《跳躍大搜查線 Movie 3 》在香港上映在即,優先場上因為片尾曲被刪,令觀眾異常鼓噪,可見電影狂迷也是音樂狂迷;而音樂於這個系列的重要性更在咒罵聲中一目瞭然……還有什麼比這種憤怒更能證明電影音樂的必要性呢?

有趣的是,《跳》之中向來都有不少「狂迷」式罪犯出現,如犯罪迷、動漫迷、跟蹤迷、宗教迷……看得多他們的瘋狂,亦無減熒幕下狂迷的瘋魔。沒有了片尾曲,猶如一個聖祭或儀式遺漏了不可或缺的程序,絕對能把人逼得更瘋。

可憐的公關姐姐被罵得不知所措後,我腦海中不由得浮現電影的片尾曲、織田裕二的Love Somebody。雖然電影已是拍到第三集,但關於《跳》,大家都眷戀着電視劇的根。每次片末credits升起,那首扣人心弦的「情歌」就會徐徐播着;還記得該電視劇一些單元有悲傷的結局時,還會放以Piano Version,簡潔的音樂更有力——明明是警匪片,當中的熱誠、人性和愛卻最觸及情感。音樂功不可沒吧。

《跳》的電視電影版本全都有灌錄原聲專輯,要說當然由最初最純的「原教旨主義」版本說起,電視原聲Rhythm and Police最乾淨,沒經過remix:人物介紹的Rhythm and Police、場面主題曲C.X.、開大會的G-Groove、破案成功的Moonlight、三位局長出場的OTOBOKE……音樂設定畫面和故事,一聽原聲大碟猶如看多一次電影。

眾多sound tracks令人眼花繚亂,2004年就出了合輯,包含了電視版的原聲及Sound File(前者是主題音樂,後者多點小配樂),還有Movie 1和Movie 2之分,Movie 2 再分原聲和Sound File,當中最珍貴是bonus track收錄了青島審犯時的對話,那也是我最喜歡的原聲元素——輯錄一些sound bites,能令原聲專輯更立體,與劇情息息相關。其他版本百聽不厭當然還是以上說過的「主題曲」,《跳》除了劇情出色,場面調度及音樂配襯都是迷魂散,具備眼看耳聽的官能刺激,誰能逃過成為狂迷的命運?其實做狂迷不要緊,將音量收細就好了。

18.10.10

如何為文藝配樂命名 《山楂樹之戀》


香港即將上影的《山楂樹之戀》由大導張藝謀執筒, 「中國最駕勢」的導演拍「史上最純淨」的愛情(語出宣傳),當然是個有趣對比。至於原聲音樂,也找來同樣駕勢但以純淨古典為主的陳其鋼擔綱。和張導一樣,他也是08 北京奧運班底,再加上歌者常石磊,真的湊合了一個奧運主題曲場面了。

陳其鋼是聞名歐洲的音樂家,一直以來堅持中國元素,也是一個豪言快語但富古典氣質的音樂詩人。是次為這個多麼「中國」的故事去配曲──故事說文革時期的一段愛情,曲風方面當然把西方元素都抹掉,徹頭徹尾是中國式文藝音樂。我未看電影,單聽原聲專輯時,只覺得千篇一律;總有不少電影原聲碟差不多以同一首主題曲作變奏,但這麼感傷的歌真是多聽會生病。可是,後來在網上看到《山楂樹之戀》的首映禮,當日找了兩個舞蹈員在簡潔的山楂樹布景下翩翩起舞,播出的主題曲格外動聽,便發現這確是舞台之歌,配合藝術表演才能發揮其魔力,亦令人想起無數關於中國的劇場音樂,相信在銀幕上的電影,這些歌都會別有效果。

既然千篇一律的旋律可以是因為舞台表達形式,在音樂部分還可以說得過去,但在歌曲命名上則不太行得通。歌名《靜秋告訴媽媽老三病情》、《靜秋尋找老三》、《靜秋尋找無果陷入思念》等,都叫人看得納悶。其實文藝音樂要緊扣文藝題旨也不等於緊扣劇情,換上曖昧迂迴一點的名稱,也無傷其「純淨」度吧。國內不少文藝片的原聲都會以英文為歌曲取名,《大紅燈籠高高掛》以至《色,戒》等衝出大陸的電影如是。英文化自然是陌生化的手段,First Night with Master、Mei shan Sings、Remember Everything 等,都是把看圖作名式的名字美化,而The Se asons、Exodus、The Secret 等的單字式作法,直接譯作中文(有不少原聲也會如是,只用二三字詞語)也一樣符合文學性。中國藝術注重留白,藝術品中的原聲命名,何嘗不是該留點遐想給聽眾?

5.10.10

一期兩會 黃耀明x 何韻詩x 林海峰

都怪我過分執着懷舊。一確認有「黃耀明x何韻詩x林海峰拉闊音樂會」的票,我第一時間找回黃耀明x林海峰的拉闊CD(1998年),盤算最希望他們重唱的歌目。那次,兩個從解散了的組合走出來的個人歌手,來了個投入的crossover,形同一次性的珍貴組合,就在十二年後的這一晚再次走近。雖然他倆也沒有太刻意地提起,但在曲目間重現了那一晚相會。

開場第一首歌是《人山人海》,與那年那晚同是開場曲,叫人振奮。之後還有《小王子》及《的士夠格》,雖然兩首歌個別地分散在不同環節,但也屬暗暗向98年那次來個呼應。除了歌曲選擇有明顯的延續,更叫人會心微笑的是精神上的延續——那就與林海峰(Jan)和黃耀明(明哥)的背景有關。

林海峰由軟硬天師而紅,黃耀明由達明一派而來,二人都是八十年代的當紅組合,雖然形象不同,但歌曲都是風格別具一幟。在98年的演唱會裏,他們做了crossover的互唱,而有趣的是,他們有刻意揀選對方的歌曲演唱時,都有注重對方在組合時期的歌,林海峰甚至選了劉以達的《晚節不保》,那並非黃耀明所唱的作品,卻是重要的回饋——他們從來肩負起的不單是自己的身份,還有不散的組合氣息,那是每一個組合音樂人都擺脫不了的。而在 2010年的這次,黃耀明以一曲For you(《車欠石更》,1991)冧倒全場,那是軟硬時代的作品了,簡直喚起大家十年前的回憶!林海峰則找來何韻詩合唱《請勿客氣》(《廣播道軟硬殺人事件》,1993)。

樂迷對歌手,從來都不是看他單一歌曲的成就,而他們歷史愈久,背景愈複雜,就更有千絲萬縷的情感瓜葛──是無盡的組合年代回憶,還是樂迷二十多年來由組合到單飛亦誓必追隨的忠誠。當然,他倆個人發展初期的歌曲,這晚也有出現,《春光乍洩》及《私人珍藏》分別由何韻詩及黃耀明唱出,令人回憶他們更完整的歌路發展。

徹頭徹尾的混合式

平心而論,撇除我抽出了以上幾首歌的次序來評論,演唱會原本的曲目鋪排是有心思的——先有大合唱,然後互唱大家的歌曲,接着是緊貼香港新聞的《導遊阿珍》(重複惡導遊阿珍精句)、《下世紀再嬉戲》(悼菲律賓人質事件)及《光榮之家》(回應樓價飆升現象);接着是香港日常百態,以錄像字幕和不太相關的歌曲製造矛盾:《請勿客氣》配「我好掛住你囉」等靚仔靚妹用語、《給我愛過的男孩們》配「草食男」等男族標籤、《For you》配高尚品牌名字、《邊一個發明了返工》配政府宣傳語,都將歌曲賦予新的意義。

視像及音樂混合後,便來個歌者混合,三人分別合唱了不少歌曲,才再到個人表演環節。以上部分全是心思之作,可惜每個環節都太短,感覺有點散亂,效果不及音樂上的混合鋪排有驚喜,明哥和Jan的Bad Romance絕對是高潮所在,其中還混以Kraftwerk的The Model,相信Lady Gaga也會佩服。之後林海峰唱的《活着多好》混以The One You Love及Careless Whisper兩首舊歌,還有《的士夠格》與《忘情森巴舞》重疊,可見樂人的用心。林海峰還將自己的《細路哥II》前奏加到《我係邊個》前面,更中 kidult樂迷的心底話。

翻唱環節 歌手上身

林海峰在個別歌曲上的編曲都很有心思;而黃耀明則在自己的環節裏給自己一個小小的主題——日本。他選了不同年代的歌曲而有對日本描述的:九十年代的《再見二丁目》(《光天化日演唱會》﹝2000年﹞也出現過)及近年的《迷失表參道》(張敬軒,2008),但最意想不到的是翻唱了周啟生的《淺草妖姬》。明哥一向有妖艷因子,卻鮮有歌唱類近嬌媚的周先生作品,這次是個重現模範。

說起妖艷,明哥跟何韻詩的《芳華絕代》都變成哥哥跟梅姐上身,亦是最有意義的一首合唱cover,因為明哥和哥哥的crossover淵源(無論是實質在《Crossover》專輯的合作,或是作為媚艷的代表),以及何韻詩與梅艷芳的師徒繼承,也令這首歌聽起來讓人更激動。

在翻唱系列裏,何韻詩還唱了Rubberband的《發現號》,但演繹Mr. Children的《しるし》則過分費勁,相比之下,她的獨唱環節在形象以至音樂編排都未算突出,有點淪為女聲配唱,那挺可惜。若在十年後要再跟林和黃會一會,她還得在運用聲線上下點工夫,把原、翻、混玩得更出神入化。

挪用歌曲 方是上策

演唱會中,往往翻唱比原唱更富驚喜。選得一首好曲,已經獲得觀眾一半的滿意了。而除了翻唱別人的歌將其化為自己的另一種風格,怎樣挪用亦是神來之筆。說的就是最末一曲Go West(Pet Shop Boys),他們三人以其作樂隊介紹及打圓場,對音之餘又好玩,是為佳作,亦是當晚音樂實力的縮影─三人背後有很強的編奏音樂人,令這晚在豐富層次的音樂中得到圓滿閉幕。

非法野: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0340350/

28.9.10

《壞蛋掌門人》Pharrell 給主角的話

電影一句「這些機會不是屬於我的」,乃語出《星期日檔案》,後被網民改圖轉載,看得出它想表現的風格多貼近潮流---都是翻譯的功勞。雖然翻譯新潮,劇情出現的工具與及3D電影效果也新穎,但就如大部分的卡通片,都是帶着最傳統和基本的訊息︰仁愛、夢想、改邪歸正等等。

音 樂上,這隻原聲專輯可以聽到各樣重點主題(亦即較基本的意念宣揚)的歌曲,由美國歌手Pharrell包辦,以及加了兩首老歌:Boogie Fever(The Sylvers)及You Should Be Dancing(Bee Gees),除了切合主角壞蛋Gru的年紀,也為這齣動畫帶來七十年代的動感。

Pharrell一手包辦作、唱之作品包括主題曲 Despicable Me,又憤世又無恥,句句可以做到呼應劇情,聽得人笑翻天(竟然也叫我想起本地組合農夫,這首歌如他們的自況一樣幽默到肉,但就是憤世嫉俗版)。 另外Fun, Fun, Fun是暑假歌,無論是對戲中的三個小女孩,還是夏天放假進戲院的小孩,總之「No more homework, or PTA. No more lunch food, as toxic waste」,也是快樂無比。

女孩的純真活潑由Prettiest Girls延續,但今趟是由Gru出發,談談自己一路如何被她們弄得翻天覆地,卻無可避免地愛上她們,父愛還能有比此更甜蜜的表達? 而碟中最得我心是Rocket's Theme,談火箭談偷月,其實都是關於夢想及童年早就許下的願望;是最恬靜的一首,亦不得不叫人想起自身的夢想。旋律慢慢的一首歌,就如電影對夢想的描 述,沒有怨恨沒有不忿,只是盡力實現。Gru小時候已愛火箭,但媽媽沒有欣賞或鼓勵他的作品,無論他多努力,也得不到一個孩子應有的讚賞,令他變得邪惡無 恥,亦不懂愛身邊的人。電影沒有鋪排將母親變成壞蛋,對於Gru這樣的人,最後是受到不同人的愛來感動——三個小女孩、一堆礦工仔(礦工仔The Minions也唱了一曲 Minion Mambo,同是Pharrell的手筆,但礦工仔的卡通聲線比他更相稱)為他付出愛,如火箭燃油,讓他重拾對人生的希望。老土,但正面,而 Pharrell在這張專輯中,也為劇中每一個角色道盡了體諒和愛。

14.9.10

楊千嬅︰沒有路是冤枉的

由為別的新娘子做「姊妹」到找到「真命天子」,楊千嬅終於有了「丁太」之實。推出新歌《斗零踭》,再加一個無綫播出的《我在東京很快樂》音樂特輯,沒有什麼比這些更好地為下月的演唱會「造勢」——且看一個新的丁太楊千嬅,怎樣繼續締造自己的明星路。

