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11

轉: 搜狐音乐独家对话香港资深乐评人:有乱亦有变

http://music.yule.sohu.com/20110216/n279371626.shtml
搜狐音乐讯 农历新年过去之后,又迎来了新的一轮歌手发片潮。历经去年四台颁奖的混乱之举,港乐越发食之无味,本土歌手纷纷北上发展,香港乐坛是否将走上一条不归路?搜狐音乐独家对话香港资深乐评人,就港乐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林纶诗  文化研究人,专栏作家,于香港多家报章撰写乐评,近期代表作有《聚散有时-2010香港乐坛重整及重现》
  搜狐音乐:从09年的版权争论到10年的四台颁奖礼缩水、金牌大风易主,香港乐坛进入一个无比混乱的局面。您认为导致这钟混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林纶诗:09年的版权争议其实是很好的抗命,艺人中带头的谢安琪一向是保育/社会关注先驱。她们一方的由杯葛无线到bma开卡拉ok,看得乐迷挺爽。10年乐坛的凌乱或闷气或缩水,是预期内的事,也是复活前必经的。香港乐坛旺了那么多年,十年前开始越来越干涸,业界的人被迫得紧,有些人会造反,有些人会累而退下,也属自然循环。
  搜狐音乐:今年的这些变动,您认为将会给香港乐坛带来哪些影响?如何才能结束混乱的局面?
林纶诗:其实我挺乐观,搞乱档口才能立新世界。年初Red MR(bma旗下卡拉ok) 又公布会旧歌新唱,走法律罅,越窘迫的空间才越挤得出创意。横竖之前也说不上是景气,变动中还反而可以看出不同音乐人的骨风 - 那是音乐人很重要的素质! 且混乱不停,歌手就要多靠自己,自然会衍生出更多机会及佳绩。
林纶诗:只要能平衡到两方势力,即使没有妥协,各有各做,混乱也会有天停止。没有一个郑东汉,还有罗杰承。香港乐坛不会死的,始终会有人为其冒险,因为依旧在听或倚赖广东歌的乐迷还大有人在,广东歌的特色还是很难被取代。
  搜狐音乐:如果现在算做香港音乐的“冰冻时期”,那么您在这个时期看到港乐“最好的事情”有什么?
林纶诗:改革带动新意,不论是歌曲主题 (歌词),或是歌手单位组成,都有更多新意。在冰冻时期,自然有更多出位的演绎,这令音乐创作和表演者都踏前多一步。陈奕迅在2010里就很鬼马,恶搞的歌曲不少;Rubberband、Kolor、C All Star组合的歌词也是清泉,有望能及得上八十年代乐队风潮的另类词风;希望其它人受濡染也会求变改进。

轉: 香港乐坛这十年

http://music.yule.sohu.com/20110216/n279368835_1.shtml

文/邮差

01-05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香港乐坛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直都被诟病为青黄不接,市道萎靡,每年都在嚷着要救市。尤其是到了SARS肆虐,巨星陨落,甚至多位创作人离开的03-04年,更一度坠至谷底。
2005年何韵诗《梁祝下世传奇》,成为本世纪香港主流乐坛在性政治题材上的最大突破
幸亏,以陈奕迅复出的《U87》为标记,一个短暂复兴的阶段到来了。转会环球的EASON重获新生,以成熟男人形象出现的这张大碟同时赢尽口碑和销量,更入选《时代》周刊亚洲五大。而他的成功也使业内深受鼓舞——原来一张做非情歌和成人情歌题材,不做K歌做内涵的专辑也是可以有市场的!更令人鼓舞的是这年的新人辈出:从主流大众的新宠侧田、卫兰、邓丽欣到个性分明的唱作人王菀之、方大同、冯颕琪、应昌佑……香港乐坛一时间不仅一扫偶像当道的颓气,甚至连音乐类型及题材也开始多元起来了,这年的新人里出现了玩电子的Pixel Toy、玩摇滚的Soler,还有矢志“歌以咏时”的谢安琪
香港乐评人冯礼慈认为,港乐从2005年开始就出现反弹,这“反弹”并非指市场,而是音乐的质素。但市场本身也从这年开始转往多元化的取向,这一年在粤语唱片里除了《U87》,还出现了方大同的《Soul Boy》,香港音乐史上第一张完整纯种骚灵碟;卢巧音的《天演论》,一张题材宏大思想深度超前的经典;李克勤的《演奏厅》,首张把HIFI和LIVE结合到主流原创流行曲里的大碟;甚至还有像林忆莲、林海峰、达明一派这些老而弥坚的宿将新砖……此外还不能不提何韵诗,一年内出了《艳光四射》和《梁祝下世传奇》两张给力大碟,尤其是后者,和同名音乐剧一起,成为这世纪以来香港主流乐坛在性政治题材上的最大突破。

