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

梁伟诗的文本世界

晶報 |  B08  | 2011年12月18日

梁伟诗与高高在上的学者不同,可能因为学院对流行文本的不重视,令她谦逊有加,真心想还词坛一个公道。有说歌词不能登大雅之堂,她就细意疏理出词人的文学性以及社会批判性;又说香港只有词坛没有乐坛,她就积极回应粤语作为古汉语传承以及其在大中华区的流行文化构成。但她从没有大夸自己的看法或评价,反而默默坚守采集及整理的位置,做好向导及收藏者的本份。

梁伟诗现为浸会大学研究員,但最为人熟悉的还是其词评人身份。上月开始在电台开咪,节目题为《文明单位》,旨在介绍书籍,她第一晚却定题为林忆莲,她解释道:“书,除了实体,也包括各类文本。”

像她的歌词研究,由流行而起。流行及大众文本,不是所有学者都关心的,梁伟诗却十分钟情。

“我本科是读中文系,做过老庄和晚清小说的研究,一直都没有想过自己会做流行研究。端赖朱耀伟教授(《香港流行歌词研究》的另一作者)的启蒙!”她自己一向对流行文化很有兴趣,结果走上这条路可谓一石二鸟。“在学院里,虽然流行研究都不受尊重,但我们都相信‘今日的林夕、明日的诗经’的道理。很多人觉得流行词作不登大雅之堂,但我认为流行歌词是如今最大众的文学。歌迷没有责任去弄懂,但我们做学者的,就有责任去呈现这块文化宝藏,因为是文化的一大部份。”

而可以在电台开咪,为文化节目主持,也是因为去年接受过《思潮作动:文明单位》的访问,说词谈书。后来电台要找新主持,监制也立刻想起了她。十月开始,便真成“多媒体人”了。

这些电台的机会,就是由去年她跟朱耀伟合著的《词家有道:香港16词人访谈录》而起。那次访问谈词人,现在则当起主持,邀请不同人谈香港文明面面观。而访谈录的延伸《后九七香港粤语流行歌词研究》则于今年正式出版。

“《词家有道》是作为《后九七》的基础。我们是认真做研究的,一定要做好真实的整理,才开始分析,不能只是闭门研究。故便促成《词家有道》的访谈,先有词人们的创作理念作基拙,我和朱教授才做整理及分析。今年完成《后九七》,亦一并和朱教授的前编《香港流行歌词研究》(1998)再版,推出一套三册的年代词研。”

梁伟诗在中负责较新的词人部分,原因当然与朱耀伟更熟悉老一辈创作人有关。而她作为新晋词评人,与九十年代后的词人一样,接捧担起推广后九七的流行词作的抱负。“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可以有这个机会研究词作。不管大家认不认同,我都会用心去做。至少做到导航作用。就像香港地质公园的指南,告诉你那儿有火山岩、地质岩,我们就是想做到这类的指标作用,把香港的好词全都铺陈出来。”

梁伟诗的坚持是做好资料整理及歌词分析,她本身的文学训练就更派得上场。“我们在撰写研究时,也希望用到文学史的方法。这点在《后九七》尤甚,如文学评论家夏志清的方法,只是小说家都变为词人了,从风格及发展去分类,谱出既以人亦以团体去划分的分类。有三大词人林夕、黄伟文、周耀辉。再有上一个年代的、唱作的、嘻哈的等自成章节,逐一评论。”

除了以词人的访谈为基础,以及一直狂吞流行音乐,梁伟诗自言也不放过任何词人的另类作品。“香港的词人都很厉害,大多都是跨媒体的。所以除了研究他们的词作,我也不会放过林夕的文集、黄伟文的专栏、小克的漫画、周耀辉的散文、周博贤的时事节目配乐…….这都花去我全部时间了!但为了得到词人的全貌,都是值得的。”

歌词,就是非物质遗产,她如是说。“现在很多东西都一闪即逝,我们一消费掉了,那样东西也被迫消失了。歌词和很多东西都是,但我就希望一反这个常态,还歌词一个位置。我想我做研究最大的成就,大概是可以出书指出什么是好的,它们为什么珍贵,这是学者的责任。”

而歌词以外,她抱着同一个态度。“香港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地方。但太多东西一闪即逝,我既然有幸有研究及发表的平台,就更应该呈现这些东西。这也是我在电台除了谈书,也谈时事的原因。因为就算是一件事,又或是一套电影,也是一个文本。”

研究的对象不同,但心态和方法是一样的。她喜欢观察,再分析,于词评及书评也是一样。而其实在词评之前,她在公共媒体放最多精力的其实是舞台剧评。“写了差不多十年,还不如写了一年多的词评,大家现在都视我作词评人,但大众都不知道我是写剧评的。写剧评就是劳多功少吧。”

舞台剧还算是小众,对比歌词,更是次文化。“但无论是哪个范畴的评论,都来自我本行。批评来源都是文学研究,只是兴趣的不同面向。两者还是会继续做下去。”

http://jb.sznews.com/html/2011-12/18/content_1870038.htm

6.12.11

怎去再復尋Swing 男子組靠誰

特意留起送T-shirt的上小角,與Swing一起也是絕版咯~
香港經濟日報 C02 | 眾樂樂 | 2011-12-05

早前 Swing 的告別演唱會,最深刻是 Eric Kwok 的結婚,其次必是 Jerald 台上 4 次流下的淚水。一向最怕「樂壇如今太不景氣」之論調:歌手埋怨樂迷不買碟、香港冇樂壇、唱片公司冇機會,音樂人與樂迷互相責怪「今非昔比」,是何等消極。但若出自今年正式解散的 Swing 之口,相信歌迷會額外同情。

這次紅館告別演唱會,令人不斷想起 Swing 的酸溜溜。Jerald 說做不到巨星,唯一演唱會只有一個贊助商;Eric 則笑說他們不止一次疾呼得不到別人關注。雖以曾得過的獎項和上榜率來說,成績當然算是不賴,但現實卻是即使搜尋 YouTube,也不會找到大量 Swing 的作品。唱片公司不力捧、形象不夠突出,連帶樂壇不景氣的天時地利人和,都令 Swing 無法達到他們的目標。

對悲觀的 Jerald 來說,感受最為明顯。演唱會上,陳子聰笑他抄歌,立時憶起 Jerald 曾說故意向大熱流行曲發洩,抄陳輝陽的《終身美麗》成《小流星》(為「森美小儀歌劇團」而作,收錄於專輯《Swing Swang Swung》),寧願被人罵也想有多點 noise。結果,還是零反應。演唱會當晚位位嘉賓說不捨,相信不止是因為告別,也是為他們得不到應有回響而不值。

Swing 的目標落差,與他們的高標準有關。他們曾希望首首作品都能派台,在如今樂壇可謂癡心妄想,但亦反映出他們對每一首歌的信心。首張專輯《Snowman》,音樂上有電子、ballad,歌詞涉及打工仔百態、口語、耍花槍。Swing 時期,加入舞曲、R & B、modern jazz;Jerald 唱功上的 beat box 及 ad-lib,Eric 則偏向英語抒情。歌詞從一而終非常道地,講食魚、打風、睇相、港男,可惜廣為流傳的還只得早年的《1984》。

最後的叩問
黃偉文說過,Eric 是少數要求主題方向的作曲人,可想而知他在 Swing 會更以心思入曲。由首次瀕臨拆夥時期的《大大公司》,自嘲執笠但還有誠意;到《帝國大廈》的鬱鬱不得志,均訴說他們的心結。7 年後這趟復出,歌曲繼續寄意,Jerald 以娛人先娛己的方式輕鬆回歸。第一張《武當》調好內功;《Let It Go》說明真的放下;接著的《電》再玩概念大碟,無聊男怒吼變成無奈男悟性,道出中佬心聲。新碟《Swing 到盡》終極顛覆自己,以《無限》作最後的叩問,質問歌詞為何物:「請小心解拆與重視 / 或者當中廢話一遍」,Swing 壯烈奔走,從此也一去冇回頭。

Swing 的第三成員一向被指是填詞的林寶,那份難耐壓迫,偶爾作樂、發洩,更是 Swing 的主題態度。然而黃偉文同是另一關鍵詞人,Swing 的過癮、深情主題都出自其手筆。早年有《打者愛也》及《大大公司》,近年有講生活層次的《麵包生命》及告別遺書《那邊見》。黃偉文獨有抵死但濃郁的寓意,在當今三大詞人中,最適合為男子組撰詞。

男子組的宿命?
有趣的是,黃偉文與 boy duo group 向來有不解之緣,比 Swing 遲兩年出道的 Shine 就依靠黃偉文的詞,營造出一系列富文藝關懷氣息的非情歌。細膩觸覺與 Swing 的強烈吶喊形成對比,但外形及包裝縱好,卻仍難逃解散的命運。

男子組最繁盛的時候,還有 Boy'z 接力。Boy'z 走偶像路線,據說因 Steven 紀律不好而令發展受阻,跟 Shine 同於 08 年解散。今年復合,Steven 長大了,Kenny 亦成熟了。音樂上多了要求,找來張敬軒為他們打造 R & B,明顯是要加入實力元素,成功與否就看他們能維持多久。

男子組樂壇求存像一種魔咒,最成功似乎是軟硬天師,跟 Swing 同是「玩」類型。可是今天,打破規則、抵死嘲諷的風格,連元祖林海峰也繼承不了。Swing 演唱會上,嘉賓林海峰唱出唯一的非 Swing 作品,正是兩個單位所寫的《流行曲》:「煽情 / 必兩粒眼淚情緒高漲 / 去到 chorus chorus 要易記易唱」。一拍即合,無非因是同路人,而且彼此都深明流行曲必贏道理,卻不甘心去做,另闢蹊徑,注定只能為小眾注電。

Swing 或許真的不能顛覆樂壇,可幸是他們臨別前依然有迴光。如陳奕迅當晚所說,他們的歌曲首首動聽,在音樂隨手可得的年代裏卻被忽視。所以,我們要的不該是 Swing 的回歸,而是對 Swing 過去作品的重視。歌神把責任由音樂人轉移到樂迷身上,這大概不止為 Swing 作出的呼籲。愛樂的、評樂的,我們都聽得到麼?

4.11.11

青春的總結曲

信報財經新聞 C04 | 影音地帶 | 影話 | 2011-11-03


電影未上畫,已感受到胡夏的《那些年》多麼動人,電台裏熱播的熱播,面書上轉載的轉載。進戲院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才知道其真正威力還是在於身處電影文本之中,可以獨立於電影,但也是救了電影。

或許不該說是救,電影大賣,何須需救焉?但若你略嫌它所說的青春避重就輕、設計堆砌,大概會因為這首歌而為電影加分。

《那》不是不好看,也不是不動人,而是屬於一種想像的青春,能令觀眾以為那是他們錯過了的青春,於是以無比的羡慕心情,去懷緬其實從沒有這樣發生過的戀曲。那其實與易上腦的流行曲無異,也就是動了販賣感動方程式而已。

不過,也就是不過,幸好還有最後回帶一段,有人甚至說那是全片唯一最不多不少的部分。末段的音樂錄像總結,配以歌曲及加回吵架全貌,才呈現了青春真相。這個flashback不僅有過度耀眼的青蔥片段,重點是包含了之前未曝光的細節——原來在吵架後,二人分別在兩個不同的地方痛哭,無疾而終的感情才頓添真實,心水清的觀眾方才得到答案。二人沒有再找對方,之前可是經歷一場痛哭和掙扎。片末的零碎剪輯拼出青春最完全和真實的痛——快樂和幼稚以外,對感情修補及昂步前進的無力,也正是成長中最大的課堂。於是,歌曲《那些年》譜出的總結音樂錄像,就成為不偏不避、真正的青春奏鳴曲。

說初戀,近年最深刻之作不得不提日本動畫《秒速五厘米》。此片同樣以一結尾曲《One more time,one more chance 》來做回帶。

愛情對白的潮流
如《那》的高中、大學、結婚三重奏,《秒》也是用三段結構描述初戀的始終,一是年少,然後是高中,最後是畢業之後。在最後兩段,初戀的女主角都缺席,剩下茫然的男主角 —— 快樂、孤獨與缺失隨三段時光流逝滲出淡然的哀痛,回帶重複的場景甚至只是空鏡,仍令人感受到初戀無處不在、失戀無孔不入的境況。歌曲《One》 與《那些年》都耐聽,那不是旋律上,而是情感上。但因為《秒》令揮之不去的寂寞更真實地存在,所以是更高一層次,與《那》不同,它不用定格於青春作為細味愛情的手段,而是讓每個人無論任何年紀,還能切身地在當下感受到愛情長久的魔咒。

青春的總結音樂快鏡都成潮流,是幫補,也是升華。不少戀愛電影更擅於以對白或獨白作配樂,在《秒》裡亦有二人交叉對白才接到MV。近期台灣導演林書宇的初戀電影《星空》亦以主角小美的獨白去一併總結初戀、成長及渴望。 另外印象中最深刻是《戀愛起義》,三段戀愛故事以一段林海峰DJ 式獨白作結,卻成最具影響力之部分: 「最近,我很喜歡一個人,自己一個人..」把三段的愛情片段歸一,那也是一種魔力。


以上是正宗電影Ending MV,先有交叉獨白,再放音樂加回帶及空鏡,雙重處理擊中心臟和淚腺.....