什麼鞋也穿得起,什麼路也行得到,純真地宣告,楊千嬅已經成熟。歌詞上雖然是「一個打十個」式的烈女詞,卻不同從前「心口得個『勇』字」,而是以有歷練女人的背景去走出新路。值得自豪的,不是那率真或任性,而是成熟。藍奕邦一向是自況高手,填別人的歌也能握準天時人和,他為楊千嬅填詞的《斗零踭》亦不例外。

「成熟」這兩字最近不斷出現在楊千嬅身上,先有《我在東京很快樂》的電視特輯,後有各大雜誌的訪問,那當然是配合她結婚的新聞去談。她不是刻意要換個形象,或為「老少女」找個美麗修辭,而是很自然的告訴大家,她變了,而且她滿意這個轉變——這個轉變叫成長。

《斗零踭》是宣言 也是肯定
先說明星路,由A Music的「好壞參半」時期,到現在重投東亞唱片(華星)旗下,以《飲酒思源》一曲為她肯定重投華星懷抱的喜悅,卻沒有什麼為前東家A Music平反,於是楊千嬅刻意在訪問中用不少的篇幅感激黎明。對她而言,A Music的經驗是不同的嘗試,未必人人受落,但她慶幸有經歷過,「沒有路是冤枉的」,這堵了所有人的嘴巴。

上年的《原來過得很快樂》專輯是回眸之作(甚至連封面風格都似回到寶麗金年代,幸好只是包裝過了龍,歌曲內容頂多也是回帶到楊千嬅的年代而已),歌詞不斷文字互涉以後歌詞,《原來過得很快樂》對《再見二丁目》,《你幸福嗎?》對《少女的祈禱》、《我在橋上看風景》對一貫的(日本)旅行主題……不過轉公司後推出的新曲《斗零踭》,卻是另一個意思了。這歌除了讓楊千嬅在回望時肯定過去,也同樣顯示對未來挑戰的能耐;道出的不單是回憶,也是經歷,讓她成熟的經歷。穿得起斗零踭前,要經過多少雙鞋子的試練?《斗零踭》是結果,但也是對從前所有鞋子的肯定,包括A Music。

《我在東京很快樂》電視專輯中,楊千嬅說揀了東京為主題,除了因為當地風光,也為着她有許多歌曲都有日本元素(大部分是林夕填詞,夕爺也笑說是他自己的「日本系列」,千嬅是主要用家);也因為她初出道時,其實有很刻意地參考日本曲風及造型。當時她真的經常待在唱片店翻CD,又聽又看,吸收精華。其實由她身上散發出來的東瀛效果(也是香港人潛意識或表意識很喜歡的),不單是要闢一條東洋生產線的林夕的功德,也要有楊千嬅的付出才成(插個延伸︰《再見二丁目》的作曲者于逸堯其實是中國風底子,譜上歌詞後,反而有了日本風情畫效果,是之後楊千嬅日本「系列」的開端)。

平凡是福 「楊千嬅」

聽過不少關於楊千嬅的評論。有說她其實唱功很好,只是特別愛挑高難度歌曲,令人以為她技術或換氣功力不濟。又有說她的成功,全靠行內人寵她,把最好的都給她,是個幸運的女歌手。實在一點,把唱K熱潮、一出道就被指模仿鄭秀文等背景加上去,除了詞人或樂人所賦予她的,楊千嬅究竟還靠什麼一路走過來?我想起最平凡一面的楊千嬅。

記者在背後或許笑楊千嬅做作,或說她虛偽,可是不得不承認她代表的那份平凡味道是多容易令聽眾投入:由護士做起,卻成功從新秀歌唱比賽入行,唱的不是艷光四射或居高臨下的題材,而是純真的衝刺或任性、卑微的祈求或渴望等心情,一切都符合一個鄰家女孩(又或師奶)的心願。

對於是否與楊千嬅共同成長的人來說,都易對她產生共鳴,這就是《楊千嬅》一曲「你有個個也有」的宗旨。於是,由她的真實背景到音樂上的故事,無縫地湊合起來,就讓她成為一個親切的代言人。至今,她的平凡路沒有停下來,即使要結婚,楊千嬅亦不忘強調自己的「平凡」——以自身的經歷來反映香港最典型的「港女」問題——她在訪問中曾說過,丁子高對她說,一直以來大家當她是「港女」,只是她改變性格以後,人變輕鬆,更見幽默,丁先生才敢接近並追求。楊千嬅覆述的這件事,便說明了改變性格的重要。自以為對愛或愛人沒信心,又或仍有少女式的任性,通通不是失敗的藉口,也不是空唱來表達渴望或怨言就可以解決的,最終還是要實實在在去改變自己。那是行動換來的意外驚喜,也是她透過「以身試法」去提供予觀眾的一個參考。

在電視的音樂專輯中,楊千嬅曾經提到,本以為不會嫁得出了,卻想不到這個年紀還可以快快樂樂結婚去;「幸好,自己真的改變了自己」,她說。這令我想起另一紅星鄭秀文,她說宗教如何改變自己,其實那何嘗不是自願修正的一步。那是樂壇道路以至人生旅途更重要的啟示──沒有路是冤枉的,因為它們都把你成就成一個更好的人。

Olivia Ong的華語天后特質

可以有至少三個方法去介紹Olivia Ong。

一、 2001年,年僅十五歲的Olivia在歌唱比賽中被日本唱片公司發掘,她於是離開家鄉新加坡,並前往日本花一年時間在日本高中學習,同時在演藝界發展,最終成為日本當紅的Bossa Nova天后。

二、 被台灣方面邀請參加第五屆星光大道踢館PK賽,以Ain't No Sunshine一戰成名,亦開了台灣歌迷的耳朵。

三、 還記得《無間道》裏,劉德華與梁朝偉相遇在Hi-Fi店嗎?若Oliver Ong出現在電影時空裏,可能就是音響中飄出來的聲線,而不是蔡琴了,因為她除了是偶像,也是發燒友至愛的試機天后。

近來,她推出了《夏夜晚風》音樂會的專輯,輯錄了她在2010年於台灣的一個演出。這張專輯特別迷人,是因為這位小天后第一次有這麼多首中文歌曲灌錄到CD——雖然只是三首,但對之前一直都是出英文專輯的她來說,可算個突破。

原來是唱片公司叫Olivia多聽中文歌(應該是因為她唱英文歌也唱了十年,要親近大中華市場的話,始終也要向中文歌着手,像我這樣的樂迷也是較喜歡聽她唱 中文歌,畢竟英文歌唱得多好,也有太多比較了)。在那一堆「參考歌」中,她一聽《我願意》便喜歡,那時還不知道是王菲的歌,可見「天后」基因互相呼應。另 外她選的是那英的《夢一場》,唱得跟原唱不相伯仲,感情拿捏亦很好。看看Olivia Ong的選擇傾向,從她的品味能看出她想營造的效果。這兩首歌以Jazz的編曲及表演方式,另有一番韻味。

不過之於我,對她最深刻的中文歌 是《如燕》。這歌本為一套新加坡電視劇的主題曲,亦是迄今她唯一一首原唱中文歌;聽畢,此歌久久也沒有離開腦海。做了那麼多年英語歌手,我們實在期待她真 正融入華語世界。不是要她認定身份,但聽着她可以毫不費力地在音階上爬高爬低——唱中文字正腔圓,音韻音階皆準確而不失動人,希望她可以跟華人聽眾拉近一 點,多唱中文歌。

順帶一提,張信哲最新專輯《初_》裏,有一曲《幸福的力量》,也有feature Olivia,是為另一途徑去欣賞她的華語韻味。難得難得﹗

7.9.10

莫文蔚 單身寶貝

說起莫文蔚的歌,除了想起《食神》裏面她豪邁的「情與義 值千金╱高山去 地獄去 有何憾」之外,還有由她翻唱得極奔放鬼妹仔式的《冷雨》,又或是難忘深情的《戀一世的愛》等等。其實這都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但這可不能怪我們香港樂迷,因為那已是她最後一次出粵語大碟的時候(《戀上莫文蔚》,2001)。

有了言語差異,不得不怪我們都會走遠,何況我們在電影裏也太熟悉她,明明能說好廣東話,為何唱歌時就不理廣東話了?不過話得說回來,其實她的國語專輯可算是三年抱兩的——加上演唱會及精選。這張《寶貝》是繼上年的《如蔚》之後再推出新歌,《如蔚》是翻唱專輯,名字也起得貼切,雖是翻唱,但依然充滿莫文蔚的風格。今次《寶貝》再與張亞東合作——其中一首動人之作《完美孤獨》的懶懶拉音就很有王菲的感覺,不知與張有沒有關係?莫文蔚自己則多參與作曲部分。整隻大碟填詞人眾,雖然曲風不同,歌詞卻朝着很個人的主題去寫,全都是比較自立的立場,無論要回憶愛戀還是宣告獨立。不知是否莫文蔚要刻意營造自主女性的形象?

填詞方面除了有一直合作的李焯雄,還有林夕。李焯雄一向修辭味濃,林夕也照樣是投入去度身訂做。前者的《耳朵要解渴》、《沒有圍牆的世界》及《艾美麗愛美麗》甚有魔幻感,值得玩味。而林夕則給了莫文蔚另類的「歌者自白」:《洗澡時唱的歌》帶點輕佻卻不失誠意,洗澡是對她很好的暗喻。當然還有王海濤的《飲食男女》,遙遙與林夕為莫文蔚及其電影作品寫的《色情男女》呼應。「飲食」只是另一慾望的稱呼,莫文蔚繼續唱出都市新愛情態度。

其實平心而論,雖然莫文蔚形象前衞,而她的歌詞永遠也不會老土,但這張大碟的音樂卻不算新穎,不少音律組合像是似曾相識(不是抄襲﹗),有點像九十年代曲風,亦喚起我對莫文蔚粵語時代的回憶。看來她是妖姬不再,淡泊安定也是她的另一面。

31.8.10

出租天使 純愛故事的配樂


前陣子《出租天使》上畫,大家都說電影海報太誤導。半裸的背面,日本美女坐在床上,十分誘人;一看電影,卻是純愛到不得了的故事︰因為被強暴及被迫墮胎,女主角理央變得自私,只對幫到自己的朋友好,從不付真心,還迫朋友走上和她一樣的援交路。不過她因為遇上一位老師光輝,決心開始改變自己,並和這位年長十八年的男人譜出一個浪漫純愛故事。

說回原聲專輯,其實我想說的是專輯封面反而更配合電影。除了愛情,這套電影也關於友情,專輯封面是青草地上的青春,混着互相倚賴或利用的友誼,還有Indigo Blue、Zentaro Watanabe的音樂;而步入愛情階段,更有Love Psychedelico酷酷但動人的歌曲。這套電影如果沒有音樂的話,一定不會有如斯感染力。

電影由岩井俊二女徒弟寒竹百合執導,畫面優美,配樂尤其動聽。Indigo Blue的I'm the One及其純音樂,歌詞倔強而堅定,卻有獨撐的孤獨(註︰歌詞是標準英文,女主音的英文發音不賴)。這隊出道只有三年的組合做得相當出色,除了開場曲,之後的配樂和故事配合得宜,令人想起岩井俊二的《青春電幻物語》,裏面同樣有「自傳式」主音Salyu(鈴木圭子)為戲中歌手Lily Chou-Chou代唱。雖然這次主人翁理央不是歌手,但I'm the One這歌也貼切地唱出了理央的人生,宛如是她的主題曲。

Love Psychedelico的歌曲在電影的重要時刻都會出現,光輝與理央第一次互表愛意,第一次享受戀愛,以及結尾最難忘的一場雨——男的已經忘記她,因為那是他們的選擇,光輝要做手術去延續生命,就要負上失憶的代價。理央強忍淚水,講出他們第一次相見時的對白,這又是另一個開始。最後光輝雖然什麼也忘記了,但如《無痛失戀》一樣,他卻是注定要愛上她,回來讓這個陌生的女子抱着;此時Love Psychedelico的音樂再此奏起,亦成為這套電影的片尾曲。Love Psychedelico在專輯裏有三首歌︰Beautiful Day、Here I am、Waltz,雖然依然是以強悍聲線唱出,唱調卻比從前更柔情。Waltz是最後那一場雨的配樂,和Indigo Blue的開首曲遙遙呼應,這兩曲也是全張原聲最值得推薦之作。

MOVIE: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0NTU1ODM2.html

25.8.10

陳奕迅的終極音樂理想 —為DUO Live平反

陳奕迅是大眾,但他的演唱會一定是小眾——實在太難買票了。記得四個月前,關於《DUO陳奕迅2010 Concert Live》,負面新聞比讚賞多,一是陳奕迅抱恙在身,二是他選了不少別人的歌作DUO的主題發揮。不是觀眾拿他與原唱相比,而是大家對他的選曲沒大感覺。這陣子,是次演唱會終於發行CD、DVD及卡拉OK,不是死硬的陳奕迅粉絲,首次接觸這演唱會,反而能欣賞他的DUO意念。或許,愈執著喜歡他,反而愈難看到跨歌手的好歌湊貼意圖。

