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08

小丑的Funny Games


Batman: The Dark Knight

友人說,小丑萬能,最好寫。班馬容易,殺人容易,脅持人質容易,偷DNA都無問題。但對我而言,最超於凡人還是他那套另類及獨道的價值觀,雖然帶著瘋狂,但也非沒有道理。「Outcasts」從來都附屬著救世的希望 (像Wall E.裡也是一堆壞了的機器中協助主角們達成回到地球的目標)。小丑看不起的「秩序」、「計劃」,的而且確是是人類文明的致命傷。而他所言的偽善及性本惡,也是準確的觀察,他不為金錢所動,更是大部份人做不到的。

所以縱使你不認同他的無定向殺人,他始終也是有「class」有「brain」的壞人--有一套完整價值觀的人。他遊戲的範圍大至整個Gotham市,小至面上的笑容。第一次他說笑容疤痕是由爸爸殺完母親後,在他面上畫成; 第二次他說是由自己向毁容的太太證明不介意她醜而弄成。對不同人有不同的說法,自己的經歷也是他無根無據的一部份。你可以說他也是虛偽,但他認為這種不為利不為錢的虛偽,乃一份高尚及有意思的顛覆,離經叛道就是對沉悶的悔過。

最後,小丑嬴了一半,炸不掉郵輪,但改造了英雄。蝙蝠俠和警局只能說謊遮醜,但小丑看到你們掩蓋事實,還是會沾沾自喜吧 (雖然可能正在為郵輪人性本善而沮喪中)。他的遊戲,輪了賭注,嬴了牌面。

30.6.08

The 'Adult' Fairytale


One of the sets in The Anderson Project is a peep show apartment. Stick in a token, and get a private room of adult videos. Somehow we all need this kind of sensation, just as we need fairytale for adults, somwhere away from life, and into it.

If you still see adult video to be nothing by dirt and lust, it's either you haven't faced a mid-life crisis, or you are not a man. The Anderson Project protrays mainly two men, one a songwriter from Montreal to Paris, the other his commissioner—a theatre manager. They are brought together by an Anderson play, namely 'The Dryad'. The manager invited the writer to travel all the way to Paris, to adapt this story into a play for children.

The songwriter is a stranger to the city. His 16-year relationship just came to a stop. He is nervous about people's response on his work. This is enough chaos. Meanwhile, the manager is facing similar slumps. His wife goes out with his friend. He is nervous about dealing with the Danish—the ultimate financial source for his theatre. The two men serve as mirror images of one another, echoing the uncertainty and insecurity of life. As the story comes to an end, the songwriter is abandoned from the entire production. As he decides to go back to Montreal, his girlfriend announces she has got together with his friend. Sarcastically, the manager's wife at the same time ran away with the manager's best friend too.

I couldn't help relating the story with the film The Lost Translation, especially for that of the songwriter. A man out of place both physically and in life, except the songwriter doesn't meet a beautiful and sexy girl in Paris. I guess we all need to be immersed in a totally different world for new self-realization. And that is more or less analogous to being in a theatre. The closing quote was “Is life like Anderson's fairy tale, where endings are always full of sarcasm, only animals can live happily ever after?” This touches and catches everyone of us.



The show is fascinating not only by its plot. Director, Robert Lepage, is well known for his multimedia theatre elements. With Ex Machina, the visual effect this time is a stunning 3D screen—audience not only see projected images, but also digital images that merge with the shadow and even the subject of the actor, as he jumps INTO the screen or draws graffitti on it. Every scene is run on a 'one man show' mode, adding to the loneliness of each character. Every time we only hear one man's voice, or maybe some from the adult videos.

The adult videos are a refugee for lost adults. But it is also solitude and loneliess at the same time. The songwriter says, he never likes childhood, it is just a dress rehearsal of everything bad that will happen afterwards. Perhaps Anderson's stories aim to serve this function, tell us how bad the world is going to be. And when we are here at the middle of our life, we choose either to escape to the adult videos, or face it in art like The Anderson Project.

23.6.08

《深海尋人》該在太空館放映

不知道票房如何,但若照一般人的反應來說(亦不是死硬派徐克狂熱份子),沒有可能大收。我提議它可以在太空館re-run,畢竟這套電影的最大功能,莫過於教人珍惜地球資源,以及欣賞海底美景。

除了是一套保育電影,小朋友在太空館看,更能教育下一代保護地球。電影中的愛情部份,亦適合幼稚園的程度,簡直如童話故事。片末二人在水底游泳,寓意永恆美滿的愛情,我卻只看到兩條扁魷魚,恕難代入。

