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10

轉載: 父權、馴服

C09 新園地 斷章寫義
By 愛 瑪 2010-06-16


他愈對她不好,她卻愈想得到他的認同。除非直至她有另一個爸爸,就如母親改嫁了一樣……妹妹盡力伸出手的形象,和兒子的決絕態度形成強烈對比。妹妹仍希望建 立連繫;媽媽完全把連繫轉到另外一個人,兒子則是奮力剪斷連繫,卻逃不過父親的照顧……把權力用於來保護兒女,實是父權的另一面。受落的兒子最後在“九一 一”裏死亡,似告示一切表面安好,卻是末日來臨……完全被馴服的兒子,一死以謝天下,卻無減父權所帶來的傷害……而片末妹妹拖著父親的手,不是幸福未來的 預示,更似一個女孩逃不過注定要被馴養的命運。

【〈《驚動了愛情》驚動恐父情結〉,林綸詩/影評,《信報》,二○一○年六月十日】影評有時候比電影還好看。不在於評論者是否準確解讀了電影的語言,而在於評論者本身的社會視野,她/他所關注的現實問題是什麼。

如果沒有影評人的延伸,大部分人可能只會把這部影片視為“親情與愛情”的探討,一個“強人父親愛護家人卻不獲理解,最終落得妻離子散”的老套故事。而引入了 “父權”,這個可以追溯到希臘神話的古老權威作為解讀元素,話題就變得很有社會性和文化性——如果每個人心裡都帶著受到父權的保護/傷害的陰影,來自個體的情懷匯聚到社會上時,會出現什麼狀況?

八○後、九○後的相繼躁動,當中有多少人是影片中的“兒子”?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面對強權冷漠的 “父親”,覺得做什麼也是徒然,如今奮力要剪斷連繫、掙扎著不被馴服。又有多少人是“妹妹”,就算被不禮貌的對待,承受著傷害力不比體罰輕的冷暴力,仍然 變著法兒要引起“父親”的注意,希望最終能得到他的認同?又有多少是“母親”,以為換一個“父親”,就可以換來一個希望?當然,不少人最終靠向父權,遵循 千古不變的馴養定律。

我們的身上,都有著馴服和被馴服的遺傳因子,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是馴服和被馴服的搏鬥。

re: 《驚動了愛情》驚動恐父情結

29.6.10

The Anatomy of Timo Raisanen 剖析瑞典出品

瑞典品牌在國際市場愈見厲害,單看IKEA和H&M,便可知一二。小小的國家,卻是多產的出口國。不過成功的零售策略歸策略,它們的設計並不是驚天地泣鬼神。要衝出國際,其實只是用了最平庸和普及的手法去做。

故此,瑞典獨立音樂人Timo Raisanen反而有點另類驚喜。關於Timo的崛起,也與H&M有點同步。不過除第一張大碟,較引起話題的作品,其實要到2008年的翻唱專輯 ...And Then There Was Timo。當中大集燴全通殺,由Whitney到Mariah,AC/DC到Radiohead的作品皆存。別介意他濫,結果也獲好評,是走向國際的第一步。

今次回歸自己作品,卻隱約還見「致敬」之跡:頭炮Cocaine令人想起Eric Clapton之作,同樣以Cocaine擬人化。但當中提到的White Lines更是Grandmaster Flash的名作。不過以上兩首一首歌頌一首警告,不能憑此而知Raisanen對可卡因的定向。不過瑞典作為極度反毒的國家,也不難想像國際化的他要離經叛道,細嚼歌詞後,其實除了有點點羞愧之心,都是關於舒服的感覺。對於嚴打毒品的瑞典(在西歐是出名注重),這首歌可算超出底線,卻也可看成挑戰瑞典式穩當,真正以獨特性殺出國際。

可卡因是邊緣主題,另外Outcast 一曲同樣遠離俗世。不過,想必每位愛音樂之人,閉門聽歌,或塞上耳筒時,誰不是當自己是outcast一名? 進入自己和歌者的空間,有點孤獨兼無人了解,卻令人沉醉其中。「a voice has always told me where to go」絕對是「耳筒人」心聲,而「who's gonna take me home?」更滿足了遊街浪人心聲,是為我全碟的樂迷至愛。

