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憶
-
(謝謝以下微博人的截圖)
在《掟上今日子的備忘錄》裡,女的只有一天的回憶,叫暗戀她的男主角很苦惱。(但最後當然化成浪漫橋段啦,如上圖)
我起初覺得超。級。浪漫好不好!!!
我以為自己代入女主角那被默默愛著守護著的感覺,
到最後才發現自己實是與男主角共振了!
我對「對話」很深印象,無聊的尤甚
(電影裡的對話,即...
16.2.11
《迷失某地》何謂真正迷失?
網上雜誌Nerve如此評價蘇菲亞哥普拉的電影: All of Sofia Coppola' s films are essentially the same thing: depressed,well-off white people wandering around looking, well, depressed.(所有蘇菲亞哥普拉的電影都是一樣:富裕的白人沮喪地蕩來蕩去。)在這個評價出現以前,《迷失某地》還未上畫,觀影以後,導演又真的墮進同一問題。
《迷失某地》跟《迷失東京》一樣,都關於一個「富裕的白人沮喪地蕩來蕩去」。我不厭其煩地再說一次,只因若你計劃到戲院看這部電影,也必須有面對重複又重複的心理準備。徬徨不缺錢的白人、一個相對年輕的少女、富裕社會的虛空、易地而處細閱人生等,都是重複著《迷失東京》的無奈失措。但在另一程度上,《某地》與《東京》並不相似─它更納悶,因為大家早已心知公式,所以一切都在預計之內。
膚淺行貨的比喻語言
首先,編導都是用最浮面的手段帶出要談的問題。開首的跑車行圈,女兒在小泳池來回游泳,困局的象徵呼之欲出,及後爸爸認不清鋼管孖女郎,又或是女兒對父母輪流缺席產生恐懼等,同樣一脈相承。男主角到異地出差,聽不明白當地語言,這種陌生化和《迷失東京》完全一樣,統統淪為男主角對人生態度最膚淺的比喻。電影不斷以太過明顯的行貨的比喻去反映心境,觀眾不是竊笑,就是全都睡著了。
事業起飛、好朋友、周全的經理、可愛的女兒、換不完的女人,沒一樣是人生強迫主角擁有的,為何過度的物質富庶,反而一定是心靈空虛?就算女兒存在與否,或者二人相處的前後,他依然是死狗一條。他的多愁善感全都來自自身問題。主角感到失敗,卻從沒想過如何改變自己─就算和女兒相處短短的幾夜裏,他也禁不住要和別人一夜纏綿,第二朝女兒醒來,還要尷尬地跟那陌生女人共晉早餐─這樣的男人,哪會得到觀眾的同情?
用同一個外在環境,可以拍一套明星風光兼親子溫情片,只須換了那位頹廢的主角就可以了。那麼,單單是他個人如何面對人生的問題,又不涉普遍人性探討,我們又何必要看庸人自擾?
何必要看庸人自擾
蘇菲亞在訪問中曾說過,這套電影多多少少來自其童年經歷─跟著爸爸法蘭西斯哥普拉不斷轉換城市、明星酒店等,過著電影人飄泊的日子。我不知道這樣的童年經歷會勾起多少電影人的共鳴。(也可能是電影得到威尼斯電影節評審歡心的原因?)但唯一肯定的是,她印證童年時爸爸拍《現代啟示錄》的那句話: 「While you Americans...are fighting forthe biggest nothing in history.(同時你們美國人……則為最大的虛無去打仗。)」現在,蘇菲亞證實,美國人不打仗的話,就是為那虛無而惶恐不安(fearing for the biggestnothing in history)。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