17.10.11

非典型词集

晶報 |  B07 |   深港書評 |  海外  |  十月十六日

《雷词》... 梁柏坚 著  
香港天行者出版公司...2011年7月版

 ● 林纶诗(媒体人,香港)

歌词,本身就是非典型文类,就是当代新词,总觉得它们太被忽略,明明街知巷闻的,又或牵动人生的,都只如过客般掠过,是为文学及文化研究中的遗珠。我一向认为歌词研究实在可以走得更远,那些琅琅上口的丶铭记于心的,真的值得去反覆讨论。

“粤词”近年在香港掀起小小风云,得以名正言顺让人细味,始作俑者仍然是靠歌带挚——环球唱片率先为词人林振强等已逝者辑起作品,推出音乐合辑,引发市场上的振奋,继歌手之後,词人能在庞大的音乐产业中独当一面。接着连带之後一辈的词作人,2006年开始一个接一个推出作品结集,还加以自我剖析或邀人眉批,排名不分先後左右忠奸:林夕丶林敏聪丶周耀辉丶潘源良丶黄伟文,歌曲以外赋以文字,为歌词加入更多背景及诠释。当中林夕及周耀辉更乘势推出多本散文集,为他们的片断絮语换个平台发表。

除了这一波词集潮流,一向做学术式的学词研究者朱耀伟丶梁伟诗及黄志华,都在近几年推出著作,亦访亦谈新旧词人及作品,今年朱教授及梁博士更承接1998年的《香港流行歌词研究:七拾年代中期至九拾年代中期》,今年推出《後九七香港粤语流行歌词研究》,加上去年的与黄志华合著的《词家有道——香港十六词人访谈录》,词界更显热闹。

不过无论自我表析以至他人解读,范围都难以达至宏观境界,一人作品自然是冰山一角,属个人回顾;众人分析的话,黄志华偏向传统方法,无论是分析或选作,都依从旧式框架如文法丶典故去诠释,少与歌曲背景时空并尽,工整但限制了词评;而朱教授与梁博士则偏以采集丶归类的现象分析去总括歌词,而且评价不够,有赞少弹,挑好弃坏,更像以社会学方法去代替文学评论,过程自然有所缺失。

当然,这种词析在记录及梳理词史中自有价值,只是难以呈现全貌或观点强的作者论分析。不过,若循这个方向要求的话,词人梁柏坚的新作《雷词》在针对现象归纳及资料增补上,就做到富过人之处。

梁柏坚是70後词人,除了林若宁曾在《林夕字传》中眉批夕爷作品,或者小克出漫畵时插科打诨改编歌词外,他是近年唯一一个在位词人,出书谈他人的词。梁柏坚在微博一曏鬼马多变,令其一炮而红的也不是正统作品,而是改编陈奕迅《富士山下》的《富士康下》:“人肉像企业物流/穷人为生活断头/谁人求秒杀到富士康即有/何不把悲哀感觉假设是来自你虚构/你想跳楼请跳一切都照旧”,足见他粤语改编词的乾净利落。

不过,梁柏坚在此书中是不谈自己,只谈“风月”,由自己的成长到进入词坛後遇上关于歌词的光怪陆离,都一一记录。第一部份“词尊”是描述对林振强丶郑国江丶林敏聪等的粉丝心得,如提郑国江为警匪剧及动畵填的主题曲,足以振奋人心至人人要投考警察。今天他以词人技巧再去看这些“警察”作品,更明了黄沾所言写词是“一剑要入魂,一插要入心”。

这个篇章里他亦不忘透露写词的行规以至幕後花絮,令乐迷一窥词人的私密写作世界。他加插与前辈何秀萍的访谈,谈起“避用词”,即每个词人竭力避开的用字用词——他们列出“何解”丶“窝心”丶“爱火”等等。他在後篇亦有正视自己对“爱火”的死穴,整理出一堆含有“爱火”成份的歌词,爱与恨衕列出来——当中亦有例外,他最欣赏只有张国荣的《爱火》,而此词竟也是出自张国荣手笔。大概唱和写也一样,张国荣也是能贯彻地化老土为风格的少数。

无论是作为词人还是乐迷,梁柏坚的归纳不单呈现歌词本身,还涉及对歌词文本背景的互涉,而描绘与创作环境的相关,一直伸延至现实新闻。本书另一紧扣社会之处是辑录了不少另类作品:地下Rapper创作的“新闻词”《屋村女》描述香港问题少女,比新闻头条更深入全面;还有MastaMic一年一度的新闻总结,《10 HK Rap Up》(亦有08及09年版),尤如香港新闻年报。相信梁柏坚是希望指出不分主流红黑,只要贴近现实,就算佳作,绝不该被忘。

这种力擒漏网之鱼的表现,看得出梁柏坚如斯爱词。书中他还辑选了几个分类的歌词,读来犹如香港通识:写的士司机的丶写街边区份的丶写科幻新纪元的丶写末日2013的……绝对是香港文化面面观,涵盖地理丶社会丶科学,甚至宗教,全成富条理的教材。我就最喜欢电影课“周星词”——这一篇足足收录了41首出现过在周星驰电影的歌曲,由星爷及演员唱出。呈现全首丶词词不漏,他还专业地作词人技术微批,就如《Only You》:“Only you 莫怪师父暗沉/戴番个箍莫怕死咪发ti腾/碰到钉咪惊/I understand/要全力地去do/要惊就两份惊/ 喃呒阿弥陀佛”,梁指这词绝对是高难度填词的典范,最後的“佛”音变为“苦”,拗音来成全与“do”押韵,相当苦心。

从梁对歌词的普遍认知及欣赏,可看出他对歌词本身的钟爱,及他累积而来的填词心经。在最後一节,他完全退居幕後资料整理,不评价不批判,列出黄伟文Wyman于1997年商台叱咤903《系咪玩野》56首恶搞“歪词”,却是以行动说明了最佳的词人皆是反叛,山寨训练是最好的填词练习。

这种无拘无束的漏网搜罗及秘密披露,令《雷词》一书鹤立鸡群,虽然还有资料多丶观点少的问题,但有血有肉的分类令粤词的前世今生,以至梁柏坚作为作者的形象立体起来。词集不单宏观地表达了歌词与流行文化,乃至社会面貌的地图,还令过耳即忘或个别孤单自赏的歌词,能倚赖另一书写框架继续生存——那是我认为歌词整埋的最大价值。

http://jb.sznews.com/html/2011-10/16/content_1783157.htm

6.10.11

林憶蓮 MMXI的音樂新世界

林憶蓮MMXI演唱會,從好的方面去說,及從壞的方面去說,都只因它是一個歌迷會。台下化得兩鬓斑白去說明愛到老的歌迷,又或突然現身的胡楓及劉美君,不單讓我們見證細水長流的人緣,亦是她們難得的富人情味聚會。可是也正因為要和歌迷狂歡,令是晚的編排倚重亢奮氣氛,失去了慢工的動人音樂,叫人有點失望。

我看的是第三場,不計encore的話--因為壓軸一晚encore特長,30首裡只有9.5首歌是慢板,搖滾部份還好,較忠於原著,其餘的用上使其面目模糊的八十年代舞曲編法,歌迷跳得興奮,我也跳得興奮,但一直下去,便明白這都會讓大家錯過憶蓮的另一面。到第三個快歌環節,我們便知道慢歌就如那個高質hand-held 咪般又要遠去了(hand-free咪全晚也不太收到憶蓮的聲音,而全部快歌都用上hand-free咪的!),後來憶蓮更邀大家上台,搖滾區(應該也是歌迷會區,最貼近舞台)的觀眾得到湧到台上的機會,一破紅館風格,台下、山上看過去卻是一片凌亂,也正好是是次演唱會的縮影──搖滾的都樂透了,但旁觀者都看不清憶蓮身在何方了。

這個演唱會不只是懷舊重溫夜,更是叫人期待的復出預告。新碟將於十一月底推出,聽過〈枯榮〉及〈杮子〉也知道是實驗性強,製作更是林憶蓮自資,以往的都市小女人嘗試的不只是常石磊的新音樂世界,還有如薩頂頂或王菲或Bjork的新唱腔,而現場演唱〈杮子〉更比MV的灌錄版本出色,示範了現場及真實的憶蓮是擁有如斯寛廣之聲域。但無論是新形象還是環保主題,都被快板rundown掩蓋,很多經典如〈聽說愛情回來過〉、〈微涼〉(這個對一峰祖堯迷更是特別限定!──歌出《馴情記》),甚至新曲〈兩心花〉也都被搶去位置,三晚缺席。

沒有偏重都市小女人形象,又或五年來的音樂蛻變、又或如自借用National Geographic片段做MV的宏大世界觀,只盡顯富爆炸力的火辣形象,叫人頓覺失去了林憶蓮的一塊。在這晚斑爛的單一野性下,與恭碩良合唱的〈下雨天〉更顯珍貴,青峰作的新曲〈寂寞擁擠〉更一閃過iconic的細膩,那悵然若失的感覺大概不只從歌詞而來,也代表了是晚的缺憾美。
要讚的還有致敬環節,這樣沒有突出主題或結構下,有利這唯一鮮明的主題──以張國榮的旁白去帶出〈赤裸的秘密〉,默默的再到陳百強〈我和你〉,及〈海闊天空〉,沒有大灑淚水說掛念誰掛念誰,暗暗的致敬更留白。

16.9.11

MC Jin 的回流傳

From MC Jin HK facebook - homecoming photos
當年認識到《今天應該很高興》(達明一派) 一曲,也是歌曲發佈許多年後,但因為1997,這首歌曲再度興起,如此應景。若干年後,移民的孩子都長大了,紛紛回流,尋根也好,尋工作也好,卻等不到一首「回流」之歌,總不能借來《飄零燕》過度渲染。幸好2008年,MC Jin回港,唱作了《1997》一曲。

第一張專輯【ABC】番書仔MC Jin講「回港情」,與陳冠希的《香港地》一樣,浸完咸水回來嘆珍惜,可能比生如斯談「獅子山下」更出師有名。回港情到「回香靖」,香港人聽得舒服,不只因為ABC (American Born Chinese) 選擇回香港,而是這種由外回來的認同,聽上去更舉足輕重。

與陳奐仁合作完【買一送一】,MC Jin回歸自己的拿手好戲。ABC標籤還是貼得牢牢,《回香靖》延續《ABC》、《1997》等自己回流及家人作為華僑的心態,《人氣急升》亦是《香港SUPERSTAR》及《識講唔識睇》的巨星錯位延伸,由自身的大明星身份,去玩對廣東話的不明不解。但他聰明在於點到即止,Rapper容易墮入不斷重覆的特定主題,把自己狹隘的觀點或圈子曝露人前,例如農夫不停講「歌唱夢」,一首兩首還算是Underdog的幽默表達,第三首已如像怨婦,所以一定要另找主題,尤其紅得起,就更要放得低。MC Jin寧可把ABC精神轉化為ABC仔的坦率,唱幾首華僑回流之聲,便轉回其他觀點感受,不怕得罪人,不怕唱自己私癮。

碟中最嚇我一驚是《師奶殺手》。這個差不多是TVB獨家出品的藝男名稱,受其力捧的MC Jin當然當之無愧,(他現在食正視星的形象,如視帝黎耀祥般,什麼show也撈,什麼廣告也接,沒什麼包袱–電影明星那類較picky的形象還是留給朋友Hanjin) 他卻以此之名坦認所有歌手殺手都不敢提的歌迷市場論:「小朋友…唔係消費者…最肯洗錢既中學生/佢地既生意真係難做/通常都三分鐘熱度…搵fans 要搵成熟D/十八至廿幾無乜意思/起碼四字頭我先至啱key」。把一個個粉絲變成一個個 $ sign,唱片公司都沒有這麼坦白。背後除了是歌頌師奶,不忘把三分鐘熱度及只download歌曲的年青人打入冷宮。

反而《立立亂》道盡社會問題,但不夠立場,可能我都太期望他可以旁觀者清,有那句唱那句,繼續有驚喜。其中青少年問題點到即止,觀點缺乏,稍嫌可惜。把九十後吸毒、八十後抗爭的無力感只是略略帶過,以娛樂版打個圓場結尾,沒有示範到敢言,卻示範到香港人緊張C1多過A1的特性。

《世紀婚禮》、《仔大仔世界》及《女大十八變》都是婚後報告及預告,溫馨窩心之餘,也用盡香港俚語,一再證明他除了是廣告寫手 (連幫曾蔭權或財務公司都可以RAP得琅琅上口),寫非ABC題材還是有他的吸引力。這或許亦宣示著這才是真正的他。

22.8.11

笑笑自己 好好先生

明報 P15 | 歌舞昇平 | 殘響音墻 | 2011-08-21


無論是獨立還是主流,台灣的音樂男生總帶脫俗之風。音樂主題以至生活觸覺,都如我們愛台灣的原因——愈簡單,愈動人。好好先生的姚國禎與葛凡,同樣有著台灣的傻勁,音樂輕快,題材可人,卻暗暗帶著黑色幽默。去一個日本的療傷假期,投訴空姐,歌頌香蕉,寫出一碟曲詞,受黑市音樂品牌賞識,去年年底推出首張專輯《年輕的心》。

「我們的特色是歌詞很直接,而且大部分的時候,都帶有自嘲的成分,敘述我們所感受到的人事物。」葛凡的回答叫人想起他們的歌《賺錢來買UNIQLO》,唱快樂消費,卻在挖苦過度消費。

國禎坦言生活確實是他們創作上最大來源。「可能不同於大多數人寫歌時,對象是世界,但我們將對象轉換成自己,用『自嘲方式』消化生活裏面太多的狀況。」

親港台灣幫

他們的風格大概可以用伯樂Oliver(黑市音樂創辦人)的描述: 「他說我們兩個人的聲音搭起來很怪,但是是有趣的怪。」處女作《年輕的心》除了是二人「搭起來」,更搭來魏如萱及一眾香港獨立單位——Marshmallow Kisses、MyLittle Airport、Pixel Toy,以行動來支持及推薦。

「製作人Oliver 聽完專輯demo 後,認為應該保留好好先生創作時的繽紛與熱鬧,所以找來好多好多人一起編曲,我們要藉此機會再度感謝我們的製作團隊——也可稱香港幫!」國幀說。

他自己對港樂亦別有體驗。「我小時候就愛跟媽媽看港劇,農曆年一定要到戲院看黃百鳴的賀歲片,流行音樂當然不能少,當時正逢港星大舉來台的旺季,所以我覺得那裏好多大明星!」

至於對香港獨立圈子, 國幀亦有觀察。「據我所知與認識,環境與資源很少很少,但喜歡音樂或者有才華的人很多,所以在高競爭力之下,反而刺激每組人的作品都必須更成熟精緻,有點像日本,隨便一組都很好聽。」

葛凡則對粵語情有獨鍾: 「我對香港樂壇最大的感覺是同樣一首歌,粵語歌聽起來比較有感覺。從我聽過的一些團裏面,我覺得他們曲風很多元,風格明顯,各有特色。」

最愛莫文蔚

他們選喜歡的歌手, 也選了來自香港、剛拿下台灣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的莫文蔚。葛凡說: 「我最近非常喜歡聽莫文蔚的歌。不論是她的發音,她的轉音,她的嗓音,都好迷人。」

而姚國禎的原因更直接: 「真正喜歡的歌手,真的就得回歸他本身的個性。莫文蔚是我從頭到尾都很喜歡的藝人,她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要做什麼、然後樂在其中,真的好棒!」

伙港台獨立單位推合輯

由原本為作個紀念,到現在希望用心經營,好好先生都經歷很大變化,之前葛凡甚至想過離開。「我對組合的看法是當兩人能溝通、有共識的狀下是天堂,意見不合、無法溝通時,是地獄。在好好先生裏,如果不是我們兩個人一起創作的話,不可能會有這些歌曲跑出來。我們需要兩個人一起去發展。可能先有旋律或主題,經過兩個人的設計、討論、爭吵、不爽、找出共識、互相滿意後,才算完成。」

最後, 他們還是決定一起走下去。「葛凡想要繼續做的一天,我就會全力配合,因為我知道這些作品單憑我們其中一人,都無法獨力完成,而我深深喜歡這些作品。我們在製作的第二張專輯《愛的小舟》,視覺創作、專輯封面等都會自己包辦。雖然辛苦,但我們始終相信好好先生的歌能藉由影像搭配產生更完整的共鳴。未來我希望好好先生的創意除了發揮在詞曲上,我們會專心找尋兩個男生聲音的可能性,在這樣的默契下嘗試更多的發展,如主持、導演、甚至把葛凡帶進設計的領域(國禎本身讀舞台設計),這樣我就不用一個人工作的這麼累了,哈哈!」

