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先生無 得頂》絕對可以被說成是一套關於修煉的電影——如何戒去欲望、拒絕引誘、反本性而行……沒錯,原著是一部給小孩子的冒險故事書,導演卻能把它成為成人的寓 言。改編者╱導演Wes Anderson以「狐狸偷雞」的本性延伸至成長的責任問題,甚至比原著更有教育意義——絕不是說教式的,而是以狐狸先生的獸性作補充的隱喻。 是 否言重了?若有看過原著,就會明白導演是加了多少心血去豐富故事和主題。原著裏,狐狸一家都愛偷。電影裏,卻是以狐狸太太希望丈夫戒偷開始。前者是眾志成 城,後者卻是孤身作戰,可惜是為自己欲望而戰。雖然原作者Roald Dahl曾說這是他最平衡的作品,但頂多只是狐狸冒險的故事(當然亦加插了偷東西合不合乎道德的一場討論),而電影則把狐狸先生塑 造得很有人性──那些人性的缺點:戒掉所謂「愛偷」的本性後,他執筆寫專欄,但一直心癮難耐。他把偷東西的快感轉移到對物質的虛榮,渴望搬到地面去住,所 以摒棄地洞買了樹洞,過着優質的生活。這些都是原作沒有的,雖然像是豐富了笑料,但更實質是鋪排了他的「必須修煉」之路。 因為不聽太太勸告,再次偷竊,於是才引起農夫的不滿,決定殺牠全家,更禍及整個山頭的動物。不像書中那樣,只是一般的偷竊,而化成冒險故事,這可是背着罪名,頻出計去大冒險,可是要將功補過啊。狐狸先生由fantastic變了累人全家,這個重大的改變加上之前不能改邪的背景,正好說明導演帶出「修身歸正」的重要。狐狸先生一 直以自己是野獸為藉口,以及希望得到其他人的讚美為榮,於是瞞着太太偷偷到農莊偷竊。不單是背叛了妻子的信任,也離棄了做父親的責任,令一家人陷入險境。 他方才後悔,其實擁有快樂的一家、穩定的生活,應該已給他最大的滿足感了。這個由「自己」出發,才慢慢看見「他人」的過程,是每一個孩子所經歷的「成 長」,但更是一個(成人)凡夫俗子如何願意戒去欲望,珍惜眼前所有的修道。 參透一家人齊整的重要 偷東西的時候,狐狸先生不 斷說自己什麼都行,但就是有「恐狼症」。人家一提「狼」,他便毛管直豎,全身發抖。這都是導演細心的安排。到最後,他捨身把兒子及朋友從重圍救出,參透一 家人齊齊整整的重要時,魔幻一刻便出現了。就如練功得道,看到神仙一樣。一個雪地的境界出現眼前,一隻黑狼站在上面,但狐狸先生竟然不害怕。他還突然覺得這種動物很漂亮,恐狼的陰霾再也沒有了。這一幕就更說明他只要放下自己,便能連自己的恐懼也一併放開。那個雪地慢慢退去的意境,我認為是整套電影最動人的一幕。 電影還加了一條「外甥」的故事線,呼應狐狸先生「道」的主線。由書中的四個兒子變為一個,另外加了這個來暫住的外甥——而他正正就是「修煉」的代表。外甥不單會冥想會功夫,而且有一份沉着的冷靜。但他的最大作用不單是展示修煉正身,而是把他傳給狐狸先生的 兒子Ash。Ash一向希望成為傑出的運動員,雖然爸爸以前是全校第一,但似乎沒有把運動細胞遺傳給他。直至最後,當外甥教了他如何透過冥想去告訴自己很 輕很輕,他就立刻便成了運動健將。而其「忘我」的步驟就能呼應他爸爸要練成的無私境界——之前他一直不能做到運動項目的目標,只因是為自己的榮辱而努力, 一味要突出自己,但最後能夠成為健將,是因為他要拯救家人逃出重圍。所謂要進入「忘我」境界,正正就是放低自己,成就他人的隱喻。 |
失憶
-
(謝謝以下微博人的截圖)
在《掟上今日子的備忘錄》裡,女的只有一天的回憶,叫暗戀她的男主角很苦惱。(但最後當然化成浪漫橋段啦,如上圖)
我起初覺得超。級。浪漫好不好!!!
我以為自己代入女主角那被默默愛著守護著的感覺,
到最後才發現自己實是與男主角共振了!
我對「對話」很深印象,無聊的尤甚
(電影裡的對話,即...
2 comments:
個人認為這故事主要不是講貪欲,而是說一個中產的男性如果在天份和家庭中作出選擇和犧牲:偷東西的行為可以作為浪蕩本色的具體表現;而購置樹屋做專欄作家可以理解為為了家庭而嘗試融入社會;然來狼的一幕可以說是整部戲的中心,狼的出現寄託了狐狸先生臨收心養性回歸日常生活前對自由浪蕩的一次深情的回眸
你這解讀更有社會性, 總之覺得導演真的很厲害~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