06-08年:持续上升,改朝换代
  2005年成为了粤语乐坛在本世纪的一大拐点。也是从那时开始,各大唱片公司,包括最商业化的英皇与EMI-金牌,也都注重起唱片质素与歌手实力等因素。唱片概念化、题材成熟化及歌手现场化,也都成为了此后几年的趋势。及至2006年,主流歌手如刘德华、古巨基、李克勤、许志安、杨千嬅、梁咏琪都在出人生碟唱社会歌,此前提及的05出道那一代新人如今更是心口挂个勇字越唱越强,继一年内光速杀入红馆的侧田及卫兰率先晋身年终颁奖礼男女歌手三甲后,05一代中更出现了方大同和谢安琪两位新天王、天后。前者在06-08年这段时间里先后创作了《爱爱爱》《未来》《橙月》三张足以傲视金曲奖的高质量大碟,最终加冕最年轻的叱咤男歌手金奖得主;而后者先是在06年凭植根社会民生题材的的《KSUS2》赢下“全城唱好谢安琪”赞誉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的最佳女歌手头衔,产子复出后再以一首《喜帖街》唱遍整个2008年,成为有史以来最快拿下“四台联颁传媒大奖”最高荣誉的歌手之一。而与他们一起差不多时期出道,当年同被誉为“唱作六小强”的王菀之、张敬轩、农夫等也先后成为四大颁奖礼上的得奖常客——可以说,这一时期,05后新生代由“小众”逐渐走向主流,08年横扫四台颁奖礼,完成香港乐坛的改朝换代已成趋势;并且该时期的粤语作品分众化愈加明确,既注重歌以载道及成人情歌、非K歌的传播,而“非情歌”“哲理歌”也开始渐受大众追捧。

谢安琪凭借《喜帖街》拿下“四台联颁传媒大奖”最高荣誉
  对于前一方面,一个可资参考的实证是,在05年-09年这段时间里,港乐最HIT的年度歌曲,从05年EASON的《浮夸》、06年基仔的《爱得太迟》、06-07EASON的《富士山下》,到07年轩仔的《酷爱》、08年KAY的《喜帖街》、09年MR.的《如果我是陈奕迅》……基本完成换代。而对于后一方面,唱SOUL/R&B的方大同、张敬轩、GEM,唱HIP-HOP的陈冠希、农夫,从文艺范一直玩到爵士范的王菀之,从爵士玩到非洲音乐的RUBBER BAND,玩POP ROCK的MR.甚至还有尝试暗黑TRIP-POP的麦浚龙,在曲风上已经抛离了本世纪前五年的那些传统K歌一大截身位;而谢安琪的《喜帖街》则把林夕黄伟文周博贤等诸位粤语词人一直致力于的“非情歌”运动推至高潮。用香港乐评人李重言的话来说,就是“他們的方向,正是香港歌壇“從狹隘拐回多元”、製作“精致化”的代表。”