在《愛的小舟》前,好好先生已經聯同魏如萱、陳珊妮、Ketchup、MLA 等的港台獨立單位推出《黑市音樂合輯2011》(好好先生一曲為〈星期一吃素不吃醋〉,論盡伴侶的呷醋),其他台灣單位如TizzyBac、旺褔則會加入9 月的《呼叫音樂節TaiwanCalling2011》, 讓香港樂迷盡情樂在台灣樂中。

呼叫音樂節Taiwan Calling 2011
日期:9 月17 及18 日
時間:下午3 時開始
地點: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KITEC)宴會廳Rotunda 3
單日門票:$380 兩日套票:$680

28.6.11

如果Mr.是太極

信報財經新聞 P40 | 文化演藝 | 心水推介 |  2011-06-28


記得Mr. 的第二張大碟《If Iam...》 推出後,業內人士告知他們是行內實際銷量最高的歌手。說的是沒有內部認購的數量。

如今受歡迎度大概是有增無減,新碟《People Sing for People》 上月推出,看見他們在旺角小小的唱片店舉行簽名會,實在是徹頭徹尾的平凡,符合踏入主流樂壇時起名「Mr.」的原意。作為當代香港樂壇最火紅的樂隊,簡直是「地上」最強,原因如他們的音樂般易懂:

一、由曲到詞皆可以一手由成員包辦,而且兩方面都貫徹簡單直接,旋律編曲容易預計,迅速入腦;歌詞主題大眾化,不轉彎抹角,共鳴易生。

二、香港如今是沒有純玩節拍pop rock 的樂隊,這種少年極度需要及容易消化的宣洩及亢奮音樂,Mr.全包起。在這個什麼都講求crossover 的時代,他們大概可以一直專心做流行搖滾,已能穩佔一席。

三、主音Alan 的聲線高音佳、中音準、低音冧,出道靠似陳奕迅一人,當紅靠〈如果我是陳奕迅〉一曲,如今大家聽得出分別,卻仍會喜歡「Eason」唱搖滾的完美快感。

除了這三點外,一直覺得Mr.很有八十年代氣息(說不定也是伯樂譚校長力捧的原因)。Mr. 則在訪問及歌曲中,流露出對Beyond 的鍾愛,可是,就詞曲而言,他們的發展其實更似太極的公式。

這樣比較,或許都是來自一份對八九十年代Band Sound 盛世的情意結。太極出道至解散,除歌詞外,演及唱一手包辦。比較大熱的歌曲都由因葵及潘偉源包辦。朱耀偉在《光輝歲月--香港流行樂隊組合研究84-90》一書裏曾形容太極的詞為「典型控訴」,對城市的不公吶喊。可把重點放在「典型」二字,的確,他們沒有Beyond 的強烈個性或宏大的價值觀,亦沒有達明一派滿溢的詩意或隱喻。

這種普遍性強、容易代入的特性,放諸Mr.亦然。〈2030〉 及〈戰禍〉的亂世惡夢、〈禁區〉及〈搖擺〉的音樂青春解脫、〈Crystal〉和〈遇上了〉的簡單愛情故事、〈全人類高歌〉及〈零時起哄〉的熱血嘉年華等等,都是直接及普遍的青春代言。只是Mr.有更殺食的形象,一隻腳在偶像派的範圍,令他們大概比太極更站得住腳。

其次,太極如Mr.在音樂上都是技術型:原創度不高,但演繹能力強。兩者無論是玩自已的歌曲還是別人的歌曲,在live 的空間都是脫穎而出,太極作為他人的打手自然毋庸置疑(Joey Tang、雷有暉等剛剛就在林子祥的演唱會擔任樂手及和音,依舊精準出色),而Mr.的話,就算過他們在芸芸翻唱作品的樂隊中(林敏聰好歌好友音樂會,2009 ),編排及演繹都先聲奪人。

Mr.在耳界大開的年代,或許會被看成重複—不止會出現別人的曲風,連自己的編曲組合也免不了熟口熟面。但一隊樂隊的價值大概也不只在於create,也在於perform。而我們不單需要Mr.,還需要更多Mr.。

24.6.11

《功夫熊貓2》顯Hans Zimmer 功夫

信報財經新聞 P54 | 文化演藝 | 電影原聲 | 2011-06-21


有說只要你過去二十年都愛看電影,那麼你一定聽過Hans Zimmer 的作品。由早年的Lion King 到Batman 系列, 到近年的Inception、Pirates of theC aribbean、Sherlock Holmes 等等,都是他的配樂之作(香港上畫中的荷里活電影,大多都是Zimmer 手筆)。將在香港上映的《功夫熊貓2》亦如是,《功夫熊貓》2008 年上映,算是尊重傳統得來,沒有過度渲染成東方主義色彩。中西觀眾都拍手叫絕,個人成長、可愛動物、奇情功夫、忠於自己等,都是對小孩或大人有益又有趣的主題。音樂方面亦著重中國風,用上大量笛子、古箏等,但效果還是非常「樂團」,編排上仍然西化。今次同樣是Hans Zimmer 及John Powell (Zimmer Studio 的主幹之一,有大量動畫經驗,包括Ice Age、Shre k、How to TrainYour Dragon 及Happy Feet 等)操刀,似乎拿捏得更正宗。

原聲專輯裏, 開首的兩曲相映成趣: AncientChina/Story of Shen 是中國傳統樂,初段氣氛神秘,後來轉為〈龍的傳人〉式的精神奕奕,第二曲DumplingWa rrior 則唱反調,兼來個真相揭發,曲風活潑俏皮,非傳統英雄形象的熊貓阿寶出場(還十分適合上武當山的麥兜!)。這張專輯有趣是每一首歌都有包含兩或三種風格,頭半分鐘可以靜態淡淡,後一分鐘可以激蕩沸騰,甚有驚喜。

專輯音域多樣,Chinese 又Funky,時而宏大,時而冷靜。當年Zimmer 為The Last Samurai 配樂,被人以為是出自日本傳統樂人之手,上次的《功》大概只像《花木蘭》的西式中樂曲式,今次就真的徹底地中國化,其中Stealth Mode 最耳目一新,絃樂及敲擊都是徹頭徹尾的中式,不像一般「老外」手筆,與西樂部分亦融匯得順暢。「Stealth」解隱形,甚有忍者或大俠的秘技味道。

不過以Zimmer 這樣的電影歷練,他始終不能擺脫自己的「荷里活」風格(例如友欄月鳥去年寫Inception 的原聲時,便指出其作品免不了充斥罐頭音樂,那大概都是多產人士的通病)。Daddy Issues 就很有Batman 的暗黑神秘感; Ricksha w Chase 似Pirates of Caribbean 的瘋瘋狂狂;Inner Peace 有The Last Samura i 的東方音樂感; Po finds the Truth 中段的刺激就似The Thin Red Line 等任務片種的激蕩。

你可能會嫌某段落熟口熟面,但換個角度看,也能欣賞Zimmer 的廣闊功力,及對不同情節和片種的音樂配選能力(此段提的所有電影都是他的作品,不得不服),這也實是商業創作的極致。

PS 其實我最愛他無心插柳的Simpsons的"Spider Pig" (只是自己在哼的時候, 被監製聽到, 便放進去了.....)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QwMDEzMDU2/v.swf 

21.6.11

成功男人背後的音樂

明報 P15 |  歌舞昇平 |  流行館 |  2011-06-19
音樂品味與財力的掛勾,往往在器材上最見明顯。聽Hi-Fi,當然論資格。不用說到《無間道》裏的音響喇叭那麼遠,耳筒都有由幾千蚊到花園街三十蚊貨色,一定有分別——也界定了你的音樂品味。總不會有人通屋Hi-Fi,晚晚用來播Twins 人人彈起。

幾年前,到一個中產才俊的家,音響漂亮得未開聲也發著閃黑光芒。看看架上的CD、DVD,大部分都是李克勤及其演唱會,品味傾向一目了然。立即想推薦黃凱芹的《港樂x 黃凱芹一夜情弦》,卻想起黃凱芹在這方面未夠包裝或經營,這位主人家可能略嫌未足classy。

Class 這方面,要培養。很難一出道就做到一個實力優雅兼備的形象,也不是說摒棄紅館只去文化中心音樂廳開show,就能得到所謂classy 男人的認同。這樣去計算崇尚高格調流行曲分層,不是來自階級白鴿眼,而是來自更實際的市場考慮——中產都會男士對音樂的要求,絕對是值得鑽掘的一片天。

借爵士樂轉型

什麼流行歌手能盛載這種格調?林子祥? 張學友? 前者於去年推出lamusique,滿足了當年年輕追隨其靚聲、如今榮升都市品味之族的一輩。「George」的英文傳統地好,聲底傳統地靚,老早已登大雅之堂,加上這張專輯的國際級mastering 及名副其實的錄音技術,絕對不是下載或翻版程度能複製出來,有尊貴之味。今年他將這品質進一步深化,不單會推出Lamusique Vintage,remix 另一批自家經典的舊歌,亦追加中樂古箏等典雅器聲,務求以形式擊到一切。他在本周末(18、19 日)也正舉行同名演唱會。至於張學友,也是去年錄製了Private Corner, 是其爵士音樂會錄音,因為銷量極佳,唱片公司特意再推出黑膠唱片版本,西裝骨骨的張學友在閃黑的背景下,成為了近年粵語流行樂中爵士樂的歌手代表。

蘇永康改走都會男士形象

說起流行曲爵士,不得不提2000 年出Soul Jazz 一碟的蘇永康。他以爵士曲風玩了自己的著作,別說是真jazz還是假jazz,他更因這一張專輯而得到日本音響品牌ONKYO 的廣告代言。

雖然2002 年有吸毒風波,復出後他更小心地走著都會男士的形象,近年的《擁抱》、So I Say(點題作:《黑色禮服》)等的唱片封套都是西裝骨骨,貼近時代感。今年換了唱片公司後首作《那誰》一曲,出自寫過男士五部曲的黃偉文手筆,傷心都傷得富優雅之風,以男士安慰著另一男士,絕對能想像是摸酒杯吐苦水的Men'sTalk(MV 則用上蘇永康為獨白,梁祖堯飾演,照樣有眼鏡、有紅酒、有西裝, 是男士符號還是蘇永康符號?)。可惜音樂上只算易入腦的流行曲風,未算高手。近期還追加卓韻芝典雅女聲旁白版——《那誰沒有下次》,聲音形式玩到毛管直豎。有沒有over 了?那永遠是過度包裝路線要遇的風險。

唱出Hi-Fi 靚聲最重要

去年他與張衞健、梁漢文、許志安合組的The Big Four(四人也正好示範中年男人如何「升呢」,由黃毛頭小子冧倒o靚妹,嘗試轉戰格調男人市場,不過起名就起得太陽春。)發片The Big Hits,封面也同是華麗地「黑裝」骨骨,據說形象設計亦是蘇永康負責,效果未必人人受落,但至少是鮮明形象。其實無論林子祥的Vintage(酒釀之意)及蘇永康的雅仕(禮服西裝)——還有(又來)香港小交響樂團演奏廳2011 的李克勤,到頭來或許都是裝飾,都市男人符徵背後,最重要還是高唱《鴉烏婆》、《失眠》或《紅日》時已達Hi-Fi 質素的靚聲。

追加:
竟然紅左《那誰沒有下次》....其實《那誰》很像粗口...

8.6.11

情歌及情感泛濫的《不再讓你孤單》

信報財經新聞 P42 | 文化演藝 | 電影原聲 | 2011-06-07



《不再讓你孤單》舊歌不單成為配樂,還能升格做戲名,且帶挈一眾歌手(連導演劉偉強都找余文樂來jam 了, 還有何韻詩和陳冠希, 詳情可看YouTube)趁機重唱此曲。原唱者陳昇向來都是最佳苦男自傷代言人,在這個要愛情電影重整的潮流,他的歌要成為主要主題曲是必然的事。

此曲在電影中不只是伴奏,還深入帶動劇情。方鎮東(劉燁飾) 與前妻因為這曲而一起—女的喜歡男的唱這歌時情深款款,這更顯得後來的分開更悲情。這曲亦成為後來迷倒李佩如(舒淇飾) 的關鍵—佩如最後亦因為發現鎮東曾寫下這六個字的便條給她,回到大陸尋愛,決定與他廝守到老。

這兩年中港合拍電影以歌描情的傾向,都甚有八十年代港產片之風格—歌曲多且長,甚至會用上music video 的效果,差不多播完整整一首歌來配合關鍵情節。

《不再讓你孤單》就是近期的極致,除了主題曲如是,另外的插曲《錯過了地址》(王菀之) 及《無聲的結他》(張學友,原曲為FantasiaBulan Madu,由馬來西亞樂隊Search 演繹,現版是馮曦妤的新詞,夏韶聲亦唱過另一版本《結他低泣時》) 都十分搶耳,絕不單單是配樂。後者在方鎮東被警局辭退離開時,播上足本描繪他與同僚的離別,仿如音樂錄像。

無論是《不再讓你孤單》還是《無聲的吉他》,都以不同的形式充斥著電影,和男主角形影不離。音樂人周博賢曾把配樂分為三類,一是填滿類,二是襯托類,三是強化類。此電影用配樂本為第二類,但因為播放長度以及對劇情深入之程度,變為第一類。當然,這也可以說成呼應劇情情感的需要—因為劇情同是感情泛濫,反映其情之歌曲當然也要吻合。好男人方鎮東的無私奉獻、他和親人╱同事的濃厚人情、佩如的摒棄香港擁抱中華、她的香港親人在映襯下的冷酷,全是誇大的感情體現,不用泛濫歌曲來幫觀眾脫離真實,就叫人難看下去了。

撇開歌曲的用法,歌曲本身選材及質素是值得一讚。陳昇系的歌自然不容置疑。張學友在電影中獻唱亦頗驚艷。另一插曲《錯過了地址》更差點認不出是王菀之—沒有了雞仔聲,只有溫柔的靚聲演繹,這個配合電影的改變,反令王菀之更上一層樓。適逢她也推出專輯Cinema of Love,除收錄此曲,還有廣告歌及兩首英文戲劇主題曲,那又是另一張「原聲」了。

延伸: Youku上有一百萬個〈不再讓你孤單〉版本,最喜歡馮曦妤 x 陳光榮

1.6.11

由吹波糖說起 –Indie的語言定義

Guardian有個樂迷說: I define an indie band as anyone who sings about "my town", "your town" or "this town". 獨立音樂的一個看法是由小出發,小鎮風情以地域為喻,就是偏離中心或主流。吹波糖是廣州獨立樂隊,歌詞全是廣東話,第一張專輯《青春殘酷物語》是在香港發片。去年推出了《All you need is..》,繼續粵語夾點英文去玩搖滾,甚是港式,他們也與香港較多交流,例如07年就和穗港獨立樂隊合出了《雙城樂記》一碟。