《深海尋人》最有創意的地方,是希望做到大家和李心潔一同走進自己的腦袋。最後才發現事實。片中最大的編幅,都是李心潔潛意識的創作,就像我們發夢一樣,往往將自己的渴望,以其他方法逞現在腦中,一方面是反映,另一方面也有治療的作用。例如發夢和暗戀的人纏綿,現實中不能成事,夢裡成就了,現實也會減免點失落。 回想李心潔的「夢境」,就是向這個治療目的出發,自己沒有出席男友的葬禮、不知道男友的死因、對男友妹妹的倚賴,都在「夢裡故事」中得到解脫。

這種易假易真的敘述法,最重要是能把潛意識創作的故事,和戲裡真實故事掛勾。編導可是完全做不到--難道提一提現實裡院長的相片,夢裡又出現向院長求助,或者現實裡李心潔用的杯子,跟夢裡鬧鬼的杯子吻合,就算一幅完整的拼圖嗎? 觀眾只會感覺被玩,你要我看一場沒有發生的畸夢,又再花一半篇幅去解釋及描述真實的情況,是什麼意思? 就像兜了一個毫無意義的圈子。

所以,到最後,要讚的只有那很美的海底世界,還要是沒有特技添加的,唔該。


(倒不如看看香港電台製作《深海歷奇》)

2.6.08

一奏傾情《Once》and for all

音樂電影一向「先聲奪人」,電影未上,原聲大碟已成行成市,加上現在youtube發達,以電影片段輯成的音樂錄像,總能讓人先睹為快。

相信《一奏傾情》也是這樣被香港人接觸,尤其當它於Sundance及奧斯卡早已光芒四射。其實,男主角Glen Hansard在此片嬴得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前,已成功得到女主角Marketa Irglova的芳心 (在戲裡反而失敗了,無法跟愛人走在一起),並與她推出《The Swell Season》大碟(他也沒想到歌曲會大紅,現在反被人質疑「原創」的資格)。令這套電影本身出現很多「來得太早」的錯位意味。



我們對音樂電影的劇情一向要求甚低,故事穩穩當當就是,不期待會有什麼奇情轉折。《一奏傾情》一直保持著沒驚沒喜,但總算有些小情趣。The Guy The Girl (男女主角都沒有名字)互生情愫,又各有抑壓,唯有投射到音樂上,擦出火花。電影的英文名《Once》解「曾經」,亦解「一次」,比中文譯名傳神。套到反高潮的電影結尾上,更顯其獨特的形容﹣﹣結局兩人沒有走在一起,女的依然想等待女兒的爸爸,男的也唯有啟程去找前女友。這個不平凡的結局,為預計之內的音樂電影加了不少分數。即使在音樂世界裡,愛情一向都被塑造得過份完美,這是流行音樂及電影世界裡無可避免的。《一奏傾情》安排這個反傳統的結局,立刻能引起空間聯想﹣﹣一生人一次,究竟是指那曾經相遇但一拍即合的,還是命中註定白頭到老的?女主角最後彈著男主角送的鋼琴,望向遠空,寄予那沒結果的思念,亦是令觀眾為延續這份愛念,而去買一張原聲大碟的動力。

30.5.08

《電光滾石》兩面不討好

進場看《電光滾石》的,不外乎兩種粉絲:一是Martin Scorsese的影迷,二是The Rolling Stones的樂迷,但相信兩者均會對電影失望。前者會覺得大師淪為演唱會紀錄者,後者會覺得和我家的演唱會DVD差不多,我為何要到電影院看。

音樂揚起,當The Rolling Stones唱出心水歌曲時,觀眾必然會陶醉,像筆者一聽到As tears go by,聽得人神魂顛倒,但也只是顛倒了三秒,便會問自己為什麼要坐在戲院看。難道對這套電影的期望,就僅限於在一個電影院內重現一個live? As tears go by前後還有不知多少首「完整版」的歌曲——有些甚至連續幾首,間中才插些從前的片段。從前的片段,其實很精彩,無論是他們率真自我的回答,還是滿不在乎的訪問坐姿,都讓人看得過癮。只是對於本身Rolling Stones的fans,這些都不是新事,這樣的零碎片段,實在沒有什麼意思。



於是,大家反而對Martine Scorsese有寄望,焦點所在應是他和Rolling Stones 的火花,而非樂隊本身。大家期待的除了是他們之間的相處,還有這位大導可以挖到什麼off-scene東西,讓人更了解The Rolling Stones。這些最令人期待的片段,結果只是播了頭二十分鐘,讓觀眾草草看到他們合作的笑料,甚至可說是Martine Scorsese自己做錄影的花絮──而結果只是盡顯這位老人家的尖酸執著而已。

外國分Rock Movies做三類,一是Documentary,二是Concert Film,三是Fictitious (虛構的)。此片明明是第一類,跌到第二類,唯有怪導演沒有想過要帶給觀眾什麼滾石形象。