不過,以Duo作歌曲配對的表演方式,實在難叫人即場看得出結構,所以這或許是最適合在家觀賞的陳奕迅演唱會了。無論如何,這次演唱會的曲目安排,以至其互涉瓜葛含義,都值得一聽再聽,再三賞析。

Eason曾向傳媒說,Duo除了有二重唱之意,還有雙重性格,甚至分裂的意思。但放諸是次演唱會的歌曲次序,其實補足的意義比對立的大。演唱會的前半部也是以一曲自己的歌、一曲別人的歌曲推進。兩首歌除了互相補充,不少亦有曲評曲的作用,而陳奕迅也沒有固定安排自己的歌先行還是別人的歌放後,令他所選的一對對更顯出他的價值觀了。


對對Duo結構

開場一曲是Eason自己的《今天等我來》,「就讓這遊子的心寫出好題材」,開宗明義點明這個主題實驗,接著是羅文的《好歌獻給你》,名副其實是以歌而喻,亦打開「Duo」的序幕。

若以CD去分,Duo的環節是CD1,這兩首歌也為這隻CD揭幕。點明題旨後,便是一輪對失去、逝去、孤寂、守望、苦戀主題,也正是陳奕迅一向最觸動人的共鳴點,最後以破曉及夕陽的兩面人生觀作結。

《落花流水》配《囍帖街》(謝安琪),驟耳聽來像是以「花」串連,(歌詞都出現了幾次「花」的意象),前者以水和花比喻愛人的註定別離,後者以人和街說囍帖街的逝去,兩首歌都談分別,而最終也是關於放手。要分開,卻心有依戀,放低之餘卻不是守護的終結,接的《七百年後》及《約定》(王菲)便是關於守望和愛護。在Duo之後的時段,陳奕迅說過曾想把陳百強的《等》放於這一對,但相比下來《約定》較有希望,那怕是七百年後,始終是一個既定的約會,不是白等嘛。(亦由此看出Eason心思,他可不是胡亂配的。)由分開到寄望重遇,始終有一段距離。他以無比孤獨去形容這段真空期,接選曲《寂寞夜晚》(張國榮)及《浮誇》,是第一次以別人的歌開首Duo。那陣子是張國榮的死忌,把《寂寞夜晚》排先除了是對哥哥致敬,也大概因為《寂》是一首有對象的歌,有思念的元素,而《浮》則是對象模糊的發狂,孤獨得令人失去焦點。他再以《禁色》(黃耀明)及《無人之境》配對,唱的可以是禁戀,也是愛情最孤獨之處,相愛不能愛,卻愛得不能分開,比回復單身更難受。

最後,Eason以《破曉》(林憶蓮)及《夕陽無限好》作結。一首日出,一首日落,卻都是說一切最終會灰飛煙滅,前者重堅持,後者是及時行樂,亦為Eason這次的用心劃上完滿的句號。(註)我要說的不只是他對配對有心,而是他並非隨便想起有什麼歌曲相似,有個「伴侶」便敲定該歌,而是做到循環一個流程去解釋什麼音樂對自己深刻。

二五的Duo

官方的Duo環節完成,但這樣的編排精神在接下來還是有可尋。他選了男人四部曲(《人車誌》、《陀飛輪》、《沙龍》及《葡萄成熟時》,是為詞人黃偉文自己界定的男人系列),加上《裙下之臣》,作為男人心頭好的五回。當時,場館是吊著「Vanity」、「Pain」、「Fame」、「Ego」及「Jealousy」的字,也可被視為男人擺脫不了的「感覺特色」。接著另一個五,則由五首別人的快歌 (《熱辣辣》(張國榮)、《反斗星》(譚詠麟)、《頭髮亂了》(張學友)、《好戲在後頭》(草蜢)、《芳華絕代》(張國榮╱梅艷芳)),把氣氛推高。


陳奕迅 實踐音樂的可能

之前曾經寫過,陳奕迅是一個很紅,但還有很多東西想嘗試的歌手。這是很難得的。畢竟,人愈受歡迎,其實可以做的愈少。所以他會去唱《一支得掛》(改編自《一絲不掛》的惡搞戒煙歌),他也會在演唱會中唱很多別人的歌,實驗一下自己的配對——就這樣把自己更宏大的志願滲進符合主流的音樂人生,把自己的音樂版圖實踐在更多可能性上。

無論是以惡搞去重玩自己的歌,還是以自己的歌去重配別人的歌,畫的是一個更大的音樂版圖,亦證明了廣東(話)歌的承接性和文學性。對於演唱會這一個試驗,有不少歌迷呻悶,加上他自己帶病演出,大家更覺得今非昔比。但其實換個角度去說,陳奕迅對音樂或歌手的能力極限,是不斷進行探討和肯定(今次還有以日文唱出《愈想愈無謂》的原曲《Mr. Lonely》,那是勇氣,也是徹頭徹尾的向本源致敬)。即使要歌迷如伴他唱K又何妨,因為他實在不單是一個K歌之王,而很明顯,陳奕迅想爭取到的,不是歌迷對他的肯定,而是香港人對音樂的肯定。

(註)在非錄音版的其他場次,他有唱《Mr Lonely》配《我甚麼都沒有》,後來則放在encore。他還有將《The End of the World》和《我的世界末日》放在一起,他說這些是有選但沒有練的歌,在最後一場則清唱。

24.8.10

Track Review の 雌雄反串

《瑪利亞的心》 歌浴森

不知與蘇打綠有沒有關係,男聲女唱似乎前途無限,相反亦然。歌浴森是內地新人,評論稱他為華語樂壇男歌手高音奇蹟(很大陸式的追捧讚賞),或曰「高音龍」(與首次主打歌曲「龍」有關)及「 爆破音王子」,音域闊得驚人。首張EP有四首不同風格的歌,是歌喉及風格的曬冷。香港人應該最受落《瑪利亞的心》,沒有勉強的中國風加電子混音,也沒有鄉土味濃的獨白,也是他最男兒腔之作。

《The Last Radio Show》 查可欣

要數香港的反串聲線,陳浩峰及何韻詩都是代表。不過華語樂壇中,女兒身男兒腔好像較多,陳珊妮、周筆暢、李宇春都有陽剛聲線或形象。查可欣也是這類路線的大陸新秀,聲線厚且實,本身是DJ的她,確實以「磁性」壓倒,播音和唱歌皆動人。此曲為同名專輯的主打,也是自己做DJ的心聲。雖然唱著《last》,這張專輯卻是她首張個人概念大碟,是為另一反串。

Uniform Motion 以催眠作衝擊


說Uniform Motion的音樂有催眠作用,並無貶意,只因acoustic加交疊男聲效果,令Uniform Motion成了催眠大師,讓人把思緒都拋諸腦後。空白了我們的腦袋後,歌曲就可有很多東西填進來了。

Uniform Motion的作品感覺有點像聖詩班,和聲亦然,如同在今年推出的專輯Hark The Herons一樣,就是舒服得像上了雲霄。Uniform Motion有多一點的民謠感,第二張專輯Life有一個哲學式的名字,就連歌詞也像傳道,而其主題的貫徹,亦值得聽者仔細參透,因為他們的理念是圓滿而持續的。

Uniform Motion的名字是指人生像一條平衡的直線向前進行,除非有人或事擊中我們的生命線才有所改變。雖然他們的音樂輕快暖心,但曲目內容都富宗教色彩的生命探討,halo(光環)、holy(神聖)等字眼常常出現於歌詞。Roll Over是成仙之路,慢慢升上天空,抵達月球,神化自己,(「roll over」的動作更是和他們「uniform motion」的意念來個突破。自己選一個動作,然後瓦解自己的uniform motion。)Back up your soul則是反叛式,像對宗教(甚至邪教?)的質疑。但最有「Life」意味的則必數The Black Box,黑盒是棺材,棺中老人應是歌者的爸爸,由他的眼神唱到親友及自己的哭紅雙眼,描述的是逝去的生命其實是對其他生命的最大重擊。

他們的歌除了要聽者的靈魂好好地去體驗含義,其中Storm Eye及Dry Eyes更像連續劇互有連貫。前者講風暴將到,後者講風暴過後如何面對。這場風暴與他們的樂隊信念很相似,也是要破壞uniform motion的。改變有外有內,在這兩首歌裏的衝擊則由這場「風暴」而起,各位不妨細聽當中意義。

聽歌以外,這隊法國英文樂隊的背景其實比他們的音樂更有趣。uniform motion由Andy Richards和Renaud Foresti組成,但後者是不參與音樂的,只負責畫畫。初出道,他們兩人在網上發表作品,Richards作曲演唱,Foresti為其配上動畫,製成音樂錄像。在這張專輯或其網頁(http://www.uniformmotion.net/)都可以看到他的畫作。如果有機會看他們的現場演出,還可以欣賞到Foresti即席畫圖的表演方法。他們就是這樣打出名堂的了。




兩首推薦歌:


19.8.10

Track Review の 最後晚餐

最後晚餐 Supper Moment

聲線固然好聽,音樂固然吸引,但最叫人深刻都是有人把此曲和《冲天救兵》剪在一起。不知道是 否真的因為這套卡通片而寫,就像《太空奇兵.威E》和陳奕迅的《七百年後》。歌曲講關於一對老人家如何走到生命盡頭,由這隊年輕的新人樂隊去唱,沒有不相 襯,只有滿心的預見,誰若要愛到一生,都是經歷一起、珍惜及放手。


17.8.10

如煙如夢的愛情等待《志明與春嬌》


因為《潛行凶間》,大家都忽爾愛夢論夢起來。於是又說起《戀愛夢遊中》。記得當年《戀》(2006)的電影原聲,名副其實是dreamy得很。《志明與春嬌》的原聲就叫人更記起《戀》的原聲專輯,不單音樂夢幻,還有舒服得像打瞌睡的男女聲……不過這張專輯當然不是以夢為題,而和電影一樣,怎也要抱着「吸煙」的主題。

以電影來說,無論初戀、禁戀、相遇、相愛都要和抽煙扯上關係,當然太過主題先行。但原聲緊抱煙、愛、夢,就是很自然地圓滿了一輯音樂。製作依然由彭浩翔電影向來的原聲班底去做——黃艾倫和翁瑋盈 (也是《AV》、《公主復仇記》原聲的音樂創作人)。雖然班底是百分百香港人,但滲着法式情懷,《法蘭西》、《法國人惹的禍》及Sweet Truth Waltz等,不過煙或愛或夢,都是跨國界的吧。

用上志明與春嬌這兩個名字,除了和五月天的飲歌有關,也是代表「任何人」——故事可以發生在這個煙城裏的這個男或那個女。而原聲碟裏也有自己的志明與春嬌。今次請來《超級巨聲》的鄺柏廉唱出《如煙》,同一首曲目的英文版Why couldn't be together everyday? 就是由翁瑋盈哼出,沒有什麼歌詞只有「da da da」,但同樣纏繞懾人。原聲碟裏這首《如煙》也令人想起五月天的同名歌曲,湊巧還是刻意確是說不清。戲名和歌名也正中五月天曲目了。

全碟有吉他、有bossa nova、有點waltz,聽上去全是舒服及夢幻。歌曲Can't Stop Smoking及Dream Smoker叫人想起無數不單是《志明與春嬌》裏出現過的吸煙場景。不過與其說是些煙圈或煙霧的歌,不如說是夢想愛情的主題曲──到街邊吞雲吐霧、圍着煙缸談談話,大概都是愛情引子,是給予一個相逢及想像的空間,音樂也是一樣。而原聲專輯也應該提供這樣一個空間,這是我向來對一張好原聲的定義——除了令人想起電影,也可以為聽者提供一個空間,為任何關於那個主題的東西去配樂。《志》的原聲,就是要為那隨時在下一個轉角等待我們的愛情而配樂。

10.8.10

暗中作樂 ——關於失去的寓言

「黑暗中的聲樂會」,本以為是噱頭,原來是寓言。在漆黑一片中,我們和表演者一同經歷失去、挑戰、尋找和珍惜。進入黑暗,到重見光明,這不只是一個音樂旅程。

Concert in the Dark是人山人海和黑暗中對話的合作,透過黑暗和音樂,讓人感受到盲人所感。但這個經驗當然不只於此,而是一個極度圓滿的──不只是官能上的,更是要觀眾走過由失缺到尋找到目標的過程。由進場說起,工作人員遞上繩索,原來大家只能以繩作牽引,進入完全黑暗的 表演場地。要人在黑暗中欣賞節目,當然有很多方法,戴眼罩、進場後關燈等,但大會卻安排這個「摸黑」的進入方法,既叫人驚心,又深切體會到盲人的感覺。而 當我們都依賴一位視障人士帶領進場,更表示正在進入一個完全相反的空間,這不再是一個看得見的世界,而是一個靠聽覺、觸覺及語言的國度。