當有樂評人以為新晉樂人創作英文歌是「知其不可而為之」,作為內地樂隊摒起國語擁抱粵語,其實才算是知難而進吧。撇開廣東話歌詞難唱難填 (相比英文及國語應該至少困難一倍,國語四音,粵語九音,英文則隨手都能執廿個押韻),就是如今神馬也北望神州,唱國語大概能汲納不知多少個歌迷。粵語就是只得一個廣東省及香港,(不用說很多業餘樂隊其實寧願填較易的英文歌詞) 紛紛轉唱國語的香港歌手太概會覺得你太傻。上星期他們又來香港,在蒲吧開了《ALL YOU NEED IS...尋歡作樂》音樂會,看到香港樂迷舉著一或二或三隻手指,舞台前狂呼叫,竟突然想起以後還有多少band 能讓粵語band迷徹底投入。

吹波糖在現場比在專輯更發揮流行搖滾功力,迅速把氣氛抄高,編曲簡、節拍勁。除了玩了兩張專輯的歌,還有新歌〈盛夏〉,呼籲大家在暑假來臨時把握時機拍拖。我第一次聽live版本,尤其喜歡〈愛麗斯夢遊〉、〈陽光燦爛的日子〉及〈秋語〉,有點文學互涉但又是熱血搖滾,內外動人。當然,廣東話是香港樂迷如此投入的一個要素,不單是唱,還有間場的說話,都額外親切。

看內地樂評說「流行搖滾」是在大眾與小眾的邊界,皆因好流行者會嫌嘈吵,好搖滾者又嫌你黏著流行無性格。其實吹波糖有令我想起Mr.,只不過後者找穩了後台,又有形象迷倒眼睛,兩者牽動歌迷都靠簡單及節拍出發,有天或許都成少數粵語流行樂隊之二。流行搖滾是否有天會捨粵語而去,希望我真是想得太多。

Photo: iamjam

24.5.11

新樂配新情《倩女幽魂》

信報財經新聞 P46 | 文化演藝 | 電影原聲 | 2011-05-24



近年,鮮見港產片如此注重配樂,《倩女幽魂》(2011) 上畫之始,不單看到配樂伍樂城隨導演葉偉信的訪問,也有不少關於電影公司向舊版(程小東導演的1987年版本) 買回音樂版權的新聞,這大概是因為當年的《倩女幽魂》系列太過銷魂,而音樂的功勞很大。除了張國榮的主題曲〈倩女幽魂〉,還有叫人難以忘懷的插曲〈黎明不要來〉(葉倩文),以及古箏蕭聲並用的伴奏,與電影同樣深刻,叫人墮進鬼魅的空間,亦為古裝鬼片定下了風格。

當年的電影配樂由黃霑及戴樂民負責,與美術指導一樣,為《倩女幽魂》染上別樹一幟的風韻。新的《倩女幽魂》配樂由伍樂城操刀,葉導演甚至指出要求伍樂城在未看電影前寫下歌曲,他再根據歌曲拍戲、剪片。結果新版有沿用舊旋律,如寧采臣及聶小倩相遇及相對的幾場,也是幽幽的舊配樂。至於伍樂城寫的新曲,最明顯是〈還淚〉及〈葉海〉,前者為飾演蛇妖的林鵬所演唱,是電影主題曲,由林夕填詞,用上國語歌詞反映2011 年的港產特性,必須以國內出發,與劇情鬼變妖的改動同出一徹。〈還淚〉在結尾出現,是小倩灰飛煙滅的主題曲,她放棄跟寧采臣遠去,選擇和曾經愛上自己的燕赤霞及老妖的軀殼消滅。若〈還淚〉是女方獲解脫之歌,那麼〈葉海〉就是「男版」的解放曲──歌曲出現在燕赤霞中妖咒之時,他被困在葉海中,同時亦正是小倩與寧采臣纏綿時。鏡頭放映著他逍遙地躺在葉海中,音樂與另一場境的二人呼吸氣促聲重疊( 甚有Jane Birkin 和Serge Gainsbourg 的〈Je T'aime...Moi Non Plus〉性感激情)。燕享受著一人的浮沉跌宕,這一幕來自他從掙扎到接受小倩再愛他人,他須獨自承擔二人的記憶,但亦不會因為妒忌而弄醒小倩,這是體悟亦是解脫。這一幕除了音樂貼題,畫面亦非常華麗。

女版的〈還淚〉是失憶新版小倩的伴奏曲,〈葉海〉亦是新燕赤霞的代表。回憶不單教懂小倩燕赤霞的無私犧牲,亦讓她明白人妖殊途的道理,放棄跟寧采臣糾纏下去,此乃新版的主旨。兩首主題曲其實都圍繞燕赤霞與聶小倩,是新版最大的改動,新音樂都刻意用來配新橋段,就是這個意思。最後,〈還淚〉引退,張國榮的〈倩女幽魂〉響起,伴隨字幕「永遠懷念張國榮」徐徐揚聲,舊版回來,新故事依然,哥哥唱的已成為兩個男人一個女人的故事,也竟同是他自己的故事。紅塵裏,美夢有幾多方向;找癡癡夢幻中心愛,路隨人茫茫……新的舊的,同是動人。

11.5.11

我愛《雀斑》盧凱彤

信報財經新聞 P36 | 文化演藝 | 心水推介 | 2011-05-10

繼首支廣東歌翻唱王菲的〈Summer of Love〉,At 17 的盧凱彤推出首張個人國語EP《雀斑》,也叫人想起王菲重唱過的〈我愛雀斑〉,當時由林敏聰填詞,俏皮但情深,盧凱彤的「雀斑」則是談自己的。整首歌詞委婉地由煩躁轉向平靜,希望隨歌曲懶懶地出現,直到最後浮現: 「也許有一天/我不再徬徨也不去計算╱以後的樂觀到底要怎樣去承擔╱風吹雨散剩下我的不安╱你們的太陽照亮我的雀斑」。以最詩意的方式去開始她的個人發展之路,比預期中更具書香氣息。

記得她和二汶在At 17 的第一張大碟,已有一填詞作品〈我愛班房〉,及後由她唱出會考範文作品〈正教育〉(來自Kiss kisskiss,At 17 第二張專輯),足以感受到其「在學」魅力,她當年還是會考學生,學園味濃。對比已大學畢業的二汶,更覺得後來捨棄學業的她不凡──會考後她決定專注音樂,便暫停學業。那時候的她音樂造詣毋庸置疑,大家卻有點擔心她的語文能力。事隔八年,一手包辦詞曲的她,讓樂迷都一洗疑慮──她渾身的才女特質,只有愈來愈成熟。

盧凱彤(Ellen) 與林二汶暫時分開發展,At 17 亦與人山人海約滿。林二汶與哥哥一峰合作推出《林一歌林二唱》,演唱會回到一峰的LYFE 旗下,而Ellen 則繼續沿用人山人海的監製班底。《雀斑》是台灣版,香港樂迷要付貴一點的價錢,〈雀斑〉是弦樂和結他和回音並疊的作品,樂器與人聲融合,和歌詞中的「淡」呼應著,在聽者的腦海繾綣不休。

第二曲Thank you 是英文歌,加上童話式的英文歌詞,甚有其一向擅長的英倫感覺。反而第三曲〈等等〉太重台式guitar pop,是EP 裏最平凡的一首。

不熟At 17 的,都記起她是陳奕迅演唱會的結他手,但看來她要走的路除了專業,還是比預計中更富才華氣息。在At 17 裏她多負責和音及樂器,我們除了慶幸她揚棄學業選了At 17,今天還能慶幸她選了獨立發展──她的聲線她的音樂力,實在可以為她走得更前。

別人的歌,誰人風光? 《不是明星N.A.S.》

信報財經新聞 P42 | 文化演藝 | 心水推介 | 2011-05-03


不翻看資料或許會忘記,余文樂自2002 年差不多年年出碟,但到2005 年便停產,專注電影。事隔六年,他推出《不是明星N.A.S.》,找來近期很hit 的陳奐仁監製,更包辦大部分曲詞。此外,還有兩位實力音樂人──主打〈不是明星〉及歌曲〈默背妳的心碎〉是唯一兩首非陳奐仁手筆的作品。一聽即能分辨——前者是張震嶽的歌詞,除了唱者,一聽就知道是張氏的地痞搖滾。而作為主打,全碟基本上是承接那份地痞小男人心聲的主題去做,除了不是明星,還是男人小情小感:不傷大雅的埋怨、溝女的輕度糾纏、投訴被無理分手等等,陳奐仁為余文樂填詞,都填出苦男的小小心聲。

〈默背妳的心碎〉則完全是周杰倫標誌, 包括填詞的方文山作為周董signature 的一部分。相信周杰倫隨手拈來就寫得出,曲風是一般流行曲式,不用聽下句也知道旋律。另外,還有〈給我一杯〉,歇後語當然是「忘情水」,這正是向劉德華〈忘情水〉致敬的作品。意念有趣,在懷舊翻唱潮中較突出,但效果仍是不太相襯,只叫人不斷想起舊曲,新曲難造成深刻印象。

整張專輯於是變為其他人的show room。余文樂今次誠意有嘉,可是怎樣把唱K化為唱歌,入耳為入心,是他下一步要面對的問題。他要掌握如何唱歌,才能真正由偶像明星變為稱職歌手,〈不是明星〉也要下點工夫。〈男人愛麻煩〉一曲與陳奐仁合唱,很容易就被比下去,反而〈快瘋了〉一曲怪怪雞雞,歌詞刻意走調;以及〈其實我們很熟〉用重結他及和聲,與主音重疊,兩首掩蓋了余文樂本身唱功的不足,都令人留下較深刻的印象。

扮layman 的確不適合余文樂,我們當然佩服他想撕下閃閃明星的衣冠,但當電台訪問談及其專輯,他仍只是說和周杰倫如何熟,如何好朋友,卻難談到音樂的認真或熱誠,顯得力不從心。陳奐仁為他打造的不是明星形象不是不好,而是地痞的余文樂實在不對題。

19.4.11

《單身男女》的超級浪漫主義

信報財經新聞 P48 | 文化演藝 | 電影原聲 | 2011-04-19

大家看電影後,女的都會想像自己是高圓圓,會如何選擇? 男士則覺得虛假得離譜,究竟杜琪峰和韋家輝在做什麼了?

浪漫太真太假也好,都不會妨礙女觀眾想像自己的選擇。風流不羈的古天樂,還是細心專一的吳彥祖? 隔空仍傳情的古天樂,還是誤撞但深情的吳彥祖? 喜歡音樂的我則想,選唱〈愛很簡單〉的古天樂,還是要走音的〈我願意〉吳彥祖?

沒錯,這兩首流行曲,是二人角力的一重大武器。古天樂隔空錄了高圓圓唱歌跳舞玩辦公室椅,一人單思,看著錄像千多次,才猜得到她在唱〈愛很簡單〉(原唱:陶喆),之後自己在辦公室試一次,不小心給高圓圓撞破。至於吳彥祖,則是隔空自發功唱出〈我願意〉(原唱:王菲),五音不全卻透過電話傳聲,站在三年前古天樂的辦公室,唱給同一位置的高圓圓聽。而兩者對決在求婚的晚上,古天樂以為自己搶先一步,讓餐廳小提琴師奏起〈愛很簡單〉的旋律,怎料黃雀在後,高圓圓含著淚徬徨時,小提琴樂手已把音樂轉回〈我願意〉,原來吳彥祖一早準備求婚。結果,她選了王菲。〈我願意〉。兩首歌同樣情深,那句「忘了是怎麼開始也許就是對你有一種感覺╱忽然間發現自己已深深愛上你」真的很適合劇情,而「哦想你到無法呼吸╱恨不能立即朝你狂奔去╱大聲的告訴你╱我願意為你X3 忘記我姓名」也很適合吳彥祖的心情。歌曲選擇國語,更證明了是博取內地觀眾歡心的嘗試。

同樣是杜韋配,為何沒有了《孤男寡女》的真實詼諧、《瘦身男女》的生動別趣、《我左眼見到鬼》的奇情窩心? 正因為他們執著為內地市場試水。他們不搬字過紙,放棄地道的香港點子,轉加一些新元素。港產片甚至港產文化品向來都較現實,相比內地的更是毫不煽情,於是首先要改變的就是寫實。寫出二男追一女,不,應是超級正之男追求異常平凡之女,用超級浪漫之術鋪天蓋地地充斥故事,而流行曲也正是板斧之一。不要香港細眉細眼的實感,換來如夢如戲的童話,不怕你假,只怕你不夠煽情。用到的歌曲不是畫外音,而是在故事裏實在出現的浪漫工具之一。流行曲有沒有如斯威力,就得看內地票房了。

17.4.11

轉載: jetty专栏:春暖花开 亦晴亦雨

http://gcontent.oeeee.com/a/6f/a6f6b649715373a5/Blog/132/6465b7.html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 兼听则明 之jetty专栏(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没赶上去年夏天黄韵玲的内地首演,等到今年春暖花开,终于在香港补了回来。
    《蓝色啤酒海》开场,串起一首首收音机年代的歌:《有时候懒一点反而好》、《星期六的音乐会》……轻快的暖色调曾经是黄韵玲的招牌,然而,用细腻的室内乐格局玩现场,演唱则成了最薄弱的环节。至于《乐园》、《魔力ESP》这些带有“冒险色彩”的作品,更显得力不从心——— 推开乐园的大门,只见小猫三两只。演唱会间中穿插了和音歌手以及A t17的表演,最叫人惊喜的是梁世韵,她唱出黄韵玲写给蓝又时的《曾经太年轻》,吐字带着韧性,尾音留出余味,一曲听罢,恨不得马上抓她去棚里录音。也有人模仿刘德华和费玉清,或者用生疏的粤语合唱《天龙八部》。本该出现在电视里的近场表演,放到可容三千人的汇星,想搞气氛却来不及响应,反倒落得几分飘零。正如林纶诗 (http://3cmusic.com/home/?p=8080) 所言,更像是一晚歌迷会
    下半场是新歌时间,《关于爱的两三事》还是吃力,然而,当《素描》的M V投射到大屏幕,气氛却陡然一转:“都会过去,慢慢忘记”,八个字,八个音,拓宽了怀念的视野。《岸边》原本是钢琴与大提琴的对话,才唱了一段,大提琴就失了声。黄韵玲索性把双手从琴键移开,任由延音低鸣。《Arthur》带着一点舞步,却不必迈得太方正,屏幕上当然也要投射出爱子的照片。唱到《出发》,画面切换到香港的浮光掠影,和盘托出曲目编排的意图:“真的要把过去放在角落”。
    安可之后,黄韵玲走到台下,这里已经布置出一个小舞台,观众并不急着赶路,纷纷聚到跟前。黄韵玲笑言,这才像是在客厅唱歌给朋友听。1-2-3-4-5,几个音阶顺势弹出,就引发了一阵欢呼——— 要唱的正是代表作《喜欢你现在的样子》。
    黄韵玲不无感动地说,新唱片《美好岁月》在香港卖得比别的地方都好。可她未必知道,其中究竟有多少是内地乐迷曲线购入。在钟兴民的引导下,黄韵玲用饱满的音符摊开积压多时的情绪,在唱片的制作过程中找到“活过来的感觉”。每次现场演唱都是重新审视的机会,正如嘉宾杨千女华翻唱的《心动》,不带一丝遗憾,是一种理直气壮的回望。