27.5.08

《迷失愛與罪》Killed by Conscience

Woody Allen的《倫敦三步曲》或《迷失三步曲》來到最後一部。他也說過,這個系列是關於命運。若說《迷失決勝分》是講運氣、《遇上塔羅牌殺手》是講贖罪,那《迷失愛與罪》就是講良心。

在命運擺佈裡,我們存在多少選擇? 最後一部指出最諷刺的是,良心所影響到的選擇或決定,只會帶人趨向死亡。這和上次的良心令人作出補償,繼而尋求救贖和安寧不一樣。良心反而是安逸生活的羈絆。表面上,《迷失愛與罪》的結局是惡人有惡報,殺人要填命。即使沒有法律制裁,我們也逃不過心良心的譴責。這個結局像典型的「罪與罰」因果。但回想戲中兩兄弟由為滿足自己的野心,而不斷退下自己的底線,為財為利犯罪殺人,最後終過不了自己良心,分別喪失生命。其實是「only evil lives on」的表達。

戲中母親一句「at least your brother has a conscience」,來責怪弟弟只懂以喝酒賭博來解決問題,沒有真正扶持過父親。這一句在戲的後半成疑,因為哥哥一直為殺人的事亳無遲疑。弟弟由一開始的猶疑,到殺人後因為過不了自己良心的問口,而精神錯亂,是任何殺人所帶來的物質回報,或家人的扶持 (他哥哥曾多次開解過他)都補償不了的。

最後,因為抵不過良心,決定去自首。卻遭殺身之禍──哥哥為了阻止他,和舅父協定殺他滅口,以防後患。臨謀殺親弟之時,哥哥也良心發現,不願下手落藥,不過取而代之是為宣洩不了心中的不快,而動手打人。兩兄弟打起架來,弟弟誤殺哥哥,然後畏罪自殺。其實兩兄弟若不是良心發現,也不會這樣悲劇收場。首先是弟弟過意不去,才引起一連串的事件,令兩人步向死門關。其實,就算是舅父的敵人,若不是良心發現要指證舅父,也不會引致殺身之禍。綜合整套戲,可說是一個決定能毁人一生,但最終令人招致死亡的,還是良心。這樣的看法,可算令人更不安。

7.4.06

Creative Writing Naming功課

Xanga,對經常上網的年輕一代一定不會陌生。事綠幾年前網上日記興起,不少「日記供應商」相繼冒起:Blogger、OpenDiary、EasyJournal、Multiply等,其中Xanga在香港最受歡迎,尤其是廿歲以下年青人,用的都多是Xanga。不少人更因為朋友都是Xanga用戶而加入,做成連鎖效應。它可以這樣流行,大概也是用戶互link的功能,還有容易操作的個人化版面。不過,它的成功因素這兒的討論重點。

刻奇,來自德文kitschen一字,最早用於1860年代藝術販子的行話,意思廉價、容易促銷的藝術品。後來不少藝評家及文化學者用以形容媚俗之美,即現成、容易、普通、無深度。

筆者第一次接觸這詞,是從香港人陳冠中的書。他說刻奇是「對情感的情感」、「對濫情的傷感」。若果要用一些具體的例子,「仿意法宮廷傢俱」最令人一目了然。「刻奇」可以是一種感覺、可以是一件物件、可以是一個形容詞。

還未明白「刻奇」怎樣形容得透徹到肉,不要緊。因為還有一個大例子去說明──Xanga。Xanga遠比刻奇容易理解,而且它真的很刻奇。

為何用Xanga的人特別刻奇?大概是另一個題目。不過為免有偏袒之嫌,可以嘗試理解Xanga的特徵。Xanga普遍易滿足、受力捧,其快捷好玩的控制版面,吸引到人係又寫,唔係又寫。這樣不指每一個Xanga都是這樣,以下亦只是一些普遍的現象。

看一個人的Xanga很快就會看見用者是個怎樣的人。其實它是充斥著「作品」的,除了文字,還有背景、顏色、相片、配樂。它們在Xanga出現,都是刻奇版本。

Xanga內容很刻奇。Xanga用戶位位都是詩人作家,對生活的細節無不感慨莫名。大量短句短文,充斥著一篇篇日記。「我 愛上雨天」、「閒來自己看戲 就是我的生活 只怪我孤僻」,多愁善感忽爾變成活潑青年人的真正性格。那些忽然湧起的情感,要對世界說,我有我感覺。

Xanga相片很刻奇。日記文字不時會附送數碼snapshots。拍的當然不是風景照。除了朋友的合照,還有食物的大close-up。精緻如芝士蛋糕伴玻璃杯紅茶,粗豪如足料火鍋加雞蛋鼓油,都被當為不肥不膩的精神食糧,百post不厭。

