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0.17

古澤良太的編劇法

Ming Pao Daily News
D04 | 副刊/世紀 | 世紀.影話 | By 林綸詩 2017-10-27



《乒乓情人夢》(圖)11 月9 日在港正式上畫,編劇古澤良太是華文區知名度較高的日本編劇,主要是作品《Legal High》(2012)得到很好的反應,遠超他的長壽劇《相棒》(2005至2014)在日本的影響力。他在海外與日本的受歡迎時間軸不同,中港兩地的知名度大概由《Legal》開始,入場看《乒》時也聽到不少人談起《Legal》,內地更為此劇起了《李狗嗨》的譯名。

他的其他作品包括《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2005)、《傳說的刑警》(2008),但在香港也不算注目,近年的電影也有一半是電視劇的延伸,說他是電視編劇好於電影編劇也不過分。今次《乒》上畫,除了是主演的新垣結衣有一定人氣之外,古澤的叫座力也不遜。

《半澤直樹》堺雅人的肉緊表情,一早來自《Legal High》,古澤寫出無視社會標準、有自己一套,卻頻頻打勝仗的律師古美門(堺雅人飾),可算一手發掘了堺雅人的浮誇潛能。另一當紅演員長谷川博己亦由其捧紅,於2011 作品《鈴木老師》首次擔任劇集男主角,從此成為實力派演員。這套劇飾演其中一個沉實青年的北村匠海,也是《我想吃掉你的胰臟》(11 月2 日上畫)的男主角。古澤筆下的角色非常立體,只要演員擔當得到位,絕對會成為其代表作。女角方面當然要數新垣結衣,由《Legal》到《乒》,也演活了遲鈍但努力的形象,比她其他作品演得穩當。

重新定義正義

自《鈴》之後,會看出古澤的路線頗偏重「詭辯」,變相亦是《Legal》的習作——由《鈴》開始,古澤寫的主角都偏重自己一套理論,多是違反社會固有的道理,但他歪理的論點很充分,不止靠歪曲倫理,而是顛覆舊有思維。《鈴》中挑戰成年人甚至青年人自己對「成熟╱性成熟」的看法,對於孩子對固有觀念的質疑,鈴木老師大刺刺地以成人的姿態來否定,反而多用他們的框架來帶出另一結論,例如第二集說到小學生有性解放的覺悟,卻沒有保護秘密的能力,才是導致過早性行為所帶來的社會後果。至於《Legal》,它大大吸引到國內觀眾來自重新定義正義,表面是以錢先行,無論委託人對與錯,都只是為其利益着想。但實質卻是厭惡任何大言不慚的正義,那只是「居高臨下的同情」,在人吃人的社會裏,他更相信「愛上醜陋」才是生存之道,在官司裏也希望委託人會明白這一點。這樣的法則,在國內又怎能不引起共鳴呢?而到《約會∼戀愛為何物∼》(2015),他則探討男女關係及約會的觀念,以一個宅男和一個怪女的相遇去質問現代人的約會、結婚觀念,亦是一貫以顛覆概念去成就喜劇的故事。

所以說回《乒》,為何覺得大失所望?大概是其固有的詭辯性沒有,勉強可言或許就是「照亮自己其實為的是照亮他人」,又或是幫虎媽平反了——逼孩子追求獎項,女兒最後才明白是逼其努力向前……聽上去當然沒有電視劇的深度了。日劇永遠是編劇課的最佳素材,其方程式容易被看穿,但卻不容易被抄襲,古澤良太正是這類代表,但要成為精悍的電影編劇,他還有一段路,又或者電視劇的中長篇幅始終比較適合他。

4.10.17

我們會否是 最後一代看「新聞」的人?

Ming Pao Daily News
D04  |   副刊/世紀  |   世紀.視界  |   By 林綸詩 2017-10-04

九月十九日,政府新聞處正式公布讓符合四項條件的網媒,正式進場採訪政府活動及記者會。

九月廿五日,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則在專訪中表示,最終台灣和香港的員工到最後只會剩四分之一,約減少百分之七十五。

近年,世界各地傳媒生態變天,無論是行政總裁,還是一般市民,都是用手機看新聞,傳統報紙還有公司及學校捧場,但「免費新聞」的概念已植根新一代。人人需要新聞,人人卻同可以是記者、作者、評論人。明明人人需要的資訊,變得氾濫,質素也變參差,有要求的傳媒工作者卻慨嘆,不只自己的薪金縮水,整間公司也要看收益,廣告收入被社交媒體搶去,也愈來愈少金主肯做中肯的媒體,無論是印刷還是網絡媒體,都在揣摩維生模式。

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副教授及前主播李家文,與畢業生冼浩賢合作,製作了《記錄時代》的紀錄片,訪問了幾間網媒,也包括傳統報紙的電子網上版的編輯及採主。其中最深刻當然是立法會選舉的環節。情况就如香港電視的電視劇《導火新聞線》所描繪,現在什麼都看點擊率,而網版令一切「業績」更快公布。新聞一出,數據也一目了然,每件單一新聞也是一個比賽,不同於傳統印刷媒體,以總銷量來比較。

下個世代的傳媒生態誰決定

紀錄片中特別拍攝立法會選舉點票的情况,有網媒為了速度,不得不取政黨的數據,除了轉折,也不一定中肯。一場衝鋒之後,回歸日常新聞,數字反映的是:讀者其實最關心的依然是花邊新聞,所謂政治,完全討不了點擊率。網媒編輯表示,想做深度報道,也敵不過想看烹飪點子,或法庭風化案新聞的大眾口味,只能盡力尋找空間。最後新舊媒體是否也要屈服於大部分讀者的選擇,把主導權拱手讓給觀者?

其實這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外國一樣看着深度新聞淡去,面對在Kindle 上看新聞的官員、總裁,還有只在網絡上看笑話資訊的年輕人,傳統報紙或深度報道的刊物,同樣面臨危機。世界各地對dailies(日報)不斷抨擊,卻是愛之深、責之切,不想有天城市會失去報紙。中東的社評抨擊報紙太多專欄、太少新聞;印度傳媒警告這次媒體大戰不同於報紙和電視的對立,而將是輸得更徹底;美國的傳媒工作者一半都從報業轉到網絡新聞,後者卻只偏在美國東西岸,不同於從前報業人士有地域性平衡。由紙媒到網媒,不只是點擊為先的生態,還帶來個人色彩濃厚的新聞,少了中立,多了討好,講求新鮮,多於深度,對記者的要求亦然,而最終讀者也要付上代價。

往後香港,還有世界,如何去看待新聞,一定是市場或金主決定,但在傳媒生態一直進化同時,每一個人要有心理準備,將來傳媒生態如何,每一個人都有份促成。如今每個人要做的,就是去實現自己要成為一個怎樣的讀者,我們的選擇和習慣,將決定下一個世代的傳媒生態。

《記錄時代》放映場次,請留意www.facebook.com/RealTime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