從來覺得獨立歌手製作的音樂,都容易聽得到咬字讀音,不知是否與獨立精神的簡約或未加工(raw)的傾向有關。聽Raisanen的英文,總覺得清晰,字字聽得出意思,有點像香港人唱英文,往往能讓我這個香港樂迷領悟到九成。一半印度、一半瑞典血統的他,其實是以英語為母語,只是英文單純簡潔。有點像我們的Ketchup。他第一首solo作品(及後發展至專輯名稱)Lovers are Lonely,就很有Ketchup味道。碰巧這張新專輯壓尾歌 We Are All Gonna Die,歌名也很有茄汁味。大概Lovely Smile(Ketchup, 2001)都教我太深刻。覺得他是非英式的英文歌,其實是想對比香港的英文歌,這種熟悉感也可能只是一廂情願吧。他的易聽及非正宗英語特色,其實才是感動無國界樂迷的必殺技。

28.6.10

Track Review の 音樂為何

Rap Along Song 農夫

繼O'FAMA專輯後,農夫似乎對自己寫歌不寫歌、得不得到認同的主題窮追不捨。這類「理想自白」歌,是陸永C君的拿手好戲。當年一首《456Wing》打響名堂,農夫亦從此成為自己最佳的代言人;O'FAMA可被視為當紅後重新回顧,但《Rap Along Song 》又繼續差不多的吟吟自唱,就是重複了。幸而形式方面有唱有rap,當是聽多一點歌喉。希望他們不再重複,是因為知道他們有能力和創意做得更好,別墮進創作人的窮胡同。



Fool's Day Blur
其實重複不是問題,農夫大概可以以另一角度去表達寫歌熱誠。繼2003年,英國樂隊Blur終於再走在一起。事隔七年,沒有攬頭攬頸說重聚,也沒有滄桑感嘆說唏噓,更沒有太過刻意說理想。主音Damon淡淡寫來英倫典型生活——麥皮弄好,湊仔返學,騎上單車,再由一幅幅倫敦風景﹕Woolworth's 、Ladbroke Grove、subway,移到文化場地、劇場,最後以他們自己的studio為終點。很「english」的過渡,以景說情。世界萬物回到音樂為動力,加上既懶惰又富節奏感的音樂,好美!

23.6.10

歌者的自白與顛覆

緣起小克在《東TOUCH》創作了《一絲不掛》的惡搞版——《一支得》,原唱者陳奕迅看到漫畫後,竟然嚷要唱。小克改編歌詞不是新事,陳奕迅也是好玩之人,此舉特別是在於為何陳先生會選擇這首歌。不是《2001太空落油》(原曲《2001太空漫遊》),也不是《沙蟲》(原曲《沙龍》),更不是其他小克改編過的佳作,而偏偏是此時此刻的《一支得》。以他這樣身價地位的歌手,翻唱一首山寨歌曲,在電台 節目「雲妮鍾情」只唱一次,不為名也不為利,為的可能是替自己的純愛歌路形象加一點社會注腳。

受室內禁煙的影響 (還有電影《志明與春嬌》的效應),吸煙與不吸煙不算全城話題,也算社會共鳴。《一支得》是關於一個煙民的故事,以吸煙者寂寞痛苦及被追打的過程,間接勸人戒煙。雲妮在電台節目說小克想過以此曲為癌病基金籌款,可知歌曲雖過癮好笑,但背後意圖是有多善意。而這正是陳奕迅親身演唱的意義——他不是挑從前小克填過的什麼改編歌,而在陳也未必自知的情況下,選擇以惡搞去關懷社會,這也正是他對自己形象的顛覆。

自白非「自白」

那陳奕迅的形象是什麼 ?大概可以說成是歌唱事業的「自白」。或許「自白」這個形容太自我,陳奕迅在樂迷認知裏的「自白」,也就是市場策略的定位。陳奕迅當然是情歌王子,歌聲好聽,唱出戀人心聲,卻不致於首首K歌。愛迷樂迷有口難唱,惟有靠Eason代言那最窩心的滄桑及深情。不過儘管他是如此走紅,陳奕迅卻是志不止如此。在現今樂壇,他的聲線無可替代地成為情歌的最佳代表,但也因為近二十年香港樂壇以情歌主導,「好聲」反而規範了他的歌路——除了情歌,他無路可逃。不過,他選擇顛覆,正是在樂壇以外、一切市場定位的遊戲規則以外。聽他的訪問便知道,他自己的性格與情深似海或傷春悲秋相反,其中他很喜歡的一首歌《最後今晚》,關於新郎婚前的最後一晚,他說最愛一句「最後今晚 明晚只得冷飯」正正顯示了他是「深情」的相反,而且還帶點刻薄,他認為這才算「一矢中的」。這就是真的陳奕迅——至少是陳奕迅其中一面,其中一個很少在他的歌路中出現的一面。

這就是歌者自白的矛盾之處了。自己想唱什麼主題、傾向什麼價值觀,在香港樂壇往往是市場決定,而非自己。從前,Beyond還可以唱種族歧視,黃耀明還可以唱同性或禁戀,但現在社會性或小眾話題少了,謝安琪和RubberBand還是被人當小品。


正經╱惡搞 誰夠資格?

