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10

The Anatomy of Timo Raisanen 剖析瑞典出品

瑞典品牌在國際市場愈見厲害,單看IKEA和H&M,便可知一二。小小的國家,卻是多產的出口國。不過成功的零售策略歸策略,它們的設計並不是驚天地泣鬼神。要衝出國際,其實只是用了最平庸和普及的手法去做。

故此,瑞典獨立音樂人Timo Raisanen反而有點另類驚喜。關於Timo的崛起,也與H&M有點同步。不過除第一張大碟,較引起話題的作品,其實要到2008年的翻唱專輯 ...And Then There Was Timo。當中大集燴全通殺,由Whitney到Mariah,AC/DC到Radiohead的作品皆存。別介意他濫,結果也獲好評,是走向國際的第一步。

今次回歸自己作品,卻隱約還見「致敬」之跡:頭炮Cocaine令人想起Eric Clapton之作,同樣以Cocaine擬人化。但當中提到的White Lines更是Grandmaster Flash的名作。不過以上兩首一首歌頌一首警告,不能憑此而知Raisanen對可卡因的定向。不過瑞典作為極度反毒的國家,也不難想像國際化的他要離經叛道,細嚼歌詞後,其實除了有點點羞愧之心,都是關於舒服的感覺。對於嚴打毒品的瑞典(在西歐是出名注重),這首歌可算超出底線,卻也可看成挑戰瑞典式穩當,真正以獨特性殺出國際。

可卡因是邊緣主題,另外Outcast 一曲同樣遠離俗世。不過,想必每位愛音樂之人,閉門聽歌,或塞上耳筒時,誰不是當自己是outcast一名? 進入自己和歌者的空間,有點孤獨兼無人了解,卻令人沉醉其中。「a voice has always told me where to go」絕對是「耳筒人」心聲,而「who's gonna take me home?」更滿足了遊街浪人心聲,是為我全碟的樂迷至愛。

從來覺得獨立歌手製作的音樂,都容易聽得到咬字讀音,不知是否與獨立精神的簡約或未加工(raw)的傾向有關。聽Raisanen的英文,總覺得清晰,字字聽得出意思,有點像香港人唱英文,往往能讓我這個香港樂迷領悟到九成。一半印度、一半瑞典血統的他,其實是以英語為母語,只是英文單純簡潔。有點像我們的Ketchup。他第一首solo作品(及後發展至專輯名稱)Lovers are Lonely,就很有Ketchup味道。碰巧這張新專輯壓尾歌 We Are All Gonna Die,歌名也很有茄汁味。大概Lovely Smile(Ketchup, 2001)都教我太深刻。覺得他是非英式的英文歌,其實是想對比香港的英文歌,這種熟悉感也可能只是一廂情願吧。他的易聽及非正宗英語特色,其實才是感動無國界樂迷的必殺技。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