Xanga背景很刻奇。佈景自定,DC一個手震的作品,用Photoshop拉多兩拉,矇朧美盡現,躲在文字後面散發藝術的氣息。再高深一點也有,男孩子斬一個黑幫電影shot,女孩子偷一個法國新浪潮電影黑白相,復製著博物館的牆紙。

Xanga配樂很刻奇。現成midi/mp3,唱出版主心聲。縱使日記loading速度慢了十倍,但為了背景音樂也是值得。幻想人家邊讀邊聽,讓歌曲伴隨自己的文字感動讀者,實乃最高享受。

Xanga sidebar很刻奇。Xanga有一行是放版主的檔案,裡面除了有嗜好、專長等,還可以長期放不同的「片段」,例如Stephy在龍咁威可愛地生氣的短片、某足球明星倒掛金勾的動感片,都可以不斷反覆無間斷重播。也可以放版主自己的手繪作品、或者他/她喜歡的品牌(如New Balance、agnes b)的標誌。版主是它們的推砌構成,方便的個人獨特化。

例子當然越來越多,刻奇雪球亦越滾越大。滾出Xanga你會發現還有sprite.com自製dunk face、還有自動上下滾軸相簿、還有自畫flash、還有獨家mouse cursor、還有xangazon電影海報,全都是支援Xanga的好朋友。更細心的反映版主的豐富生活。

但願這個例子能令你欣賞到「刻奇」一矢中的之奧妙。其實刻奇無傷大雅,沒人是躲得過刻奇的仙人,在網上世界尤是,只希望大家在自己刻奇中知道自己刻奇中,墮進無止境媚俗中始終不太好。

19.12.05

從外國小野貓到屋村醜小鴨
湯盈盈的形象改變

研究問題
湯盈盈的明星文本在《阿旺新傳》推出後轉變,由之前的洋化開放形象,到受本地接納,甚至能引起共鳴的電視影星。本文將探討她的轉型過程和因素。

引言
湯盈盈不經不覺在無線做了十年藝星。她雖然一向處於半紅不黑的狀態,但形象早已確立——舞女、第三者、狐狸精,加上本身是外國回來、大膽衣著和性感身材,都離不開做勾引男人的壞女人。這樣的形象很難令她走紅。
電視明星是香港很多藝人的起步。一般的星路都是由電視或音樂藝人開始,躍上大銀幕,再跳到世界市場。電視的本土性特別強,而且都有家居性的,內容針對普羅大眾及一家大小的口味。這和電影明星或歌手不同,不能只為吸引某一個群體(例如年青人市場),所以為了普遍的認受性,電視明星一定要有正面及大路的形像。
經過《阿旺新傳》後李笑好的角色,湯人氣急升,之前的負面形象一掃而空。壞女人到好女人,洋鬼妹到屋村妹。她得到的認同是無線意料之外,她隨即被力捧。李笑好和她都成為城中傳奇——一個廣為人認同的勵志神話。

湯盈盈檔案---寫在李笑好之前
湯盈盈像很多香港女明星般,都是由選美大賽晉身娛樂圈。1995年她以蒙特爾小姐身份參加香港華裔小姐,落選後便做無線的合約藝員。她演出多部電視劇 ,近年作品包括《十萬噸情緣》和《開心賓館》,但都是一些連網頁也沒有提及的小配角。湯一向給人的形象都是賣弄嬌媚或身材,性格不討好的。不是刁蠻,便是高竇。《旺》劇前一套的《開心賓館》,湯就是一個口舌招尤,人見人怕的女人。

此外,湯也曾演出多部電影 。導演都喜歡利用湯的嬌嗲聲線或突出身段,她的發揮機會來來去去也是凸點、受驚、尖叫;除了沒有性格的配角,便是貪新忘舊的女朋友、犯過事的少女、走投無路的舞女等。

至於湯盈盈的新聞,焦點多在她的上圍 、周圍蒲一類。這些新聞都符合她加拿大歸來、開放性感的形象。偶爾明珠台都會因為她英文流利,找她宣傳節目。湯就是在英文台及中文台之間的藝人。

成功上位---李笑好 唱得好 有logo
《旺》推出後,各方傳媒都吹捧湯為人氣上升的明星。

首先是無線立刻把刪剪了她的戲份,從新加回《旺》未播出的部份,《旺》的網頁上也設了「阿旺好友」及「帶旺阿好」兩個專為她設的版面。之後《東張西望》和《娛樂直播》 多次訪問她,也有其他翡翠台節目也找她做嘉賓或主持 。
無線更為湯當身訂做了《好在你左右》和《笑口常開》,李笑好更有手繪的公仔mug頭,可謂綽頭十足。無線的TVB週刊更多番用湯來宣傳。包括她的新劇集《愛情全保》和《潮爆大狀》,甚至關嘉美信箱也找來湯寫來信,藉以帶來注目。近幾期的TVB週刊內容也訪問了湯多次。