黃韻玲和香港的二三事

明報 P15 | 歌舞昇平 | By 林綸詩 2011-04-17

《黃韻玲春暖花開在香港》唯一的小小宣傳,就是吹風說陳奕迅或楊千嬅,甚至林憶蓮會來當嘉賓。結果只有笑說來報恩兼宣傳的楊千嬅出現。楊千嬅第一張國語專輯《微笑》(1999) 黃韻玲有份參與製作,如今私下送上的新國語專輯《Ready or Not》(2011)同樣大部分在台製作,雖然黃韻玲這趟沒有監製,卻仍是千嬅心中的金牌製作人。台灣從來都不只是音樂深造本營,也是製作「升呢」基地,香港歌手渡個小洋,回來就捎著不一樣的專輯海歸。

作為創作人
千嬅唱了心動到不能的《心動》,水準比平時還好,可參看YouTube,關鍵詞: 「心動/ 楊千嬅」。《心動》相信亦是黃韻玲作品中,最深得香港人心的歌曲,原唱為林曉培。黃韻玲一向多為人寫曲,其中不乏香港歌手:林憶蓮有《飛的理由》、古巨基有《我是你的》等等。此創作人如假包換,例如她在演唱會中可以用四首歌的時間,安坐鋼琴後,讓和音站出來做主角,演繹她作予他人的歌曲。當然,這些和音也不是泛泛之輩,金牌和唱團其中也多是音樂人:將為蘇永康創作新曲的古皓唱《咖啡》(張學友),阿達唱《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趙傳),美樂蒂唱了《曾經太年輕》(藍又時),以及林俊逸唱《你是我唯一的執著》(言承旭),是黃的作品巡禮。四位和唱渾聲是勁,個個都有做幕前的功架,要聽其風格可選黃2009 年推出的《在我們之間的事》EP,三首都是和以上三位男士合唱的歌曲。

作為唱作人
《在我們之間的事》中的《你是唯一》,本由阿達演繹,今次演出換來女聲At 17 合唱,調皮得很,像女生派對(YouTube 關鍵詞: 「你是唯一/at 17/黃韻玲」)。緊接EP 的一年,她去年推出《美好歲月》專輯,這次在香港的演唱會,她說多謝樂迷,原來此專輯在兩岸三地中,香港銷售竟是最高。不知是否與主打《樂園》和陳奕迅合唱有關,多多少少也拉高專輯的吸引力。而我們也別再看不起咱們的音樂消費動力。《樂園》是快歌,有別這位BossaNova 天后一貫的風格,可惜打做得太搶太似廣告曲,突顯不了陳奕迅與黃韻玲的聲線,二人唱慢歌該會擦出更微亮動人的火花。

新專輯的曲目放在演唱會中後段,富北歐風情的《關於愛的二三事》、最體現到黃韻玲近年韻味的《素描》、充滿音樂符號的自白曲《憧憬》、鋼琴與大提琴絕配的《岸邊》及主題作《美好歲月》,如專輯般一樣盡用樂器,在大碟裏亦已有標明四位皇玲 玲牌和音的身影。演場效果更是大開耳界,團隊力深厚。

作為愛港人
有一種演唱會或歌手,聽完後會加分,回家再聽其專輯,又會再加分。黃韻玲2011 在香港,有這樣的效果。她真人盞鬼,與四位和音稔熟,五個人自得其樂,不只唱還跳,還要跳得整齊,還有五位專業樂手,音樂和氣氛皆出色,為歌曲錦上添花。五人玩《萬水千山縱橫》,出聲效,出不鹹不淡的廣東話,看得香港人樂透。她說該劇《天龍八部》劇集在台灣大紅,八時正連馬路的車都停下來,全民一起唱一起迷。歡笑歌聲中香港與台灣如此親近。

音樂上,我們一向媚台,因為實力從來懸殊,如今內地音樂類型及質素,更足以讓我們甚至「媚內」。但當黃韻玲眼濕濕地多謝香港對她新唱片《美好歲月》的支持,然後「萬水千山」總是情之後,還選播出與羅文及鍾鎮濤等香港樂人的合照,以及香港舊城新城的照片,壓軸更以Beyond 的《海闊天空》作結,她可是何等真心和我們拉上關係!這大概也是一晚過後,令大家更喜歡她的原因。她站在香港台上,表達了對香港的真摯和信任——從寄願At 17音樂仕途亦可見。面對香港樂壇或文化產業,或許我們也應該如此。

12.4.11

林一峰 樹上開花

信報財經新聞 P52 | 文化演藝 | 心水推介 | 2011-04-12

自Travelogue系列之後,一直覺得林一峰是「專案人」。有概念、有主題之作品,都更完整及出色。今次香港藝術節的《花訣》專案,更證明了這一點─黃馨在訪問中也說,這次最吸引她的是,因為做的不是一堆歌,而是一個project 。這正正也是一峰的特技。

早前電台訪問他,DJ 們艷羨地說,林一峰成藝術家了,又獲委約在藝術節演出。雖然一峰立刻澄清其實也只是第二次(上一次為2004 年和thepancakes 及ke tchup 的《1.2.3 到你!音樂會》),但聽眾何不同有此感覺? 由出道至今,林一峰雖然獨立味濃─不僅是音樂取態上,還有是個人一腳踢詞曲包辦的能力─但他與人合拍開花綻放的能量,卻從來鮮明。出道是和茜利妹及少爺占合組3P,音樂劇上則與W 創作社每兩年一次,固定籌劃音樂劇,其中《一期一會》(2007) 是近年翻唱的經典,裏面的〈櫻花訣〉更是《花訣》的靈感來源。

是次專輯比舞台好讀,手執歌詞反覆翻聽,會更易領悟到林一峰的心思。《花訣》是夥拍藝術家黃馨之作,有點老歌味,正襯一峰專長的民歌感。黃馨曾多次推專輯,近年則埋頭視覺藝術及其畫廊,去年發行了EP《犬之歌》,今次獲一峰邀請,一起製作專輯及演出。專輯最突出是歌詞,全部三字起名,典故為基,古詩作詞,且極富舞台感,每一朵出現的花都代表著不同的歷史或情感意義。〈桂花釀〉的細意交融、〈春花祭〉的華麗出軌、〈風信子〉(春、秋) 的重複歷史……字字都是致敬,想看註解網上有詳細研究,可見一峰今次的文學藝術性做得成功。而黃馨的聲線更把一峰間歇性老土的味道過濾,比一峰的獨唱更出色,亦更能盛載古典詩詞。

去年的《林一歌林二唱》,同樣有此驚喜。一峰夥拍妹妹二妹重玩自己的作品─不單是自己的,也有自己寫給別人的,像找他人重整自傳一樣,和《花訣》般同是噱頭及新意並重之作,亦另一證明反映一峰的專案能力。

One man band 是很難的,林一峰由出道開始,最吸引的是城市旅人的主題。他賣的不只是音樂人,而是城市旅人的態度,對扎根香港的小生活,或是旅居外地的小發現,是每個香港人珍惜且渴望的。但一人的城市故事總有盡頭,當所有trav el 都「log」畢,便要尋找別的可能性,不只在音樂上,還在策劃上。例如他自創的LYFE 品牌(LamYat Fung Entertainment Ltd) 就由2006 年起,多次舉辦音樂會: 野仔, 還有農夫、My LittleAirport、陳奐仁等,還有最令人興奮該數去年8 月的《張懸.城市.Live》。一峰,可以做的還有更多城市專案吧。

6.4.11

潘源良與林憶蓮的花田配

繼1986 年的《戀愛季節》,潘源良再度導演電影,拍了《出軌的女人》。雖然是發生在二十一世紀,但仍無減其八十年代氣息—夏文汐與吳家麗、的士高般的夜總會,用著那個懷舊般的港產片形式,可惜卻少了神韻,故事像其中的女人般,有著外殼卻沒有神韻。幸好,有第五個女人出場。

當觀眾都在等閉幕時,伴奏響起久別重逢林憶蓮的歌聲──新歌〈兩心花〉,令人精神一振。歌詞由潘源良所填,貫徹其八十年代味, 「如流水歸滄海從雲端再下來╱循環中添姿彩花萎花再開╱這心雖死竟有他心的愛」,是只有林憶蓮才能化娘味為韻味。一首歌,卻能為平平無奇的結局添上女人的細膩,為全戲平庸的對白加碼成為深情的女人獨白,都是林憶蓮之功勞。

記得《戀愛季節》裏, Kiss me goodbye(黃耀明)一曲亦有此壓尾效果。故事平淡但動人, 純情的一對愛侶, 配上淡淡的Kiss megoodbye,卻成為心動的印證,令重燃愛火來得自然真情。此曲同為潘源良填詞,與〈兩心花〉一樣,都是潘源良給自己電影的最好禮物。

近年港產片除了喜劇外,大多穿插其中的歌曲都像為演員plug 歌,前者多為鄭中基包辦,後者多是愛情片,但均沒有八九十年代那種「港產片歌合一」的感覺,(去年廿四味的〈人多勢眾〉為《飛砂風中轉》則是例外,堪算近代奇葩,但也是傳承至九十年代蠱惑仔風潮)。我們多懷念及〈天若有情〉(袁鳳英,《天若有情》1990)、〈追〉(張國榮,《金枝玉葉》1994)的效果!

除了〈兩心花〉之外,《出軌的女人》還有另一讓人會心微笑的懷舊位─全班女人在鴨店唱林憶蓮的〈放縱〉。是的,也是林憶蓮。〈放縱〉不但讓電影裏的女人樂透,也令觀眾喜極而唱,一同哼著。

不知是林憶蓮幫了潘源良,還是潘源良幫了林憶蓮,林憶蓮在今年內會推出大碟,曲目已經公布。於是,電影是除了為她打響頭炮,也收錄了另一曲〈閉上了流淚眼〉作插曲。加上主題曲〈兩心花〉,和兩首歌分別的國粵兩個版本,已構成林憶蓮新專輯中的四首,粵語版都是出自潘源良的手筆。他們二人的相輔相成,就如電影和歌曲般,而論八十年代氣息,我們亦更期待林憶蓮的專輯了。

30.3.11

張震嶽《兩手空空》年輕的矛盾

張震嶽,總是能把矛盾融和得出神入化的樂人。搖滾的音樂用說話的方式來唱,型格旋律卻是配上溫柔的歌詞,粗獷的他也總是做著愛情裏的小男人角色 經過四年,自【OK】 一專輯及和縱貫線穿州過省的巡迴(還有他們的創作), 張雲嶽回來了,推出《兩手空空》EP,依然還是那年輕十足的小伙子。

在縱貫線裏,他一向是年輕代表─作用不只是出於市場考慮,以擴闊觀眾層,甚至在歌詞表達以至四人對話,也是作為年青聲音。記得在第二場的香港巡迴演唱會裏,他和老一輩的老滄桑歌曲裏,就唱了自己的作品《喝酒》來安慰這班大叔,形成青春有力的證明,而這份傻勁在回到個人單位時,依然鮮明。

〈OK 2010〉 與2007 年的〈OK〉 是完全不同的,只是歌名與他一向的作風一樣貫徹陽春直接。張震嶽在這張EP 裏雖然只有五首歌,但風格分配得很平均。〈OK 2010〉 就是他的喜劇細胞的代表,以考試比喻愛情,卻毫不刻板, 「做人就誠實很基本但是我看那女孩╱臉上油漆一層層╱男生也好不到哪裏去╱尿尿就是要滴出馬桶外」,絕不讓開過同樣玩笑的黃子華比下去(相信熱愛音樂的黃生更會為此而羡慕)。 主題曲〈兩手空空〉是撒野,埋怨得來卻是面對現實,用了upbeat 的電音處理效果,又成另一矛盾之作─節拍音樂卻是配最頹廢的歌詞。接著三首歌調子轉慢:〈我想要的感覺〉充滿個人無力獨白,最後化為大合唱;〈有一天〉更慢更靜,樂器愈來愈少,講身處兩方兩面的戀人(絕對是現代戀愛形式的貼切配樂,可為新海誠的短篇動畫《星之聲》的專題曲--相隔8.7 光年的戀人如何用短訊維繫),是張震嶽的拿手情深之作;〈Blues〉 是張震嶽一向鍾情、偶爾嘗試的淡淡藍調風格。他就在演唱場合中試過演繹自己作版的藍調版(例如〈再見〉),〈Blues〉 則用力一點,音樂上不是慣常的他,但歌詞依然是那頑皮的男生, 「脆弱的靈魂╱我們是人學不乖的人」。我們期待他更圓滿的專輯,今年內也會推出。

29.3.11

轉: 詞話詩說:囍宴樂隊

http://paper.wenweipo.com/2011/03/29/OT1103290009.htm
梁偉詩 文匯報 29/03/2011  

RubberBand在2011年1月1日,商業電台的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台上大豐收,獲得樂隊獎項並憑〈Simple Love Song〉奪「至尊歌曲」大獎。RubberBand在台上不忘感激為他們填詞的女詞人呂甜(Tim Lui),認為她才是「全男班」樂隊的靈魂人物。與RubberBand一同於2008年出道的呂甜,是香港詞壇中的「稀有動物」──樂隊女詞人。林綸詩在〈○九年度歌詞廿一世紀詞人〉一文中,曾謂呂甜的詞往往在悲劇中滲有簡單的快樂,有著一種「灰中帶光」的人生觀。

的確如此,硬朗中觸覺細緻的呂甜,不但激發RubberBand溫柔爽朗並置的男子樂隊風格,同時亦為「女詞人」的隊伍加入多元詞風。2008年9月,RubberBand發表第一張大碟《Apollo 18》,呂甜包辦了大部分填詞工作,作品包括〈零度聖誕〉、〈小涼伴〉、〈一早地下鐵〉、〈遊車河〉、〈夜不眠〉、〈潛〉、〈Secret〉、〈Tears〉。其中〈小涼伴〉書寫了探索溫室效應全球暖化的獨特題材。2009年,呂甜與6號填詞的〈天台飛人〉,更由一個人跳樓輕生的場面和跳樓的種種原因談起,並寫出如何努力生存下去的共勉之歌。

2010年《Connected》大碟的〈Simple Love Song〉平白如話,相對來說,我倒以為同一大碟的〈囍宴樂隊〉才是呂甜的「本色之作」,當中描繪了婚宴的種種排場,也思考了婚姻的本質。〈囍宴樂隊〉可謂是繼林海峰〈經典〉後,另一首反思「婚宴」的歌曲── 「場地侍應生努力打掃 鮮花佈置傳來幸福味道 純熟地奏木結他 拆下鼓套 剛綵排完嘉賓也趕到 新婚的 臉帶笑 擁緊了 邊訴說著各樣美的夢 台上吻父母 台下醉酒失控 伴奏的畫面有過無數種 我早都懂 每一次合上眼 放聲唱著的歌 讓氣氛美滿浪漫到想起你我 送花數萬千朵 發光鑽石一顆 誰或花得起高級貨 能貧賤共享麼」