09-10年:逐渐回落、混乱升级
  “高峰的快感,霎那失陷”正当新一代歌手逐渐上位同时,剧变开始在09年降临。先是四大国际唱片脱离IFPI另组的HKRIA,因为和全港最大电视台TVB的版税谈判陷入僵局,演变成“四大”歌手无缘出镜TVB甚至连环球旗下陈奕迅、李克勤、张学友、谭咏麟等一干天王也“被杯葛”TVB主办的十大劲歌金曲颁奖。接下来更因此出现TVB、港台、商台、新城等四大电子传媒机构在“四大”歌手缺席情况下的“四台联颁传媒大奖”统计及举办上萌生分歧,各自为政,终在2010年令到有14年历史的四台联颁传媒大奖暂行中止。而此前一直于潜规则下暗涌的各唱片公司之间矛盾也在这一时期爆发,英皇、东亚为首的本地公司与以环球为首的国际四大唱片从暗斗变为明争,因奖失义,而他们中更隐伏着与某一传媒机构之间的矛盾,同样是因为奖项上的分配问题。
对于这一“乱象”,其实香港乐评人林纶诗与CHIKIN的分析不无道理:“反正唱片市道越来越缩水,业界也是被逼急了。本身既已干塘,为何还不抗争”事关像TVB这样的传媒机构,这个世纪以来口味保守且对本地原创音乐推动越来越少,甚至还出现过”舞影行动“那样的裙带关系负面。如今已是YOUTOBE\FACEBOOK乃至微博当道的互联网时代了,忍了许久的业界也自觉无须再事事看其脸色做人.
并且,"驶离K歌传统,歌曲风格愈来愈新派、西化和广泛"的新一代,口味也根本与仍然盯着师奶市场的TVB们不对胃口,买碟的人喜欢听的是有质素有内涵的歌,而电视台和电台整天播的却只是低龄化K歌,不幸的是他们又不会去买碟.市道继续萎缩,蛋糕越做越小之下,唱片公司还来跟传媒搞内讧,在外人看来自然港乐形象再度一落千丈,尚能在内地和台湾得而立足的歌手仅得陈奕迅、方大同和脱离香港市场多年的莫文蔚等寥寥几人,而他们中有大部分却上不了全港最大的电视台!
如华语音乐传媒大奖评委慕容小虫所言,这两年下来“陈奕迅、容祖儿、古巨基、杨千嬅等老面孔一再成为颁奖礼上的大赢家、焦点所在,就不能不令人感到陈旧乏味。新人上位难度重重,论资排辈的实际操作仍然严重得令人窒息。歌好倒成为一个其次,够辈分才是首要硬道理,当然唱片公司与颁奖的传媒机构有关系无交恶同样不可或缺在版税风波及杯葛行动的冲击下,连带这两年香港乐队潮的回勇等等香港乐坛亮点都通通被选择性地忽视。”
“这秒针转个弯 繁华极短暂,一切善或恶 聚或散,也定了早晚”,如去年走红的《有时》歌词所言,“历史的恩怨时代迫使”虽然盛有时,衰有时,祸福未必无所倚,林纶诗说“越窘迫的空間才越擠得出創意”,当下四台颁奖礼已经不很能反映民意反映市场甚至反映业界和媒体的声音时,音乐人像容祖儿何韵诗他们自己对网上乐评的重视,倒很能看出真正的公道到底在谁人心。而就跟这两年先后红火起来的MR.、RUBBER BAND等乐队一样,2010年在网上红起来的C ALL STARS,这些八零后、八五后音乐人身上隐伏的音乐与情怀,其实才是被传媒选择性忽视但却是体现当下及未来香港乐坛希望的真实亮点。有了这些亮点在,香港乐坛才不会只靠一个陈奕迅,或只靠一个电视台来支撑将来。

Source: 搜狐策劃: 香港流行乐坛的慢性自杀路

16.2.11

《迷失某地》何謂真正迷失?


網上雜誌Nerve如此評價蘇菲亞哥普拉的電影: All of Sofia Coppola' s films are essentially the same thing: depressed,well-off white people wandering around looking, well, depressed.(所有蘇菲亞哥普拉的電影都是一樣:富裕的白人沮喪地蕩來蕩去。)在這個評價出現以前,《迷失某地》還未上畫,觀影以後,導演又真的墮進同一問題。

《迷失某地》跟《迷失東京》一樣,都關於一個「富裕的白人沮喪地蕩來蕩去」。我不厭其煩地再說一次,只因若你計劃到戲院看這部電影,也必須有面對重複又重複的心理準備。徬徨不缺錢的白人、一個相對年輕的少女、富裕社會的虛空、易地而處細閱人生等,都是重複著《迷失東京》的無奈失措。但在另一程度上,《某地》與《東京》並不相似─它更納悶,因為大家早已心知公式,所以一切都在預計之內。