因為缺失,所以完美

經歷一輪「不安全感」進入場館,主持帶大家玩了一個溝通及集體遊戲,以證大家不是孤單。聲樂會以Stand by Me揭幕,是安慰的第二步。因為有了恐懼,才須要依賴,也所以「Stand by Me」來得易生共鳴。

由At 17唱陳奕迅的《大開眼戒》,緊接黃耀明的《黑房》,兩曲也是以視覺暫時失效作背景,前者道明愛情的自卑、禁區,後者則歌頌愛的純粹和存在。這其實才為黑 暗下了最曖昧的定義,常人可利用黑暗做藉口或避難所,甚至成為短暫的天堂(黑房為沒有俗例的淨土);黑暗是可以讓其他感官放大的異域──因為看不到,所以 能接受包容更多,甚至令我們愛得更深,至少在這裏,黑暗令大家都更專心。

關於失去,聯繫,還有……黑暗中,導航者着大家和身邊那看不到的身 影說話。黑暗中,有些是自己的朋友,有些是陌生人。關掉了視覺,經歷過無助,便到互相關心的時候。I Just Called to Say I Love You 講主動溝通、愛意表達。之後以Shall We Talk? 去提醒觀眾,我們自己生疏了的感情。盲了眼睛,還不如搞垮了關係,是由眼盲而延伸的主題。這首歌是察覺將去,而到《下落不明》時更是失去聯絡。接着《色 盲》是完全迷途,《自言自語》更是絕對的孤獨。

但人山人海是「pretty happy and gay」,疏離不能是終結。選了《這麼遠 那麼近》,可以聽成是對陌路人的隨想,但也描述了人與人是這麼近,若真的肯迎接,便伸手可及吧。

最後,這個寓言以希望作結,勉勵式的Hey Jude 亦圓滿地證實整個曲目編排絕不盲目。還有每首歌之間則由不同人說出對黑暗、人際、溝通等的感想,也是副曲目。而聲樂編曲裏很多的自然聲,包括風鈴、水滴, 甚至觸感的輕風,以及嗅覺的氣油味,及其中一個鍵琴(李昇),都是由盲人負責,俗套地去說,就是他們圓滿了這個經歷。

潛行黑暗空間

在 傳達黑暗的意義上,所選歌曲和穿插的歌星╱名人關於黑暗或溝通的格言,可讓全體觀眾感受人與人、人與世界的關係;而在音樂意義上,視覺與溝通主題植在音樂 表演之上,是種挑戰,也是種說明──音樂就是我們另一雙眼睛,另一種感官,音樂給我們看到的正正就是另一世界,一個我們看不到但鮮明存在的世界。

而 就人山人海這個品牌的意義去說,今次可以算是引起不少對他們舊日演出的回憶。《黑房》是2002年明哥在龔志成舞台劇《M園》裏發表的作品,八年後竟然可 以在一個真的「黑房」重現。前者是舞台上的故事,今次卻是整個館觀眾的經歷,令這首歌真正體現了「有你故我在」的那句歌詞。

回憶不是夢。過 往他們演出過的曲目,也令今次的歌曲有多一種意義。王菲原唱的《色盲》在2001年《黃耀明沿途監督 獨樂樂人山人海音樂會》首度被梁基爵和梁翹柏來個二重唱,雖然不太到音,但意境難忘。今次配以交通燈的聲音,由陳浩峰演唱,我們期待着另一把男聲的加入, 他卻獨自完成了。陳浩峰的聲線本身已帶點淒楚的粵曲味,對照之下更是孤身隻影。在整個曲目編排中,就點明了寂寞的迷失。

Technasia 電音聯繫

五年沒有出過大碟,Technasia一復出,竟然那樣討好香港電迷——專輯名字是《中環》(Central),封面圖片也是我們的中環地鐵紅磚銀 字字樣。Technasia DJ Charles Siegling曾說:「電子音樂是最棒的語言。沒有詞彙,只有共鳴、情感與節奏。」今次的共鳴,大概來自香港的車廂沙甸魚市民了。

Central 自然是針對香港樂迷。但也叫人想起,中環除了是屬於香港,也屬於世界,令人意會到Seigling的用心。看放在網上的「音樂錄像」,全都是用中環的照片 拼成,紅磚、箭嘴、扶手等,都是中環鐵路的符號。鐵路帶來聯繫,亦和他對電音的寄望相符而合。樂迷不妨走到中環站,戴上耳筒自己闖蕩,配合地鐵本身的廣播 及列車的聲音,就更有味道了。

不過當聽到Jaya一曲,就可能有所矛盾——這是難得有語言的曲目,女聲喃喃說着「Time does not exist... what's the hurry」令人想起地鐵從來標榜時間準繩,卻被這首歌反了意義,也算一個浪遊地鐵的趣味。我自己則最愛Heaven is 100m Away,旋律好聽,若真的加上地鐵聲的「下一站是……」就叫人想起下一站天國吧。這一來就成了升離城市,在高空中的哲理冥想。

除了香港鐵 路配樂,Central 的其他曲目都很有城市感。歌曲有城市夜景Music to Watch the City Lights Late at Night 極具港色,但也是任何都市夜幕的最佳配樂,電音如歌名一樣富詩意;Tu Isla說的是西班牙巴利阿里海灘,而Aries則是芝加哥市郊的舞廳。全碟用電音一向的留白方式,只是在歌名點明主題,然後由聽者和創作者一齊發揮,閉 上眼睛,可以想像一幅幅城市畫面。

電音有時像睡覺時聽收音機,一點點white noise反令思緒更集中。不少人視電音為Party必備,卻有人喜歡以電音陪伴工作或入眠,這就是它的靈活性。Siegling則以共鳴、情感、節奏去 概括,又是另一個欣賞方法。Technasia源自Seigling(巴黎)及Amil Khan(香港)的組合,後來Khan退出,現剩Seigling闖天下,但仍維持電音奇才的傳奇。

試聽: http://species-records.blogspot.com/2010/06/technasia-2010-new-albumcentral.html

4.8.10

Remember Me九十年代成長曲


The Twilight Saga: Eclipse在暑假繼續大放異彩,代言人兼男主角Robert Pattinson早前另一套電影《驚動了愛情》(Remember Me)則不是太受歡迎,可幸是其電影原聲比電影本身吸引。

電影講述一個青年如何經歷成長:和爸爸的矛盾、與妹妹的感情、跟愛人的追逐,還有對文學、神話等的探索……意圖當然是誠心之作,但出來的效果卻太刻意堆砌,不過最叫人接受不了還是片末以 911災難作完結——青年人葬身雙子塔中。不過對電影音樂來說,這個911的結局有另一種標誌意義——那就是年份2001了。

電影設定以 2001完結,亦表示着主角的成長年代以九十年代為始及終。原聲碟差不多一半歌曲由九十年代專輯而來——Alien Lover(Luscious Jackson)、Why Did We Ever Meet(The Promise Ring)、You Can See Me (Supergrass)、Parasol (The Sea And Cake)、Kandles (National Skyline)。其中不乏久久沒有出碟的歌手了,他們在電影中或電影以外,也反映了九十年代年輕人的口味。

至於要反映男主角的反叛,除了這些九十年代潮流音樂, Hanging With The Wrong Crowd (Ed Harcourt)更是道明一切,唱出男主角自覺不屬於任何人或群體的心聲,甚至比電影也到位。成長中總要帶着另類、獨特的傲氣。電影推出時的另一熱話便是套用Sigur Ros的歌曲。Andvari是由他們2005的專輯Takk而來,是品位的顯示。不過到電影出來後,堆砌的效果明顯,連Sigur Ros也被冠上「俗套」的罪名……還是在原聲才能回復潮流身份。

27.7.10

Track Review の 似曾相識

《夏花秋葉》梁詠琪

久違了的梁詠琪呀!即使不是久違,《再見二丁目》作曲人于逸堯加梁小姐,也叫非歌迷期待。不過今次林夕更是焦點所在——歌名已叫人想起《四季歌》,同樣是林夕作品,一聽之下,歌詞更來個文本互涉提「四季歌」,是不是指明哥的《四季歌》已不重要,梁詠琪唱得也有純真也有感慨,很有懷舊味道。



《屈尾十》Hotcha

這首數字歌講數字魔法,三位少女唱由一唱到十,數字雖然不一定代表數目(也可以是歌詞裏的香港名勝八達嶺或港九……),但最終都是代表加起來的十。可以嫌我老屈,但實令人記起《十個救火的少年》,由十走剩三。不過《屈尾十》無傷大雅, 數上還是數落,Hotcha 都是開心唱,那怕我老屈,都是數字遊戲而已。

Hanson 長青少男組

當年由Mmmbop!紅起來的三子,轉眼已長大成人、有兒有女。他們不算紅遍全球,但也算破了Boy Band的壽命——1994年出道,今年推出第十五張大碟,這三兄弟仍舊流行,也算一個傳奇了。

想當年,有Backstreet Boys、N'Sync,喜歡Hanson的話會被人笑孌童。不過他們賣牛奶廣告的樣子仍然記憶猶新,鄰家到不得了,那是前兩隊男子組合也付不起的青春。若果你是英美通殺,Boyzone、Westlife更會令Hanson恍如無物。

不過經過十多年,還在舞台上唱歌的,就只剩Hanson,真叫人慨歎時移世易。其他人都各奔前程,有些甚至過世了,有些則當上經理人,有些離開娛樂圈。成就當然無分高低,Hanson的「長壽」,卻也不多不少標示了boy band式的韌力。

長青,可能真的是因為他們早投身樂壇。當年只有十二、十四、十七歲的Hanson兄弟唱無伴奏合唱團 (capella)出道,三人也同樣是彈琴好手(此張專輯第一首Waiting for This就是「琴鍵」主導編曲的作品,是三人的拿手之作),其後各執一樂器,組起band來。玩的是美國最pop的那種流行樂,這張專輯一樣沒變,但可喜是編曲複雜了一點,雖然仍舊是一份90s的感覺。

叫人想起S Club 7的跳舞曲Give a Little、100%適合band迷的And I Waited,典型boyband情歌Use Me Up、主流版R&B Thinking 'Bout Somethin,絕對是很Hanson——還是那個青春熟悉的感覺。

Me, Myself and I算是壓軸的驚喜,有點神來之筆。雖然英文語法裏這三個「自己」是常見玩法,但套用在Hanson身上,更是三位兄弟的形容。三為一體,「When I'm alone in a cold, dark room, well╱There's still someone╱That I can tell my troubles to」,而不斷對舊日及逝去的快樂而感觸,更有Hanson時代意義——他們不是沒有危機感,作為Boy Band,他們大部分的歌迷都是尖叫女生,餘下的音樂路繼續美式「pop」,可以走多遠?固然,現已婚有子的三人,在歌詞方面是有顯示成長。而在自己獨立品牌下能夠出第三張大碟,其實也算是有成績。十多年來樹立了一個傳奇,要保持下去,就要用多一倍努力。

Track Review の 嬌嬌女聲

《畫外音》王菀之

一向不喜歡王菀之竭斯底里地唱歌,《畫外音》來自音樂劇EP《Octave》,是全碟的唯一solo 慢板,聲線比用力大唱的《開籠雀》更易入耳,歌詞亦比與電台熱播的《高八度》說音律主題低調。歌曲靜恬又舒服,要她大叫,只會聽到她的雞仔聲,在這樣的前提下,《畫外音》更令人珍惜Ivana 這種唱腔,百聽不厭。



《星期三的信》周筆暢

周筆暢,嬌,不是吧?一向唱得硬淨的周筆暢,擁有較男性化的歌喉,有點陳珊妮的影子,怎能嬌?但當陳珊妮都可以唱柔歌,她一樣可以為周筆暢寫首像催眠曲的《星期三的信》。全碟最慢亦最寧神,像起時伸伸懶腰的清晨。這歌雖然與星期三真的沒甚關係,但可看成星期三的周中小休吧。

Sex and the City 2 經典典型


Sex and the City 四女的城市節拍,無論在城市還是異域,當然都是保持動力非凡。之所以在曼克頓,還是阿布扎比,都有精選音樂陪襯。說真的,看電影時,最大驚喜是Bewitched, Bothered and Bewildered(當Miranda邊吻邊講電話) 。歌曲是百老匯老歌,不久以前看了英國電影History Boys,男學生邊彈邊唱,幽幽的簡直懾人靈魂,在SATC 2( Sex and the City 2)裏,效果大大不同,但依舊動人,看到這首曲的多變及靈活。