呂甜善於用正面寫負面。〈囍宴樂隊〉藉在婚宴演出的樂隊之眼,冷眼旁觀了婚宴的細節、乏味慣例和種種怪現狀,包括雅緻場地、悠揚樂韻、新人致辭、親吻父母、播放片段、賓客醉酒失控等等都照顧周到。可是呂甜的思考更深刻,從看盡千帆的囍宴樂隊眼中,由於唱過了無數囍宴,反而撥開迷霧,想到「誰或花得起高級貨 能貧賤共享麼」的核心問題。令人不禁想起,世上最轟動的婚禮,莫過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全球衛星轉播英國查理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童話婚禮,然而,王子和公主的結局大家都再清楚不過。那麼,〈囍宴樂隊〉的暗示其實相當合理,新人們要的究竟是一場婚宴抑或一段婚姻?  「有天我合上眼 放聲唱著這歌 讓我請每個在坐見證祝福你我 有星宿萬千顆 哪需放著煙火 常夢想海邊某個夜 等一刻聽你說願屬我 唱過幾多的晚上 見證幾多愛分享 逐日聲嘶都儲起 成就你我所想 每一次合上眼 放聲唱著的歌 讓氣氛美滿浪漫到想起你我 送花數萬千朵 發光鑽石一顆 誰或花得起高級貨 能貧賤共享麼……」

〈囍宴樂隊〉從冷眼看世情歸結到自身的感情世界,尖刻又不失有趣。呂甜寫〈囍宴樂隊〉的聰明之處,恰恰在於找到了最佳角度談論婚宴怪現狀。試想職業性婚退樂隊,究竟會對世俗婚宴有哪種程度的審美疲勞。在不斷重複、流水作業的職業的生涯中,麻木之餘會否也暗羨別人得到「幸福」?〈囍宴樂隊〉最後回到囍宴樂隊隊員渴望與愛侶長相廝守的心意,溫暖窩心。因此,〈囍宴樂隊〉還是延續呂甜的詞風──「灰中有光」。 在香港流行歌詞史上,八十年的香港樂隊潮流,曾經造就了林夕、劉卓輝、陳少琪、周耀輝等重量級詞人。時至今日,出身於八十年代的樂隊詞人依然綻放光芒。近年,香港樂隊似有復興重來之勢,詞人作為樂隊的靈魂,自然成為受注目的對象。在眾多新樂隊新詞人中,呂甜挾「樂隊女詞人」的罕有位置,為剛陽味濃重的RubberBand帶來輕靈清爽的氣息,又不忘思考社會種種,成就了「剛柔並濟」的獨特男子樂隊風格,也為「女詞人」帶來更多可能性。

〈囍宴樂隊〉
作曲:藝琛@RubberBand
填詞:Tim Lui
主唱: RubberBand

場地侍應生努力打掃
鮮花佈置傳來幸福味道
純熟地奏木結他 拆下鼓套
剛綵排完嘉賓也趕到
新婚的 臉帶笑 擁緊了
邊訴說著各樣美的夢
台上吻父母 台下醉酒失控
伴奏的畫面有過無數種 我早都懂
每一次合上眼 放聲唱著的歌
讓氣氛美滿浪漫到想起你我
送花數萬千朵 發光鑽石一顆
誰或花得起高級貨 能貧賤共享麼
有天我合上眼 放聲唱著的歌
讓我請每個在坐見證祝福你我
有星數萬千顆 哪需放著煙火
常夢想海邊某個夜 等一刻聽你說願屬我
誰還未照相 吃甚麼菜
相識這片段能看到未來
看從外地到訪貴賓 繼續發呆
聽不明但歌聲帶出愛
每一次合上眼 放聲唱著的歌
讓氣氛美滿浪漫到想起你我
送花數萬千朵 發光鑽石一顆
誰或花得起高級貨 能貧賤共享麼
有天我合上眼 放聲唱著這歌
讓我請每個在坐見證祝福你我
有星宿萬千顆 哪需放著煙火
常夢想海邊某個夜 等一刻聽你說願屬我
唱過幾多的晚上 見證幾多愛分享
逐日聲嘶都儲起 成就你我所想

2.3.11

麥浚龍 作為音樂實驗

實驗的假設是,有資源,無壓力,是否好音樂的泉源? 打從〈雌雄同體〉起,麥浚龍在好壞參半的評價中實驗著。歌、詞、設計、MV,無一不是精英操刀。由歌曲至大小碟,再至作為歌手角色的主題,《無念》一碟正是麥浚龍實驗的另一個「驚蟄」。
不好看其實比有財勢大罪。只要把麥浚龍和陳冠希相比就一清二楚。二人一樣出身富裕,有音樂理想,有潮流品牌,但從頭到尾,大家對二人的焦點都不一樣。

在香港,大家對「明星」的看法是,先生,請照照鏡。
沒有明星料子(即靚仔),有什麼搭夠? 看不起廣東歌的人,常執著一條大罪—大部分歌手都不是自己作曲的,創作與演繹理念割裂,不聽也罷。這是偏激,卻提供一個有趣的角度。放諸麥浚龍身上,是若他請來最好的創作人,自己做好本分,能否得到普遍認同?要怎樣的歌手才配得起某程度的歌曲? 這是他作為歌手最具意義的實驗。就如他一擲千金地在HMV 買碟,能否也買來音樂素養一樣。答案呼之欲出,因為我們身為樂迷,品味何不也是從「買」得來的?流行文化,就是透過金錢交易支持的事情。

實驗1:Canto-pop X Cult
事實上,無論大家眼紅還是欣賞,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香港樂壇愈來愈需要他。作為實驗載體,他的存在更顯得其餘地方的窘迫、市場的狹隘。你敢說,陳奕迅會不羡慕他嗎?
今年1 月,麥浚龍的《無念》搶閘出世。這張EP 歌詞和態度依舊出眾,但更重要是音樂的的確確更上一層樓。壓尾曲〈無念〉找來人山人海的蔡德才,更讓人聽出近似黃耀明的味道。此也歸功於作曲人陳珊妮的神來之筆,把麥浚龍推向另一境界。那像不屬於華語樂壇的旋律和編曲,對香港而言更像太空音樂。

若那偏鋒的電音,加上禪味的唱腔,合成為宇宙新音樂的話,那太空就是所謂的天國或者化境了。先不談歌詞,只去說音樂的話,追溯到初期的麥浚龍,雖說標榜學過唱歌跳舞,但作品不是舞曲還要是k 情歌,平平穩穩只是偶有佳作。試了三隻碟,2005 年的Otherside開始有意識要走有特色的路,〈雌雄同體〉叫好叫座,說回頭那種沉厚的聲音,甚有陳珊妮的影子。
開始不用流行樂, 注入的是trip pop、爵士、ballad,又或是無以名狀的類型,旋律穩陣,編曲大膽,是麥浚龍歌曲的感覺。另外,就是和聲或合唱的應用,低沉卻重疊的人聲教人毛骨悚然,這當然亦來自其闊綽的邀請-不限製作人士,還有幕前獻唱的軟硬(林民龍)、林海峰(成魔之路)、何韻詩(第三身)、倫永亮(寫得太多) 等等(還有今次Jerald 也來和唱的〈彳亍〉),尤其是男聲二三重唱,豐富了整體音樂感。

近年麥浚龍更多時候放在拍戲,《復仇者之死》盡顯其cult 感,與他潮流及音樂的形象一脈相承。其中mv 及封套設計一向也有邪典味,這條路他是要更貫徹地走下去。
實驗2:主題歌手
現在一聽Juno,都離不開他的暗黑感。之前說他近乎黃耀明的感覺,除了是音樂突破的代形容詞,也是來自其對黑暗面及曖昧性的繼承。當黃耀明逐漸撇脫末世感覺,轉為多元關懷,麥浚龍則把自己定位為貫徹陰暗主題的歌手。無論是成魔還是成仙,他反覆誦唱的是對陰暗及化境的追逐,摸索著人生價值的緩衝地帶。

曖昧性由〈雌雄同體〉開始, 三年後處心積慮推出《Chapel Of Dawn》 專輯,把陰陽二元雙角色放大來玩。之後無論是型格情歌較重的《Words of Silence》,還是比喻意象密集的《Why》,出世俗世對立的《天生地夢》,至前世今世連貫性極強的《無念》,不知是麥浚龍自己,還是大家要集體把主題套在他身上,看來是輪迴多少張專輯也不會再改變的事情。

實驗3:詞人的實驗室
把麥浚龍塑造成如此鮮明的,除了是暗流般的編曲、聲線外,最明顯的功勞當然是詞人。而看麥浚龍把正邪玩味的Chapel of Dawn全碟交予黃偉文,以《天生地夢》的內頁大大兩個名字向林夕和周耀輝致敬,足知麥浚龍也明白自己的血路是何人殺出來。

坊間常說這三大香港詞人對麥浚龍太好,或曰為他寫太有墨水,但換過角度看,麥浚龍何不是三人的實驗遊樂園? 《Chapel of Dawn》 肯定寫得黃偉文自己也拍手叫絕,頑皮手法寫正邪,任他遊走於九首;另外,林夕走火入魔地寫放低執著,亦是何人也受不到的曖昧。

這方面,周耀輝更是明顯。他把對漢字的玩味盡地一鋪,每次必試在麥氏專輯,《Words of Silence》 的〈也〉、Why 的〈歪〉、《無念》的〈也〉,將中文字詞配對(把也放在不同詞語的前後)、戲耍食音(why、歪、乖……)、拆卸重建(彳亍,音「斥速」,卻解慢行),毫無保留在麥浚龍身上反覆試驗。

也就是大家有了御用實驗場地,令他們愈玩愈火。有時候當然過火。不說歌詞難明難背,就說重複,不同人都會有重複的傾向,重複其他麥浚龍作品,以至重複自己為他填的作品都有,以問題句式或詞彙(超生、靈魂、病態、熄燈……)重覆,以金剛圈把他和抽離「無」身份的角色與麥死綁。

詞人亦自知是把價值觀喃喃誦予聽者,超脫抽離卻洗濯人腦。然而,這一切卻合乎實驗精神,測試著樂迷的底線。不過對這一團隊來說,最大的挑戰不在於樂迷的接受能力,而是反複的主題能否繼續鑽下去?畢竟麥浚龍也是人,唱過滿天神佛,做過魔鬼怪物,去過樂土,浸過塵世,還是有極限,出世入世後,奇人還可走到何處,是樂迷下一步最關心及期待的。

22.2.11

轉: 搜狐音乐独家对话香港资深乐评人:有乱亦有变

http://music.yule.sohu.com/20110216/n279371626.shtml
搜狐音乐讯 农历新年过去之后,又迎来了新的一轮歌手发片潮。历经去年四台颁奖的混乱之举,港乐越发食之无味,本土歌手纷纷北上发展,香港乐坛是否将走上一条不归路?搜狐音乐独家对话香港资深乐评人,就港乐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林纶诗  文化研究人,专栏作家,于香港多家报章撰写乐评,近期代表作有《聚散有时-2010香港乐坛重整及重现》
  搜狐音乐:从09年的版权争论到10年的四台颁奖礼缩水、金牌大风易主,香港乐坛进入一个无比混乱的局面。您认为导致这钟混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林纶诗:09年的版权争议其实是很好的抗命,艺人中带头的谢安琪一向是保育/社会关注先驱。她们一方的由杯葛无线到bma开卡拉ok,看得乐迷挺爽。10年乐坛的凌乱或闷气或缩水,是预期内的事,也是复活前必经的。香港乐坛旺了那么多年,十年前开始越来越干涸,业界的人被迫得紧,有些人会造反,有些人会累而退下,也属自然循环。
  搜狐音乐:今年的这些变动,您认为将会给香港乐坛带来哪些影响?如何才能结束混乱的局面?
林纶诗:其实我挺乐观,搞乱档口才能立新世界。年初Red MR(bma旗下卡拉ok) 又公布会旧歌新唱,走法律罅,越窘迫的空间才越挤得出创意。横竖之前也说不上是景气,变动中还反而可以看出不同音乐人的骨风 - 那是音乐人很重要的素质! 且混乱不停,歌手就要多靠自己,自然会衍生出更多机会及佳绩。
林纶诗:只要能平衡到两方势力,即使没有妥协,各有各做,混乱也会有天停止。没有一个郑东汉,还有罗杰承。香港乐坛不会死的,始终会有人为其冒险,因为依旧在听或倚赖广东歌的乐迷还大有人在,广东歌的特色还是很难被取代。
  搜狐音乐:如果现在算做香港音乐的“冰冻时期”,那么您在这个时期看到港乐“最好的事情”有什么?
林纶诗:改革带动新意,不论是歌曲主题 (歌词),或是歌手单位组成,都有更多新意。在冰冻时期,自然有更多出位的演绎,这令音乐创作和表演者都踏前多一步。陈奕迅在2010里就很鬼马,恶搞的歌曲不少;Rubberband、Kolor、C All Star组合的歌词也是清泉,有望能及得上八十年代乐队风潮的另类词风;希望其它人受濡染也会求变改进。

轉: 香港乐坛这十年

http://music.yule.sohu.com/20110216/n279368835_1.shtml

文/邮差

01-05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香港乐坛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直都被诟病为青黄不接,市道萎靡,每年都在嚷着要救市。尤其是到了SARS肆虐,巨星陨落,甚至多位创作人离开的03-04年,更一度坠至谷底。
2005年何韵诗《梁祝下世传奇》,成为本世纪香港主流乐坛在性政治题材上的最大突破
幸亏,以陈奕迅复出的《U87》为标记,一个短暂复兴的阶段到来了。转会环球的EASON重获新生,以成熟男人形象出现的这张大碟同时赢尽口碑和销量,更入选《时代》周刊亚洲五大。而他的成功也使业内深受鼓舞——原来一张做非情歌和成人情歌题材,不做K歌做内涵的专辑也是可以有市场的!更令人鼓舞的是这年的新人辈出:从主流大众的新宠侧田、卫兰、邓丽欣到个性分明的唱作人王菀之、方大同、冯颕琪、应昌佑……香港乐坛一时间不仅一扫偶像当道的颓气,甚至连音乐类型及题材也开始多元起来了,这年的新人里出现了玩电子的Pixel Toy、玩摇滚的Soler,还有矢志“歌以咏时”的谢安琪
香港乐评人冯礼慈认为,港乐从2005年开始就出现反弹,这“反弹”并非指市场,而是音乐的质素。但市场本身也从这年开始转往多元化的取向,这一年在粤语唱片里除了《U87》,还出现了方大同的《Soul Boy》,香港音乐史上第一张完整纯种骚灵碟;卢巧音的《天演论》,一张题材宏大思想深度超前的经典;李克勤的《演奏厅》,首张把HIFI和LIVE结合到主流原创流行曲里的大碟;甚至还有像林忆莲、林海峰、达明一派这些老而弥坚的宿将新砖……此外还不能不提何韵诗,一年内出了《艳光四射》和《梁祝下世传奇》两张给力大碟,尤其是后者,和同名音乐剧一起,成为这世纪以来香港主流乐坛在性政治题材上的最大突破。