膚淺行貨的比喻語言
首先,編導都是用最浮面的手段帶出要談的問題。開首的跑車行圈,女兒在小泳池來回游泳,困局的象徵呼之欲出,及後爸爸認不清鋼管孖女郎,又或是女兒對父母輪流缺席產生恐懼等,同樣一脈相承。男主角到異地出差,聽不明白當地語言,這種陌生化和《迷失東京》完全一樣,統統淪為男主角對人生態度最膚淺的比喻。電影不斷以太過明顯的行貨的比喻去反映心境,觀眾不是竊笑,就是全都睡著了。

事業起飛、好朋友、周全的經理、可愛的女兒、換不完的女人,沒一樣是人生強迫主角擁有的,為何過度的物質富庶,反而一定是心靈空虛?就算女兒存在與否,或者二人相處的前後,他依然是死狗一條。他的多愁善感全都來自自身問題。主角感到失敗,卻從沒想過如何改變自己─就算和女兒相處短短的幾夜裏,他也禁不住要和別人一夜纏綿,第二朝女兒醒來,還要尷尬地跟那陌生女人共晉早餐─這樣的男人,哪會得到觀眾的同情?

用同一個外在環境,可以拍一套明星風光兼親子溫情片,只須換了那位頹廢的主角就可以了。那麼,單單是他個人如何面對人生的問題,又不涉普遍人性探討,我們又何必要看庸人自擾?

何必要看庸人自擾
蘇菲亞在訪問中曾說過,這套電影多多少少來自其童年經歷─跟著爸爸法蘭西斯哥普拉不斷轉換城市、明星酒店等,過著電影人飄泊的日子。我不知道這樣的童年經歷會勾起多少電影人的共鳴。(也可能是電影得到威尼斯電影節評審歡心的原因?)但唯一肯定的是,她印證童年時爸爸拍《現代啟示錄》的那句話: 「While you Americans...are fighting forthe biggest nothing in history.(同時你們美國人……則為最大的虛無去打仗。)」現在,蘇菲亞證實,美國人不打仗的話,就是為那虛無而惶恐不安(fearing for the biggestnothing in history)。

如果《在哪裏》是齣愛情片

去年《優雅的刺蝟》是驚心動魄的好聽,這張EP《在哪裏》則是毛骨悚然的心動。魏如萱說《優》是濃妝,《在哪裏》則是素顏。

清純的音樂和慢板的唱法的確令《在哪裏》回歸她在「自然捲」的感覺。台灣獨立音樂強且眾,有過耳不忘的,也有過耳即忘的,位位出色,卻難成獨門一家。

這方面魏如萱很成功,無論是自然捲時代,還是獨立發展,甚至輔助性質出現在其他人的專輯(如協助好好先生推出《年輕的心》,一時玩伴唱,一時扮音效,十分抵死),實力和親和力同樣無可替代。

她的聲線及多元演繹能力會令人想起香港的有耳非文,可惜香港和台灣的音樂環境迥異,前者就更受歡迎了。

與有耳非文這類表演性強的表演家般,魏如萱曾是DJ,也做過演員。《在哪裏》就有很強的戲劇感,音樂一奏起,正是揭幕時。第一曲〈香格里拉〉,是關於夢想將近滅絕時,幸而有愛人相伴的情歌。失去了夢,但迷失的人找到情人相依,就是另一個夢的開始。

短短的EP 卻很快由戀愛去到分手。第二曲〈我家樓下〉作為〈門〉的前奏,是女生和男生分手後的一手感受,「雨下過就從此不能是朋友」,黃玠的編曲加入雨聲,恍如舞台劇,亦呼喚著〈香格里拉〉的詞: 「雨會下雨會停這是不變的道理」。

第三曲〈門〉,緊接著〈我家樓下〉,卻是更深的感情,魏如萱扯高嗓子唱「怕你忘了我你要忘了我」,聞者心酸。之後的〈If 〉是英文歌,像一首電影原聲曲,「if life is adrama you cry on my shoulder」……她不是很標準的英文,獨特且吸引。安慰著自己也安慰著每一個聽者。她在宣傳稿上說得好: 「你們會哭,唱出這些歌的我,怎會沒有更多的痛苦?如果我們因這些共鳴,感覺被彼此祝福,那要記得,學會為更多傷口愛撫」,就這樣, 她在這張EP 完結前,成為我們倚賴的女神。

