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傭記 - 天使變魔鬼
-
我和很多認識的人,和傭人關係很好。大新聞發生,土生土長香港人虐待印傭,很多人同情,也有很多人說他們虐待少主或老人時,咪一樣。
其實傭人真係有好有唔好,但我自己經驗所得,真係你對人好,人地唔會對你太差….我長大期間,有幸有兩個不同的菲傭在不同階段時照顧,有一個特別close。婆婆的傭人也是從小睇到我大,然後便是現...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音樂現場.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音樂現場. Show all posts
28.8.17
本地薑定義的音樂現場
Ming Pao Daily News
D04 | 副刊/世紀 | 世紀.音樂本土 | By 林綸詩 2017-08-18
八月十一至十三日的周末,譚詠麟和前輩許冠傑在紅館開演唱會,林特首也去叨了光,發了面書帖子。三十年前的香港音樂精神,就此展現。另一邊廂,特首的另一心頭好西九文化區,一班獨立音樂人╱band友,也和他們的前輩大聲疾呼,表演着reggae、電子、小清新、搖滾等等的音樂,都是香港地道版。
許譚配有日場夜場,盡顯叫座力,本地薑周末音樂節也從下午玩到晚上,做足三天。近年戶外音樂節多了,但只做香港音樂,還是得本地薑wow and flutter The Weekend,且十分專注,其他表演形式不算多。香港絕對有能力辦本地音樂節,面對品味全球化,每個獨立單位可能只有小圈子的粉絲,那不如集合多個「小圈子」──雖然此音樂節撞口撞面也是認識的人,但可以守着一個100%本地的音樂節,也是一個好開始。
香港音樂實力
這是The Weekend的第二屆。今年感覺舊人很多。咖啡因公園、Ketchup、Minimal、假音人、達明一派、恭碩良、LMF……於今天的中年人來說,已是少年回憶,也給了他們出山的機緣。三十年以上band齡的,今天可與當頭起的觸執毛、鐵樹蘭參與同一音樂節,把三十年的另類香港音樂聲音jam在一起。在這類場合亦盡見打雜精神、即多重身分。Supper Moment和鐵樹蘭的主音Sunny,恭碩良和Jason Kui的結他手Jason,恭碩良和tfvsjs的鼓手Anton,Minimal和假音人的鼓手肥仔明……不能盡錄的重疊身分音樂人,游走於各個台各個表演單位,哪裏需要他就去!說是一起玩也好,說是人才不夠也好,對台下老中青的香港樂迷而言,是圓滿的音樂體驗。
香港在非主流音樂範疇裏,一向缺乏策劃人角色。達明一派說這是出道以來首個本地戶外騷,我們不禁嘩然,這不只是土地問題,而是實在反映香港在這三十年缺乏寬闊視野的音樂表演。當年達明十五周年,袁智聰慨嘆沒有什麼節目,便找來獨立樂隊唱他們的歌,在高山劇場搞個小小的致敬。到今天,我們還有袁智聰,少了電台策劃,多了網上音樂串流頻道的projects/現場轉播,但眼看台灣甚至大陸的live house及音樂節愈來愈蓬勃,作為亞洲的國際城市,我們的本地音樂推廣還未夠完善。大型音樂節的觀眾什麼人都有,提供大包圍的感染力,哪管是旅發局還是消防局,希望有天都會瞓身支持。
恭碩良唱《愛後記》時,自嘲歌曲為香港口味而寫,但電台也沒有plug。這兒有他自己一片天,但要與大香港銜接,還有一段距離。自得其樂本無不可,但可以把自得其樂無限擴大,實是本土樂迷的一個小小願望。外國朋友來港時,我也不想只帶他看外國騷。黃耀明在壓軸的達明一派演出時說,香港人不止要聽K-pop、J-pop,沒錯呢,在場看到Fuji Rock 的Tee,也看到很多外國band tee,但在西九的海旁,聞着大船機油味,看着香港的星空,見到本地薑的T-shirt,感覺其實相當好。香港還是需要香港音樂,哪管是受外國音樂啟發,哪管不是唱廣東話,只要是香港人做的音樂現場,還是看到應有的音樂轉化和香港味道。獨家。
15.6.17
林敏驄作為「林敏驄」
Ming Pao Daily News D04 | 副刊/世紀 | 世紀.Live | By 林綸詩 2017-06-15
林敏驄曾在自我介紹寫上: 「林敏驄╱職業:林敏驄助手」。林敏驄作為一個品牌,是歌手、演員、填詞人、音樂人、主持人,不分先後。二十二歲出道,不久已填出大熱流行曲,且還是當時唯一的全職填詞人,他說要當自己是一間公司。但也是近年加上社交平台及廣告商垂青,他作為一個全方位藝人的形象,才日漸成熟。
他語出驚人,驕傲得過分,但回頭看來卻不得不承認他是先鋒。「網絡潮語刀系禾(都係我)發明」,他的facebook page上充滿外星文,但當下更印證他的無厘頭、食字、廣東俚語影響深遠。他一直樂於瘋癲,但難保二十年後,大家才明白他意圖為何──最新的作品展演唱會也可能如此,當人人以為他曬冷大牌歌手為其撐場,他真正想做是自己唱回所有大熱作品,逼大家重新看見他作為一個歌手。至於其他身分,他早已名副其實。
臨近回歸,四周充斥着過火的笑聲,人人背着《食神》的對白;另一派則以電視節目《超級無敵獎門人》裏林敏驄的《蘇格蘭場》繞口令回敬。那時最令香港人驕傲是流行音樂,還有無厘頭文化,周星馳紅遍世界, 「他不是黐線,他是住在精神病院的世外高人」(《回魂夜》1995)為金句。另一句同類句子,我在二十多年後的今天聽過,《林敏驄腦交戰作品展演唱會》宣傳訪問裏林敏驄說: 「什麼是無厘頭?其實就是神來之筆。」香港出現過的天外飛仙不多,林敏驄在流行文化,包括音樂和無厘頭上,成了舉足輕重的人物。
而林敏驄的雙刃刀另一邊是填詞人,若早點有社交平台,他大概已成為KOL(Key Opinion Leader),或許和Wyman 有一樣多的微博粉絲,和林夕一樣有專欄。但以那個年代,他只能和姐姐林敏怡一起上《號外》,拍幾輯比現實中的他更帥的相,做做訪問。作為一個笑匠,他平步青雲,但作為一個文字文化人,他的生涯斷了幾節。
千禧之後,每一位藝人有了網絡世界,霎時都變成了自主個體。林敏驄趁機放大自選焦點——重新把自己音樂和文字的一面帶上舞台。2003年和姐姐林敏怡開了三場《友情真經典林敏怡林敏驄作品演唱會》,2009年曾自己全扛上,在九展舉辦兩場《林敏驄好歌•好友演唱會》,我才在那時看到他唱live的一面,而今次的作品展,他自己玩音樂的部分更多,彈結他彈電子琴,邊彈邊唱。
在這幾場的音樂會裏,讓人看見文字和音樂上才情橫溢的他。很多人投訴他找的原唱者愈來愈少,自己唱的部分也愈來愈多(始終比起大紅的歌手音色,他的非標準唱法不是人人喜歡),但換個角度去看,他不也是向這香港音樂制度的控訴——作為作曲作詞人,他最紅的歌曲都是給人家的歌曲,似都不屬於他了。香港的音樂生態是「三權分立」,詞、曲、歌者往往是不同的人,是頗割裂的創作及演繹過程。這次演唱會其他人的比重減少,而更重要是幾首大紅的歌如《霧之戀》、《當我想起你》、《忘不了你》、《幻影》都要自己演唱,成了拿回主權的姿態,加上他笑言「譚詠麟不能來,但誰也唱到他的歌」,更顯得似奪權宣言。他要提醒觀眾,他是一個創作歌手。
音樂會的包裝當然不行,錄像奇怪,美術指導也甚老土,最嚴重是歌曲編排有點胡來,沒有主題可言。但在看着一首又一首他的詞作迎面而來,而又無分次序排名,不得不綜合到他的填詞玉律——選詞簡單,概念和意境也直接,用上大量疊字及重複的詞語,容易被記住。這就是如他所言的:一首歌只要有一句好,就足夠。而且他的音樂感很好,在用粵詞時,即使不用押韻也能填得非常悅耳。這在他姐姐林敏怡的曲裏也可以看出二人的音樂感超凡。
這次的演唱會毫無章法,看似混亂,一如他說話的文路,但作為他把自己再推上一層的個人騷,還是有其意義。至少當大家問為何這麼瘋癲的一個人,能寫出如此動人的歌詞,大家會想起他感情豐富的一面——對着蔡一傑,他竟然哭得說不出話來,為蔡一智在綵排時受傷而流淚,這可能是最難看見的林敏驄,多麼真實。
10.5.17
樂人的生存之道 --由21安士談起
一位傳媒朋友說,傳媒很難做,人人也看新聞,但人人也不 想付錢看,現在還未找到生意模式。這一句話不是能放諸大 部分資訊及娛樂事業(包括音樂、電影)嗎?互聯網崛起這 十年,令眾聲四起,造就網民文化,資訊爆棚,IT企業創 新再創新,但傳統資訊及娛樂企業還是苦無應對方法,在這 場革命中分到如從前一樣多的一杯羹。原創者容易接觸大眾 ,但很難維生,反而中介及策展人漸可透過創新平台獲利。 而本地的原創者,包括記者、作家、音樂家、電影人等,仍 在這互聯網生態裏掙扎求存:傳媒在來回尋找課金的邊緣; 作家開拓自己社交版面,摸索KOL(Key Opinion Leader)和文字人的分別;音樂人在忠於音樂和放棄 賣碟之間徘徊……
903 許志安《21 安士音樂會》是上次17 安士的re-run,亦是首次商台賣票的音樂會,《17 安士》那次有ViuTV轉播,故也很快被上載到YouT ube,贏盡口碑,某程度上亦造就今次「重演」。回想十 多年前,903 的拉闊及band shows 完全是遙不可及,亦往往只有電台轉播──購票形式多是要 以其信用卡換飛入場,又或是打上電台希望獲得獎品送票( 我也曾試過因為是某手機贊助,向所有親友借了該牌子手機 ,可以獲得提早進場的機會)。十多年前,互聯網未太發達 ,很多較非主流的樂隊都靠商台大大小小的音樂會、ban d shows為他們開門。它集策展人及生意人於一身,時而 搭配大唱片公司不會做的跨音樂類型的樂隊表演,時而為小 型或地下音樂品牌牽頭搞騷。今次首次賣票,完全打破了商 台固有的模式,作為生意人另謀出路,但還是保持着策劃人 的創意。
繼續追尋
這次音樂會跨世代、跨類型,許志安一向賣情歌,加上賣b and sound 的Supper Moment、Dear Jane, 民謠式搖滾的RubberBand,還有實驗性較強的觸 執毛,有時加爵士,有時加電子。一些舊歌面目全非,樂器 配搭有時也極不相襯,但驚喜是幾個男士們的翻唱、合唱與和唱, 都帶來不一樣的味道,成就劃年代的香港樂壇盛宴。許志安 忽爾有如此的位置,在相當平淡、交接尷尬的當代樂壇而言 ,對他及樂迷來說也算難得。
值得一提是被視為香港第一樂團的Supper Moment,作為表演單位之一,主音Sunny今次帶 來自己另一單位鐵樹蘭,把重金屬加進「17安士」。他絕 對是香港樂壇的少有勵志進行曲,不單同身為Supper Moment及鐵樹蘭的主音及主力,更重要是主流這邊的 Supper Moment可以賣碟賣到信和斷貨,唱片仍在炒賣。我個 人觀感是他們的模式由跑校園而來,十年前在中學和大學唱 起,很多當年的學生說起時,還津津有味。然後踏上網絡發 達的世代,不以情歌為主打,竟然賣到碟,也衝出過到台灣 及英國表演,在本港也積極巡唱,大小場不拘。在電視圈裏 ,亦有很好的工作態度口碑。
曾聽一個串流音樂的經理講座,說香港新的音樂人不太願意 合作,只懂怨網上平台剝削了他們。他的一面之詞是希望大 家可以尋找新的音樂經營模式,但不是很多人願意一起揣摩 。在這摸索期,的確有歌手可以完全跳過中介,自己用社交 平台拓展自己的一片天,也有歌手堅持只出唱片,不喜歡串 流的音質。作為樂迷,我們片面地指手劃腳,但背後只有一 個動力,就是希望歌手能好好生存下去,並且找到一個樂迷 可以支持他們的途徑。我仍對我喜歡的廣東歌抱有希望。
