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17

我們會否是 最後一代看「新聞」的人?

Ming Pao Daily News
D04  |   副刊/世紀  |   世紀.視界  |   By 林綸詩 2017-10-04

九月十九日,政府新聞處正式公布讓符合四項條件的網媒,正式進場採訪政府活動及記者會。

九月廿五日,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則在專訪中表示,最終台灣和香港的員工到最後只會剩四分之一,約減少百分之七十五。

近年,世界各地傳媒生態變天,無論是行政總裁,還是一般市民,都是用手機看新聞,傳統報紙還有公司及學校捧場,但「免費新聞」的概念已植根新一代。人人需要新聞,人人卻同可以是記者、作者、評論人。明明人人需要的資訊,變得氾濫,質素也變參差,有要求的傳媒工作者卻慨嘆,不只自己的薪金縮水,整間公司也要看收益,廣告收入被社交媒體搶去,也愈來愈少金主肯做中肯的媒體,無論是印刷還是網絡媒體,都在揣摩維生模式。

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副教授及前主播李家文,與畢業生冼浩賢合作,製作了《記錄時代》的紀錄片,訪問了幾間網媒,也包括傳統報紙的電子網上版的編輯及採主。其中最深刻當然是立法會選舉的環節。情况就如香港電視的電視劇《導火新聞線》所描繪,現在什麼都看點擊率,而網版令一切「業績」更快公布。新聞一出,數據也一目了然,每件單一新聞也是一個比賽,不同於傳統印刷媒體,以總銷量來比較。

下個世代的傳媒生態誰決定

紀錄片中特別拍攝立法會選舉點票的情况,有網媒為了速度,不得不取政黨的數據,除了轉折,也不一定中肯。一場衝鋒之後,回歸日常新聞,數字反映的是:讀者其實最關心的依然是花邊新聞,所謂政治,完全討不了點擊率。網媒編輯表示,想做深度報道,也敵不過想看烹飪點子,或法庭風化案新聞的大眾口味,只能盡力尋找空間。最後新舊媒體是否也要屈服於大部分讀者的選擇,把主導權拱手讓給觀者?

其實這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外國一樣看着深度新聞淡去,面對在Kindle 上看新聞的官員、總裁,還有只在網絡上看笑話資訊的年輕人,傳統報紙或深度報道的刊物,同樣面臨危機。世界各地對dailies(日報)不斷抨擊,卻是愛之深、責之切,不想有天城市會失去報紙。中東的社評抨擊報紙太多專欄、太少新聞;印度傳媒警告這次媒體大戰不同於報紙和電視的對立,而將是輸得更徹底;美國的傳媒工作者一半都從報業轉到網絡新聞,後者卻只偏在美國東西岸,不同於從前報業人士有地域性平衡。由紙媒到網媒,不只是點擊為先的生態,還帶來個人色彩濃厚的新聞,少了中立,多了討好,講求新鮮,多於深度,對記者的要求亦然,而最終讀者也要付上代價。

往後香港,還有世界,如何去看待新聞,一定是市場或金主決定,但在傳媒生態一直進化同時,每一個人要有心理準備,將來傳媒生態如何,每一個人都有份促成。如今每個人要做的,就是去實現自己要成為一個怎樣的讀者,我們的選擇和習慣,將決定下一個世代的傳媒生態。

《記錄時代》放映場次,請留意www.facebook.com/RealTime2017/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