最後一曲〈哪〉,落幕,是沒有歌詞的〈香格里拉〉。歌詞去了哪?情人去了哪?空洞的情感只有音樂去慰藉, 亦為這張EP 打上富缺陷美的句號。

9.2.11

音樂容得下多少遺憾 《惡人》


《惡人》,除了關於善惡,更讓人深刻是遺憾。而最深刻的是,它的原聲能令你攝在電影那既真實又不真實的故事—主角祐一第一次殺人和第一次愛人,就因為前者而失去後者。

《惡人》原聲有兩首主調,其中之一是主配樂。〈焦燥〉、〈夢幻〉、〈惡見〉,若未看電影,會覺得這些歌也是分別不大。電影一開首便用上此曲,車子駛在將發生命案的公路,然後曲調再在他殺人時,殺人後出現。我才頓覺這幾首音樂,似同卻異,同一份後悔,在真正愛人後,化為不同漸大的遺憾。那一系列的深沉音樂裏,久石讓的絃樂一簡一複、一主一次地在同一首歌裏推進,宏大但無力。和電影情節對應起來,充分表達著祐一的改變——他在後段裏說,直至遇上光代(深津繪里飾)前,他不覺得自己做錯,他是被迫才殺人。到真正愛人,希望和真正愛的人一起,才明白殺人是最恐怖的不歸路—他的遺憾有很多種,遇上任性貪錢的她是一個遺憾,殺掉了她是另一個遺憾,可能牽連到家人是更深的遺憾,而遲了遇上的她,就是最大的遺憾。久石讓只做了不多的變化,卻在原聲展現到那份舉足輕重的改變。

另一主調是Your Story 的不同版本,有純音樂(如〈彷徨〉)、有福原美穗的哼唱版(Vocalise)及歌詞版。電影以最不平均的方法去劃分前後,就這首歌最鮮明被表達的時候,把電影調子一百八十度轉變。那不是殺人的前後,而是與光代分開的那刻起。為了讓她明白他是惡人,祐一嘗試用同一笨拙的箍頸方式去殺她(之前殺人也正是如此,他不惜經歷多一次殺人過程的痛苦,去讓愛他的人不再愛他),被警察拘捕時,卻是歇力要拖她的手。之後,主調淡出,換來是Your Story。

光代和他分別後,到少女遇害的地方看到其爸爸在祭祀,然後反覆告訴自己,他真是一個壞人——口不對心,螢幕出現的卻是他倆看日落的風景,Your Story 響起,我哭得眼耳口鼻也掉了下來。即使回家再細聽原聲,我都因為這首歌而愣在那片末最後一幕——祐一在日落下含著淚微笑。

遺憾未遺,惡人不惡。

翻唱之神 —— 重唱是奪權、整合還是反芻?



打開收音機,翻唱歌鋪天蓋地。新人舊人拿著更舊的歌重新演繹,不只是星光大道偶像的專利。翻唱風在這幾年吹個不停,由「勁歌」翻唱為主軸,到專輯翻唱為主題, 好聽就是致敬,不好聽就是食老本,分別就在於你重唱得神不神。

由專輯談起,新加坡女星陳潔儀剛推出《重譯》一碟,是今年的首張翻唱專輯。不同於同輩的藝人,這張專輯既不是標榜技術remaster,也不是有什麼主題噱頭。她自選了粵語、國語及英語經典去重唱。陳潔儀算是舊人了,比起很多同是新加坡女星,是晚來的重唱。
 
雙重致敬vs暗中挑戰譬如孫燕姿,當初出道兩年已推出自選翻唱專輯START,近一點,就有Olivia Ong,以重唱英文老歌為主打,去年更開始唱國語歌,在音樂會紀錄《夏夜晚風liv e》及香港的現場表演中唱起王菲及那英等的國語歌,令一向偏重oldies 的風格中更顯親和感。今次前輩陳潔儀就一於連粵語歌也包抄,選了〈浪子心聲〉、〈明星〉這類八十年代初期的粵語經典,另外還有〈追〉(張國榮版,1995)。有趣的是,後兩首本身也是翻唱熱門,而且翻唱者葉德嫻及張國榮比原唱更成功,對陳潔儀來說,這樣的選擇顯然既是雙重致敬,也是暗中挑戰。