文.林綸詩流行文化評論人,香港樂評、華語音樂傳媒大獎 評委
903 許志安《21 安士音樂會》是上次17 安士的re-run,亦是首次商台賣票的音樂會,《17
繼續追尋
這次音樂會跨世代、跨類型,許志安一向賣情歌,加上賣b
值得一提是被視為香港第一樂團的Supper Moment,作為表演單位之一,主音Sunny今次帶
曾聽一個串流音樂的經理講座,說香港新的音樂人不太願意
文.林綸詩流行文化評論人,香港樂評、華語音樂傳媒大獎
27.10.16
卜戴倫―――作者不死

Bob Dylan(卜戴倫)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評論不斷,有彈有讚。
他是第一個以流行文化兼音樂人得到這個殿堂級大獎,若諾貝爾獎有作為定義的使命,除了是擴闊了文學的定義外,也令沾著諾貝爾獎的作品,最易被品嚐──沒有一次的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人是這麼多人認識,人人都說聽過,人人也可以隨時再聽。評審們看來是有意將文學普及化,今次可能是最多人認識的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
這是首次頒給音樂人,爭議程度與邱吉爾 (1953年) 同級──是否頒準了類別;新鮮感同劇作家達里奧 (1997年) 差不多──非傳統書紙上的文字。卜戴倫的得獎因由是: 「在美國歌曲的偉大傳統裡,創造新的詩意表現手法」("for 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 "for 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似乎評審是不介意這次的文學作品本身是倚賴「美國歌曲」而存在,就如劇作家的作品必要有演員才更生動,但不等如獨立存在就沒有文學性。
諾貝爾獎的定性一直非常寛鬆,指標是「有貢獻」。此獎的定義為「一個人曾創作富理想主義的出色文學作品」("the person who shall have produced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the most outstanding work in an ideal direction"),唯一的爭論點只在「富理想主義」、「出色」及「文學」。
第一點毫無疑問卜戴倫當之無愧,第二點是非常主觀的標準,第三點還有定義空間。
第二點──「出色」──是否沒有客觀標準?他的歌詞夠不夠深度,歌量夠不夠去說一個長而深刻的主題?但說到最後,回到評審桌,的確看出諾貝爾獎是一個相當主觀的評審制度。準則沒有清楚條文列明,不像大部份獎項,連入選範圍及詞彙定義的巨細無遺。但當這個結果證明了相對廣闊的新標準時,下一屆得獎者將會更爭議性——若走回所謂「傳統」的文學家,就像失卻其「新意義」(曰:創新詩意表現),畢竟今次迴響如斯大;但若繼續衝破框框,文學獎亦會從此不一樣了。
討論現在多環繞第三點:歌詞是否足以成為文學,但不配合音樂去抽出來審又是否公平?但要依附音樂又算否文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和利益瓜葛,音樂人或歌詞人,樂評人或詞評人,多會覺得沒有問題,卜戴倫得獎也是為自己貼金(筆者作為常常寫詞評,把其當文學評論般去寫,其實也是己得利益者吧)。但寫字人和作家都覺得很洩氣,甚至有美國暢銷作家戲言,希望自己有日也得到格林美音樂獎。不過說到最後,無論是評審、支持者,還是反對者,在這事上鬧得沸騰也沒用,卜戴倫還不是冷待獎項,且從沒有參與討論?或許,整件事的主題只有一個───就是定義卜戴倫,還不是大家說了算,最終還是作者話事,作者已死?作者不死。
17.4.14
為何金像獎比音樂頒獎禮多人睇?
星期日晚對香港人而言,當然是大戰連連。利物浦大戰曼城,一代宗師大戰 Nobody 。面書上,兩者的洗版不相伯仲,我想起年尾時樂壇頒獎禮的盛況,真是望塵莫及。
從來,影評都不愁沒園地──我不是說賣不賣到錢,及市場有多緊張的問題,而是單純地看報紙版面,又或對頒獎禮的注目度──電影,無論你看過多少套,熟不熟悉票房,老中青還是會看,還是會關心的。
看到《狂舞派》監製及歌曲《狂舞吧》填詞人陳心遙在面書上的感言,「雖然唔係音樂頒獎禮,但係呢個就係我作詞至今第一個亦係唯一一個獎。」相信很多人會覺得,在這兒拿獎,比在四大拿風光啊。
金像獎吸引更多眼球,我嘗試分析,是否端莊當包裝是關鍵(今年除了林子祥演唱廟街化,還有健身模特兒的女主角點評爛 Gag ,其他還算莊重吧?)。還是音樂頒獎典禮真的要想想,是否引入有業界做評審的制度會較服人心?
再看回今天的面書或新聞 comments ,我發現我想多了。原來在今世紀,social media 當道,最重要的是有得「加把口」。樂壇頒獎典禮,鬧來鬧去只有「都不知是誰來的?」,「完全沒聽過這首歌」。一切口快快,不用解釋,卻千篇一律。電影金像獎可不同,要鬧《一代宗師》的,可以罵王家衞太扮野,可以罵章子怡係大陸厘,最後分析歷史口吻般說是內定;要鬧《狂舞派》的,可以罵講振奮不如《激戰》,亦可以罵只是一堆新人灑熱血,最後分析形勢般說是填新導演及演員的格子。而發言最大吸引之處是,你根本不用看過這兩套電影,便能擲地有聲,創意無限。
多眼球就多聲音,誰人理得獎項標準是什麼(有人說不如看回票房──《激戰》是第一的,就說《一代宗師》是造馬。原來四大頒獎禮應慶幸自己以自己自居,否則大家老早把它們與 IFPI 香港唱片销量大奖搞亂。),誰人理得電影的本質是什麼?反應都只淪為個人價值觀的展示場。
從來,影評都不愁沒園地──我不是說賣不賣到錢,及市場有多緊張的問題,而是單純地看報紙版面,又或對頒獎禮的注目度──電影,無論你看過多少套,熟不熟悉票房,老中青還是會看,還是會關心的。
看到《狂舞派》監製及歌曲《狂舞吧》填詞人陳心遙在面書上的感言,「雖然唔係音樂頒獎禮,但係呢個就係我作詞至今第一個亦係唯一一個獎。」相信很多人會覺得,在這兒拿獎,比在四大拿風光啊。
金像獎吸引更多眼球,我嘗試分析,是否端莊當包裝是關鍵(今年除了林子祥演唱廟街化,還有健身模特兒的女主角點評爛 Gag ,其他還算莊重吧?)。還是音樂頒獎典禮真的要想想,是否引入有業界做評審的制度會較服人心?
再看回今天的面書或新聞 comments ,我發現我想多了。原來在今世紀,social media 當道,最重要的是有得「加把口」。樂壇頒獎典禮,鬧來鬧去只有「都不知是誰來的?」,「完全沒聽過這首歌」。一切口快快,不用解釋,卻千篇一律。電影金像獎可不同,要鬧《一代宗師》的,可以罵王家衞太扮野,可以罵章子怡係大陸厘,最後分析歷史口吻般說是內定;要鬧《狂舞派》的,可以罵講振奮不如《激戰》,亦可以罵只是一堆新人灑熱血,最後分析形勢般說是填新導演及演員的格子。而發言最大吸引之處是,你根本不用看過這兩套電影,便能擲地有聲,創意無限。
多眼球就多聲音,誰人理得獎項標準是什麼(有人說不如看回票房──《激戰》是第一的,就說《一代宗師》是造馬。原來四大頒獎禮應慶幸自己以自己自居,否則大家老早把它們與 IFPI 香港唱片销量大奖搞亂。),誰人理得電影的本質是什麼?反應都只淪為個人價值觀的展示場。
4.4.14
黃耀明回顧展 由 guilty pleasure 到 peer pressure
當大家可以站在太平山上,把自己的態度等同明哥的政治觸覺及要求;我也可以站在資深粉絲的高地,一一列出他一歌一句的回憶,力證我悠久的忠誠:陳秋霞和教會曾在無數訪問出現過,喃喃的獨白亦呼應著他 DJ 出道之身,還有《偶然》、《忘不了的你》、《一一》如何從 2001 年走過來(已是十三年前的《黃耀明沿途監督獨樂樂人山人海音樂會》!),《 Dancing Queen 》在他的不只一次的 LIVE 裡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還有不知多久沒唱過的《迷戀荷爾蒙》,就是來自我第一張買他的大碟,那是才中四,今次還唱了同碟的《下一站天國》、《漩渦》和《光天化日》。
中學時喜歡明哥,從來都是 guilty pleasure 。我沒有如他曲折委屈的青春,但在青春期的強說愁,或者對主流教育以外的追求,都令我在他的歌中找到慰藉。十多年的過去,他由窗邊看雨、遙不可及的美男子,搖身成為抗爭隊伍的頭目,在網上以至街頭上,旗幟鮮明,如他微博上的 selfie ,叫人直視他的存在、他的聲音,我們聽他不再是 guilty pleasure ,反而不聽他的才是冷感,才是不仁。他變成另一種政治正確。
在崔健與羅大佑之間...明哥在是次個人演唱會中,更明確表示選了前者(又:在崔健與羅大佑之間,今次他選的其實是胡恩威,看過《東宮西宮》頭幾個版本自會明白,哈)。於「現在是爛鬥爛」(林夕,《太平山下》)的時代,他想說是我們如何在喧嘩裡保持著永遠是對──是公義,是自由,是平等,那與他爭取同志平權的路重疊。但為了觸碰到更多人,他要犧牲曚朧美,犧牲多重解讀,為每一首歌定下意義,將他們的生命全獻給當下的香港,以打動更多心靈。那種用《天問》的前奏去配《一無所有》的隱晦,或許只會出現一次。
這也是為何在個人自傳演唱會中,他還要選達明的歌。作為一個死忠,我印象中的達明歌詞比他個人發展時的直白。是次還要動用達明一派時代的歌曲,是怕大家還不明白歌中比喻,選《月黑風高》,選《今夜星光燦爛》,就是不作比喻,選直接了當,是對香港歌迷的單刀直入勸諭,也是對內地歌迷的自由言論 show off 。沒有 taboo ,沒有曖昧,這是繼兩年前達明 party 後,他再次選擇明刀明槍的一次抗爭。
說到底,還是個人經歷最觸動人....因為最獨特,且對他個人最深。
如《無間道》裡的大歷史 VS 小歷史,曾志偉在房中抱著劉嘉玲的相流淚 VS 出大廳後跟回歸晚宴的人士祝酒,黃秋生在辦公室正式把頭號想緝拿的人換上曾志偉 VS 外面下著大雨港英旗正式被區旗取代,隻身且小的個人經歷還是最感動。其實無論政治環節,還是個人自傳,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他說他給陳秋霞、Bob Dylan 、Simon & Garfunkel 等養大,我們何不是被他一人帶著進念、Abba 、Pet Shop Boys 、姚蘇蓉的眼界和心胸湊大?他如出櫃般再道來的個人經歷,就像我家的三個 clear folders 裡的明哥訪問錄,一直都在;那些對社會的紀錄、反諷、批判的錄像,從來亦如菲林般在聽他的歌時於腦海自然生成──但說到底,為何糖果廠內的性實踐最叫我發出共鳴的冷顫,是因為那不是口號式的,也不是洗版式的(如他用語 social media 以外的),是他的私密檔,釀過的,陳年的。他卻如能鄭子誠做「音樂情人」般,邊播歌邊告白給大家聽,所以震撼。
而大概,當我們被鞭策成社會關注份子時,大家越不會提的,就是那個在房中望著愛人逝去相片的我們,在辦公室看著大社會未必關心小理想的我們。大是大非裡,我反而在想,我還是最喜歡那個私密的明哥。
為何我們偏幫陳奕迅?