其他雜誌也隨即以「李笑好」作封面 ,由報導她家庭背景、入行經歷、當紅感受,以至帶旺貌似她的日本三級AV女星銷路 。
她的廣告和剪綵活動也暴增。此外,她更帶摯了她的螢幕情侶李家聲。TVB網頁更稱李笑好「俘虜了全港歌迷,你不懂她,便太out了」。

當紅過程分析
這一個月,湯盈盈得到全港學界頒的「演技大躍進王」 及無線的「2005最佳女配角」前,除了華裔小姐,她之前就只曾在「十大最佳一夜情選舉」榜上有名。究竟她是怎樣在短時間踏上成功之路呢?

為搞笑
關鍵當然是《旺》怎樣令湯一炮而紅。
《旺》劇看似是關心香港的弱勢人士,但出來的效果卻是以邊緣族群帶出喜劇感。片中刻意包括很多弱勢角色—智力遲緩的阿旺、其貌不揚的阿好、菲律賓藉的賓仔、沒丈夫的蓮姐等,而且他們都是住在公共屋村。這些都顯出該劇希望引發到觀眾對低下階層,特別是邊緣人士的同情和關心。湯也提到監製也是和她到公共屋村和居民溝通、揣摩角色。
不過,出來的效果並沒有履行這個責任。劇情多以他們邊緣的身份作為喜劇的橋段,亦不是寫實的描寫他們生活上的障礙,只是以嘲弄的方式去描述。以李笑好的角色來說,監製黃偉聲曾找來黃紀瑩及譚小環飾演 ,但兩位都分別嫌棄角色扮相或撞期而推卻。其實,她們的感覺也似是「搞笑」,演出該會更粗俗。李笑好的造型也頗偏離現實,她的墨屎特別深色,她的頭髮又長又油,牙齒也跨張。她像是一個虛構的卡通人物,多於一個真人。
笑好的經歷多是被戲謔。首先是她被弱智的阿旺拒婚,然後阿旺為她改了「美麗」作藝名、繼而因為樣貌太醜而在「殘忍一叮」被叮走,還要被梁榮忠多番批評,再被一個和她樣子不相伯仲的老男人在相親時悔婚,最後還要跟一個菲律賓人結婚才得到幸福。這一切都是為「搞笑」,以戲劇角度去看就是給觀眾呈現一個比他們更差的角色,讓觀眾覺得處於一個更優勝的位置去取笑人。

沒信心所以成功 
不過,出乎監製的意料之外,觀眾對李笑好的角色並沒有報以純嘲諷的態度。觀眾起初到不認得她,這是她第一個成功之處。很多人因為她這突破的表現而欣賞她。觀眾也對她的演技產生認同,覺得她把這角色的自卑感發揮得很好。監製這時表示會為李笑好拍攝「外傳」。之後把她在《旺》的戲份重新加入 ,就顯示出製作單位根本沒預料阿好會這樣受歡迎,她只是用來搞笑的其中一個配菜而已。觀眾對她的愛護和製作人營造的效果是矛盾,後來才產生互動,令雙方也得益。

其實湯盈盈在拍攝及宣傳期時,對這角色也不是太自豪。她在李笑好的打扮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她刻意不做facial,不吹好頭髮,令自己慣於不修篇幅。而本身由於假牙太突兀,她戴後也十分沒信心,即使在電視城裡行來行去,也不會抬頭。雖然她很努力去做好角色,但其實一開始她也不是一個有信心的演員。她自言也想不到本身怕醜的心理會助她演譯角色。到劇集播出,她才對自己有份營造的李笑好效果有信心,常以其形象示人。

觀眾反應
我訪問了四個喜歡李笑好的觀眾 。
李太太是中學教師。她喜歡李笑好因為覺得她表現了一種「善」,提醒她這個世界上還有好人,會為幫人而毫不計較。她初時也不認得湯盈盈,驚嘆那裡找來這麼醜的人。發現後覺得她也演得不錯,但不覺得她是犧牲很大,做演員扮醜沒什麼大不了。她傾向喜歡李笑好,但對湯盈盈就沒太大感覺。
Andrea是小學六年級生。她坦言起初也不認得湯。她也是對湯沒太大感覺,亦不會支持她做其他角色。但她覺得李笑好很好笑,每次看見她出場她就會很興奮,也是長期《旺》的捧場客。而且當我問她會不會覺得李笑好很恐怖和很核突,她立刻強烈的回應「當然不會!」,好像還怪我說李笑好不好看。
林太太是全職家庭主婦。本來不看《旺》,但看了幾次《東張西望》(下稱《東》)覺得李笑好很可愛,相信之後也會支持李笑好的節目。她說湯扮李笑好的樣子比她真人更善良。
阿星是網友。他在留言板一直揚言很支持湯盈盈。他覺得她是個突破,比阿旺更出色,亦欣賞她本身很努力,亦因為多了留意她,覺得她性格率真。
訪問在《旺》即將大結局時進行,可見這時觀眾較接受李笑好,亦對她宣揚的價值十分受落。