可惜陳潔儀在唱廣東歌時,太過用力去不用力,只靠自己的聲線卻沒有樹立新曲風,令幾首歌淪為酒廊式翻唱。英文歌One of Us (Joan Osborne) 及Bridge OverTroubled Water(Simon & Garfunkel)等自然兼省力的唱法也令她遇上前幾首粵語歌的問題。新加坡歌手一向是中英夾雜的代表,其雜亂無章的自選法也是最具體的反芻,但既然不是做到首首出色,四處借歌的做法就變得隨意。幸好其他國語歌如〈兄妹〉及〈你把我灌醉〉等,頗有自己風格,用深厚的聲線去唱,甚至比原唱更有男人味,為專輯挽回分數。


做一張重唱專輯,主題是重要的,否則與聽你唱K無異。雖然發燒天碟不該包含在此列,因為hi fi本身以翻唱作基點,但講到主題,也要提提復出的呂方。配合快將舉行演唱會的他,在翻唱概念上就有較統一的做法— 全選女歌手作品的Tou chingMoments 剛剛推出,清一式女歌男唱。這一安排頗有噱頭,至少DJ 也能介紹多句,感覺上也較認真。



要討好的還是新一代一張又一張、一首又一首的翻唱作品,各歌手們究竟是要坐上懷舊的搖籃,還是要證明自己唱功非凡?方大同在製作Timeless(2009)時,解釋其重唱理念來自重溫: 「……讓自己永遠記得回歸起點,看見自己在每一個當下被音樂牽引的感動。」翻唱選集往往反映歌手的品味,但也是愈有音樂素養的,才能有如此效果。

不過當翻唱作品愈來愈多,自然就令人懷疑是銷量低迷期的省錢但搶鏡手段。老歌陰魂不散,做得好的不至於奪權,也可以做到跨世代——讓新舊樂迷同能欣賞傑作。

記得同在2009 年,莫文蔚出了《回蔚》一碟,網上看到一歌迷發表了有趣的評論。他起初覺得莫文蔚在擦他爸爸的鞋——唱一堆舊歌是什麼意思,又想刮一筆上一代的錢嗎? 聽畢專輯,卻覺得不得了,原來是完全的新瓶新酒,爸爸不會喜歡,莫文蔚要討好的還是自己。結語是毛澤東的一句話: 「世界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但終究也是你們的。」短短的網評,足以看到歌迷對翻唱者的心態——不理你是曬冷你的品味,還是根據市場的導向,總之你把歌曲處理得我心服口服,不是一味只叨原曲的光,我們就看得起你的重唱。《回蔚》一碟除了有豐富的編曲處理,莫文蔚的怪聲亦可記一功,她不是典型靚聲,卻能以獨特的聲線聽得你心痕痕,把原曲輕易轉到自己的旗下。

若說至今還是殿堂級經典、完全技術性壓倒原唱旳,就必數黃耀明的《人山人海》,除了來自明哥與原唱人相反的方法演繹,還有就是製作班底人山人海的功勞,至今仍被舉其為神。林一峰為舞台劇製作過翻唱陳百強的專輯,曰《一期一會》,找來盧凱彤及趙學而等,把陳百強的經典注入較複雜的處理,亦令人心動難忘。



手法決定一切對新人來說,更是殺入廣大市場的快票。上年,新人堆中有一李悅君,翻唱了梅姐的〈夢伴〉,俘虜了不少樂迷的耳朵,亦比她自己的作品更成功讓人留下印象。何為突圍而出?她們用的就是完全不同的處理手法,把瀟灑激昂化為悲傷無力,唱腔恰到好處, 但最重要是阿正(@Rubberband)的編曲。去年新組合C Allstar 也是以重唱起家。以a cappella 或清唱跑遍校園show,觸目的就是這種主流樂壇不多見的無伴奏合唱(只是偶爾有不同歌手在慈善騷作個別表演),彰顯歌喉之餘,也讓人留下印象。去年愈唱愈紅,大家對其實力不容置疑,也就什麼歌曲都支持。今年年頭回歸重唱,選了〈時間之光〉(鄭秀文),深情動人,男聲女唱了本身是side track 的這首,讓樂迷都很受落。