Eason 在叱吒頒獎禮的表演,比得獎名單引起更多討論。這兩星期關於他的文章不少,有些徹底地罵(他以及那班盲目的歌迷,繼續成為「香港樂壇已死」的代罪羔羊),有些積極打氣,也有些說,反而更喜歡他了。
陳奕迅,令我想起有次去看叱咤的演唱會,碰見一個年紀稍大的人(應該是阿女唔得閒去所以俾飛兩老),邊入場邊點評當今樂壇:現在的人都不懂唱歌的呵,尤其是那個陳奕迅,又肥又癲,都唔知點解咁多人鍾意?
我那一刻想,因為我都係又肥又癲......
上一代的人,慣了上得台就要有明星風範,接後的巨星亦是天王級,(我身為下一代的上一代,感覺下一代的偶像則是隊形齊整的日韓組合,對他們而言,可能又是一個偏見)。但在我成長時,陳奕迅(或楊千嬅一類)的吸引之處,就正正是因為他平凡。他唱歌,會用「我」,但有時也會如朋友般,用「你」,就算不用你不用我,有時也覺得他唱的是自己。他是明星,但你知道他對世界的感覺,和你相差不遠。即使這是市場策略也好。
陳奕迅,靠實力攀上去,是自己的興趣,能賺錢,但仍有被剝削的時候(巡演巡演巡演巡演巡演,另也要妥協於公司的政策)。對政治,會唱但不想評。工作裡,可以有自己的主見(與小克玩玩改歌詞,找 Swing 做做「真正最後的」 Swing 專輯),但也要接一些明知不討好的 project (幫政府歌頌香港的《同舟共濟》……)。有時對著米飯班主(包括電台與公司,甚至觀眾),卻又忍不住發脾氣。他營營役役為家人打拼(......),下班後卻不想回家。就算人際關係多好,其實也怕寂寞(他曾說多累都會情願坐在朋友堆中,即使自己已倒下去睡著了)。還有,他有情緒病。
那,也是在香港以至任何大城市,要做好自己的你我他她她之故事。也所以他唱〈人來人往〉,唱〈陀飛輪〉,才會特別動人入心。而〈任我行〉,由他唱來,更令羊群裡的羊抒懷──不勇闖不是罪,一心與同伴同行,也可以是人生的卑微目標。有時會矛盾,但誰不都是在社會與自己、興趣與工作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歌頌自由和夢想,可以留給Mr.去唱。中學時我很喜歡五月天,但一投入社會,我反而看到陳奕迅的可貴之處。
我不是陳奕迅的死忠。每一次演唱會我都不會花時間和精力撲飛。但我往往在其他音樂會中,都會被他驚喜彈出,擔任嘉賓而十分興奮。猜得到如楊千嬅的演唱會,沒人談論至林敏驄作品音樂會,都可以看到他的踪影。而每次,他都如斯享受舞台、與不同人 jam 歌的火花。他是否目中無人?樂迷一直看在眼裡。
大家對歌手的專業表現有要求,當然是好事。而當晚他嚴重失準,也是鐵一般的事實。但若明白他多一點,亦見過他鬧歌迷嘈住佢唱歌,你會稍稍明白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以及他對這份職業是不是完全無可敬可樂之處。
陳奕迅,會有遺憾,會有開心,會有辛苦;也會做錯事,也會留個名。靚仔一點,甚至不專業都可變有型控訴。但可惜,他只是個擁有不完美人生的陳奕迅而已。
9.9.13
【記盧凱彤 V Live】觀眾甲的故事
大堂有很多人,有人買 T-shirt ,有人買 CD 。伊館跟紅館不同,把人群都集合在這個室內空間。等入場的等入場,買 souvenirs 的掏錢包。由由自己一個人來,為自己一個人來看演唱會感到有點不好意思。她急步走到入口,希望盡快入場。
找到位置後,她才發覺自己一個人坐在場館內,其實比一人在場館大堂內遊走更礙眼。幸好,盧凱彤的演唱會會玩 augmented reality ,於是她便由這段還未熄燈的真空期,埋首在手機中,下載那個 app ,聽說這個 app Android 比 Apple 更省位,她慶幸自己是用 HTC 。
那年中學畢業後,自己一直在死氣沉沉的狀態,好朋友抽到 moov live 的新碟發佈票子,硬拉她一起去。其實那個朋友甚至連 at 17 也不認識,由由想,那我好歹也能做個音樂導遊吧。
當晚才發現,隻身的盧凱彤很不一樣。由由在藝穗會暗暗的一角聽著,朋友不知去了喝酒還是倒地了。接著,盧凱彤說了關於 Hey Boy 一曲背後的意義。
她說,從前一位中學老師,看不起她太早入音樂圈,在班上當眾說她發明星夢。
這首歌是送給他的:
hey boy 聽見了吧?/我的生活不是為了討好你一個/hey boy 放過我吧
盧凱彤-Hey Boy
離開校園後,她一直也忘不了。大學裡有,和男生談著沒有內容的對話,和女生說著不是心底的話。她發現自己像和從前的自己拆夥了,半個她每天穿著空軀地走來走去。直至,這一晚,盧凱彤替她唱出來了。
之後,她每一張碟,她也有買。初戀的威力,報復的盼望,盧凱彤為她唱出公主復仇記的主題曲。這次是盧的第一次大型演唱會,由由暗暗許下,讓這次集體崇拜成為宗教崇拜,讓歌曲洗禮自己的心,為自己的錯愛懺悔,之後便重新生活了。
一首又一首的歌,由由自己對號入座──無論那一首,她只聽到盧凱彤唱出她故事的歌詞,盧凱彤的歌聲彷彿替自己告解。
人造衞星情人:
我想說 的故事 未發生/你已經忘記
你根本不是我的誰:
你根本不曾有眼淚 對你再好都是白費
哽咽:
終有一天 你會為了我而哽咽
雀斑:
風吹雨散 剩下我在 泛濫
雀斑是最後一首她能清楚聽出的歌詞。因為之後,她已經站不起來。當大家為 encore 最後一首的People have the Power 熱血跳動時,她只覺得無力──演唱會前許下的承諾,還是只差一點點才能兌現。音樂只是沉淪的催化劑,盧凱彤說大家都話她的音樂太灰,那由由為何會妄想這是一場治療的聖祭?
為免顯得太過格格不入,但又無法強迫自己載歌載舞之時,由由拿起自己的手機,指向場中心天花板的大盒, augmented reality 的 app 已裝好,手機裡看到現實中見不了的飛馬。
真是她自況最好的比喻。她想。
這時候,一把聲和一個手機湊近,在她的手和耳之外 3cm 停下:
「還是 iphone 版看得較多層次。」
他手機上閃著不只飛馬,還有林林總總的顏色,還有獅子與星星。
「因為 iphone 的 app 是三倍 MB 數的。」
由由看一看這位不速之客。他也是自己一個人看演唱會。
「很漂亮吧。」他微笑著。在這麼強勁的音樂之下,由由竟然聽得到他的聲音。
盧凱彤-人造衛星情人
盧凱彤-你根本不是我的誰
盧凱彤-哽咽
盧凱彤-雀斑
盧凱彤- People have the Power
7.6.13
903 X 金曲獎 X 香港女單 Playlist

5月21去了903拉闊:林二汶 X 薛凯琪 X 王菀之 X 吳雨霏,提醒了我近十年香港樂壇天后走勢(雖然903營造的世界與現實永遠有落差)。翌日,台灣金曲獎公布流行樂獎項入圍名單 ,浮出另外三個香港名字:林憶蓮、盧凱彤、 GEM 。大家選角不同,卻同時令香港女星的討論價值提升。
真空
除了林憶蓮和GEM,大家都出道約十年。這十年,大概是繼鄭秀文、楊千嬅後的天后真空期。這十年女歌手們爭妍鬥麗,卻無人能再登她們高位。(當然,在英皇營造的世界裡,有華麗之后容祖兒。)然後,還有個出道時期得一半、以理念立名的 GEM (Get Everybody Moving) ,搶了新一代男女的心。
說起來「天后」應是高高在上,但以鄭楊二人來說,去到那種普及的程度,靠的是港女代言能力。不只是歌唱事業上,更甚是在電影裡也能做到香港女生代表。以這標準去說,容祖兒還有好一段路(電影《華麗之后》還在做自己。)王菀之入屋拍劇,薛凱琪則有多一點電影本錢,不過顯然二人還未到「代言」程度。當然,現在是否能「代言」就會大紅,以下我會嘗試討論。
入圍
903拉闊的選角,與其典禮相差不遠,所以和金曲獎一起說。這四位金花無疑是商台力捧的,也所以不見 GEM 蹤影——還記得上屆商台頒獎禮,小巨肺拍了條片寸爆903?金曲獎急急給了她一個入圍女歌手的提名,簡直跟香港主導的商業價值過不去。 金曲獎是華語界唯一的官方文化局主導頒獎禮,但其實都多次被評為偏袒的遊戲——例如一向被評過份偏愛蔡依琳。咦,那和力舉 GEM 的偏好同出一轍?
說回 GEM ,總覺得今次金曲獎在香港得到較大注視,是因為她入圍了。若只是林憶蓮,大家可能會覺得較必然(她和莫文蔚一樣,老早是一隻腳踏進台灣音樂圈)。而盧凱彤當然值得表揚,但她自從開始個人發展後,也是一直注視並紮根台灣,可見取態側重國語。 GEM 卻在上年沒怎樣刻意瞄向台灣(一向也是較大範圍地掃大中華區),所以即使拿不了獎,她成功在港外地區爭到一片天,已見策略成功,亦做到所謂天皇巨星 (非代言) 模式的成功。
她的崛起,又是否告示著隔代遺傳的巨星風要回來了?
前途
至於拉闊,我一直也抱著看競技心態去觀賞,但聽到二汶一句:「我們大多是出道十年,而我和 Kary 更是由組合走出來……很高興今晚能在這裡和大家分享……」,突然覺得她們是同路人多於競爭對手。
這晚,二汶很明顯是「有體系地向國際規格靠攏」(此標準語出梁歡),與三人相距甚遠。薛凱琪終於發揮老師杜麗莎的功力,水準穩定,有體系地向舊派老女人規格靠攏,問題是你要一個走音少女派,還是要一個早熟實力派?我懷念前者。王菀之則出乎意料地走了幾次音,暴露了其音域缺點。吳雨霏就很多歌也不太聽到她唱什麼。
有趣的是,除二汶外,有時候另外三人竟有出奇相似的地方。王與吳唱《水百合》,若掩著眼就分不開二人聲線。到曬冷 dancers 時,薛與吳的舞陣又同樣有形無神。大家都在互相影響,努力摸索天后之格,就像長期以王菲為學習對象。 GEM 也是走海外天后公程式。盧凱彤則走台灣獨立歌手的 singer songwriter 知青路線。寫到這裡,我不是想怪她們「面目模糊」。事實上,當晚四人最感動我的,是顯示了一人演唱會如何不會表演的模樣:《美少女戰士》的歡樂、《886 / 小峽谷之1234 》的二人舞步、互唱大家歌曲時的昇華表現。
我記起二汶在一個訪問說過, at 17 分開後,盧凱彤的成績也讓她有壓力。今晚,我看到那良性壓力,怎樣把她推到另一層次。若把全部女歌手看成拆夥後的女單,大家從同一個土壤走出來,互相影響,成就一個音樂大同世界,那時候我們便能和上一代講,現在不是缺乏巨星,而是這代不需要巨星,大家都能各取所需。樂迷只要還有得揀,分眾未必壞。正如始乎走在大粒巨星之路的 GEM ,不需要903一樣。
Playlist
今次拉闊結幕唱了《給十年後的我》,比 Concert Y Y 那次更別具意義。二汶也和盧凱彤唱過。相信對這批十年女歌手,合奏合唱是更有意義的。
女歌手爭鋒,這十年還少不了「主題」人物:謝安琪,一直和香港大主題「抗爭」成長。她曾出國語碟,不叫好也不叫座。出道九年,四大金花未能囊括,我找來她去年在 TVB 亮相時的片段,也有四朵金花,有埋 GEM 添!