除了社會意識較強的主題,歌者的自白經歷從前也廣為樂迷認同——樂壇在主題上是更開放和多元,當然也必是來自殿堂級人馬。張國榮勇敢地唱《我》:「多麼高興 在琉璃屋中快樂生活╱對世界說 什麼是光明磊落」,但現在泳兒唱《無緣罪》:「回家歸隱更好嗎?離開風吹雨打」,總是覺得不夠份量,更遑論資格;關楚耀唱《一年》也不會像羅文的《幾許風雨》,不是一年和十年的問題,只是關真的沒有「一個我默然承擔起一切怕什麼」,而羅的「看透世態每種風雨」至少是不容置疑。如今歌手少了獨特氣質,同時也只像挪用一部分的明星經歷作為「另類」主題,實際是其實他們都扛不起這樣的「我口唱我心」的題材。

陳奕迅其實也明白這個道理,在如今什麼都講求輕巧的年代,即使他步向殿堂或宗師地位,他也從不拉嗓子唱滄桑:在非情歌還未能成大勢時,他更沒有選擇刻意背棄深情路線,真正想唱出自己的態度或赤裸地表達一下社會意識。他倒不如走「法律罅」,假手於人,再拿來翻唱。於是他是非正式地唱《一支得》(絕對只限電台節目播出,甚至連籌款歌曲也不做,雲妮一再強調只是作最簡單的一次式播出──當然,YouTube上的點播率其實也早比得上一隻單曲發表)。他笑言若自己不唱,就會被王祖藍拿去了。這也證明Eason即使不是有意識地,也算是刻意地以惡搞精神,顛覆了自己本身的固有形象。而這第一次與深情形象正面衝擊的,就是對禁煙戒煙的社會性關心。在當代樂壇,他可是第一人。

延伸:


14.6.10

Track Review の 世盃Special

《細街盃》 RubberBand

主音及填詞六號說,香港真的有不少人以為非洲是一個國家。

從 來,世界盃或奧運及其衍生版都是振興國家/城市經濟及名聲的機會。所以當南非舉行世界盃,而(立法)首都又在開普敦的時候,那麼大家一定可以推斷南非是一 個國家(不知會否令人好奇一查,南非也是全世界唯一有三個首都的國家)。當開幕前已有搶掠不斷,香港可是更好的觀賞距離。但眼望遠方,卻大多忘了身邊的非 洲朋友。RubberBand唱的卻不是遠遠的南非,而是聲東擊西,由世盃拉回來香港版圖,歌曲不單不只說南非,而是從非洲這塊大土地所來的居港非洲人。 由從喀麥隆來的搬貨工人,到鄉下「加納某海邊/現專收手機與電池」的街頭黑人,踢波如搏命,一隊非洲球隊在香港如何混?只聽歌曲不足夠,不妨看看誠意 MV,非洲土產風俗及動物(例牌African images!)crossover香港的非洲人,音樂錄像頓成紀錄片,反映現實的意圖,在流行文化圈實屬真誠。


非洲人在香港

不妨借題發揮,同時受歌曲響應關心下本地非洲人。除了安庶庇街(MV中的大坑、銅鑼灣地段),更易被標籤的非洲人集中地熱點就是尖沙嘴。在重慶大廈 內有香港少見的非洲菜,老闆說是為非洲生意人(包括烈日當空收舊手機的他們)而設,因為在香港太少非洲正宗菜。地面層還有一間賣街頭服飾,闊tee還有非 洲大小國的國旗。世界盃前夕,店主入了球衣,自己則是支持法國隊。就像菲律賓人支持西班牙和美國隊,香港人支持英國隊,殖民者最大的收穫原來是世界盃多了 很多支持者。然後世界各地殖民者與被殖過者都一起歡呼。「願望每個鄉里/今天覺得完美」,世界盃期間,鄉里更多,更給個原因和機會,讓人了解足球場以外的 萬國旗。

11.6.10

《驚動了愛情》驚動恐父情結

可能會令一些「情」迷失望,《驚動了愛情》驚動的不是觀眾的愛情神經,而是那不少人無法磨滅的恐父情結。

低 角度遠攝,再加男主角自覺的擺姿弄態,畫面上的美學都太刻意,幸好不是每個鏡頭如是。再有希臘神話的參照、甘地的名言,以及Sigur Ros的音樂,刻奇到不得了。其實沒有文藝、甚至愛情的包裝,單單是電影對父親形象的探討,已是足夠令人深刻。太多的枝節,反而有點吃力不討好。