我想說的就是,在重唱的範圍裏,改編手段就是一切。2009 年林敏聰舉行了《好歌.好友演唱會》,各單位翻唱了很多他早年之作,記得當時Mister翻玩了〈打開信箱〉,令人耳前一亮,比他們平時的穩陣曲風突破,這就是再編造詣的彰顯。


可是當重唱變成演唱會外的事,變為電子或新世紀音樂,甚至tune 成超級易入耳版的bossa nova,就如電影經典的翻拍潮一樣(看賀歲片就知道),永遠不怕舊,最重要是橋要新。《二十世紀少年》漫畫裏,主角健次是玩音樂的,他有一句話: 「還以為又作到一首新歌,原來只是封塵在記憶裏的旋律。哈,最好的曲大概都被前人創作了!」既然大家都接受創作範疇是飽和了,歌者或樂迷都不介意消費同一堆材料,哪管只是用作勾起回憶,只要是真正的經典酒釀,搞好瓶子就是(新)創作了。


Related:
許巍的Remix和Remake http://tributeto.blogspot.com/2011/01/remixremake.html 
成功男人背後的音樂 http://tributeto.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21.html

1.2.11

港台兄妹檔




港台兄妹檔外國有不少兄妹duo/band,The Carpenters、The WhiteStripes等是較出名的組合。去年,港台兩地也出現了矚目的兄妹檔。除了年頭推出「Showtime」及年末推出「ChristmasSong」的Benji & Lesley,港台在去年還有林一峰和林二汶 (香港) 推出【林一歌林二唱】 (九月),鄭焙隆和鄭焙檍 (台灣)以「來吧! 焙焙!」的名義推出【無所畏懼與寬容】(一月)。



兩個組合都是以哥哥作為創作主導,林二汶全為主音,鄭培檍就多做和音或偶爾擔正歌曲主音。而他們最可愛之處,也同是有一首兄妹情主題的歌曲。林家的《三》跟鄭家的《來吧!焙焙!》都是由小談起,相比之下,《三》假手於周耀煇是有點可惜,尤其當林一峰一向是小品詞人。而《來吧!焙焙!》則由哥哥親自寫詞,視為向妹妹的家書,反斗中暖意更濃。後者的歌詞很細膩,由小時候二人的相處(明明是你很煩/我卻要跟你道歉/害我一輩子都很怕女生哭),引伸至自己的性格因由,到二人因為青春期的感情轉淡(叛逆的日子好像也是親情的考驗),延至分隔台北南二地才重新肯定親人身份(就像我在台北的時候好希望你也來這/大聲的對你說來吧焙焙),都聽得人心動。



至於《三》,問過一些兄妹朋友,妹妹覺得「二汶:他喜歡跌電話也試過跌護照/卻擔心本小姐不會生存」說穿一切,哥哥則認為「二汶:爸媽慣例縱他縱到變做皇帝/一峰:流落在外面我自有底線」是真理。這幾句固然是中心思想,但也可惜只限於此,其餘歌詞較為平凡,像周耀輝硬要找些東西塞進去,不夠《來吧!焙焙!》的材料多樣。

兩首歌當然可以說選材不同,硬要分高低是不宜,但若從這首歌擴闊到整張專輯的概念,「來吧!焙焙!」是更到位的。歌曲無論在說什麼場景,要帶出的主題只有一個,就是妹妹對哥哥的影響和重要,也是趨生這個組合的原因- 鄭焙隆一向自己有表演,但也是等了妹妹才成團,算正式有名有目。歌詞「好險現在我們一起唱歌...我越來越依賴你」,哥哥完全沒有「大哥款」,亦令人明白為何聽他其餘歌曲,無論親情還是愛情,都覺得有著妹妹的影子。《三》裡若能提一些一峰對妹妹唱他的作品的期望或感想,樂迷也會更了解「WhenShe Sings」的意思(When She Sings為【林一歌林一唱】的英文名),及兄妹情於音樂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