女歌手,始終都是女生心聲。回到起初的代言人論,因為女仔都脆弱,所以女歌手真負有不一樣的使命。基於以上所說的原因,以下這首選得很好。但於她們四位有更深意義的,大概是王菲這一個 Diva 的模範。
自上年起另一女歌手 keyword 大概是連詩雅, Youtube 點擊率可以平地一聲雷,重新定義天后形象(高登語是 MK 跟 KGV 混合體),我的感想有二:1)薛之前無法去到這個程度,是否因為太乖乖女了?她畢竟也是國際學校出身啊。2)連果然不是人人想讓她代言,但真的印證了「分眾」的局面,有人罵有人攬,但總之上到903榜首。送上她近排最高 hit rate 的《說一句》……
6.12.11
怎去再復尋Swing 男子組靠誰
![]() |
特意留起送T-shirt的上小角,與Swing一起也是絕版咯~ |
早前 Swing 的告別演唱會,最深刻是 Eric Kwok 的結婚,其次必是 Jerald 台上 4 次流下的淚水。一向最怕「樂壇如今太不景氣」之論調:歌手埋怨樂迷不買碟、香港冇樂壇、唱片公司冇機會,音樂人與樂迷互相責怪「今非昔比」,是何等消極。但若出自今年正式解散的 Swing 之口,相信歌迷會額外同情。
這次紅館告別演唱會,令人不斷想起 Swing 的酸溜溜。Jerald 說做不到巨星,唯一演唱會只有一個贊助商;Eric 則笑說他們不止一次疾呼得不到別人關注。雖以曾得過的獎項和上榜率來說,成績當然算是不賴,但現實卻是即使搜尋 YouTube,也不會找到大量 Swing 的作品。唱片公司不力捧、形象不夠突出,連帶樂壇不景氣的天時地利人和,都令 Swing 無法達到他們的目標。
對悲觀的 Jerald 來說,感受最為明顯。演唱會上,陳子聰笑他抄歌,立時憶起 Jerald 曾說故意向大熱流行曲發洩,抄陳輝陽的《終身美麗》成《小流星》(為「森美小儀歌劇團」而作,收錄於專輯《Swing Swang Swung》),寧願被人罵也想有多點 noise。結果,還是零反應。演唱會當晚位位嘉賓說不捨,相信不止是因為告別,也是為他們得不到應有回響而不值。
Swing 的目標落差,與他們的高標準有關。他們曾希望首首作品都能派台,在如今樂壇可謂癡心妄想,但亦反映出他們對每一首歌的信心。首張專輯《Snowman》,音樂上有電子、ballad,歌詞涉及打工仔百態、口語、耍花槍。Swing 時期,加入舞曲、R & B、modern jazz;Jerald 唱功上的 beat box 及 ad-lib,Eric 則偏向英語抒情。歌詞從一而終非常道地,講食魚、打風、睇相、港男,可惜廣為流傳的還只得早年的《1984》。
最後的叩問
黃偉文說過,Eric 是少數要求主題方向的作曲人,可想而知他在 Swing 會更以心思入曲。由首次瀕臨拆夥時期的《大大公司》,自嘲執笠但還有誠意;到《帝國大廈》的鬱鬱不得志,均訴說他們的心結。7 年後這趟復出,歌曲繼續寄意,Jerald 以娛人先娛己的方式輕鬆回歸。第一張《武當》調好內功;《Let It Go》說明真的放下;接著的《電》再玩概念大碟,無聊男怒吼變成無奈男悟性,道出中佬心聲。新碟《Swing 到盡》終極顛覆自己,以《無限》作最後的叩問,質問歌詞為何物:「請小心解拆與重視 / 或者當中廢話一遍」,Swing 壯烈奔走,從此也一去冇回頭。
Swing 的第三成員一向被指是填詞的林寶,那份難耐壓迫,偶爾作樂、發洩,更是 Swing 的主題態度。然而黃偉文同是另一關鍵詞人,Swing 的過癮、深情主題都出自其手筆。早年有《打者愛也》及《大大公司》,近年有講生活層次的《麵包生命》及告別遺書《那邊見》。黃偉文獨有抵死但濃郁的寓意,在當今三大詞人中,最適合為男子組撰詞。
男子組的宿命?
有趣的是,黃偉文與 boy duo group 向來有不解之緣,比 Swing 遲兩年出道的 Shine 就依靠黃偉文的詞,營造出一系列富文藝關懷氣息的非情歌。細膩觸覺與 Swing 的強烈吶喊形成對比,但外形及包裝縱好,卻仍難逃解散的命運。
男子組最繁盛的時候,還有 Boy'z 接力。Boy'z 走偶像路線,據說因 Steven 紀律不好而令發展受阻,跟 Shine 同於 08 年解散。今年復合,Steven 長大了,Kenny 亦成熟了。音樂上多了要求,找來張敬軒為他們打造 R & B,明顯是要加入實力元素,成功與否就看他們能維持多久。
男子組樂壇求存像一種魔咒,最成功似乎是軟硬天師,跟 Swing 同是「玩」類型。可是今天,打破規則、抵死嘲諷的風格,連元祖林海峰也繼承不了。Swing 演唱會上,嘉賓林海峰唱出唯一的非 Swing 作品,正是兩個單位所寫的《流行曲》:「煽情 / 必兩粒眼淚情緒高漲 / 去到 chorus chorus 要易記易唱」。一拍即合,無非因是同路人,而且彼此都深明流行曲必贏道理,卻不甘心去做,另闢蹊徑,注定只能為小眾注電。
Swing 或許真的不能顛覆樂壇,可幸是他們臨別前依然有迴光。如陳奕迅當晚所說,他們的歌曲首首動聽,在音樂隨手可得的年代裏卻被忽視。所以,我們要的不該是 Swing 的回歸,而是對 Swing 過去作品的重視。歌神把責任由音樂人轉移到樂迷身上,這大概不止為 Swing 作出的呼籲。愛樂的、評樂的,我們都聽得到麼?
6.10.11
林憶蓮 MMXI的音樂新世界
林憶蓮MMXI演唱會,從好的方面去說,及從壞的方面去說,都只因它是一個歌迷會。台下化得兩鬓斑白去說明愛到老的歌迷,又或突然現身的胡楓及劉美君,不單讓我們見證細水長流的人緣,亦是她們難得的富人情味聚會。可是也正因為要和歌迷狂歡,令是晚的編排倚重亢奮氣氛,失去了慢工的動人音樂,叫人有點失望。
我看的是第三場,不計encore的話--因為壓軸一晚encore特長,30首裡只有9.5首歌是慢板,搖滾部份還好,較忠於原著,其餘的用上使其面目模糊的八十年代舞曲編法,歌迷跳得興奮,我也跳得興奮,但一直下去,便明白這都會讓大家錯過憶蓮的另一面。到第三個快歌環節,我們便知道慢歌就如那個高質hand-held 咪般又要遠去了(hand-free咪全晚也不太收到憶蓮的聲音,而全部快歌都用上hand-free咪的!),後來憶蓮更邀大家上台,搖滾區(應該也是歌迷會區,最貼近舞台)的觀眾得到湧到台上的機會,一破紅館風格,台下、山上看過去卻是一片凌亂,也正好是是次演唱會的縮影──搖滾的都樂透了,但旁觀者都看不清憶蓮身在何方了。
這個演唱會不只是懷舊重溫夜,更是叫人期待的復出預告。新碟將於十一月底推出,聽過〈枯榮〉及〈杮子〉也知道是實驗性強,製作更是林憶蓮自資,以往的都市小女人嘗試的不只是常石磊的新音樂世界,還有如薩頂頂或王菲或Bjork的新唱腔,而現場演唱〈杮子〉更比MV的灌錄版本出色,示範了現場及真實的憶蓮是擁有如斯寛廣之聲域。但無論是新形象還是環保主題,都被快板rundown掩蓋,很多經典如〈聽說愛情回來過〉、〈微涼〉(這個對一峰祖堯迷更是特別限定!──歌出《馴情記》),甚至新曲〈兩心花〉也都被搶去位置,三晚缺席。
沒有偏重都市小女人形象,又或五年來的音樂蛻變、又或如自借用National Geographic片段做MV的宏大世界觀,只盡顯富爆炸力的火辣形象,叫人頓覺失去了林憶蓮的一塊。在這晚斑爛的單一野性下,與恭碩良合唱的〈下雨天〉更顯珍貴,青峰作的新曲〈寂寞擁擠〉更一閃過iconic的細膩,那悵然若失的感覺大概不只從歌詞而來,也代表了是晚的缺憾美。
要讚的還有致敬環節,這樣沒有突出主題或結構下,有利這唯一鮮明的主題──以張國榮的旁白去帶出〈赤裸的秘密〉,默默的再到陳百強〈我和你〉,及〈海闊天空〉,沒有大灑淚水說掛念誰掛念誰,暗暗的致敬更留白。
我看的是第三場,不計encore的話--因為壓軸一晚encore特長,30首裡只有9.5首歌是慢板,搖滾部份還好,較忠於原著,其餘的用上使其面目模糊的八十年代舞曲編法,歌迷跳得興奮,我也跳得興奮,但一直下去,便明白這都會讓大家錯過憶蓮的另一面。到第三個快歌環節,我們便知道慢歌就如那個高質hand-held 咪般又要遠去了(hand-free咪全晚也不太收到憶蓮的聲音,而全部快歌都用上hand-free咪的!),後來憶蓮更邀大家上台,搖滾區(應該也是歌迷會區,最貼近舞台)的觀眾得到湧到台上的機會,一破紅館風格,台下、山上看過去卻是一片凌亂,也正好是是次演唱會的縮影──搖滾的都樂透了,但旁觀者都看不清憶蓮身在何方了。
這個演唱會不只是懷舊重溫夜,更是叫人期待的復出預告。新碟將於十一月底推出,聽過〈枯榮〉及〈杮子〉也知道是實驗性強,製作更是林憶蓮自資,以往的都市小女人嘗試的不只是常石磊的新音樂世界,還有如薩頂頂或王菲或Bjork的新唱腔,而現場演唱〈杮子〉更比MV的灌錄版本出色,示範了現場及真實的憶蓮是擁有如斯寛廣之聲域。但無論是新形象還是環保主題,都被快板rundown掩蓋,很多經典如〈聽說愛情回來過〉、〈微涼〉(這個對一峰祖堯迷更是特別限定!──歌出《馴情記》),甚至新曲〈兩心花〉也都被搶去位置,三晚缺席。
沒有偏重都市小女人形象,又或五年來的音樂蛻變、又或如自借用National Geographic片段做MV的宏大世界觀,只盡顯富爆炸力的火辣形象,叫人頓覺失去了林憶蓮的一塊。在這晚斑爛的單一野性下,與恭碩良合唱的〈下雨天〉更顯珍貴,青峰作的新曲〈寂寞擁擠〉更一閃過iconic的細膩,那悵然若失的感覺大概不只從歌詞而來,也代表了是晚的缺憾美。
要讚的還有致敬環節,這樣沒有突出主題或結構下,有利這唯一鮮明的主題──以張國榮的旁白去帶出〈赤裸的秘密〉,默默的再到陳百強〈我和你〉,及〈海闊天空〉,沒有大灑淚水說掛念誰掛念誰,暗暗的致敬更留白。
28.6.11
如果Mr.是太極
記得Mr. 的第二張大碟《If Iam...》 推出後,業內人士告知他們是行內實際銷量最高的歌手。說的是沒有內部認購的數量。