原聲專輯不但有百老匯經典,也有中東風情,更少不了抵死歌曲—— I Am Woman(四人唱卡拉OK:Sarah Jessica Parker、Kim Cattrall、Kristin Davis及Cynthia Nixon) 及Ev'ry Time We Say Goodbye(應該是歌手 Liza Minnelli唱給戲內外的工作人員聽,錄音十分粗糙),都意想不到地收錄於原聲專輯。

雖然不少人可能覺得這樣的組合很蕪雜,既有經典歌,又有異國情調,又包抄演員歌唱版 (連電影裏婚禮的合唱團都有三首作品!史稱「The Sex and the City Men's Choir」——真是令人有點汗顏),但也實在反映了電影的幾個面向:經典的歌如片中的黑白電影,象徵最傳統的愛情及婚姻;異國情懷屬於新時代及不安本分的放蕩玩樂;演員的歌唱版也算給觀眾真實感──那也是電影或電視劇一直要做到的吧。

SATC一向以Carrie的獨白為主軸,三位朋友其實也是陪襯的另外範例。今次專注說婚姻,她反思究竟有沒有自訂的婚姻模式?最終,在她給機票錢印度管家飛回印度便可知一二──雖說印度管家幾個月見一次太太,跟她自己與Big的一星期一天不見,都可以是另類婚姻模式,但其實,最好的婚姻都是最傳統的天天相見,才算最成功及甜蜜。她所追求的刺激,被前度男友一吻瓦解。她畢竟都是中女了,還能玩小女生的「分手說愛你」嗎?電影最後一首配樂True Colors,和Big送贈Carrie的黑鑽一起上場,既然他看到自己的獨特顏色,所有「刺激」其實就在婚姻本身吧。

不少評論都批評電影,但其實她們都是都市女性的典型,又或是大家心底裏不想承認的典型。用經典去配樂,加點反叛,加點實況,終有一天會被認為經典吧。

男人的歌 唱累了

註:題目語出歌曲《男人唱的歌》(安琥)

與其說是「男人的歌」,不如說是「男人苦歌」。所謂最有男人味(又或麻甩味)的歌,可借以下歌詞來概括:「我不能帶你去遠行╱如果想我了 就看天邊最亮的星星╱我只是遺憾」(《會有天使替我去愛你》,安琥),而那大多都因為自己不夠好。用英文的話,則可以簡潔一點:「male guilt」。二字點明那種耳熟能詳的歌路——英國的Tindersticks、Black Heart Procession,陳昇、周華健、齊秦等等,以最歉疚的聲調唱出男人最痛。

這些很有年代性的主題,隨著不同的社會背景,都會衍生異貌同質的男人之苦。就香港來說,王傑一向是代表,可能也與他的仕途有關,真正是滄桑之聲。但其他人當然不盡傷痛,可能香港的歌手都不甘只做「內疚人」,不願做清一色苦男人。畢竟,香港的男人頂多只願認是弱男,要做全心奉獻又沒愛可戀的話,實在太老套。

反之台灣及內地就很喜歡這份帶著哀傷和偉大的苦情。例如在的士上,就常常聽到司機播著這類國語慘情歌,令人不得不想像司機背後為工奔走而犧牲愛情的故事。當然,即使這是客人多餘的幻想,在香港成長的人,總有一兩個求愛不遂的男性朋友,喜歡在酒樓又或K房大唱特唱此類歌曲。

孫楠、安琥 年齡的錯位

長篇大論說這種「男人最痛」是因為近來留意到兩位憂鬱男人出碟,放在一起便成苦男之聲系列。孫楠及安琥,兩位在中國內地現在都大紫大紅。孫楠差不多是中國代言歌手了,無論奧運還是世博,皆有份演唱推廣曲。而安琥則是著名主持人,還是歌影兩棲的藝人。有趣的是,這兩個相差五歲的歌手(出道年份則相差七年)剛推出的大碟,都是走差不多的男人歌路。

孫楠《活得美好》和安琥《男人的歌》都有憂鬱男標誌:默默的守護、痛苦的失去、對永恒的寄願、對往事的追憶。雖然也不盡是,但大部分都是寂寞心傷之歌。不過令人驚訝的是老一點的孫楠唱的竟然傾向較兩小無猜,而安琥則刻意用沉實的聲線,唱更老更滄桑的經歷。老孫的《戀愛物語》及《小小的幸福》,天真得像男孩少年夢多於男人心底話。反觀安琥的《男人唱的歌》及《寂寞活該》,以男人身份又說累又說債,不像他本人的活力小子性格。

二人形成有趣的錯位對倒。

淡化的苦男情懷

其實有意或無意的錯位,不難看出是要淡化苦男心跡。與其要轉進苦男人愛女人的死胡同,不如拿些不相符的主題,開發更多男士心曲的可能性。今次二人也有拿「朋友」的主題來歌唱,孫的《兄弟一場》談男人情誼的豪情,安的《再見朋友》則道盡肝膽相照後感性的拜別,安還有另一首《男人天生活受罪》,更為一眾麻甩男人唱出更全面的宿命。

其實安琥有點任賢齊的影子,既是唱得苦情歌,也有跳脫的小男人歌路。今次的《醉紅顏》巧妙用潘金蓮來說愛的執著,旋律又如主題一樣充滿中國風,中西古今並重,真正叫更人留下印象。至於孫楠,較活潑的有Happy Hours,是花天酒地的一夜情懷,和「潘金蓮」一樣,帶著禁忌卻歡天喜地。二人都分別如放下傳統苦男一面,笑迎愛情及歡樂,有點像港式的及時行樂,但還保留中國式的唱法和旋律,苦男人可能真的要絕種了。

其實這陣子還有一個男人情歌代言人出碟,就是台灣的陳昇。不過這位殿堂級的苦男這次完完全全離開憂鬱。剛推出的《P.S. 是的,我在台北。》,把深情自白擴闊到描繪台北的大小人物,少了傷痛,多了親切感,放開男人浪子之苦,踏入另一階段,也是叫一眾昇迷開始踏入化景,輕鬆笑看身邊事吧。不知道等多久,孫楠和安琥會來個「突破憂鬱」?看他們愈來愈淡化單一苦男形象,可能這個改變也不遠矣。


6.7.10

Kick-Ass 為惡搞正義配樂

惡搞,但有效——這是電影Kick-Ass的主旨兼魅力。個個發達社會人人自危,街頭和議事廳的暴力、老闆和大財團的勢力,市民無力無助,政府則無策無能。不是個個可以做Watchmen,但Kick-Ass精神卻是人人扛得起。這可能也是條出路吧?

傻小子沒有錢沒有勢,因看不過街頭欺凌及殺戮,自己買件比萬聖節服裝更醜的綠色套裝,手無武器走去打壞人。引發一段段笑話也引得真武士出洞——Big Daddy與Hit Girl,但兩人背後為母復仇理念就不及Kick-Ass的為民請命偉大啦。

原聲如電影般振奮人心。音樂差不多首首由對白引入,酷斃,還突出了精警對話及歌曲歌詞的關聯性。就拿兩首trailer歌來說,Prodigy的Stand Up及The Dickies的cover version Banana Splits又型又好玩,配合抵死畫面,是理所當然的主題曲。

前者雖然沒有歌詞,但歌名道明一切,用的是旁人與Kick-Ass小子在其出場時的對話作引子 (Who are you? / I'm Kick-Ass.),在片中亦貫穿整套電影。後者則是打女Hit Girl的御用配樂,在trailer中則為Hit Girl的好身手的伴奏,帶點淘氣。歌詞本身是香蕉飛來飛去的胡鬧歌,而專輯則找來其中一句她最「惡搞」的對白去做歌曲前奏。Kick-Ass被她救了 後,問怎樣能聯絡她,她認真地叫他用市長的訊號燈打向天空,還補充說燈號的形狀是一支大陽具 (挪用了Big Daddy扮的蝙蝠俠橋段)。那當然只是笑話,但歌曲沒有剪入他爸爸的更正,便直接跳進Banana Splits的旋律。其實香蕉配陽具笑話,比起配她的打鬥格更恰當。

這張原聲碟不單聰明在於引入對白,更重要是選擇對白時,不僅配合歌曲氣 氛和歌詞,還全面地概括電影的多種關係:We're All In Love配Kick-Ass與女友的互相挑逗、Omen配Kick-Ass回應以死捍衞陌生人的對白、This Town Ain't Big Enough For the Both of Us雖沒有配什麼,但歌名已一矢中的地描述了Kick-Ass與亦敵亦友Red Mist的關係。情人、同路人、友敵人,都若明若暗地出現在OST,令專輯即使不是囊括所有歌曲,但在另一意義上完整無漏。

聽畢全碟,覺得簡直是重sell電影一次——沒有看過的話,聽完一定會心癢癢去看看那些對白的背景。只要看過電影的,一定會覺得對白跟音樂配合得無懈可擊!

Track Review の一個人的途上

《英雄勇》周國賢

周國賢曾雄心壯志要重組Zarahn,一年後,夾band 夢碎,回歸個人發展,他和歌迷都像發一場夢。唱《英雄勇》不單是熱血紮醒,更重要是肯定重新上路的勇氣。他在訪問中曾表示不怪少爺仔隊友,人人有本難念的 經,夾band 難以填肚,又或養妻活兒,所以「未富翁∕我跟你也都想有用∕望太空∕哪一個看得通」一定是已有三女的他,嗌得最歇斯底里的歌詞。


《二缺一》蔡卓妍

專 輯名字《As a Sa》是個貼切的形容。重點是中間的「a」,真的只剩她一個,若然Twins 還未有復合消息,就更有獨自上路的意味。《二缺一》令人想起Spice Girls《Two become one》,只是意義相反。可能因為有廣東話已唱得太多,在這張國語專輯就放得很後。比《英雄勇》,這是陰柔的哀愁,歌詞全是寂寞傷感,幸好歌曲以外 Twins 於今年會復出,否則多爽快的旋律節奏都掩蓋不了孤獨。


30.6.10

轉載: 父權、馴服

C09 新園地 斷章寫義
By 愛 瑪 2010-06-16


他愈對她不好,她卻愈想得到他的認同。除非直至她有另一個爸爸,就如母親改嫁了一樣……妹妹盡力伸出手的形象,和兒子的決絕態度形成強烈對比。妹妹仍希望建 立連繫;媽媽完全把連繫轉到另外一個人,兒子則是奮力剪斷連繫,卻逃不過父親的照顧……把權力用於來保護兒女,實是父權的另一面。受落的兒子最後在“九一 一”裏死亡,似告示一切表面安好,卻是末日來臨……完全被馴服的兒子,一死以謝天下,卻無減父權所帶來的傷害……而片末妹妹拖著父親的手,不是幸福未來的 預示,更似一個女孩逃不過注定要被馴養的命運。

【〈《驚動了愛情》驚動恐父情結〉,林綸詩/影評,《信報》,二○一○年六月十日】影評有時候比電影還好看。不在於評論者是否準確解讀了電影的語言,而在於評論者本身的社會視野,她/他所關注的現實問題是什麼。

如果沒有影評人的延伸,大部分人可能只會把這部影片視為“親情與愛情”的探討,一個“強人父親愛護家人卻不獲理解,最終落得妻離子散”的老套故事。而引入了 “父權”,這個可以追溯到希臘神話的古老權威作為解讀元素,話題就變得很有社會性和文化性——如果每個人心裡都帶著受到父權的保護/傷害的陰影,來自個體的情懷匯聚到社會上時,會出現什麼狀況?