為揚善助人
無線看到觀眾的支持後,立刻轉了對湯的定位。起初她只是「搞笑」的其中一員。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李笑好成為善良的典範。TVB的網頁加插特別介紹「阿好」的版面,那兒說到「她知識平平,姿色等如零...但能衝到電視城。阿好,你是眾姊妹的典範。」 ,李笑好才真真正正成為「弱者」的模範,只要心地良善,外表是不重要。
湯也表示希望利用李笑好當紅,來鼓勵香港失去信心的人,尤其是家庭主婦和窮困的小孩子 。她很早已決定自己是要幫助弱勢的人。她這個階段還是關心弱勢。湯盈盈也著李笑好多注重儀容 ,打扮一下也可以令自己多點信心。這也像是她對其他沒信心人士說的話。
隔兩天後,湯再次被《東》採訪,她今次以李笑好的裝扮,在電視城走來走去,和秋官相擁,和唐寧抱抱,還安排她和好友鍾麗淇及劉曉彤 (Belle)邊傾邊訪問。大家都稱讚她好好,一向深得人歡迎,一向也很喜歡她。主持也多次說李笑好很漂亮,簡直尤如她的造型很漂亮。湯盈盈自己本身善良和親切的形象,也給觀眾留下印象。

為宣傳醜的神話 延續紅的傳奇
到十二月頭,電視節目方面,《好在你左右》說是測試反應,全程讓傳媒報導,由湯擔心歌迷 和影迷太凍不來錄影廠,到140個支持者來到,湯盈盈感動落淚,都像是節目的一部份。
李笑好的新節目宣傳,李家聲(即賓仔)高呼:「連TVB高層都賞識阿好!」,不斷強調李笑好成功的事實、當紅的神話。宣揚的價值卻不再停留在普遍的美德(善良),而是她個人的成功。
湯盈盈這時的訪問主要都是多謝家人的支持,自己感動得到香港市民的愛戴。
她宣傳的片段是和李家聲及一些幕後人士切乳豬,穿著白色皮革,興奮地和「無線高層」握手,感激他們的賞識。阿好「身光頸靚」,好好迎接她兩個新節目。
《好在你左右》拜神,真正切燒豬,湯以天使裝扮示人。對記者說的都離不開「很忙」、「很高興有機會」、「家人朋友慶賀」。和剛剛當紅時,每次訪問都會提及「阿好心地好就靚」的概念不同。

真正本土化
至於其他節目,無線找她宣傳過明珠台招募,她在蘭桂芳四周派發傳單招募英文台的主持人,這可是和她本來的形象相符。但今次特別在傳媒有報導,而且《東》也有播出那天的情況。這時,我們可見紅了的不只是李笑好,湯也是受力捧。
另一節目便是《明曲滿天星──雍雅山房最美一夜》,湯以七十年代的裝束打扮、又唱又跳,彷如當年寶珠芳芳的青春形像。這晚十足懷舊,歌舞和地點也盡顯七八十年代情懷,和湯合作的是長輩級人馬 ,雍雅山房更是「最後一夜」。懷舊是一樣很本土的東西,不是隨便找來一個電視明星便有說服力。湯盈盈可以擠身成為其中一位表演者,可見她已被接納成為廣大香港市民認同的明星。她在加拿大長大,「鬼妹仔」可以代表香港其中一節歷史,有其不平凡的意義。

明星文本的轉變
湯在國內也引起討論,《旺》播出不久,內地傳媒已將她比喻為八十年代的「林亞珍」,雖然當時來說很誇張,但結果無線為湯開拍的《笑口常開》也是仿照當年林亞珍諷刺時弊的格局。
兩個多月來,除了網上媒體和電視台間的互動,雜誌和報紙的新聞也對湯當紅有催化的作用。各樣媒體合力塑造湯的神話。