如今受歡迎度大概是有增無減,新碟《People Sing for People》 上月推出,看見他們在旺角小小的唱片店舉行簽名會,實在是徹頭徹尾的平凡,符合踏入主流樂壇時起名「Mr.」的原意。作為當代香港樂壇最火紅的樂隊,簡直是「地上」最強,原因如他們的音樂般易懂:
一、由曲到詞皆可以一手由成員包辦,而且兩方面都貫徹簡單直接,旋律編曲容易預計,迅速入腦;歌詞主題大眾化,不轉彎抹角,共鳴易生。
二、香港如今是沒有純玩節拍pop rock 的樂隊,這種少年極度需要及容易消化的宣洩及亢奮音樂,Mr.全包起。在這個什麼都講求crossover 的時代,他們大概可以一直專心做流行搖滾,已能穩佔一席。
三、主音Alan 的聲線高音佳、中音準、低音冧,出道靠似陳奕迅一人,當紅靠〈如果我是陳奕迅〉一曲,如今大家聽得出分別,卻仍會喜歡「Eason」唱搖滾的完美快感。
除了這三點外,一直覺得Mr.很有八十年代氣息(說不定也是伯樂譚校長力捧的原因)。Mr. 則在訪問及歌曲中,流露出對Beyond 的鍾愛,可是,就詞曲而言,他們的發展其實更似太極的公式。
這樣比較,或許都是來自一份對八九十年代Band Sound 盛世的情意結。太極出道至解散,除歌詞外,演及唱一手包辦。比較大熱的歌曲都由因葵及潘偉源包辦。朱耀偉在《光輝歲月--香港流行樂隊組合研究84-90》一書裏曾形容太極的詞為「典型控訴」,對城市的不公吶喊。可把重點放在「典型」二字,的確,他們沒有Beyond 的強烈個性或宏大的價值觀,亦沒有達明一派滿溢的詩意或隱喻。
這種普遍性強、容易代入的特性,放諸Mr.亦然。〈2030〉 及〈戰禍〉的亂世惡夢、〈禁區〉及〈搖擺〉的音樂青春解脫、〈Crystal〉和〈遇上了〉的簡單愛情故事、〈全人類高歌〉及〈零時起哄〉的熱血嘉年華等等,都是直接及普遍的青春代言。只是Mr.有更殺食的形象,一隻腳在偶像派的範圍,令他們大概比太極更站得住腳。
其次,太極如Mr.在音樂上都是技術型:原創度不高,但演繹能力強。兩者無論是玩自已的歌曲還是別人的歌曲,在live 的空間都是脫穎而出,太極作為他人的打手自然毋庸置疑(Joey Tang、雷有暉等剛剛就在林子祥的演唱會擔任樂手及和音,依舊精準出色),而Mr.的話,就算過他們在芸芸翻唱作品的樂隊中(林敏聰好歌好友音樂會,2009 ),編排及演繹都先聲奪人。
Mr.在耳界大開的年代,或許會被看成重複—不止會出現別人的曲風,連自己的編曲組合也免不了熟口熟面。但一隊樂隊的價值大概也不只在於create,也在於perform。而我們不單需要Mr.,還需要更多Mr.。
21.6.11
成功男人背後的音樂
明報 P15 | 歌舞昇平 | 流行館 | 2011-06-19
音樂品味與財力的掛勾,往往在器材上最見明顯。聽Hi-Fi,當然論資格。不用說到《無間道》裏的音響喇叭那麼遠,耳筒都有由幾千蚊到花園街三十蚊貨色,一定有分別——也界定了你的音樂品味。總不會有人通屋Hi-Fi,晚晚用來播Twins 人人彈起。
幾年前,到一個中產才俊的家,音響漂亮得未開聲也發著閃黑光芒。看看架上的CD、DVD,大部分都是李克勤及其演唱會,品味傾向一目了然。立即想推薦黃凱芹的《港樂x 黃凱芹一夜情弦》,卻想起黃凱芹在這方面未夠包裝或經營,這位主人家可能略嫌未足classy。
Class 這方面,要培養。很難一出道就做到一個實力優雅兼備的形象,也不是說摒棄紅館只去文化中心音樂廳開show,就能得到所謂classy 男人的認同。這樣去計算崇尚高格調流行曲分層,不是來自階級白鴿眼,而是來自更實際的市場考慮——中產都會男士對音樂的要求,絕對是值得鑽掘的一片天。
借爵士樂轉型
什麼流行歌手能盛載這種格調?林子祥? 張學友? 前者於去年推出lamusique,滿足了當年年輕追隨其靚聲、如今榮升都市品味之族的一輩。「George」的英文傳統地好,聲底傳統地靚,老早已登大雅之堂,加上這張專輯的國際級mastering 及名副其實的錄音技術,絕對不是下載或翻版程度能複製出來,有尊貴之味。今年他將這品質進一步深化,不單會推出Lamusique Vintage,remix 另一批自家經典的舊歌,亦追加中樂古箏等典雅器聲,務求以形式擊到一切。他在本周末(18、19 日)也正舉行同名演唱會。至於張學友,也是去年錄製了Private Corner, 是其爵士音樂會錄音,因為銷量極佳,唱片公司特意再推出黑膠唱片版本,西裝骨骨的張學友在閃黑的背景下,成為了近年粵語流行樂中爵士樂的歌手代表。
蘇永康改走都會男士形象
說起流行曲爵士,不得不提2000 年出Soul Jazz 一碟的蘇永康。他以爵士曲風玩了自己的著作,別說是真jazz還是假jazz,他更因這一張專輯而得到日本音響品牌ONKYO 的廣告代言。
雖然2002 年有吸毒風波,復出後他更小心地走著都會男士的形象,近年的《擁抱》、So I Say(點題作:《黑色禮服》)等的唱片封套都是西裝骨骨,貼近時代感。今年換了唱片公司後首作《那誰》一曲,出自寫過男士五部曲的黃偉文手筆,傷心都傷得富優雅之風,以男士安慰著另一男士,絕對能想像是摸酒杯吐苦水的Men'sTalk(MV 則用上蘇永康為獨白,梁祖堯飾演,照樣有眼鏡、有紅酒、有西裝, 是男士符號還是蘇永康符號?)。可惜音樂上只算易入腦的流行曲風,未算高手。近期還追加卓韻芝典雅女聲旁白版——《那誰沒有下次》,聲音形式玩到毛管直豎。有沒有over 了?那永遠是過度包裝路線要遇的風險。
唱出Hi-Fi 靚聲最重要
去年他與張衞健、梁漢文、許志安合組的The Big Four(四人也正好示範中年男人如何「升呢」,由黃毛頭小子冧倒o靚妹,嘗試轉戰格調男人市場,不過起名就起得太陽春。)發片The Big Hits,封面也同是華麗地「黑裝」骨骨,據說形象設計亦是蘇永康負責,效果未必人人受落,但至少是鮮明形象。其實無論林子祥的Vintage(酒釀之意)及蘇永康的雅仕(禮服西裝)——還有(又來)香港小交響樂團演奏廳2011 的李克勤,到頭來或許都是裝飾,都市男人符徵背後,最重要還是高唱《鴉烏婆》、《失眠》或《紅日》時已達Hi-Fi 質素的靚聲。
追加:
竟然紅左《那誰沒有下次》....其實《那誰》很像粗口...
音樂品味與財力的掛勾,往往在器材上最見明顯。聽Hi-Fi,當然論資格。不用說到《無間道》裏的音響喇叭那麼遠,耳筒都有由幾千蚊到花園街三十蚊貨色,一定有分別——也界定了你的音樂品味。總不會有人通屋Hi-Fi,晚晚用來播Twins 人人彈起。
幾年前,到一個中產才俊的家,音響漂亮得未開聲也發著閃黑光芒。看看架上的CD、DVD,大部分都是李克勤及其演唱會,品味傾向一目了然。立即想推薦黃凱芹的《港樂x 黃凱芹一夜情弦》,卻想起黃凱芹在這方面未夠包裝或經營,這位主人家可能略嫌未足classy。
Class 這方面,要培養。很難一出道就做到一個實力優雅兼備的形象,也不是說摒棄紅館只去文化中心音樂廳開show,就能得到所謂classy 男人的認同。這樣去計算崇尚高格調流行曲分層,不是來自階級白鴿眼,而是來自更實際的市場考慮——中產都會男士對音樂的要求,絕對是值得鑽掘的一片天。
借爵士樂轉型
什麼流行歌手能盛載這種格調?林子祥? 張學友? 前者於去年推出lamusique,滿足了當年年輕追隨其靚聲、如今榮升都市品味之族的一輩。「George」的英文傳統地好,聲底傳統地靚,老早已登大雅之堂,加上這張專輯的國際級mastering 及名副其實的錄音技術,絕對不是下載或翻版程度能複製出來,有尊貴之味。今年他將這品質進一步深化,不單會推出Lamusique Vintage,remix 另一批自家經典的舊歌,亦追加中樂古箏等典雅器聲,務求以形式擊到一切。他在本周末(18、19 日)也正舉行同名演唱會。至於張學友,也是去年錄製了Private Corner, 是其爵士音樂會錄音,因為銷量極佳,唱片公司特意再推出黑膠唱片版本,西裝骨骨的張學友在閃黑的背景下,成為了近年粵語流行樂中爵士樂的歌手代表。
蘇永康改走都會男士形象
說起流行曲爵士,不得不提2000 年出Soul Jazz 一碟的蘇永康。他以爵士曲風玩了自己的著作,別說是真jazz還是假jazz,他更因這一張專輯而得到日本音響品牌ONKYO 的廣告代言。
雖然2002 年有吸毒風波,復出後他更小心地走著都會男士的形象,近年的《擁抱》、So I Say(點題作:《黑色禮服》)等的唱片封套都是西裝骨骨,貼近時代感。今年換了唱片公司後首作《那誰》一曲,出自寫過男士五部曲的黃偉文手筆,傷心都傷得富優雅之風,以男士安慰著另一男士,絕對能想像是摸酒杯吐苦水的Men'sTalk(MV 則用上蘇永康為獨白,梁祖堯飾演,照樣有眼鏡、有紅酒、有西裝, 是男士符號還是蘇永康符號?)。可惜音樂上只算易入腦的流行曲風,未算高手。近期還追加卓韻芝典雅女聲旁白版——《那誰沒有下次》,聲音形式玩到毛管直豎。有沒有over 了?那永遠是過度包裝路線要遇的風險。
唱出Hi-Fi 靚聲最重要
去年他與張衞健、梁漢文、許志安合組的The Big Four(四人也正好示範中年男人如何「升呢」,由黃毛頭小子冧倒o靚妹,嘗試轉戰格調男人市場,不過起名就起得太陽春。)發片The Big Hits,封面也同是華麗地「黑裝」骨骨,據說形象設計亦是蘇永康負責,效果未必人人受落,但至少是鮮明形象。其實無論林子祥的Vintage(酒釀之意)及蘇永康的雅仕(禮服西裝)——還有(又來)香港小交響樂團演奏廳2011 的李克勤,到頭來或許都是裝飾,都市男人符徵背後,最重要還是高唱《鴉烏婆》、《失眠》或《紅日》時已達Hi-Fi 質素的靚聲。
追加:
竟然紅左《那誰沒有下次》....其實《那誰》很像粗口...