八○後、九○後的相繼躁動,當中有多少人是影片中的“兒子”?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面對強權冷漠的 “父親”,覺得做什麼也是徒然,如今奮力要剪斷連繫、掙扎著不被馴服。又有多少人是“妹妹”,就算被不禮貌的對待,承受著傷害力不比體罰輕的冷暴力,仍然 變著法兒要引起“父親”的注意,希望最終能得到他的認同?又有多少是“母親”,以為換一個“父親”,就可以換來一個希望?當然,不少人最終靠向父權,遵循 千古不變的馴養定律。

我們的身上,都有著馴服和被馴服的遺傳因子,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是馴服和被馴服的搏鬥。

re: 《驚動了愛情》驚動恐父情結

29.6.10

The Anatomy of Timo Raisanen 剖析瑞典出品

瑞典品牌在國際市場愈見厲害,單看IKEA和H&M,便可知一二。小小的國家,卻是多產的出口國。不過成功的零售策略歸策略,它們的設計並不是驚天地泣鬼神。要衝出國際,其實只是用了最平庸和普及的手法去做。

故此,瑞典獨立音樂人Timo Raisanen反而有點另類驚喜。關於Timo的崛起,也與H&M有點同步。不過除第一張大碟,較引起話題的作品,其實要到2008年的翻唱專輯 ...And Then There Was Timo。當中大集燴全通殺,由Whitney到Mariah,AC/DC到Radiohead的作品皆存。別介意他濫,結果也獲好評,是走向國際的第一步。

今次回歸自己作品,卻隱約還見「致敬」之跡:頭炮Cocaine令人想起Eric Clapton之作,同樣以Cocaine擬人化。但當中提到的White Lines更是Grandmaster Flash的名作。不過以上兩首一首歌頌一首警告,不能憑此而知Raisanen對可卡因的定向。不過瑞典作為極度反毒的國家,也不難想像國際化的他要離經叛道,細嚼歌詞後,其實除了有點點羞愧之心,都是關於舒服的感覺。對於嚴打毒品的瑞典(在西歐是出名注重),這首歌可算超出底線,卻也可看成挑戰瑞典式穩當,真正以獨特性殺出國際。

可卡因是邊緣主題,另外Outcast 一曲同樣遠離俗世。不過,想必每位愛音樂之人,閉門聽歌,或塞上耳筒時,誰不是當自己是outcast一名? 進入自己和歌者的空間,有點孤獨兼無人了解,卻令人沉醉其中。「a voice has always told me where to go」絕對是「耳筒人」心聲,而「who's gonna take me home?」更滿足了遊街浪人心聲,是為我全碟的樂迷至愛。

從來覺得獨立歌手製作的音樂,都容易聽得到咬字讀音,不知是否與獨立精神的簡約或未加工(raw)的傾向有關。聽Raisanen的英文,總覺得清晰,字字聽得出意思,有點像香港人唱英文,往往能讓我這個香港樂迷領悟到九成。一半印度、一半瑞典血統的他,其實是以英語為母語,只是英文單純簡潔。有點像我們的Ketchup。他第一首solo作品(及後發展至專輯名稱)Lovers are Lonely,就很有Ketchup味道。碰巧這張新專輯壓尾歌 We Are All Gonna Die,歌名也很有茄汁味。大概Lovely Smile(Ketchup, 2001)都教我太深刻。覺得他是非英式的英文歌,其實是想對比香港的英文歌,這種熟悉感也可能只是一廂情願吧。他的易聽及非正宗英語特色,其實才是感動無國界樂迷的必殺技。

28.6.10

Track Review の 音樂為何

Rap Along Song 農夫

繼O'FAMA專輯後,農夫似乎對自己寫歌不寫歌、得不得到認同的主題窮追不捨。這類「理想自白」歌,是陸永C君的拿手好戲。當年一首《456Wing》打響名堂,農夫亦從此成為自己最佳的代言人;O'FAMA可被視為當紅後重新回顧,但《Rap Along Song 》又繼續差不多的吟吟自唱,就是重複了。幸而形式方面有唱有rap,當是聽多一點歌喉。希望他們不再重複,是因為知道他們有能力和創意做得更好,別墮進創作人的窮胡同。



Fool's Day Blur
其實重複不是問題,農夫大概可以以另一角度去表達寫歌熱誠。繼2003年,英國樂隊Blur終於再走在一起。事隔七年,沒有攬頭攬頸說重聚,也沒有滄桑感嘆說唏噓,更沒有太過刻意說理想。主音Damon淡淡寫來英倫典型生活——麥皮弄好,湊仔返學,騎上單車,再由一幅幅倫敦風景﹕Woolworth's 、Ladbroke Grove、subway,移到文化場地、劇場,最後以他們自己的studio為終點。很「english」的過渡,以景說情。世界萬物回到音樂為動力,加上既懶惰又富節奏感的音樂,好美!

23.6.10

歌者的自白與顛覆

緣起小克在《東TOUCH》創作了《一絲不掛》的惡搞版——《一支得》,原唱者陳奕迅看到漫畫後,竟然嚷要唱。小克改編歌詞不是新事,陳奕迅也是好玩之人,此舉特別是在於為何陳先生會選擇這首歌。不是《2001太空落油》(原曲《2001太空漫遊》),也不是《沙蟲》(原曲《沙龍》),更不是其他小克改編過的佳作,而偏偏是此時此刻的《一支得》。以他這樣身價地位的歌手,翻唱一首山寨歌曲,在電台 節目「雲妮鍾情」只唱一次,不為名也不為利,為的可能是替自己的純愛歌路形象加一點社會注腳。

受室內禁煙的影響 (還有電影《志明與春嬌》的效應),吸煙與不吸煙不算全城話題,也算社會共鳴。《一支得》是關於一個煙民的故事,以吸煙者寂寞痛苦及被追打的過程,間接勸人戒煙。雲妮在電台節目說小克想過以此曲為癌病基金籌款,可知歌曲雖過癮好笑,但背後意圖是有多善意。而這正是陳奕迅親身演唱的意義——他不是挑從前小克填過的什麼改編歌,而在陳也未必自知的情況下,選擇以惡搞去關懷社會,這也正是他對自己形象的顛覆。

自白非「自白」

那陳奕迅的形象是什麼 ?大概可以說成是歌唱事業的「自白」。或許「自白」這個形容太自我,陳奕迅在樂迷認知裏的「自白」,也就是市場策略的定位。陳奕迅當然是情歌王子,歌聲好聽,唱出戀人心聲,卻不致於首首K歌。愛迷樂迷有口難唱,惟有靠Eason代言那最窩心的滄桑及深情。不過儘管他是如此走紅,陳奕迅卻是志不止如此。在現今樂壇,他的聲線無可替代地成為情歌的最佳代表,但也因為近二十年香港樂壇以情歌主導,「好聲」反而規範了他的歌路——除了情歌,他無路可逃。不過,他選擇顛覆,正是在樂壇以外、一切市場定位的遊戲規則以外。聽他的訪問便知道,他自己的性格與情深似海或傷春悲秋相反,其中他很喜歡的一首歌《最後今晚》,關於新郎婚前的最後一晚,他說最愛一句「最後今晚 明晚只得冷飯」正正顯示了他是「深情」的相反,而且還帶點刻薄,他認為這才算「一矢中的」。這就是真的陳奕迅——至少是陳奕迅其中一面,其中一個很少在他的歌路中出現的一面。

這就是歌者自白的矛盾之處了。自己想唱什麼主題、傾向什麼價值觀,在香港樂壇往往是市場決定,而非自己。從前,Beyond還可以唱種族歧視,黃耀明還可以唱同性或禁戀,但現在社會性或小眾話題少了,謝安琪和RubberBand還是被人當小品。


正經╱惡搞 誰夠資格?

除了社會意識較強的主題,歌者的自白經歷從前也廣為樂迷認同——樂壇在主題上是更開放和多元,當然也必是來自殿堂級人馬。張國榮勇敢地唱《我》:「多麼高興 在琉璃屋中快樂生活╱對世界說 什麼是光明磊落」,但現在泳兒唱《無緣罪》:「回家歸隱更好嗎?離開風吹雨打」,總是覺得不夠份量,更遑論資格;關楚耀唱《一年》也不會像羅文的《幾許風雨》,不是一年和十年的問題,只是關真的沒有「一個我默然承擔起一切怕什麼」,而羅的「看透世態每種風雨」至少是不容置疑。如今歌手少了獨特氣質,同時也只像挪用一部分的明星經歷作為「另類」主題,實際是其實他們都扛不起這樣的「我口唱我心」的題材。

陳奕迅其實也明白這個道理,在如今什麼都講求輕巧的年代,即使他步向殿堂或宗師地位,他也從不拉嗓子唱滄桑:在非情歌還未能成大勢時,他更沒有選擇刻意背棄深情路線,真正想唱出自己的態度或赤裸地表達一下社會意識。他倒不如走「法律罅」,假手於人,再拿來翻唱。於是他是非正式地唱《一支得》(絕對只限電台節目播出,甚至連籌款歌曲也不做,雲妮一再強調只是作最簡單的一次式播出──當然,YouTube上的點播率其實也早比得上一隻單曲發表)。他笑言若自己不唱,就會被王祖藍拿去了。這也證明Eason即使不是有意識地,也算是刻意地以惡搞精神,顛覆了自己本身的固有形象。而這第一次與深情形象正面衝擊的,就是對禁煙戒煙的社會性關心。在當代樂壇,他可是第一人。

延伸:


14.6.10

Track Review の 世盃Special

《細街盃》 RubberBand

主音及填詞六號說,香港真的有不少人以為非洲是一個國家。

從 來,世界盃或奧運及其衍生版都是振興國家/城市經濟及名聲的機會。所以當南非舉行世界盃,而(立法)首都又在開普敦的時候,那麼大家一定可以推斷南非是一 個國家(不知會否令人好奇一查,南非也是全世界唯一有三個首都的國家)。當開幕前已有搶掠不斷,香港可是更好的觀賞距離。但眼望遠方,卻大多忘了身邊的非 洲朋友。RubberBand唱的卻不是遠遠的南非,而是聲東擊西,由世盃拉回來香港版圖,歌曲不單不只說南非,而是從非洲這塊大土地所來的居港非洲人。 由從喀麥隆來的搬貨工人,到鄉下「加納某海邊/現專收手機與電池」的街頭黑人,踢波如搏命,一隊非洲球隊在香港如何混?只聽歌曲不足夠,不妨看看誠意 MV,非洲土產風俗及動物(例牌African images!)crossover香港的非洲人,音樂錄像頓成紀錄片,反映現實的意圖,在流行文化圈實屬真誠。


非洲人在香港

不妨借題發揮,同時受歌曲響應關心下本地非洲人。除了安庶庇街(MV中的大坑、銅鑼灣地段),更易被標籤的非洲人集中地熱點就是尖沙嘴。在重慶大廈 內有香港少見的非洲菜,老闆說是為非洲生意人(包括烈日當空收舊手機的他們)而設,因為在香港太少非洲正宗菜。地面層還有一間賣街頭服飾,闊tee還有非 洲大小國的國旗。世界盃前夕,店主入了球衣,自己則是支持法國隊。就像菲律賓人支持西班牙和美國隊,香港人支持英國隊,殖民者最大的收穫原來是世界盃多了 很多支持者。然後世界各地殖民者與被殖過者都一起歡呼。「願望每個鄉里/今天覺得完美」,世界盃期間,鄉里更多,更給個原因和機會,讓人了解足球場以外的 萬國旗。

11.6.10

《驚動了愛情》驚動恐父情結

可能會令一些「情」迷失望,《驚動了愛情》驚動的不是觀眾的愛情神經,而是那不少人無法磨滅的恐父情結。

低 角度遠攝,再加男主角自覺的擺姿弄態,畫面上的美學都太刻意,幸好不是每個鏡頭如是。再有希臘神話的參照、甘地的名言,以及Sigur Ros的音樂,刻奇到不得了。其實沒有文藝、甚至愛情的包裝,單單是電影對父親形象的探討,已是足夠令人深刻。太多的枝節,反而有點吃力不討好。

以自殺弒父

逝 去了的哥哥一直是父親的罪證,受不了嚴父的期望和壓力,自殺去了,只剩下弟弟讓仇恨延續下去。哥哥曾經留下希臘神話一書,像是遺言,伊底帕斯的故事更給弟 妹作個暗殺密令—我們都要刺死父親。以為英文片名Remember Me是如Tyler (羅拔柏迪臣飾) 胸口前的紋身,要念記哥哥Michael,誰知到最後竟是Tyler一死以謝天下,Remember Me是這位和哥哥同死在二十一歲的弟弟,希望對家人、愛人和觀眾說的:我接受爸爸那一刻,正是我要死之時—這亦是異貌同質的弒父結局。

電影 以他的自白就更顯得適合。他每一句說話、獨白,都是要為自己留一點痕迹。他引用甘地的話:「人生中你做的任何事將會是不重要的,但最重要是你一定要 做。」(Whatever you do in life will be insignificant. But it's very important that you do it.),那是他的人生宣言,起初只認同前半,後來慢慢明白後半,卻是與逐漸認同父親同步。強權冷漠的父親(皮雅斯布士南飾)令他覺得做什麼也是徒然,對 血緣親人的憎恨,化為對自己的頹然,令他消極地過日子。暴躁、被動、逃避,直至爸爸為妹妹緊張,更實質浮面地做爸爸,卻令他最後死在爸爸的辦公室裏。

妹 妹Caroline剛好相反,同樣缺乏父親的愛,導演用另一套影響套在女孩子身上。當然不能籠統地把這二分為男女不同的反應,但妹妹的態度也正是媽媽的雛 形 (妻子從來對丈夫也有戀父的情結)。無論父親如何對她沒禮貌,癡癡地問為何爸爸不愛她。她還傻傻的希望爸爸會看她的畫。他愈對她不好,她卻愈想得到他的認 同。除非直至她有另一個爸爸,就如母親改嫁了一樣。