湯之前的電影和電視劇也是她明星文本的第一媒體產物 (Primary Media Products),第二媒體產物就是《旺》的形象改變。
新聞論述 (Journalistic Discourse)包括《東》的催谷人氣,主持人開始以李笑好「真的很漂亮」來代替她的形象醜陋。媒體開始以她的「美麗」蓋過她影像上的醜陋。她的家人和其他藝人在《東》對湯的稱讚,以及湯自己的心路歷程,令她和李笑好的奮鬥和善良同樣值得人學習。雜誌和無線的反應差不多一樣敏捷,亦做就了不少湯和市民的親身接觸。
閱讀人團體 (Audience Group)覺得湯以至李笑好都十分合心水,很親民和友善。她的神話蓋過了真實,由電視劇指出的「善就是美」 ,到「由屋村到電視城」,觀眾都相信世界美麗了,現實真的能容許有如李笑好這樣的一個人冒起,支持湯就是支持這個神話。
最後,湯的社會文化背景 (Socio-cultural context of Reception)已成為一個「得到成功所以你要繼續支持」的對象。無論是湯,還是李笑好,她們都是「好」而出頭,她們是「要得到你支持」的代表,因為她們都是宣揚正面的價值。

結語──李笑好紅還是湯盈盈紅?
總括而言,湯是成功以「醜」本土化了自己,成為香港市民(包括新移民、屋村居民的模範,教師的教材)普遍認同的對象。再繼而搭上「青雲之路」。
湯在最新一期的雜誌首次以湯的「正常」裝扮示人 ,她高興觀眾原來她是醜是美都會支持。醜只是工具。若李笑好是由真正醜陋無比的人飾演,香港人的包容性是否真的可以這樣大?湯盈盈以後能否繼續當紅,還要看「醜」和「善」可以捱到多久,而她自己能憑實力創造到多少,其他人又能否為她賦予更多價值。畢竟,她的明星文本都很倚賴無線賦予她的改變和發展。
宏觀來看,近年香港媒體越來越趨向「揚善」 ,這是否香港人在努力過後盡顯疲憊時,一條更好的出路?也是湯盈盈效應帶出的另一啟示。

20.11.05

香港的本土文化去哪?

在香港越久越看到香港的混雜,然而也越在這堆亂流中找不著香港的獨特本土文化.近期「身份認同」這回事都鬧得熱烘烘的,無論是政治上、文化上,香港人都對這個討論更重視.於是我便嘗試在一堆堆香港情況中尋找一個落腳點,好讓自己在這議論當中抓得住一點根據.

首先,由環境出發,仰望所見的都是高樓大廈.它們可以是香港的象徵嗎?但根據歷史,他們都是率先在美國東岸出現,而且如今很多大都市也有不少至高無上的建築物,又不算香港的專利.

那由旅遊刊物出發,給遊客看的應都是屬於香港吧.雀仔街、星光大道、金紫荊廣場...都是為了遊客,也只是為了遊客般.

問問身邊的人,他們毫不猶豫的說「旺角!」.不是嘛,那「偽日本新宿」?那是香港的嗎?除了消費消費和消費,那兒還有什麼?理性一點來分析,那兒都人都是 流動的,而這個空間都是由人來定義該文化.若你來旺角「感受文化」,你也必定是此地的文化貢獻者之一.因為旺角就是行街睇戲購物.這是一個空間,無任何本 質文化可言.(「多人」也僅是香港一個特徵,不是特色吧.)

那問老一輩的人,或會看到更多端倪.爸爸說「半鹹半淡、中西不成氣候」,媽媽說「沒有」.除了可悲外,還得另一結論──香港人就是這樣沒所謂了.

這過程是失望的.真想有一些東西能代表香港人,究竟我們這幾百年來做過什麼?為什麼像沒什麼遺留下來,薪火相傳?

直至...還上灣仔.

第一次是聽小思這個灣仔人說灣仔.她說以前修頓球場分為四格,沒什麼圍欄,但彷彿大家都知道那隱形界線在那兒.兩格是平民和學校用的,白天打球運動,晚上 販賣廉價品.另外兩格都是酒吧一帶的人會流連,有些外藉海員,有些是黑道人士.這簡直是香港自己和其歷史的縮影!就算時至現在,我們若留意香港的其他球 場,都彷彿有代表香港的潛能.由公共屋?到高尚住宅區,都有不少球場,它們除了是運動場地,也是香港的公眾空間.香港人一家大小、成群結黨、甚至自己閱報 看波,都是在球場消磨不少光陰.

接著自己便留意到附近的春園街.那兒的街市碰口撞面都是香港人,不像旺角的女人街花園街好像變了旅遊區.這兒賣的東西都是實用的,有必需品,也有懷舊的,彷彿香港人的喜好從沒變過,還是停留在鐵皮雞的階段.旁邊茶餐廳、餅店等都是街坊,沒有連鎖店的冰冷.