8.6.11
情歌及情感泛濫的《不再讓你孤單》
信報財經新聞 P42 | 文化演藝 | 電影原聲 | 2011-06-07
《不再讓你孤單》舊歌不單成為配樂,還能升格做戲名,且帶挈一眾歌手(連導演劉偉強都找余文樂來jam 了, 還有何韻詩和陳冠希, 詳情可看YouTube)趁機重唱此曲。原唱者陳昇向來都是最佳苦男自傷代言人,在這個要愛情電影重整的潮流,他的歌要成為主要主題曲是必然的事。
此曲在電影中不只是伴奏,還深入帶動劇情。方鎮東(劉燁飾) 與前妻因為這曲而一起—女的喜歡男的唱這歌時情深款款,這更顯得後來的分開更悲情。這曲亦成為後來迷倒李佩如(舒淇飾) 的關鍵—佩如最後亦因為發現鎮東曾寫下這六個字的便條給她,回到大陸尋愛,決定與他廝守到老。
這兩年中港合拍電影以歌描情的傾向,都甚有八十年代港產片之風格—歌曲多且長,甚至會用上music video 的效果,差不多播完整整一首歌來配合關鍵情節。
《不再讓你孤單》就是近期的極致,除了主題曲如是,另外的插曲《錯過了地址》(王菀之) 及《無聲的結他》(張學友,原曲為FantasiaBulan Madu,由馬來西亞樂隊Search 演繹,現版是馮曦妤的新詞,夏韶聲亦唱過另一版本《結他低泣時》) 都十分搶耳,絕不單單是配樂。後者在方鎮東被警局辭退離開時,播上足本描繪他與同僚的離別,仿如音樂錄像。
無論是《不再讓你孤單》還是《無聲的吉他》,都以不同的形式充斥著電影,和男主角形影不離。音樂人周博賢曾把配樂分為三類,一是填滿類,二是襯托類,三是強化類。此電影用配樂本為第二類,但因為播放長度以及對劇情深入之程度,變為第一類。當然,這也可以說成呼應劇情情感的需要—因為劇情同是感情泛濫,反映其情之歌曲當然也要吻合。好男人方鎮東的無私奉獻、他和親人╱同事的濃厚人情、佩如的摒棄香港擁抱中華、她的香港親人在映襯下的冷酷,全是誇大的感情體現,不用泛濫歌曲來幫觀眾脫離真實,就叫人難看下去了。
撇開歌曲的用法,歌曲本身選材及質素是值得一讚。陳昇系的歌自然不容置疑。張學友在電影中獻唱亦頗驚艷。另一插曲《錯過了地址》更差點認不出是王菀之—沒有了雞仔聲,只有溫柔的靚聲演繹,這個配合電影的改變,反令王菀之更上一層樓。適逢她也推出專輯Cinema of Love,除收錄此曲,還有廣告歌及兩首英文戲劇主題曲,那又是另一張「原聲」了。
延伸: Youku上有一百萬個〈不再讓你孤單〉版本,最喜歡馮曦妤 x 陳光榮
《不再讓你孤單》舊歌不單成為配樂,還能升格做戲名,且帶挈一眾歌手(連導演劉偉強都找余文樂來jam 了, 還有何韻詩和陳冠希, 詳情可看YouTube)趁機重唱此曲。原唱者陳昇向來都是最佳苦男自傷代言人,在這個要愛情電影重整的潮流,他的歌要成為主要主題曲是必然的事。
此曲在電影中不只是伴奏,還深入帶動劇情。方鎮東(劉燁飾) 與前妻因為這曲而一起—女的喜歡男的唱這歌時情深款款,這更顯得後來的分開更悲情。這曲亦成為後來迷倒李佩如(舒淇飾) 的關鍵—佩如最後亦因為發現鎮東曾寫下這六個字的便條給她,回到大陸尋愛,決定與他廝守到老。
這兩年中港合拍電影以歌描情的傾向,都甚有八十年代港產片之風格—歌曲多且長,甚至會用上music video 的效果,差不多播完整整一首歌來配合關鍵情節。
《不再讓你孤單》就是近期的極致,除了主題曲如是,另外的插曲《錯過了地址》(王菀之) 及《無聲的結他》(張學友,原曲為FantasiaBulan Madu,由馬來西亞樂隊Search 演繹,現版是馮曦妤的新詞,夏韶聲亦唱過另一版本《結他低泣時》) 都十分搶耳,絕不單單是配樂。後者在方鎮東被警局辭退離開時,播上足本描繪他與同僚的離別,仿如音樂錄像。
無論是《不再讓你孤單》還是《無聲的吉他》,都以不同的形式充斥著電影,和男主角形影不離。音樂人周博賢曾把配樂分為三類,一是填滿類,二是襯托類,三是強化類。此電影用配樂本為第二類,但因為播放長度以及對劇情深入之程度,變為第一類。當然,這也可以說成呼應劇情情感的需要—因為劇情同是感情泛濫,反映其情之歌曲當然也要吻合。好男人方鎮東的無私奉獻、他和親人╱同事的濃厚人情、佩如的摒棄香港擁抱中華、她的香港親人在映襯下的冷酷,全是誇大的感情體現,不用泛濫歌曲來幫觀眾脫離真實,就叫人難看下去了。
撇開歌曲的用法,歌曲本身選材及質素是值得一讚。陳昇系的歌自然不容置疑。張學友在電影中獻唱亦頗驚艷。另一插曲《錯過了地址》更差點認不出是王菀之—沒有了雞仔聲,只有溫柔的靚聲演繹,這個配合電影的改變,反令王菀之更上一層樓。適逢她也推出專輯Cinema of Love,除收錄此曲,還有廣告歌及兩首英文戲劇主題曲,那又是另一張「原聲」了。
延伸: Youku上有一百萬個〈不再讓你孤單〉版本,最喜歡馮曦妤 x 陳光榮
1.6.11
由吹波糖說起 –Indie的語言定義

當有樂評人以為新晉樂人創作英文歌是「知其不可而為之」,作為內地樂隊摒起國語擁抱粵語,其實才算是知難而進吧。撇開廣東話歌詞難唱難填 (相比英文及國語應該至少困難一倍,國語四音,粵語九音,英文則隨手都能執廿個押韻),就是如今神馬也北望神州,唱國語大概能汲納不知多少個歌迷。粵語就是只得一個廣東省及香港,(不用說很多業餘樂隊其實寧願填較易的英文歌詞) 紛紛轉唱國語的香港歌手太概會覺得你太傻。上星期他們又來香港,在蒲吧開了《ALL YOU NEED IS...尋歡作樂》音樂會,看到香港樂迷舉著一或二或三隻手指,舞台前狂呼叫,竟突然想起以後還有多少band 能讓粵語band迷徹底投入。
吹波糖在現場比在專輯更發揮流行搖滾功力,迅速把氣氛抄高,編曲簡、節拍勁。除了玩了兩張專輯的歌,還有新歌〈盛夏〉,呼籲大家在暑假來臨時把握時機拍拖。我第一次聽live版本,尤其喜歡〈愛麗斯夢遊〉、〈陽光燦爛的日子〉及〈秋語〉,有點文學互涉但又是熱血搖滾,內外動人。當然,廣東話是香港樂迷如此投入的一個要素,不單是唱,還有間場的說話,都額外親切。
看內地樂評說「流行搖滾」是在大眾與小眾的邊界,皆因好流行者會嫌嘈吵,好搖滾者又嫌你黏著流行無性格。其實吹波糖有令我想起Mr.,只不過後者找穩了後台,又有形象迷倒眼睛,兩者牽動歌迷都靠簡單及節拍出發,有天或許都成少數粵語流行樂隊之二。流行搖滾是否有天會捨粵語而去,希望我真是想得太多。
![]() |
Photo: iamjam |
17.4.11
黃韻玲和香港的二三事
《黃韻玲春暖花開在香港》唯一的小小宣傳,就是吹風說陳奕迅或楊千嬅,甚至林憶蓮會來當嘉賓。結果只有笑說來報恩兼宣傳的楊千嬅出現。楊千嬅第一張國語專輯《微笑》(1999) 黃韻玲有份參與製作,如今私下送上的新國語專輯《Ready or Not》(2011)同樣大部分在台製作,雖然黃韻玲這趟沒有監製,卻仍是千嬅心中的金牌製作人。台灣從來都不只是音樂深造本營,也是製作「升呢」基地,香港歌手渡個小洋,回來就捎著不一樣的專輯海歸。
作為創作人
千嬅唱了心動到不能的《心動》,水準比平時還好,可參看YouTube,關鍵詞: 「心動/ 楊千嬅」。《心動》相信亦是黃韻玲作品中,最深得香港人心的歌曲,原唱為林曉培。黃韻玲一向多為人寫曲,其中不乏香港歌手:林憶蓮有《飛的理由》、古巨基有《我是你的》等等。此創作人如假包換,例如她在演唱會中可以用四首歌的時間,安坐鋼琴後,讓和音站出來做主角,演繹她作予他人的歌曲。當然,這些和音也不是泛泛之輩,金牌和唱團其中也多是音樂人:將為蘇永康創作新曲的古皓唱《咖啡》(張學友),阿達唱《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趙傳),美樂蒂唱了《曾經太年輕》(藍又時),以及林俊逸唱《你是我唯一的執著》(言承旭),是黃的作品巡禮。四位和唱渾聲是勁,個個都有做幕前的功架,要聽其風格可選黃2009 年推出的《在我們之間的事》EP,三首都是和以上三位男士合唱的歌曲。
作為唱作人
《在我們之間的事》中的《你是唯一》,本由阿達演繹,今次演出換來女聲At 17 合唱,調皮得很,像女生派對(YouTube 關鍵詞: 「你是唯一/at 17/黃韻玲」)。緊接EP 的一年,她去年推出《美好歲月》專輯,這次在香港的演唱會,她說多謝樂迷,原來此專輯在兩岸三地中,香港銷售竟是最高。不知是否與主打《樂園》和陳奕迅合唱有關,多多少少也拉高專輯的吸引力。而我們也別再看不起咱們的音樂消費動力。《樂園》是快歌,有別這位BossaNova 天后一貫的風格,可惜打做得太搶太似廣告曲,突顯不了陳奕迅與黃韻玲的聲線,二人唱慢歌該會擦出更微亮動人的火花。
新專輯的曲目放在演唱會中後段,富北歐風情的《關於愛的二三事》、最體現到黃韻玲近年韻味的《素描》、充滿音樂符號的自白曲《憧憬》、鋼琴與大提琴絕配的《岸邊》及主題作《美好歲月》,如專輯般一樣盡用樂器,在大碟裏亦已有標明四位皇玲 玲牌和音的身影。演場效果更是大開耳界,團隊力深厚。
作為愛港人
有一種演唱會或歌手,聽完後會加分,回家再聽其專輯,又會再加分。黃韻玲2011 在香港,有這樣的效果。她真人盞鬼,與四位和音稔熟,五個人自得其樂,不只唱還跳,還要跳得整齊,還有五位專業樂手,音樂和氣氛皆出色,為歌曲錦上添花。五人玩《萬水千山縱橫》,出聲效,出不鹹不淡的廣東話,看得香港人樂透。她說該劇《天龍八部》劇集在台灣大紅,八時正連馬路的車都停下來,全民一起唱一起迷。歡笑歌聲中香港與台灣如此親近。
音樂上,我們一向媚台,因為實力從來懸殊,如今內地音樂類型及質素,更足以讓我們甚至「媚內」。但當黃韻玲眼濕濕地多謝香港對她新唱片《美好歲月》的支持,然後「萬水千山」總是情之後,還選播出與羅文及鍾鎮濤等香港樂人的合照,以及香港舊城新城的照片,壓軸更以Beyond 的《海闊天空》作結,她可是何等真心和我們拉上關係!這大概也是一晚過後,令大家更喜歡她的原因。她站在香港台上,表達了對香港的真摯和信任——從寄願At 17音樂仕途亦可見。面對香港樂壇或文化產業,或許我們也應該如此。
21.12.10
聚散有時 2010香港樂壇重整及重現

聚有時,散有時。回望2010 年,覺得今年樂壇聚散特別多。從未試過合作的,走在一起;也有形影不離的,暫時分開。有時或許換個組合,就如歌曲換個編曲,不但感覺清新了,還能讓人更徹底地認識歌手╱音樂人。
陳奐仁愈見活躍於幕前,與其他歌手的合作更見浮面。最矚目的, 當然是邀請MC Jin 合作, 一場Moov Live 後,二人繼續發表歌曲。
第一首《女朋友》在他自己的網誌post 了音樂錄像,製作頹得不得了,但歌曲勝在搶耳有新意,廣東話「說」國語「唱」,新形式的說唱為今年華語樂壇下了個註腳。MCJin 也回應過,和陳奐仁特別心有靈犀,亦當對方是偶像,這種的相遇一定比和曾特首的高幾個層次呢。
專輯《買一送一》是好名,連創作產品也要用市場策略,其實也未妨是壞事。
離合為新意
買一送一,也可以被解讀成又rap 又唱。不知是否受他們影響,又或是樂壇趨勢,農夫今年的作品也注重了音樂的部分, 據說是二人過去兩年學樂理的成果,真心想由rapper 進化成更完整的音樂人。《奇蹟》二人分開單獨作曲作詞,找黃秋生客串不是奇事,但分別找王菀之及龔柯允來合唱情歌,就有點驚喜。對上一次《O'Fama》成績彪炳,二人再尋突破,惟有分開創作。據他們「命裏有時分開吓」的理論,只希望大家都有個別的嘗試;二人分別的solo作品,也是唱一半rap 一半,亦算是新嘗試。
幕後人台前聚
之前曾寫過Black Box 復出,或許三人的幕後戰績,會更易讓人認得他們。為十五周年誌慶, 他們推出《MyWorld》及其主題演唱會。十五周年只是個原因,對這隊才華洋溢的樂隊而言,每個成員都是現在當紅歌手的幕後策劃,怎會不心癢癢自己演出?何況九十年代Black Box 的解散,多半是因為唱片公司遷台等技術性問題,他們大概都有不甘心。
《My World》有過半是他們為別人寫的作品,包括古巨基的《第二最愛》、莫文蔚的《忽然之間》、陳奕迅的《與我常在》、孫燕姿的《懶得去管》。
重新組合,也是把歌曲拿回來重新演繹。
新曲《四十筆劃》當然是說中年如何不惑,說珍惜,說隨緣。一把年紀復出沒有說不可以,只要不是還在唱青春小子迷惘的故事,就是有意義的重整修正。
同樣在幕後幹得更出色,也是人屆中年的Swing,今年也推出了新專輯。雖說2009 年也出了《武當》(他們在2001 年出了《For Sale》後收山,其中之一的誘因是Jerald 不喜歡拍照,不習慣做幕前很多附屬的東西,於是突然說不玩了。之後Eric Kwok 亦有自己推出專輯,直至往年因為與英皇約滿,七年內不准幕前演出的條款同樣失效,Jerald 又提議再以Swing 的名義復出,真是神又係佢,鬼又係佢),但今年的《電》更見他們努力的再包裝──造型和意念一次比一次前衞,即使不是人人受落兩個中年漢在封面玩科幻,也不得不佩服他們銳意唱出港男心聲。
沒錯,沒有顧忌,就是重組的精神!