希臘神話宿命論

妹妹盡力伸出手的形象,和兒子的決絕態度形成強烈對比。妹妹仍 希望建立連繫;媽媽完全把連繫轉到另外一人,兒子則是奮力剪斷連繫,卻逃不過父親的照顧 (以律師身份幫他保釋)。電影極力把這條線與希臘神話的宿命論扯上關係,其實卻不如另一條故事線有力: Ally (艾美莉迪韋雲飾)的父親是個警察,媽媽卻在她的眼前被匪徒活生生用槍打死。父親的控制和佔有欲來自因保護不了母親的內疚感,卻造成宿命式的結果。 Tyler父親的律師職業,跟Ally父親的警察職業,成為對兒女緊箍的魔咒。

最後父親以專業身份的資格及權力,令欺負妹妹的同學被迫遷 校。像神一般地降臨,兄妹都受落了。把權力用於來保護兒女,實是父權的另一面。受落的兒子最後在「九一一」裏死亡,似告示一切表面安好,卻是末日來臨。臨 死前,Tyler發現父親電腦有他們兒時的相片,大大感動,卻原來成為他人生最後看到的安慰。完全被馴服的兒子,一死以謝天下,卻無減父權所帶來的傷害。 若父親從小至大,都是以這樣的態度去對待親人,那幾張相片算不了什麼。而片末妹妹拖着父親的手,不是幸福未來的預示,更似一個女孩逃不過註定要被馴養的命 運。

An Education的非傳統「教育」


電影An Education以1960年倫敦近郊作背景,原聲歌曲貫徹電影主題,可以說是值得獲很高評價的電影配樂——選曲和敘事配合得天衣無縫,不造作但挪用得極致。絕不限是互相利用。

電 影講述十六歲的女主角,因邂逅三十多歲的男人,已得到截然不同的眼界,也就是不一樣的教育。傳統學校教育、追求入讀名牌大學的理想,與有錢給她物質和文化 視野的男人、和做他妻子的另一種未來形成先後對比。男主角David以金錢為她買來的文化藝術經驗,也與她在學校得到的互為矛盾。她作為女孩和女人之間的 階段,也正是六十年代baby boomers解放前後的代表。於是音樂不單是那一代baby boomer的「飲歌」,更成為她獲啟蒙的象徵。

英 倫近郊,本身就有着偏離中心的意義,歌曲雖多是舊曲,但不用較典型的做法——不以當時反映青年偏鋒的R & B或搖滾,而是找來soul jazz:Tell The Truth (Ray Charles)、Sweet Nothin's (Brenda Lee)、Comin' Home Baby (Mel Torme)等,伴着Jenny接觸社會、受到衝擊的過程。用上這麼詩意的表現手法,也大概與她本身的品味有關——渴望長大、接受啟蒙的她熱愛法國文化, 對其奔放及自由充滿幻想。故Juliette Greco的歌曲也來得恰到好處,在電影裏更是必要之作。第一次Sous Le Ciel De Paris的出現,是Jenny巧遇David之後,回房間開大音響邊聽邊唱,爸爸立刻拍門,說那不是「課程」的一部分 (Jenny父母望子成龍,要她一定要考好高考),要她停止聆聽。這首歌成為父母原本期望的障礙。第二次Sur Les Quais Du Vieux Paris則是Jenny與David一起後,他歷史性地帶她到夢寐以求的巴黎,而此時Jenny的父母已完全接受David,並為她和他一起而沾沾自 喜,父母的期望一百八十度改變。至於女主角,Juliette兩首巴黎之曲緊扣着她的夢想——不只是法國文化,更是David作為視野及愛情的第一扇門。

到 最後,Jenny發現一切都是謊言。她努力回到校園,重返原本的理想,全都變為純音樂。直到最後一首片尾曲,是Duffy的Smoke Without Fire。每一句都是為Jenny而唱,「You never loved me you were never true. There's no smoke without fire, baby, baby you're a liar. 」音樂、歌詞重新成為Jenny的一部分,但意義大不如前,不再是關於夢想、愛情、美麗大世界,而是被騙的感情、永不磨滅的傷口,從此她平實地繼續活下 去。

1.6.10

由宿命共鳴去說五月天

五月天一年一度又於5月份空降香港。台上依舊青春親切,台下如常熱情光藍。其實五月天的演唱會很有宗教色彩——那當然是藍色。今年如以往一樣,歌迷由頭唱到尾,沒有一首休息過,難聽到阿信獨唱,是我一點點的遺憾。阿信在聖祭台上,還是有叫大家拖手,還是有叫大家拿電話出來做閃亮星星,但歌迷們都不願放開他們的藍色螢光棒。這樣的膜拜和忠誠,幾乎是獨一無二的。

阿信和五月天所栽種的種子,在歌迷心中牢不可移。從五迷如何熟背歌詞,而且字字深情鏗鏘,我們可以知道,五月天最厲害的,是對城市人宿命的描述和態度所引起的共鳴,此所以我說他們是宗教式的。


自己就是夢想的敵人

Mayday教條不是說道,而是以人人必會遇到的命運為主題,那幾乎能擊中任何一個人的心坎:由成長的代價、愛情的傷口、磨蝕的心靈,到獨立的自主、永恒的青春、後悔的洗滌,還有近年愈見明顯的自我肯定、重新開始、尋回主權。他們每年的medley都可以不同,但亦不難組合,因為主題核心都一樣。

十多年來,不難看到阿信所填的都是同一個態度,隨手拈來DNA可以是《人生海海》的延展(奪回自主權),《離開地球表面》是《瘋狂世界》的後篇(逃離煩擾通規俗條),而阿信每次新寫,都加一點點變奏,這並非用詞和包裝上,而是態度上會有點發展,認命、應對、希望、轉化,十多年來是進行式的一直靜靜滲進歌詞。例如近年會加上多一點怯懦,反映出後青春遇到的制約(今次演唱會播DNA錄像時,有一句「自己就是夢想的敵人」,就是這種走多一步的深思)。


青春和後青春

今次演唱會,阿信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他說知道近兩年才有人喜歡五月天,叫他們不要害羞請舉手,然後打趣說讓大家一同嘲笑╱歡迎他們。他自己口講亦心知,這班人是「上了年紀」。作為五月天的主填詞人,他不僅明白人生的遊戲規則,更重要是明白引起共鳴的規則,把前者應用到後者。在這個城市人宿命的主題裏,他不斷演化,卻從不離開城市通病、普遍情感的範圍。

這樣五月天的火箭不單可以一直載夢想的烈士,而且還不斷令人加入。

每次近距離的面向五月天、一個場館內的同步吶喊,熱血沸騰到頂時,時光像會在剎那間停低,然後可以看到身邊的人,如何忘我,如何投入,如何拖手大合唱,彷彿不知道時間已經靜止了。

大家為他們這麼瘋狂,不單是為那鼓勵你不斷向上的勵志歌詞,更到肉是那道出對失去的傷痛、對成長的無奈、對社會的迷惘,像《你不是真正的快樂》,一歌道破百樣後青春的悵然。


距離的美

五月天是在最適合的距離,那是他們的成功之道。一當然是地理上的距離——他們從不紮根香港,但也從不忘記香港。

其實不太懂國語的香港,是他們的一個是家不是家的home sweet home,卻令香港樂迷更珍惜他們,久不久還可以買張機票去朝聖。

但更有趣是青春概念上的距離——對很多喜歡他們十年以上的,他們是青春的印證,但對更多人來說,到投身社會才被他們「啟蒙」的,必愛得更熱烈,因為他們唱的是《後青春期的詩》(2008年專輯,後來更成為九把刀小說的靈感)。那種永遠和青春有距離,但又不斷把它重提、回憶、反芻,正中每一位其實早已失去青春的人的共鳴。

放諸香港,為何「後青春」是重點,或引用五迷用語:是穿透靈魂?中學去情感消費這種音樂,是因為五月天為他們填上青春的顏色。

但是,對早已長大成人的後青春一族來說,脫離校園後才愛上五月天,是因為五月天能為他們唱出後青春的無奈,夢想的追尋是理想一籌莫展的變奏,任性的保留是對社會僅可以的控訴。而且可憐的香港人,大都是脫離那恐怖的考試生涯,才能回顧夢想,才有閒暇去想清楚。

五月天是個神話,在台灣是,在香港更甚。每年他們來香港,都是像聖祭一樣,而且必定爆滿。無論在台灣他們是不是被其他樂隊蓋過風頭,也無損他們在此的地位。

歌迷的年紀跨世代(也可能後青春的人其實才能更深切體會歌詞所言的無奈、希望和擊破)。他們以台式深情,再加上節奏拍子、青春夢想、打破孤獨,更重要是五月天命題裏那種積極的看透,卻同時有理想的肯定。歌加詞的力量,像味精一樣,一聽即擊中感蕾 (亦此所以有人說他們並非搖滾,而是普普流行曲,但這都是題外話了),令人一聽振奮,二聽難忘,永遠忠誠。

絲襪小姐 十步一景的驚喜

絲襪小姐《就等故事都經過》

絲襪小姐賣弄的不是性感。這可叫人失望。這是自2003年出道以來的第一張大碟,不用絲襪騷腿,當然也值得大家留意。台灣實力樂隊加上鄰家女孩聲線,儲夠實打的Live經驗,才養精蓄銳出碟,以為又是太過意料之內的台灣樂隊公式?他們卻給你不一樣的驚喜。

剛來香港首演的甜梅號,其中一個成員小白也是絲襪小姐的吉他手。純熟的技巧自然是保證。甫出道,有人形容他們的音樂為醇熟,醇厚且熟香,像可以做紅酒的葡萄,不免少了歐陸式想像,更與Lorna比擬,讓你未聞其聲也會大約猜到他們的味道。作為香港人,我卻聽得一步一驚心,明明遠在寶島,卻有小時候的似曾相識感覺。差不多聽了一半,竟然想起903 DJ Mini出的《豁達崇拜 音樂明信片》(請來的音樂人有林一峰、李端嫻、亞里安、王雙峻等等,是以環境音樂為題),他們的音樂同樣帶點dream pop,加上雨聲、環境音、電子樂……這是第一個親切的驚喜。

那些小提琴,還有口琴還是手風琴,可能都是關於較個人的回憶。但客觀來說,他們的編曲是很細心。這不一定與樂器多寡有關,而是樂隊對每件樂器的尊重,讓每一首歌都聽到他們的存在、不同的角色。Run Away With Me的影像感、《我會在那裏跟你說再見》的哀傷、《去旅行》的忘不了,由小號、琴鍵、木結他悠悠帶出,電子音樂只在適合的地方出現,不過火……這是第二個恰到好處的驚喜。

無論女孩用多麼不同的調子去說故事,始終她還是她 (主音是個擁有男兒頭別名的女孩,小龜)。有層次的編曲讓人期待有層次的和音。聽畢九首,在第十首《我家也有綠油精》竟然在聽者的夢裏出現了一把男聲——另一個寶島兒子的聲音。歌曲是離家打拚的年輕人唱給家人的歌,即使住在沒有城鄉之分的香港,聽者也一定感傷。這是最後(給我)的驚喜。

而所謂十步一景,就是每一個歌曲故事,確是截然不同的風景。雖然都是出自主音小龜的手筆,但每一首曲風都有特色。慢歌每一首也動人,沉靜的、冷嘲的、哀怨的,反令逢Live必唱的打band歌《下雨的墾丁》成為最行貨之作。

31.5.10

Track Review の 80、90年代曲

八十後時代曲 C AllStar
以80 至90 年代的《430 穿梭機》、《輪流傳》、《夏日寒風》、《今天應該很高興》融入一○年代的流行曲。不夠熱鬧還可找來鍾舒漫的《八十後的情書》,把大時代與個人成長同放在 「80s」的時空框裏共冶一爐,七至八至九十後不妨同在K房吶喊。用這觸目的詞去命名歌曲,還不是要說八十後青年火紅的今天,正是回顧與他們咁高咁大的歌 曲之時了。適逢譚詠麟近來為演唱會宣傳,也着歌迷以他的八十年代曲回想個人的經歷,廿幾年前的音樂,廿幾年後來重現,是宣傳手段,也是順應這拖長了、足三 十年的懷舊熱。

《90 年代曲》 KZ
KZ 緊接這一堆歌曲而生成的《90 年代曲》專輯的概念,實屬雷同,確真的延續了這一浪懷舊潮。無法把曲目抽出對比,皆因全是90 年代的最佳代表:壯麗的驕陽似火的《紅日》、《海闊天空》,深情深刻的《容易受傷的女人》、《明天我要嫁給你》,還有不知不覺原來已12 歲的《頭髮亂了》,全以hip hop 及新詞包裝,但竟然有更窩心真摯的感情。回望之餘,更重要是重塑及挪用,顛覆了命名和標籤。
KZ 本身為七十後,如填《八十後時代曲》的小克一樣,是以自己的青春回憶寫下八、九十年代的流行面相,值得細味。