06-08年:持续上升,改朝换代
  2005年成为了粤语乐坛在本世纪的一大拐点。也是从那时开始,各大唱片公司,包括最商业化的英皇与EMI-金牌,也都注重起唱片质素与歌手实力等因素。唱片概念化、题材成熟化及歌手现场化,也都成为了此后几年的趋势。及至2006年,主流歌手如刘德华、古巨基、李克勤、许志安、杨千嬅、梁咏琪都在出人生碟唱社会歌,此前提及的05出道那一代新人如今更是心口挂个勇字越唱越强,继一年内光速杀入红馆的侧田及卫兰率先晋身年终颁奖礼男女歌手三甲后,05一代中更出现了方大同和谢安琪两位新天王、天后。前者在06-08年这段时间里先后创作了《爱爱爱》《未来》《橙月》三张足以傲视金曲奖的高质量大碟,最终加冕最年轻的叱咤男歌手金奖得主;而后者先是在06年凭植根社会民生题材的的《KSUS2》赢下“全城唱好谢安琪”赞誉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的最佳女歌手头衔,产子复出后再以一首《喜帖街》唱遍整个2008年,成为有史以来最快拿下“四台联颁传媒大奖”最高荣誉的歌手之一。而与他们一起差不多时期出道,当年同被誉为“唱作六小强”的王菀之、张敬轩、农夫等也先后成为四大颁奖礼上的得奖常客——可以说,这一时期,05后新生代由“小众”逐渐走向主流,08年横扫四台颁奖礼,完成香港乐坛的改朝换代已成趋势;并且该时期的粤语作品分众化愈加明确,既注重歌以载道及成人情歌、非K歌的传播,而“非情歌”“哲理歌”也开始渐受大众追捧。

谢安琪凭借《喜帖街》拿下“四台联颁传媒大奖”最高荣誉
  对于前一方面,一个可资参考的实证是,在05年-09年这段时间里,港乐最HIT的年度歌曲,从05年EASON的《浮夸》、06年基仔的《爱得太迟》、06-07EASON的《富士山下》,到07年轩仔的《酷爱》、08年KAY的《喜帖街》、09年MR.的《如果我是陈奕迅》……基本完成换代。而对于后一方面,唱SOUL/R&B的方大同、张敬轩、GEM,唱HIP-HOP的陈冠希、农夫,从文艺范一直玩到爵士范的王菀之,从爵士玩到非洲音乐的RUBBER BAND,玩POP ROCK的MR.甚至还有尝试暗黑TRIP-POP的麦浚龙,在曲风上已经抛离了本世纪前五年的那些传统K歌一大截身位;而谢安琪的《喜帖街》则把林夕黄伟文周博贤等诸位粤语词人一直致力于的“非情歌”运动推至高潮。用香港乐评人李重言的话来说,就是“他們的方向,正是香港歌壇“從狹隘拐回多元”、製作“精致化”的代表。”

09-10年:逐渐回落、混乱升级
  “高峰的快感,霎那失陷”正当新一代歌手逐渐上位同时,剧变开始在09年降临。先是四大国际唱片脱离IFPI另组的HKRIA,因为和全港最大电视台TVB的版税谈判陷入僵局,演变成“四大”歌手无缘出镜TVB甚至连环球旗下陈奕迅、李克勤、张学友、谭咏麟等一干天王也“被杯葛”TVB主办的十大劲歌金曲颁奖。接下来更因此出现TVB、港台、商台、新城等四大电子传媒机构在“四大”歌手缺席情况下的“四台联颁传媒大奖”统计及举办上萌生分歧,各自为政,终在2010年令到有14年历史的四台联颁传媒大奖暂行中止。而此前一直于潜规则下暗涌的各唱片公司之间矛盾也在这一时期爆发,英皇、东亚为首的本地公司与以环球为首的国际四大唱片从暗斗变为明争,因奖失义,而他们中更隐伏着与某一传媒机构之间的矛盾,同样是因为奖项上的分配问题。
对于这一“乱象”,其实香港乐评人林纶诗与CHIKIN的分析不无道理:“反正唱片市道越来越缩水,业界也是被逼急了。本身既已干塘,为何还不抗争”事关像TVB这样的传媒机构,这个世纪以来口味保守且对本地原创音乐推动越来越少,甚至还出现过”舞影行动“那样的裙带关系负面。如今已是YOUTOBE\FACEBOOK乃至微博当道的互联网时代了,忍了许久的业界也自觉无须再事事看其脸色做人.
并且,"驶离K歌传统,歌曲风格愈来愈新派、西化和广泛"的新一代,口味也根本与仍然盯着师奶市场的TVB们不对胃口,买碟的人喜欢听的是有质素有内涵的歌,而电视台和电台整天播的却只是低龄化K歌,不幸的是他们又不会去买碟.市道继续萎缩,蛋糕越做越小之下,唱片公司还来跟传媒搞内讧,在外人看来自然港乐形象再度一落千丈,尚能在内地和台湾得而立足的歌手仅得陈奕迅、方大同和脱离香港市场多年的莫文蔚等寥寥几人,而他们中有大部分却上不了全港最大的电视台!
如华语音乐传媒大奖评委慕容小虫所言,这两年下来“陈奕迅、容祖儿、古巨基、杨千嬅等老面孔一再成为颁奖礼上的大赢家、焦点所在,就不能不令人感到陈旧乏味。新人上位难度重重,论资排辈的实际操作仍然严重得令人窒息。歌好倒成为一个其次,够辈分才是首要硬道理,当然唱片公司与颁奖的传媒机构有关系无交恶同样不可或缺在版税风波及杯葛行动的冲击下,连带这两年香港乐队潮的回勇等等香港乐坛亮点都通通被选择性地忽视。”
“这秒针转个弯 繁华极短暂,一切善或恶 聚或散,也定了早晚”,如去年走红的《有时》歌词所言,“历史的恩怨时代迫使”虽然盛有时,衰有时,祸福未必无所倚,林纶诗说“越窘迫的空間才越擠得出創意”,当下四台颁奖礼已经不很能反映民意反映市场甚至反映业界和媒体的声音时,音乐人像容祖儿何韵诗他们自己对网上乐评的重视,倒很能看出真正的公道到底在谁人心。而就跟这两年先后红火起来的MR.、RUBBER BAND等乐队一样,2010年在网上红起来的C ALL STARS,这些八零后、八五后音乐人身上隐伏的音乐与情怀,其实才是被传媒选择性忽视但却是体现当下及未来香港乐坛希望的真实亮点。有了这些亮点在,香港乐坛才不会只靠一个陈奕迅,或只靠一个电视台来支撑将来。

Source: 搜狐策劃: 香港流行乐坛的慢性自杀路

16.2.11

《迷失某地》何謂真正迷失?


網上雜誌Nerve如此評價蘇菲亞哥普拉的電影: All of Sofia Coppola' s films are essentially the same thing: depressed,well-off white people wandering around looking, well, depressed.(所有蘇菲亞哥普拉的電影都是一樣:富裕的白人沮喪地蕩來蕩去。)在這個評價出現以前,《迷失某地》還未上畫,觀影以後,導演又真的墮進同一問題。

《迷失某地》跟《迷失東京》一樣,都關於一個「富裕的白人沮喪地蕩來蕩去」。我不厭其煩地再說一次,只因若你計劃到戲院看這部電影,也必須有面對重複又重複的心理準備。徬徨不缺錢的白人、一個相對年輕的少女、富裕社會的虛空、易地而處細閱人生等,都是重複著《迷失東京》的無奈失措。但在另一程度上,《某地》與《東京》並不相似─它更納悶,因為大家早已心知公式,所以一切都在預計之內。

膚淺行貨的比喻語言
首先,編導都是用最浮面的手段帶出要談的問題。開首的跑車行圈,女兒在小泳池來回游泳,困局的象徵呼之欲出,及後爸爸認不清鋼管孖女郎,又或是女兒對父母輪流缺席產生恐懼等,同樣一脈相承。男主角到異地出差,聽不明白當地語言,這種陌生化和《迷失東京》完全一樣,統統淪為男主角對人生態度最膚淺的比喻。電影不斷以太過明顯的行貨的比喻去反映心境,觀眾不是竊笑,就是全都睡著了。

事業起飛、好朋友、周全的經理、可愛的女兒、換不完的女人,沒一樣是人生強迫主角擁有的,為何過度的物質富庶,反而一定是心靈空虛?就算女兒存在與否,或者二人相處的前後,他依然是死狗一條。他的多愁善感全都來自自身問題。主角感到失敗,卻從沒想過如何改變自己─就算和女兒相處短短的幾夜裏,他也禁不住要和別人一夜纏綿,第二朝女兒醒來,還要尷尬地跟那陌生女人共晉早餐─這樣的男人,哪會得到觀眾的同情?

用同一個外在環境,可以拍一套明星風光兼親子溫情片,只須換了那位頹廢的主角就可以了。那麼,單單是他個人如何面對人生的問題,又不涉普遍人性探討,我們又何必要看庸人自擾?

何必要看庸人自擾
蘇菲亞在訪問中曾說過,這套電影多多少少來自其童年經歷─跟著爸爸法蘭西斯哥普拉不斷轉換城市、明星酒店等,過著電影人飄泊的日子。我不知道這樣的童年經歷會勾起多少電影人的共鳴。(也可能是電影得到威尼斯電影節評審歡心的原因?)但唯一肯定的是,她印證童年時爸爸拍《現代啟示錄》的那句話: 「While you Americans...are fighting forthe biggest nothing in history.(同時你們美國人……則為最大的虛無去打仗。)」現在,蘇菲亞證實,美國人不打仗的話,就是為那虛無而惶恐不安(fearing for the biggestnothing in history)。

如果《在哪裏》是齣愛情片

去年《優雅的刺蝟》是驚心動魄的好聽,這張EP《在哪裏》則是毛骨悚然的心動。魏如萱說《優》是濃妝,《在哪裏》則是素顏。

清純的音樂和慢板的唱法的確令《在哪裏》回歸她在「自然捲」的感覺。台灣獨立音樂強且眾,有過耳不忘的,也有過耳即忘的,位位出色,卻難成獨門一家。

這方面魏如萱很成功,無論是自然捲時代,還是獨立發展,甚至輔助性質出現在其他人的專輯(如協助好好先生推出《年輕的心》,一時玩伴唱,一時扮音效,十分抵死),實力和親和力同樣無可替代。

她的聲線及多元演繹能力會令人想起香港的有耳非文,可惜香港和台灣的音樂環境迥異,前者就更受歡迎了。

與有耳非文這類表演性強的表演家般,魏如萱曾是DJ,也做過演員。《在哪裏》就有很強的戲劇感,音樂一奏起,正是揭幕時。第一曲〈香格里拉〉,是關於夢想將近滅絕時,幸而有愛人相伴的情歌。失去了夢,但迷失的人找到情人相依,就是另一個夢的開始。

短短的EP 卻很快由戀愛去到分手。第二曲〈我家樓下〉作為〈門〉的前奏,是女生和男生分手後的一手感受,「雨下過就從此不能是朋友」,黃玠的編曲加入雨聲,恍如舞台劇,亦呼喚著〈香格里拉〉的詞: 「雨會下雨會停這是不變的道理」。

第三曲〈門〉,緊接著〈我家樓下〉,卻是更深的感情,魏如萱扯高嗓子唱「怕你忘了我你要忘了我」,聞者心酸。之後的〈If 〉是英文歌,像一首電影原聲曲,「if life is adrama you cry on my shoulder」……她不是很標準的英文,獨特且吸引。安慰著自己也安慰著每一個聽者。她在宣傳稿上說得好: 「你們會哭,唱出這些歌的我,怎會沒有更多的痛苦?如果我們因這些共鳴,感覺被彼此祝福,那要記得,學會為更多傷口愛撫」,就這樣, 她在這張EP 完結前,成為我們倚賴的女神。

最後一曲〈哪〉,落幕,是沒有歌詞的〈香格里拉〉。歌詞去了哪?情人去了哪?空洞的情感只有音樂去慰藉, 亦為這張EP 打上富缺陷美的句號。

9.2.11

音樂容得下多少遺憾 《惡人》


《惡人》,除了關於善惡,更讓人深刻是遺憾。而最深刻的是,它的原聲能令你攝在電影那既真實又不真實的故事—主角祐一第一次殺人和第一次愛人,就因為前者而失去後者。

《惡人》原聲有兩首主調,其中之一是主配樂。〈焦燥〉、〈夢幻〉、〈惡見〉,若未看電影,會覺得這些歌也是分別不大。電影一開首便用上此曲,車子駛在將發生命案的公路,然後曲調再在他殺人時,殺人後出現。我才頓覺這幾首音樂,似同卻異,同一份後悔,在真正愛人後,化為不同漸大的遺憾。那一系列的深沉音樂裏,久石讓的絃樂一簡一複、一主一次地在同一首歌裏推進,宏大但無力。和電影情節對應起來,充分表達著祐一的改變——他在後段裏說,直至遇上光代(深津繪里飾)前,他不覺得自己做錯,他是被迫才殺人。到真正愛人,希望和真正愛的人一起,才明白殺人是最恐怖的不歸路—他的遺憾有很多種,遇上任性貪錢的她是一個遺憾,殺掉了她是另一個遺憾,可能牽連到家人是更深的遺憾,而遲了遇上的她,就是最大的遺憾。久石讓只做了不多的變化,卻在原聲展現到那份舉足輕重的改變。

另一主調是Your Story 的不同版本,有純音樂(如〈彷徨〉)、有福原美穗的哼唱版(Vocalise)及歌詞版。電影以最不平均的方法去劃分前後,就這首歌最鮮明被表達的時候,把電影調子一百八十度轉變。那不是殺人的前後,而是與光代分開的那刻起。為了讓她明白他是惡人,祐一嘗試用同一笨拙的箍頸方式去殺她(之前殺人也正是如此,他不惜經歷多一次殺人過程的痛苦,去讓愛他的人不再愛他),被警察拘捕時,卻是歇力要拖她的手。之後,主調淡出,換來是Your Story。

光代和他分別後,到少女遇害的地方看到其爸爸在祭祀,然後反覆告訴自己,他真是一個壞人——口不對心,螢幕出現的卻是他倆看日落的風景,Your Story 響起,我哭得眼耳口鼻也掉了下來。即使回家再細聽原聲,我都因為這首歌而愣在那片末最後一幕——祐一在日落下含著淚微笑。

遺憾未遺,惡人不惡。

翻唱之神 —— 重唱是奪權、整合還是反芻?