《無如果》講愛(愛到極濃);《7》講求快感(放肆啊);《男人不可以窮》講實際(抵死抱怨);《愛神死了》講孤獨(沒人愛);《隔三日見一面》最高層次,講男人都要矜持,愛情更要拖長來愛,細水長流,竟是節制換來。對中年男人而言,愛情也可以有很多細節,失戀失意也要有層次。
兩隊組合除了在「中男」的主題意義上有所啟示,也為創作人在香港樂壇的命運做了個示範──香港的創作人如何讓自己的作品於自身及別人之間取得平衡,走獨立路線是一個出路,做幕後樂人也是另一個出路,這兩條出路的先後次序,是否可以定奪創作人的知名度?還有,他們亦一再印證了樂壇由唱片公司主導的道理。
(Black Box 最先獲獨立時代唱片公司青睞,後簽至滾石旗下──亦即成為解散的導火線,今次復出的EP 則由金牌大風發行;Swing 則一向在大品牌發碟,先是EMI 及英皇,現在簽了新藝寶。)
散後如何重組?
Twins 卻是無法真正歡喜地重組。她們的分開是何其具悲劇性。
年初,Twins 舉行《人人彈起2010 演唱會》。經過三年前「艷照門」後二人分開,阿Sa 獨立發展,唱過獨自上路的《二缺一》,也唱過為嬌出氣的《生還者》,今年再沒有怨氣,也沒有不平,看來是要若無其事地迎接二人的重組。2010 年個人國語大碟《As a Sa》,甚至連從前Twins 的孩子氣都沒有,換來的是沉重囉嗦的情歌,不論是大事件的洗練,還是自然的時光流逝,阿Sa 都要長大了。
另一邊廂,阿嬌自己也推出《Move On》。明明要一洗過去,放低困窘,重新出發,卻被封面楚楚可憐的樣子出賣,那個像被欺負的造型,怎叫人接受這是復活了的你?腦海還浮現她在記者招待會上的樣子,是製作班底太沒心還是太多心?
久未出現,造型就如歌曲《放低過去》一樣,欲蓋彌彰,更叫人無法忘懷她的經歷。
誰能真正忘記過去?那對可愛的校園女生,甚至那個被毁譽的女生,那一切其實都是她們的經歷吧。就如她們在演唱會壓軸唱的《風箏與風》,其實歌詞填得真好,有遠見──阿嬌是風箏,阿Sa 是風,風背負着風箏還可以走得很遠吧,風箏,進取點,不光彩的事,就當是擦身而過的浮雲吧。
兄弟姐妹crossover
Twins 卻是無法真正歡喜地重組。她們的分開是何其具悲劇性。
年初,Twins 舉行《人人彈起2010 演唱會》。經過三年前「艷照門」後二人分開,阿Sa 獨立發展,唱過獨自上路的《二缺一》,也唱過為嬌出氣的《生還者》,今年再沒有怨氣,也沒有不平,看來是要若無其事地迎接二人的重組。2010 年個人國語大碟《As a Sa》,甚至連從前Twins 的孩子氣都沒有,換來的是沉重囉嗦的情歌,不論是大事件的洗練,還是自然的時光流逝,阿Sa 都要長大了。
另一邊廂,阿嬌自己也推出《Move On》。明明要一洗過去,放低困窘,重新出發,卻被封面楚楚可憐的樣子出賣,那個像被欺負的造型,怎叫人接受這是復活了的你?腦海還浮現她在記者招待會上的樣子,是製作班底太沒心還是太多心?
久未出現,造型就如歌曲《放低過去》一樣,欲蓋彌彰,更叫人無法忘懷她的經歷。
誰能真正忘記過去?那對可愛的校園女生,甚至那個被毁譽的女生,那一切其實都是她們的經歷吧。就如她們在演唱會壓軸唱的《風箏與風》,其實歌詞填得真好,有遠見──阿嬌是風箏,阿Sa 是風,風背負着風箏還可以走得很遠吧,風箏,進取點,不光彩的事,就當是擦身而過的浮雲吧。
兄弟姐妹crossover
還記得首次簽了人山人海後出show,At 17 穿的是Twins 的大頭衞衣,這對「Twins」在出道八年後,首次暫時分開,嘗試各自發展及出碟,原因也很創作性──合作模式遇上了瓶頸,倒不如暫且分手,嘗試自己一人上路的取向。
二汶和哥哥一峰合作,推出專輯也舉辦演唱會。《林一歌林二唱》有些是新歌,有些是舊歌。《三》是兄妹情誼歌,是這個合力創作計劃的主題曲;《愛你枕邊暖》則是師奶太太歌,證明兩兄妹的活潑創意。但專輯除了是血脈相連之示範,在創意上仍很有發揮空間,二人都是點子多且貼近生活的人,在主題上仍有待1+1>2 的突破。
至於姐妹盧凱彤,同是要翻唱作品,選的是王菲當年的《Summer of Love》(本是Helen Hoffner 的作品)。
At17 當中,總覺得Ellen 唱得不夠多,雖然她和二汶的聲線風格不一樣,亦有過人的地方,但她總是做副手,多做和音。今年分拆發展,最驚喜其實可以見證到Ellen 個唱一整張EP。《Summer of Love》裏同名歌曲最搶耳,年輕逼人,想不到Ellen 竟然選擇這麼輕快活潑的編曲,沒有刻意show off,但短短EP 裏,只是表演了對音樂的尊重與品味,希望這只是Ellen 的solo 創作前奏。
離離合合我更覺不厭
二汶和哥哥一峰合作,推出專輯也舉辦演唱會。《林一歌林二唱》有些是新歌,有些是舊歌。《三》是兄妹情誼歌,是這個合力創作計劃的主題曲;《愛你枕邊暖》則是師奶太太歌,證明兩兄妹的活潑創意。但專輯除了是血脈相連之示範,在創意上仍很有發揮空間,二人都是點子多且貼近生活的人,在主題上仍有待1+1>2 的突破。
至於姐妹盧凱彤,同是要翻唱作品,選的是王菲當年的《Summer of Love》(本是Helen Hoffner 的作品)。
At17 當中,總覺得Ellen 唱得不夠多,雖然她和二汶的聲線風格不一樣,亦有過人的地方,但她總是做副手,多做和音。今年分拆發展,最驚喜其實可以見證到Ellen 個唱一整張EP。《Summer of Love》裏同名歌曲最搶耳,年輕逼人,想不到Ellen 竟然選擇這麼輕快活潑的編曲,沒有刻意show off,但短短EP 裏,只是表演了對音樂的尊重與品味,希望這只是Ellen 的solo 創作前奏。
離離合合我更覺不厭
用歡欣去看離別,用憂傷去看分開,大概都不合時宜了。
離離合合,其實在好的方面證實了如今樂壇大概要拋低形式,不斷尋找創作、表演及合唱的可能性,才是棋高一着。
無論因何事聚散,如何把過去的經歷,化為當下的靈感,才是上策。
離離合合,其實在好的方面證實了如今樂壇大概要拋低形式,不斷尋找創作、表演及合唱的可能性,才是棋高一着。
無論因何事聚散,如何把過去的經歷,化為當下的靈感,才是上策。
7.12.10
主流中的潛行 Black Box

我這個年紀,八十年代的樂隊風潮我趕不及去欣賞,即使九十年代的,開竅太慢的我,也未同步和那band sound 的國度共存過。
認識Black Box 卻是因為古巨基,一個從主流再回頭indie 的途徑。古巨基專輯裏,好聽的主打和副主打都是一個叫張佳添的人作曲, 後面還包括了個「Black Box」字樣。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香港indie band;但那個時候,Black Box 其實已經解散了。
現在看回訪問,也知道他們會有不甘心,當年僅僅因為和唱片公司合不來,公司又遷移台灣發展,結果出了三張專輯後,三人就惟有潛流到幕後,為別人做「別人的歌」,由陳奕迅到黃秋生、陳慧琳到孫燕姿,都是Black Box的別人。
認識Black Box 卻是因為古巨基,一個從主流再回頭indie 的途徑。古巨基專輯裏,好聽的主打和副主打都是一個叫張佳添的人作曲, 後面還包括了個「Black Box」字樣。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香港indie band;但那個時候,Black Box 其實已經解散了。
現在看回訪問,也知道他們會有不甘心,當年僅僅因為和唱片公司合不來,公司又遷移台灣發展,結果出了三張專輯後,三人就惟有潛流到幕後,為別人做「別人的歌」,由陳奕迅到黃秋生、陳慧琳到孫燕姿,都是Black Box的別人。
也是Black Box 十五周年演唱會,才驚覺除了古巨基外,張先生還為香港歌手作了不少作品, 而Black Box 另外兩位成員林健華(Joannes)和陳偉剛(Alex)也是作曲人,三人在今年重組,再以幕前人台上人的姿態回來。
音樂會當晚首發的EP,收錄了作品《忽然之間》、《與我常在》、《懶得去管》、《第二最愛》的「別人的歌」,全都是新編曲,新演繹。(上周的演唱會還唱了《我的快樂時代》、《我會掛念你》及《眼睛不能沒眼淚》等,可見EP 真的不能盡錄他們的優秀作品,未知會否再出一張完整專輯?)或許被標籤為製作人的他們,唱法不是主流的那種標準好聽,但那像demo 感覺的聲線(甚至是《忽然之間》的忽然男聲演繹)、更大膽的編曲,令這張十五周年的EP 特別可貴。
流行曲,就是能在樂迷的腦袋流行許多年的歌曲。Black Box 成員的所作所為,就有這個效果。重新演繹那像已不屬於自己的作品時,其實就是重新宣布,BlackBox 在此,他們就是這些流行曲的推手。這就如My World所指—小克為他們寫下「無謂問哪一個是我……前後十五載也是你」的告白。
或許Black Box 的名字是黑色的,樂隊的命運也是黑色的,但最終我們是真的聽到你們的歌,真的聽到。那才是最重要的吧。