27.5.10

Track Review の 歌詞刺點

心足 王梓軒

美好的旋律、押韻的歌詞,第一次聽沒有細嚼意思,被歌詞「人間一粒米」劃破流暢。以為自己聽錯,真的是米?量詞真是一粒?就如陳奕迅 的《陀飛輪》,第一次聽不清楚歌詞,就只是聽到「多買一隻表」。也許跟量詞無關,但全首流暢的書面語加插口語化的量詞,卻實令人震一震。《心足》說的是白粥,愛人在病倒時送上簡單的白粥,足叫心足。病到暈暈但又甜蜜蜜,自然眼裏只有粥中米,什麼也不能代替。這是一粒米帶來的滿足。

http://t.sina.com.cn/jonwongzixuan
http://www.littleoslo.com/lyc/home/?p=5723

珊瑚島 官恩娜

同樣出自林若寧手筆,「我亦努力製造這一客飯」同樣帶來lyrical shock。一人被困荒島,但用心經營裝飾、環境和自己,沒有朋友沒有伴侶。《珊瑚島》作為獨身的比喻,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與責任。一樣的心足,卻是來自另一種幸福。這一客飯不為誰做,也不是誰送來的烹品,只是簡簡單單做好自己的證明。一客飯帶來的滿足,可以跟一粒米帶來的遙遙對應。

http://lyric.musichk.org/unrelease/1548.ht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W8po7wzauw

25.5.10

縱貫線的南北意象

四人跨代台灣樂隊縱貫線上年巡迴世界,更推出《北上列車》EP。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張震嶽,實有一個適合你口味;加上四人的創作魅力,新組合卻同是老懷舊,演唱會自然賣個滿堂紅。在香港的年頭年尾兩場我也有赴會,第一場注重交叉合作,第二場則較多分開演唱,同樣吸引。
演唱會精彩,EP銷路也自然得益,但原來《北上列車》「北上」算是失敗了。說的並非銷量,而是其中歌曲《亡命之徒》被「和諧」了! 歌曲過不了文化部,所有黑幫社團、手槍板機、上帝神明、小偷小鳥 (性器官)都被河蟹,換成無關痛癢的沉悶版。想不到四人除了顯示了跨世代的美,還證實了跨地域的美。大陸以外的歌迷,能嘗到那真正顛沛流離的滄桑感,原來多麼幸運。
整個系列:《北上列車》、《南下專線》及還未發行的《全線通車》,散發無可抹殺的政治意味。《北上列車》的《亡命之徒》著草去,完全切合北上的意境,今次南下則是遙距「感應」,表面上說的是環保,卻脫不了政治涵意。一句「和諧就從我們身邊的人開始」讓人會心微笑。北征過後,南下歸來,對國內的歌迷,寄予充滿密碼的歌詞:大陸被喻作大地、母親,「誠意是金有心人會聽╱無論隔得多遠都能夠感應」。以前大陸對港台來說,是被流放的異域。今天則是要有所感應、要「跨越疏離」的同根。細聽歌詞,他們要唱的是拋低偏見,成就一個更好的未來。
樂隊有羅大佑,自然不放過政治的隱喻。碟中另一首《握手》,出自他手筆,以男女寄寓二地握手後便成就了的共同節奏。當他貫徹隱晦的政治描寫,李宗盛也保留他的輕鬆愛情歌路,《愛 欲 浮世繪》以溫泉比喻戀愛,為政治隱喻打個平衡點,可愛直接,正宗台式幽默。泡妞與泡湯,同樣是無底深潭,我們對縱貫線的愛又何嘗不是?但願我們可以再泡久一點。

18.5.10

Dear John OST


太行的電影,太行的封面,卻有不太行的原聲。

當然,愛情片首打是合唱曲確是行事,但Paperweight男女伴唱卻有着鬼魅的獨特 性。女聲做主,男聲為副,像鬼一樣的跟着,歌曲在電影The Last Kiss亦曾作原聲曲。甜蜜的床戲由Joshua Radin 及 Schuyler Fisk唱出。和專輯另一首男女合唱歌You Take My Troubles Away映襯,一頭一尾,都是男女籟聲的同步之作——整首歌貫疊男女聲,沒有分開,親密纏綿。後者是日本美國混血兒Rachel Yamagata及Dan Wilson的作品。

電影原聲是合輯,每一首也有特色,也有叫人想起不同的電影片段。311、The Donkeys、Wailing Souls都是快板情調。Fink唱得溫柔,以色列歌手Rosi Golan則不被Amanda比下去。而電影播得最深刻的主題曲Dear John Theme,在每一畫面的配襯下,竟有點宮崎駿、久石讓的味道。

不 過最具話題之作,自然是Bonus Track。看來是徇眾要求收錄的。Set The Fire To The Third Bar,是Snow Patrol ft. Martha Wainwright四年前的作品,很多人誤會歌詞「I'm miles from where you are」是歌名,其實只因這是甚易入腦的歌詞。這首關於long distance、觸不到的愛情歌曲,早前更被多部電影例如Twilight的樂迷剪做音樂錄像。更早一點,記得Snow Patrol在巡迴音樂會也和Lisa Hannigan合唱,感染力比原唱更驚人。今次電影的trailer以此作伴奏,相信也影響了不少人入場。音樂和歌詞令Dear John更窩心(也所以預告片比電影更澎湃)。

來自Mama Mia!的Amanda Seyfied,也是電影的女主角,自然也有一展歌喉。聲線動人唱出Little House ,歌詞已猶如一套有影像的小電影,小美人在小屋裏自彈自唱……但我更期望原聲專輯收錄她讀信的獨白,「Dear John, Two weeks together, that's all it took......」,原聲不止是音樂,像當年《男人四十》的林嘉欣,稚嫩的聲線讀着角色的作文,收錄在專輯叫人隨時能回味那份詩意。Dear John既然以文書為主軸,原聲碟若有Amanda Seyfied的獨白聲線,就更為珍貴。

17.5.10

Track Review の Once a Show Time

紅色跑車 /Crystal /每一句說話 Mr. X Joey Tang X 雷有輝

上年拉闊音樂擂台陣Mr. X Rubberband,兩隊唱完「馬路天使」還有「別人的歌」,台下7080後的歌迷樂透。80年隊樂隊風潮重現眼前,更重要是也預示著10年年代香港主流樂隊的重現。亦因為Mr.標示著樂隊的回歸,今趟Mr.第一次紅館演出,太極的出現更具意義。「紅色跑車」是太極大熱,「Crystal是對唱經典,也是Mr.繼承了的風格--純熟的搖滾音樂,簡約的粵式歌詞,而「每一句說話」實叫人想起Mr.的「尋找一千遍」,都是關於戀人絮語,只是後者有更好的一個結局。

太陽 陳綺貞
《 太陽巡迴演唱會》沒有天下無雙的合作歌曲,只有自家一人的rock show,也就是結他與她的風格。最深刻當然是主題曲「太陽」--身為主題,它作為了一首描寫偶像歌迷關係的歌,「我是你夜裡的太陽, 也是你,影子裡的悲傷。」彼此就是對方的代言人。若樂人與樂迷之間的愛,如歌詞所說是「信仰」,那演唱會就是聖祭,一台之隔,那雙向的認同和信念油然而生。「我是我...一碰就碎的太陽」,則在演唱會裡成為演唱會本身最好的指涉---live show就是最剛剛好的接觸距離。

11.5.10

Track Review の 浪漫對唱



Le refuge ( Isabelle Carré, Louis-Ronan Choisy )

有什麼能讓觀眾捨不得離開電影 院?電影《孕茫茫》未算懾人,卻有此主題兼片尾曲縈繞不休,法文加音樂加男女聲多重柔疊,帶出一切塵埃落定過後的滄桑感。MV 比電影簡單但出色,此曲不單是電影的幸運,也是樂迷的幸運。受Leonard Cohen 影響深遠的Choisy 與頌唱靚聲Carré,天衣無縫。

Way Back into Love ( 衞蘭、李治廷)

香 港歌手翻唱英文歌未必人人受落。但《冧歌有情人》的這首主題歌是真的容易入耳, 是easylistening 的極致。之前曾有國語版、韓語版,甚至巴西版。如今兩位番書仔番書妹唱出香港版,但堅持是英文原版,總比生砌廣東話好。李治廷的《歲月輕狂》剛奪金像獎最 佳原創電影歌曲,這首同樣是電影之歌在衞蘭的協作下,更顯他的吸引力。

9.5.10

Ketchup Ken - One Man Band 一個人的簡單風格

明報 P15 | 歌舞昇平 | 殘響音牆 | 2010-05-09

2001 年認識Ketchup, 第一次見證何謂真正的One-man-band。不單音樂上自學自彈自唱,還有自家設計自己灌錄自資推出首張專輯。十年前,已經覺得他一支茄醬好厲害。十年後,他找來一幅自己十年前拍的沖繩小孩相片,畫一個番茄在他的肚皮,再選了三十多首歌,一枝獨秀弄個十周年音樂會,連票務也自己落手落腳弄郵購。果然還是one man band 的風格。

Ketchup 本是三人樂隊,但那是比十年前更遠的事了。這十年來,Ken 自己經營Ketchup,轉眼也讓這個趣怪的名字變為自己的名字。「Ketchup 作品的主題就像我的日記、周記,大部分都是關於自己的。我已經習慣一個人創作,雖然有點孤獨,但也是享受的。偶然會和朋友夾夾band,是另一種樂趣,可讓大家重拾青春」。

這個十年,正職做Graphic Designer 的Ken 製作過七張專輯,魄力不錯,有沒有想過做全職音樂人? 「從來沒有。我是不能為了生活去創作音樂的,我沒有這種能力」。和他的音樂一樣,答案是如此簡單和直接。

單看他的專輯名字: Sweet-Smelling、The Village Man、Old-fashioned Blue Sky、Sweet Dream Is Over、In LoveAgain、The Beautiful Things、His master's voice,不難看到他浪漫中帶點踏實, 「我會用簡單、原始去形容自己的音樂,但其實沒有一種特有風格,最基本是要自己喜歡和有感覺的音樂」。喜歡The Beatles,喜歡Nirvana,他可是徹頭徹尾地崇尚簡單。「若要選一首最影響我的歌,一定是Nirvana 的《Come as You are》,它令我明白到就算是簡單和基本的元素,亦可以製造出強大的威力。至於The Beatles,我從未認識過不喜歡他們的人」。

隱居圍村的外國人?
熱愛simple music,也是偏愛simple English。一直以來,他沒有作過中文歌,只是用最簡單的英文去唱作。「對於我來說,無論中文、英文或其他語言的歌曲,其實都只是一種聲音,只要好聽就ok。我喜歡用英文是因為中文詞比較難填,尤其是廣東話,我曾經嘗試去寫,但始終未夠功力。其實我最喜歡是創作純音樂,不過香港很少人會買純音樂唱片的。」

雖然用的是英文,但聽上去Ketchup 的作品總是有點香江味。大概是因為他的第一張大碟有《KCR》又有《Long KeBeach》。「有人更以為我住在圍村,很有趣,可能是我其中一張唱片The Village Man令人誤會我呢。我從小在沙田長大,也是新界吧。自十九歲自己搬出來後,便一直住村屋。雖然不算郊區,但始終較寧靜,窗外可看到樹和山。我想,對於創作是有幫助的,起碼不是對大廈的喉管或鄰居的廚房」。記得從前他的訪問裏,他還是自稱「鄉下佬」的!

他的Freaky 音樂會
「這次音樂會就是要跟老朋友來個快快樂樂的聚會。我希望可以重遇十年前的觀眾,一段關係維持十年是不容易的,總算是一起成長」。差不多在每張唱片也加入「freak」一字的他,不忘在音樂會名中加進「Freaky」,貫徹他的風格。那麼實質而言,他有幾freaky? 「每次錄音或演出前,我喜歡刷牙和漱口,感覺像清潔了喉嚨」。他笑說可算是個怪癖了。

十周年,當然要回顧及反思,他又覺得自己有什麼轉變呢? 「其實每天都在轉變,但又好像沒有太大的轉變。世界實在變得太快了,感覺有點麻木」。那麼感覺音樂環境或樂壇又怎樣? 「我很久沒有接觸香港樂壇了,對於香港的樂壇我還停留在八十年代。現在的樂壇比較接近生活,是可以接觸的,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當然有好亦有壞,好的是人人都可以做音樂,但好像不會再有巨星了」。

而我們幸好還有小小的一瓶Ketchup。舒服、耐聽,就像Ken 自己喜歡的音樂一樣。

KETCHUP 10th ANNIVERSARYANOTHER FREAKY SHOW 2010
日期:2010 年5 月14 日(五)8:30pm
地點:蒲吧(香港西灣河聖十字徑2號協青社)
票價:150 元
門票現已開始發售:
24 小時郵購服務(只限5 月10 日前)請先電郵到iamketchup@gmail.com 訂票門票會於3 日內寄出
WORKnPLAY / 周一至六1 至9pm觀塘興業街19-21 號明生工業大廈11/F 後座2793 2512蒲吧(只限當日即場)www.youthoutreach.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