打開收音機,翻唱歌鋪天蓋地。新人舊人拿著更舊的歌重新演繹,不只是星光大道偶像的專利。翻唱風在這幾年吹個不停,由「勁歌」翻唱為主軸,到專輯翻唱為主題, 好聽就是致敬,不好聽就是食老本,分別就在於你重唱得神不神。

由專輯談起,新加坡女星陳潔儀剛推出《重譯》一碟,是今年的首張翻唱專輯。不同於同輩的藝人,這張專輯既不是標榜技術remaster,也不是有什麼主題噱頭。她自選了粵語、國語及英語經典去重唱。陳潔儀算是舊人了,比起很多同是新加坡女星,是晚來的重唱。
 
雙重致敬vs暗中挑戰譬如孫燕姿,當初出道兩年已推出自選翻唱專輯START,近一點,就有Olivia Ong,以重唱英文老歌為主打,去年更開始唱國語歌,在音樂會紀錄《夏夜晚風liv e》及香港的現場表演中唱起王菲及那英等的國語歌,令一向偏重oldies 的風格中更顯親和感。今次前輩陳潔儀就一於連粵語歌也包抄,選了〈浪子心聲〉、〈明星〉這類八十年代初期的粵語經典,另外還有〈追〉(張國榮版,1995)。有趣的是,後兩首本身也是翻唱熱門,而且翻唱者葉德嫻及張國榮比原唱更成功,對陳潔儀來說,這樣的選擇顯然既是雙重致敬,也是暗中挑戰。

可惜陳潔儀在唱廣東歌時,太過用力去不用力,只靠自己的聲線卻沒有樹立新曲風,令幾首歌淪為酒廊式翻唱。英文歌One of Us (Joan Osborne) 及Bridge OverTroubled Water(Simon & Garfunkel)等自然兼省力的唱法也令她遇上前幾首粵語歌的問題。新加坡歌手一向是中英夾雜的代表,其雜亂無章的自選法也是最具體的反芻,但既然不是做到首首出色,四處借歌的做法就變得隨意。幸好其他國語歌如〈兄妹〉及〈你把我灌醉〉等,頗有自己風格,用深厚的聲線去唱,甚至比原唱更有男人味,為專輯挽回分數。


做一張重唱專輯,主題是重要的,否則與聽你唱K無異。雖然發燒天碟不該包含在此列,因為hi fi本身以翻唱作基點,但講到主題,也要提提復出的呂方。配合快將舉行演唱會的他,在翻唱概念上就有較統一的做法— 全選女歌手作品的Tou chingMoments 剛剛推出,清一式女歌男唱。這一安排頗有噱頭,至少DJ 也能介紹多句,感覺上也較認真。



要討好的還是新一代一張又一張、一首又一首的翻唱作品,各歌手們究竟是要坐上懷舊的搖籃,還是要證明自己唱功非凡?方大同在製作Timeless(2009)時,解釋其重唱理念來自重溫: 「……讓自己永遠記得回歸起點,看見自己在每一個當下被音樂牽引的感動。」翻唱選集往往反映歌手的品味,但也是愈有音樂素養的,才能有如此效果。

不過當翻唱作品愈來愈多,自然就令人懷疑是銷量低迷期的省錢但搶鏡手段。老歌陰魂不散,做得好的不至於奪權,也可以做到跨世代——讓新舊樂迷同能欣賞傑作。

記得同在2009 年,莫文蔚出了《回蔚》一碟,網上看到一歌迷發表了有趣的評論。他起初覺得莫文蔚在擦他爸爸的鞋——唱一堆舊歌是什麼意思,又想刮一筆上一代的錢嗎? 聽畢專輯,卻覺得不得了,原來是完全的新瓶新酒,爸爸不會喜歡,莫文蔚要討好的還是自己。結語是毛澤東的一句話: 「世界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但終究也是你們的。」短短的網評,足以看到歌迷對翻唱者的心態——不理你是曬冷你的品味,還是根據市場的導向,總之你把歌曲處理得我心服口服,不是一味只叨原曲的光,我們就看得起你的重唱。《回蔚》一碟除了有豐富的編曲處理,莫文蔚的怪聲亦可記一功,她不是典型靚聲,卻能以獨特的聲線聽得你心痕痕,把原曲輕易轉到自己的旗下。

若說至今還是殿堂級經典、完全技術性壓倒原唱旳,就必數黃耀明的《人山人海》,除了來自明哥與原唱人相反的方法演繹,還有就是製作班底人山人海的功勞,至今仍被舉其為神。林一峰為舞台劇製作過翻唱陳百強的專輯,曰《一期一會》,找來盧凱彤及趙學而等,把陳百強的經典注入較複雜的處理,亦令人心動難忘。



手法決定一切對新人來說,更是殺入廣大市場的快票。上年,新人堆中有一李悅君,翻唱了梅姐的〈夢伴〉,俘虜了不少樂迷的耳朵,亦比她自己的作品更成功讓人留下印象。何為突圍而出?她們用的就是完全不同的處理手法,把瀟灑激昂化為悲傷無力,唱腔恰到好處, 但最重要是阿正(@Rubberband)的編曲。去年新組合C Allstar 也是以重唱起家。以a cappella 或清唱跑遍校園show,觸目的就是這種主流樂壇不多見的無伴奏合唱(只是偶爾有不同歌手在慈善騷作個別表演),彰顯歌喉之餘,也讓人留下印象。去年愈唱愈紅,大家對其實力不容置疑,也就什麼歌曲都支持。今年年頭回歸重唱,選了〈時間之光〉(鄭秀文),深情動人,男聲女唱了本身是side track 的這首,讓樂迷都很受落。

我想說的就是,在重唱的範圍裏,改編手段就是一切。2009 年林敏聰舉行了《好歌.好友演唱會》,各單位翻唱了很多他早年之作,記得當時Mister翻玩了〈打開信箱〉,令人耳前一亮,比他們平時的穩陣曲風突破,這就是再編造詣的彰顯。


可是當重唱變成演唱會外的事,變為電子或新世紀音樂,甚至tune 成超級易入耳版的bossa nova,就如電影經典的翻拍潮一樣(看賀歲片就知道),永遠不怕舊,最重要是橋要新。《二十世紀少年》漫畫裏,主角健次是玩音樂的,他有一句話: 「還以為又作到一首新歌,原來只是封塵在記憶裏的旋律。哈,最好的曲大概都被前人創作了!」既然大家都接受創作範疇是飽和了,歌者或樂迷都不介意消費同一堆材料,哪管只是用作勾起回憶,只要是真正的經典酒釀,搞好瓶子就是(新)創作了。


Related:
許巍的Remix和Remake http://tributeto.blogspot.com/2011/01/remixremake.html 
成功男人背後的音樂 http://tributeto.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21.html

1.2.11

港台兄妹檔




港台兄妹檔外國有不少兄妹duo/band,The Carpenters、The WhiteStripes等是較出名的組合。去年,港台兩地也出現了矚目的兄妹檔。除了年頭推出「Showtime」及年末推出「ChristmasSong」的Benji & Lesley,港台在去年還有林一峰和林二汶 (香港) 推出【林一歌林二唱】 (九月),鄭焙隆和鄭焙檍 (台灣)以「來吧! 焙焙!」的名義推出【無所畏懼與寬容】(一月)。



兩個組合都是以哥哥作為創作主導,林二汶全為主音,鄭培檍就多做和音或偶爾擔正歌曲主音。而他們最可愛之處,也同是有一首兄妹情主題的歌曲。林家的《三》跟鄭家的《來吧!焙焙!》都是由小談起,相比之下,《三》假手於周耀煇是有點可惜,尤其當林一峰一向是小品詞人。而《來吧!焙焙!》則由哥哥親自寫詞,視為向妹妹的家書,反斗中暖意更濃。後者的歌詞很細膩,由小時候二人的相處(明明是你很煩/我卻要跟你道歉/害我一輩子都很怕女生哭),引伸至自己的性格因由,到二人因為青春期的感情轉淡(叛逆的日子好像也是親情的考驗),延至分隔台北南二地才重新肯定親人身份(就像我在台北的時候好希望你也來這/大聲的對你說來吧焙焙),都聽得人心動。



至於《三》,問過一些兄妹朋友,妹妹覺得「二汶:他喜歡跌電話也試過跌護照/卻擔心本小姐不會生存」說穿一切,哥哥則認為「二汶:爸媽慣例縱他縱到變做皇帝/一峰:流落在外面我自有底線」是真理。這幾句固然是中心思想,但也可惜只限於此,其餘歌詞較為平凡,像周耀輝硬要找些東西塞進去,不夠《來吧!焙焙!》的材料多樣。

兩首歌當然可以說選材不同,硬要分高低是不宜,但若從這首歌擴闊到整張專輯的概念,「來吧!焙焙!」是更到位的。歌曲無論在說什麼場景,要帶出的主題只有一個,就是妹妹對哥哥的影響和重要,也是趨生這個組合的原因- 鄭焙隆一向自己有表演,但也是等了妹妹才成團,算正式有名有目。歌詞「好險現在我們一起唱歌...我越來越依賴你」,哥哥完全沒有「大哥款」,亦令人明白為何聽他其餘歌曲,無論親情還是愛情,都覺得有著妹妹的影子。《三》裡若能提一些一峰對妹妹唱他的作品的期望或感想,樂迷也會更了解「WhenShe Sings」的意思(When She Sings為【林一歌林一唱】的英文名),及兄妹情於音樂的威力。

20.1.11

許巍的Remix和Remake


許巍,一個本身就像人生remix 了不知多少次的內地音樂人。香港人和他有過最近的距離,該是他獲王菲邀請寫的〈你〉(《唱遊》1998)。那時候,他還未改變。後來,因為自己的搖滾音樂仕途,令他頹廢、抑鬱。之後他不再反叛,寫的都是富希望的、溫柔的,被舊樂迷罵得翻天覆地,後來慢慢調節過來,又在08 年推出《愛如少年》,之後卻停產了。2011 年,他出《一時》,是所有冷靜歌曲的remix版,也是他remix 人生的一個態度。

經歷過種種,許巍不再寫憤怒的歌曲,甚至像王菲一樣,竟變得親和,讀起佛經來,那未必是每個樂迷都能接受到的。今次他選來的其中一首〈藍蓮花〉就很有禪意。他不再相信音樂要人頹廢或激進,現在他成了治療系,不僅對樂迷也對他自己。

平心而論,《一時》此碟的七首舊歌在新編曲下是動聽了,不知是否新鮮,還是歌曲的主題和lounge 音是絕配,為歌曲呈現了不一樣的面貌。

雖然電音明明是前衞聲音,但調慢了的歌曲令整個主題更符合他想做到的禪意。像人家提倡慢活一樣,就是另一種人生態度,一樣的詞,不一樣的編曲;滄桑感少了,對人生的希望更明顯。剛出道時的許巍很紅,不久卻患了抑鬱症,然後一人流放到旅途。回來後他轉了唱片公司,有些人批評他變了。

經歷過被人當成搖滾靈魂,也經歷過唱片公司倒閉,也經歷過天天無眠的日子,他由憤青變了一個平和的人。

這張專輯的所有歌曲都是來自後一個時期,沒有《永恆》的虛無,也沒有《浮躁》的不安,而是充滿純真、親情等主題,像溫柔的白光,和剛出道的他是多麼的不同。

主題上的remix

許巍挑的都有返老還童之感——〈小魚的理想〉、〈每一刻都是嶄新的〉、〈時光〉、〈旅行〉等都充滿冀盼。跳躍的編曲亦令其喃喃重複的主題更易入腦。當中〈少年〉的編曲用上弦樂及disco music(令人想起之前網上關於楊千嬅〈斗零踭〉前奏的討論,這種弦樂和電音配搭很會挑起神經),跳脫但華麗,帶聽眾一起回到他更早的時候,但是已是一種回望的態度去感恩。

〈星空〉則有點《鐵達尼號》主題曲的影子,令歌曲添夢幻氣息,但不是激蕩的愛情,而是細水長流,放諸其他親情和友情亦如是。

CD2 的長曲〈一時〉是純音樂,認得前奏是Erik Satie 的Gymnopé die No.1 ,黃耀明在唱〈禁色〉live 時曾多次引用。之後則是CD1 七首歌的片段串起,認不認得不重要,但作為之前全部歌曲的總結,這個十八分鐘的作品會令你明白為什麼許巍是個音樂詩人,那不只他在歌詞上的詩作成分(他的作品曾被編進現代詩集),而且在意念上和結構上,他是願意花心思的。

只要出師有名,無論名曰技術型(高級製作)或跨類型(genre),也能令rem ix 更實在。而選用什麼曲去remix,也是代表着自己的取捨。許巍的《一時》正是兩方面也恰到好處。

音樂和人生態度上的綜合

許巍把全部舊曲調慢15%,令其更合適地盛載新的編曲;放諸他的人生哲學,大概更慢更悠,也是切合他的態度。由搖滾去到大眾流行搖滾,再到這次的電音、disco music 及lounge,被很多人看成江郎才盡。許巍在一次訪問中提到:你們不知道抑鬱症多痛苦!以及他說過那曾經因為沒有演出收入而窮得飯也沒得吃的日子,就明白他不斷自我調節的必要。

《一時》的封面以至雙CD,九對一制式過於形式主義嗎?或許是的,慢15%可能是gimmick,lounge 音也可能是投機,但好的remix 本來就應是門面功夫,但我確信這樣的他是有心的,而我們也希望他能繼續走下去。藝術家不是自殺就是覺悟,我們寧願聽多點佛音,也不願它絕響。那也切合他「一時即一切」之意。

追加: 歌手齊出remix大碟

講開remix,離題一講——除了許巍,去年華語樂壇亦有幾張remix 大碟。香港方面有感性版的林子祥lamusique,台灣有舞曲版的羅志祥《舞者為王》及蔡依林(Jolin)的TAKE 2-MYSELF Dance With Me。林子祥沒有新歌專輯這麼久,remix 版挑了他的個人經典如〈分分鐘需要你〉及自選串燒〈追憶╱單車╱空凳〉等,標榜的是高級發燒製作,出來是古典音樂化的編曲,以至轉變了的唱法,甚至跨歌手作品的medley,令專輯好評如潮。至於羅志祥及Jolin 的跳舞remix,就更屬此類型,視乎個人喜好,不過將舞曲remix 不易出色也不易出事(聽過很多司機會自己買混音機,把喜歡的流行曲都mix 成飛車歌,十分過癮),要評價的話大概要進舞池。

鬆手一點去分,還可把張學友的《Private Corner 迷你音樂會》納入remix 之列。雖然不是在錄音室製作,但在一個音樂會全唱爵士編曲版本,也是remix 精神。微型爵士音樂會,大概最能表現張學友的信心,以廣東話唱jazz 是好嘗試,亦令他比起同代人永能穩守歌神神枱。他可以這樣做,亦是從他之前的成就得來。

Remix 不單是再創作,而是如何在從前作品的基點上,再添加及以意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