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低當中過程潤飾一生 亦很吸引」,陳慧琳如是唱出一句,揭開電影序幕。而這一句,又何不是唱出了青春電影的使命?
《初戀嗱喳麵》(2001)的開場頗有意思──不用純音樂,就只用一句歌詞開場,彰顯導演周惠坤挪用流行文化元素的用心。可能因為他拍的是當紅廣播劇,而且本身是卡通人物為主的廣播劇。一句歌詞成為前奏,令往後的劇情成為一首青春之歌,與現實保持距離,童話故事味更濃。
歌曲增添童話性
歌詞來自主題曲〈我們都是這樣初戀的〉,黃偉文填的另一句「縱使結局有時並不甘心 亦很吸引」,同樣道盡青春電影可人之處。《初戀嗱喳麵》當年帶著久違的青春片味道,附帶香港的街景、美食、情懷,配上K歌之后陳慧琳的主題曲,十分地道。片中還加插了廣播劇裡的一些曲目,是為保持與廣播劇的連繫,雖然編劇卓韻之說過不喜歡,但的確能增加故事的夢幻性。
有些故事,保持夢幻童是十分重要。否則便如〈六樓后座〉般,縱使主觀願望是寫實,一寫得過火,反而變得虛構到不能(為何虛假?──玩得如何張狂也不會答應夢想成真不了就要去「食屎」吧,而且他們寫下的夢想,在現實裡根本不成一年內的目標)。這套戲唯一可觀之處,是主題曲不錯,由林嘉欣唱出的同名作品〈六樓后座〉。另外就是鄭丹瑞一直露聲不露真身的角色,以總編的身份在電話裡鼓勵林嘉欣。就如像電台跟聽眾的關係,青春裡,總有一些DJ感動你心。雖然鄭丹瑞不至於唱歌,但在電話中喃喃溫柔的聲線,也成為另一種流行聲音符號。
青春金曲 時代印記
挪用流行文化聲樂元素的功架,卓韻芝身為DJ當然有先天性優勢。她導演的《戀愛起義 – 不得了》(2001),片中一幕註定經典──周浚偉從後緊抱著蔡卓妍(阿Sa),看著窗口,二人合唱無伴奏〈會過去的〉(原唱:車婉婉、許志安)。此曲的合唱互動如同追逐,遊戲性強,二人要夾好timing,儼如戀愛縮影。清唱亦造就寫實,折射了此曲在現實中的流行程度。更重要的是,這一場令人對阿Sa寛容了許多。若不是歌手,作為一個普通女朋友,她唱得真的很甜。
另一次甜蜜之作是她與阿嬌為電影《一碌蔗》(2002)翻唱〈Melody Fair〉(原唱:Beegees)。這曲伴著余文樂用電影簡介寫成的情信去追求阿嬌,中間還穿插70年代的中西電影,既是兩小無猜的浪漫實驗,也是導演的小小致敬。用上Twins翻唱英文金曲,配以劇情,也突顯香港人在中西文化薰陶下的感情生活。
Twins還因此戲翻唱了另一曲〈梨渦淺笑〉,電影中只以許冠傑的原版作播放,保留那個年代的風采。另外,戲中黃又南與余文樂等男童黨常常大聲放歌,唱著粵語長片的插曲,用歌喉去展示那一個年代的青春,其實也是所有年代的共同回憶。
同樣發生在長洲但不是七十年代的,有羅守耀的〈非常青春期〉。導演沒有叫他們放歌,但用了很多插曲,令這套青春電影沾上80年代港產片「突然MV」的特色。電影用的不是大歌星,而是新「鮮」音樂人曾家雋、鄺柏廉、2R等。這種取捨也算導演自己對青春的致敬,呼應著電影中同樣起用不屬大紅演員的做法。戲內戲外,他們有的是青春親和力。近期的〈狂舞派〉亦著重這種「無名新力軍」,主題曲〈狂舞派〉的黃宇希及Doughboy就令人耳目一新,真正是「給他們一個機會」。
偏離主題 錯配的樂
之前談《一碌蔗》,說過運用英文歌曲的少見例子。 導演麥婉欣在《東風破》裡用了本地獨立樂隊Ketchup的英文歌曲,效果就不如〈Melody Fair〉那麼好。Ketchup歌曲屬英倫風,用以去說香港的故事,或一個偽文青(官恩娜飾)的尋根之旅,勉強得令人失笑──沒有〈Melody Fair〉那樣關乎中英文化產物作背景,〈Lovely Smile〉等淪為廉價煽情劑。空洞的劇情支撐不了歌詞的價值觀,縱使歌詞與劇情同涉「死亡」,而官恩娜故事內亦是三潘市回來的半唐番英文人,也無力令這個組合和諧起來。
另一用上本地人唱英文歌的導演麥曦茵,也在電影《前度》裡起用林二汶及新人黃靖的多首英文作品,雖然也有點突兀,但談情說愛用以情歌音樂,且導演在說故事上比較細緻,令歌曲更易產生聯繫,至少不叫觀眾如坐針氊。
歌曲敘事 離不開音樂的青春
麥曦恩其實有過選曲上的神級之作──《烈日當空》一節用了麥浚龍的〈Poor U〉,此為麥浚龍一人分飾兩角的歌唱作品,一個好人和一個壞人的對話,談關於處世的對立價值。這曲在電影裡播了好久,在梁曉豐(飾演阿摺)幫朋友禤天揚(飾演牛蒡)拔掉氧氣時已經開始。接著阿摺遺下牛蒡,步出病房,全部人向他的相反方向走,時光像倒流著,歌還不斷的唱,不斷的唱。阿摺從此不一樣,他代喜歡的人結束他的生命,不忍看見他以植物人的狀態,也不忍他成為父母眼中的礙物。過去的他,和將來的他,彷彿如歌聲中兩個矛盾角色般,在當下交戰。阿摺一直是最會面帶笑容的一位,但他永遠都不會再是。然後鏡頭轉到收到這個消息的其他朋友,他們全部也一樣,無法再回頭。他們的青春也在這一刻結束。
在阿摺臨拔掉氧氣前,他把mp3機放在牛蒡的心口上,再把兩個耳筒放在他的耳裡。觀眾和步向死亡的他一同聽著〈Poor U〉。這時不其然會想起電影開場不久,阿摺在儲物櫃前,也曾把耳機其中一邊分給牛蒡聽,頓時身旁其他人都變得多餘。音樂,不單是青春電影的配樂,也是青春本身的配樂。青春過後,或者我們會用車上的喇叭,或家中的hi-fi,與喜歡的人分享音樂世界,但只有在青蔥歲月裡,我們會用我們唯一擁有的──那部小小的discman/MD機/ipod,分自己一片小小的音樂天空,給那個很喜歡的人。
這個也是,為何流行曲在青春電影裡特別難忘的原因了。
1 comment:
說起電影中流行曲的運用,最近《溝女不離三兄弟》簡直是亂入的災難。J.Arie《我就是主角》竟然放在舞女自白身世一幕,破壞了故事節奏,也影響了一首好的音樂作品在觀眾心中的印象。
《烈日當空》跟《Poor U》真是絕配,《Melody Fair》與《梨渦淺笑》亦選得妙。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