一直向海邊走去,便見到電車路.據灣仔人稱,這也是香港另一個神話的證明.這個神話不像那被旅發局被包裝的帆船漁港神話,而是真真實實香港憑它建起的填海 工程.香港大部份重要的土地都是填海得來的.香港的繁榮、成功都像和填海有關.沒有地,那有建築?沒有路,那有脈搏?當年,灣仔彎彎的海岸線首先成為這工 程的目標,填著填著,現在電車路對出的地本來都不是香港的.而是用香港人的廢物、勞力建成.這個都市神話,也充分代表到香港的特性.我們本身就是這麼少, 很多東西都是自己變出來的.

經過一帶酒吧,有海員、有水手、有香港人.晚上遇正足球旺季,整街都是叫喊聲,彷彿置身倫敦.合上眼慢慢走,可以想像自己在殖民時期咱們的總部.倫敦和香港就是曾經這麼親密,這個關係就像入夜後的這條街,矇矇矓矓,若隱若現.

往最出那兒走,有藝術中心,名副其實的收藏著香港人的藝術修養.不少劇團都在這兒排練,不少畫家都在這兒放展,不少孩子都在這兒學做未來的藝術家.鄰近還有演藝和政府大樓,都有香港人不同的演出,生活和工作也是我們的藝術.

灣仔還有更多代表香港的,街市、警署、修葺中的船街(竹棚是香港的特色!)...恕不能盡錄.早前旅遊熱點香港仔海洋公園則聲明要引入北極動物作招徠,差點以為自己繼旺角之後,會被企鵝代表.幸好,我們還有灣仔.


(一份不成熟的文字 - "尋找灣仔美學"給潘國靈的功課)

16.11.05

Re: SARS集體回憶,與其神話建構

在分析神話之前,潘國靈指出集體記憶和論述對神話的建構有極大作用。SARS之可能掀起新的神話,除了因為它是這個城市獨有的回憶,還在於它一次過引起的重大影響。不過,縱然說是集體記憶,其實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不同的社會單位(或專屬機構)會利用過去不同的部份,去組織「集體回憶」。同一件事,教育、傳媒、宗教團體、政黨都利用自己建構的那份「集體回憶」來設合單位的目的。

整個集體記憶的洪流裡,其實共同的部份並不多。潘國靈經過比較不同的版本,反而能歸納一個共同的神話──這便是城市的共有價值了。一致的基本價值,包括專業精神、無私奉獻、團結力量,在不同社會單位的版本也出現,成為香港的神話。

都市神話有很多種。神話二字亦有「假」的味道。他們都某程度上反映那個都市的獨有經歷和潛在的憂慮,亦有舒解都市人疑懼的作用,但內容是否真確則有保留了。在看那三個城市的共同價值前,我想談談都市的其他神話。

張國榮不只是娛樂圈的神話,他是照暖心靈的光輝,他的死也如天使飛翔。不論男女,他是寄托我們的愛的對象。

還有由國內來的迷暈黨偷你的腎臟,然後把你放進冰水的神話,電影《救命》也以此為題材。是都市人對城市暗角及大陸污穢的投射。

也有社會鼓勵市民的各種充斥著意識的神話,例如「靠個人努力就會脫貧」、「共創美好將來」等。是用來凝聚和安撫社會上有著差異的人群,也令上層的人安於自己的本位。資本家能將自己所處的位置合理化,不用為其他人負責,亦不擔心下層的人會挑戰其位置。政府也能避開照顧草根階層的責任。

我想以另一角度觀看潘國靈提出的三個價值,解釋它們的共同性。在SARS期間及之後,出現的神話都有以上不同類型神話的特徵。

SARS可算是香港近十年的最大的疫症難關。所牽起的焦慮可想而知。香港人在一片混亂中要投射對骯髒及不受控的厭惡,需要一些故事去舒解。SARS這件事沒有負面的故事(像偷腎黨),只有醫護人士犧牲小我的精神。

在SARS徬徨之際,市民要找尋依靠,唯一只有「專業」能給予合理的保證。這有點像香港這缺乏政治或人文偶像的地方,只有張國榮能成為愛的對象。

最後,在消滅疫症的期間及之後,為了?殺政府的不力或撇除不穩定因素,大家都必須專注歌頌團結的力量。也是和之前關於力爭上游的神話有同樣目標---令社會能集體向上,沒有人會起來反抗阻礙社會的進度。

神話在危難時出現是無可避免的。而神話的出現多是反映了一個社群對共同經歷後的不尋常情緒。其實以上三個價值,都是上而下的意識,或者出於社會的自我安慰。上層所構成的錯誤或惡性競爭,所掀起的後果都不會在大論述出現,亦不能順利成章成為共同的價值。所以剩下就是這三個正面的訊息了。而神話的流傳特色,再透過慶典儀式更新記憶,令這三個價值長遠流存,成為香港的核心價值。我們要做的,便是要明白神話的由來,才能明白它們縱然成為了核心價值,也不是絕對的。

Film, TV, HK Culture Study Notes
文化政治論壇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