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傳媒朋友說,傳媒很難做,人人也看新聞,但人人也不 想付錢看,現在還未找到生意模式。這一句話不是能放諸大 部分資訊及娛樂事業(包括音樂、電影)嗎?互聯網崛起這 十年,令眾聲四起,造就網民文化,資訊爆棚,IT企業創 新再創新,但傳統資訊及娛樂企業還是苦無應對方法,在這 場革命中分到如從前一樣多的一杯羹。原創者容易接觸大眾 ,但很難維生,反而中介及策展人漸可透過創新平台獲利。 而本地的原創者,包括記者、作家、音樂家、電影人等,仍 在這互聯網生態裏掙扎求存:傳媒在來回尋找課金的邊緣; 作家開拓自己社交版面,摸索KOL(Key Opinion Leader)和文字人的分別;音樂人在忠於音樂和放棄 賣碟之間徘徊……
903 許志安《21 安士音樂會》是上次17 安士的re-run,亦是首次商台賣票的音樂會,《17 安士》那次有ViuTV轉播,故也很快被上載到YouT ube,贏盡口碑,某程度上亦造就今次「重演」。回想十 多年前,903 的拉闊及band shows 完全是遙不可及,亦往往只有電台轉播──購票形式多是要 以其信用卡換飛入場,又或是打上電台希望獲得獎品送票( 我也曾試過因為是某手機贊助,向所有親友借了該牌子手機 ,可以獲得提早進場的機會)。十多年前,互聯網未太發達 ,很多較非主流的樂隊都靠商台大大小小的音樂會、ban d shows為他們開門。它集策展人及生意人於一身,時而 搭配大唱片公司不會做的跨音樂類型的樂隊表演,時而為小 型或地下音樂品牌牽頭搞騷。今次首次賣票,完全打破了商 台固有的模式,作為生意人另謀出路,但還是保持着策劃人 的創意。
繼續追尋
這次音樂會跨世代、跨類型,許志安一向賣情歌,加上賣b and sound 的Supper Moment、Dear Jane, 民謠式搖滾的RubberBand,還有實驗性較強的觸 執毛,有時加爵士,有時加電子。一些舊歌面目全非,樂器 配搭有時也極不相襯,但驚喜是幾個男士們的翻唱、合唱與和唱, 都帶來不一樣的味道,成就劃年代的香港樂壇盛宴。許志安 忽爾有如此的位置,在相當平淡、交接尷尬的當代樂壇而言 ,對他及樂迷來說也算難得。
值得一提是被視為香港第一樂團的Supper Moment,作為表演單位之一,主音Sunny今次帶 來自己另一單位鐵樹蘭,把重金屬加進「17安士」。他絕 對是香港樂壇的少有勵志進行曲,不單同身為Supper Moment及鐵樹蘭的主音及主力,更重要是主流這邊的 Supper Moment可以賣碟賣到信和斷貨,唱片仍在炒賣。我個 人觀感是他們的模式由跑校園而來,十年前在中學和大學唱 起,很多當年的學生說起時,還津津有味。然後踏上網絡發 達的世代,不以情歌為主打,竟然賣到碟,也衝出過到台灣 及英國表演,在本港也積極巡唱,大小場不拘。在電視圈裏 ,亦有很好的工作態度口碑。
曾聽一個串流音樂的經理講座,說香港新的音樂人不太願意 合作,只懂怨網上平台剝削了他們。他的一面之詞是希望大 家可以尋找新的音樂經營模式,但不是很多人願意一起揣摩 。在這摸索期,的確有歌手可以完全跳過中介,自己用社交 平台拓展自己的一片天,也有歌手堅持只出唱片,不喜歡串 流的音質。作為樂迷,我們片面地指手劃腳,但背後只有一 個動力,就是希望歌手能好好生存下去,並且找到一個樂迷 可以支持他們的途徑。我仍對我喜歡的廣東歌抱有希望。
文.林綸詩流行文化評論人,香港樂評、華語音樂傳媒大獎 評委
903 許志安《21 安士音樂會》是上次17 安士的re-run,亦是首次商台賣票的音樂會,《17
繼續追尋
這次音樂會跨世代、跨類型,許志安一向賣情歌,加上賣b
值得一提是被視為香港第一樂團的Supper Moment,作為表演單位之一,主音Sunny今次帶
曾聽一個串流音樂的經理講座,說香港新的音樂人不太願意
文.林綸詩流行文化評論人,香港樂評、華語音樂傳媒大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