5.10.10
一期兩會 黃耀明x 何韻詩x 林海峰

開場第一首歌是《人山人海》,與那年那晚同是開場曲,叫人振奮。之後還有《小王子》及《的士夠格》,雖然兩首歌個別地分散在不同環節,但也屬暗暗向98年那次來個呼應。除了歌曲選擇有明顯的延續,更叫人會心微笑的是精神上的延續——那就與林海峰(Jan)和黃耀明(明哥)的背景有關。
林海峰由軟硬天師而紅,黃耀明由達明一派而來,二人都是八十年代的當紅組合,雖然形象不同,但歌曲都是風格別具一幟。在98年的演唱會裏,他們做了crossover的互唱,而有趣的是,他們有刻意揀選對方的歌曲演唱時,都有注重對方在組合時期的歌,林海峰甚至選了劉以達的《晚節不保》,那並非黃耀明所唱的作品,卻是重要的回饋——他們從來肩負起的不單是自己的身份,還有不散的組合氣息,那是每一個組合音樂人都擺脫不了的。而在 2010年的這次,黃耀明以一曲For you(《車欠石更》,1991)冧倒全場,那是軟硬時代的作品了,簡直喚起大家十年前的回憶!林海峰則找來何韻詩合唱《請勿客氣》(《廣播道軟硬殺人事件》,1993)。
樂迷對歌手,從來都不是看他單一歌曲的成就,而他們歷史愈久,背景愈複雜,就更有千絲萬縷的情感瓜葛──是無盡的組合年代回憶,還是樂迷二十多年來由組合到單飛亦誓必追隨的忠誠。當然,他倆個人發展初期的歌曲,這晚也有出現,《春光乍洩》及《私人珍藏》分別由何韻詩及黃耀明唱出,令人回憶他們更完整的歌路發展。
徹頭徹尾的混合式
平心而論,撇除我抽出了以上幾首歌的次序來評論,演唱會原本的曲目鋪排是有心思的——先有大合唱,然後互唱大家的歌曲,接着是緊貼香港新聞的《導遊阿珍》(重複惡導遊阿珍精句)、《下世紀再嬉戲》(悼菲律賓人質事件)及《光榮之家》(回應樓價飆升現象);接着是香港日常百態,以錄像字幕和不太相關的歌曲製造矛盾:《請勿客氣》配「我好掛住你囉」等靚仔靚妹用語、《給我愛過的男孩們》配「草食男」等男族標籤、《For you》配高尚品牌名字、《邊一個發明了返工》配政府宣傳語,都將歌曲賦予新的意義。
視像及音樂混合後,便來個歌者混合,三人分別合唱了不少歌曲,才再到個人表演環節。以上部分全是心思之作,可惜每個環節都太短,感覺有點散亂,效果不及音樂上的混合鋪排有驚喜,明哥和Jan的Bad Romance絕對是高潮所在,其中還混以Kraftwerk的The Model,相信Lady Gaga也會佩服。之後林海峰唱的《活着多好》混以The One You Love及Careless Whisper兩首舊歌,還有《的士夠格》與《忘情森巴舞》重疊,可見樂人的用心。林海峰還將自己的《細路哥II》前奏加到《我係邊個》前面,更中 kidult樂迷的心底話。
翻唱環節 歌手上身
林海峰在個別歌曲上的編曲都很有心思;而黃耀明則在自己的環節裏給自己一個小小的主題——日本。他選了不同年代的歌曲而有對日本描述的:九十年代的《再見二丁目》(《光天化日演唱會》﹝2000年﹞也出現過)及近年的《迷失表參道》(張敬軒,2008),但最意想不到的是翻唱了周啟生的《淺草妖姬》。明哥一向有妖艷因子,卻鮮有歌唱類近嬌媚的周先生作品,這次是個重現模範。
說起妖艷,明哥跟何韻詩的《芳華絕代》都變成哥哥跟梅姐上身,亦是最有意義的一首合唱cover,因為明哥和哥哥的crossover淵源(無論是實質在《Crossover》專輯的合作,或是作為媚艷的代表),以及何韻詩與梅艷芳的師徒繼承,也令這首歌聽起來讓人更激動。
在翻唱系列裏,何韻詩還唱了Rubberband的《發現號》,但演繹Mr. Children的《しるし》則過分費勁,相比之下,她的獨唱環節在形象以至音樂編排都未算突出,有點淪為女聲配唱,那挺可惜。若在十年後要再跟林和黃會一會,她還得在運用聲線上下點工夫,把原、翻、混玩得更出神入化。
挪用歌曲 方是上策
演唱會中,往往翻唱比原唱更富驚喜。選得一首好曲,已經獲得觀眾一半的滿意了。而除了翻唱別人的歌將其化為自己的另一種風格,怎樣挪用亦是神來之筆。說的就是最末一曲Go West(Pet Shop Boys),他們三人以其作樂隊介紹及打圓場,對音之餘又好玩,是為佳作,亦是當晚音樂實力的縮影─三人背後有很強的編奏音樂人,令這晚在豐富層次的音樂中得到圓滿閉幕。
非法野: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0340350/
25.8.10
陳奕迅的終極音樂理想 —為DUO Live平反

不過,以Duo作歌曲配對的表演方式,實在難叫人即場看得出結構,所以這或許是最適合在家觀賞的陳奕迅演唱會了。無論如何,這次演唱會的曲目安排,以至其互涉瓜葛含義,都值得一聽再聽,再三賞析。
Eason曾向傳媒說,Duo除了有二重唱之意,還有雙重性格,甚至分裂的意思。但放諸是次演唱會的歌曲次序,其實補足的意義比對立的大。演唱會的前半部也是以一曲自己的歌、一曲別人的歌曲推進。兩首歌除了互相補充,不少亦有曲評曲的作用,而陳奕迅也沒有固定安排自己的歌先行還是別人的歌放後,令他所選的一對對更顯出他的價值觀了。
對對Duo結構
開場一曲是Eason自己的《今天等我來》,「就讓這遊子的心寫出好題材」,開宗明義點明這個主題實驗,接著是羅文的《好歌獻給你》,名副其實是以歌而喻,亦打開「Duo」的序幕。
若以CD去分,Duo的環節是CD1,這兩首歌也為這隻CD揭幕。點明題旨後,便是一輪對失去、逝去、孤寂、守望、苦戀主題,也正是陳奕迅一向最觸動人的共鳴點,最後以破曉及夕陽的兩面人生觀作結。
《落花流水》配《囍帖街》(謝安琪),驟耳聽來像是以「花」串連,(歌詞都出現了幾次「花」的意象),前者以水和花比喻愛人的註定別離,後者以人和街說囍帖街的逝去,兩首歌都談分別,而最終也是關於放手。要分開,卻心有依戀,放低之餘卻不是守護的終結,接的《七百年後》及《約定》(王菲)便是關於守望和愛護。在Duo之後的時段,陳奕迅說過曾想把陳百強的《等》放於這一對,但相比下來《約定》較有希望,那怕是七百年後,始終是一個既定的約會,不是白等嘛。(亦由此看出Eason心思,他可不是胡亂配的。)由分開到寄望重遇,始終有一段距離。他以無比孤獨去形容這段真空期,接選曲《寂寞夜晚》(張國榮)及《浮誇》,是第一次以別人的歌開首Duo。那陣子是張國榮的死忌,把《寂寞夜晚》排先除了是對哥哥致敬,也大概因為《寂》是一首有對象的歌,有思念的元素,而《浮》則是對象模糊的發狂,孤獨得令人失去焦點。他再以《禁色》(黃耀明)及《無人之境》配對,唱的可以是禁戀,也是愛情最孤獨之處,相愛不能愛,卻愛得不能分開,比回復單身更難受。
最後,Eason以《破曉》(林憶蓮)及《夕陽無限好》作結。一首日出,一首日落,卻都是說一切最終會灰飛煙滅,前者重堅持,後者是及時行樂,亦為Eason這次的用心劃上完滿的句號。(註)我要說的不只是他對配對有心,而是他並非隨便想起有什麼歌曲相似,有個「伴侶」便敲定該歌,而是做到循環一個流程去解釋什麼音樂對自己深刻。
二五的Duo
官方的Duo環節完成,但這樣的編排精神在接下來還是有可尋。他選了男人四部曲(《人車誌》、《陀飛輪》、《沙龍》及《葡萄成熟時》,是為詞人黃偉文自己界定的男人系列),加上《裙下之臣》,作為男人心頭好的五回。當時,場館是吊著「Vanity」、「Pain」、「Fame」、「Ego」及「Jealousy」的字,也可被視為男人擺脫不了的「感覺特色」。接著另一個五,則由五首別人的快歌 (《熱辣辣》(張國榮)、《反斗星》(譚詠麟)、《頭髮亂了》(張學友)、《好戲在後頭》(草蜢)、《芳華絕代》(張國榮╱梅艷芳)),把氣氛推高。
陳奕迅 實踐音樂的可能
之前曾經寫過,陳奕迅是一個很紅,但還有很多東西想嘗試的歌手。這是很難得的。畢竟,人愈受歡迎,其實可以做的愈少。所以他會去唱《一支得掛》(改編自《一絲不掛》的惡搞戒煙歌),他也會在演唱會中唱很多別人的歌,實驗一下自己的配對——就這樣把自己更宏大的志願滲進符合主流的音樂人生,把自己的音樂版圖實踐在更多可能性上。
無論是以惡搞去重玩自己的歌,還是以自己的歌去重配別人的歌,畫的是一個更大的音樂版圖,亦證明了廣東(話)歌的承接性和文學性。對於演唱會這一個試驗,有不少歌迷呻悶,加上他自己帶病演出,大家更覺得今非昔比。但其實換個角度去說,陳奕迅對音樂或歌手的能力極限,是不斷進行探討和肯定(今次還有以日文唱出《愈想愈無謂》的原曲《Mr. Lonely》,那是勇氣,也是徹頭徹尾的向本源致敬)。即使要歌迷如伴他唱K又何妨,因為他實在不單是一個K歌之王,而很明顯,陳奕迅想爭取到的,不是歌迷對他的肯定,而是香港人對音樂的肯定。
(註)在非錄音版的其他場次,他有唱《Mr Lonely》配《我甚麼都沒有》,後來則放在encore。他還有將《The End of the World》和《我的世界末日》放在一起,他說這些是有選但沒有練的歌,在最後一場則清唱。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