以自殺弒父

逝 去了的哥哥一直是父親的罪證,受不了嚴父的期望和壓力,自殺去了,只剩下弟弟讓仇恨延續下去。哥哥曾經留下希臘神話一書,像是遺言,伊底帕斯的故事更給弟 妹作個暗殺密令—我們都要刺死父親。以為英文片名Remember Me是如Tyler (羅拔柏迪臣飾) 胸口前的紋身,要念記哥哥Michael,誰知到最後竟是Tyler一死以謝天下,Remember Me是這位和哥哥同死在二十一歲的弟弟,希望對家人、愛人和觀眾說的:我接受爸爸那一刻,正是我要死之時—這亦是異貌同質的弒父結局。

電影 以他的自白就更顯得適合。他每一句說話、獨白,都是要為自己留一點痕迹。他引用甘地的話:「人生中你做的任何事將會是不重要的,但最重要是你一定要 做。」(Whatever you do in life will be insignificant. But it's very important that you do it.),那是他的人生宣言,起初只認同前半,後來慢慢明白後半,卻是與逐漸認同父親同步。強權冷漠的父親(皮雅斯布士南飾)令他覺得做什麼也是徒然,對 血緣親人的憎恨,化為對自己的頹然,令他消極地過日子。暴躁、被動、逃避,直至爸爸為妹妹緊張,更實質浮面地做爸爸,卻令他最後死在爸爸的辦公室裏。

妹 妹Caroline剛好相反,同樣缺乏父親的愛,導演用另一套影響套在女孩子身上。當然不能籠統地把這二分為男女不同的反應,但妹妹的態度也正是媽媽的雛 形 (妻子從來對丈夫也有戀父的情結)。無論父親如何對她沒禮貌,癡癡地問為何爸爸不愛她。她還傻傻的希望爸爸會看她的畫。他愈對她不好,她卻愈想得到他的認 同。除非直至她有另一個爸爸,就如母親改嫁了一樣。

希臘神話宿命論

妹妹盡力伸出手的形象,和兒子的決絕態度形成強烈對比。妹妹仍 希望建立連繫;媽媽完全把連繫轉到另外一人,兒子則是奮力剪斷連繫,卻逃不過父親的照顧 (以律師身份幫他保釋)。電影極力把這條線與希臘神話的宿命論扯上關係,其實卻不如另一條故事線有力: Ally (艾美莉迪韋雲飾)的父親是個警察,媽媽卻在她的眼前被匪徒活生生用槍打死。父親的控制和佔有欲來自因保護不了母親的內疚感,卻造成宿命式的結果。 Tyler父親的律師職業,跟Ally父親的警察職業,成為對兒女緊箍的魔咒。

最後父親以專業身份的資格及權力,令欺負妹妹的同學被迫遷 校。像神一般地降臨,兄妹都受落了。把權力用於來保護兒女,實是父權的另一面。受落的兒子最後在「九一一」裏死亡,似告示一切表面安好,卻是末日來臨。臨 死前,Tyler發現父親電腦有他們兒時的相片,大大感動,卻原來成為他人生最後看到的安慰。完全被馴服的兒子,一死以謝天下,卻無減父權所帶來的傷害。 若父親從小至大,都是以這樣的態度去對待親人,那幾張相片算不了什麼。而片末妹妹拖着父親的手,不是幸福未來的預示,更似一個女孩逃不過註定要被馴養的命 運。

An Education的非傳統「教育」


電影An Education以1960年倫敦近郊作背景,原聲歌曲貫徹電影主題,可以說是值得獲很高評價的電影配樂——選曲和敘事配合得天衣無縫,不造作但挪用得極致。絕不限是互相利用。

電 影講述十六歲的女主角,因邂逅三十多歲的男人,已得到截然不同的眼界,也就是不一樣的教育。傳統學校教育、追求入讀名牌大學的理想,與有錢給她物質和文化 視野的男人、和做他妻子的另一種未來形成先後對比。男主角David以金錢為她買來的文化藝術經驗,也與她在學校得到的互為矛盾。她作為女孩和女人之間的 階段,也正是六十年代baby boomers解放前後的代表。於是音樂不單是那一代baby boomer的「飲歌」,更成為她獲啟蒙的象徵。

英 倫近郊,本身就有着偏離中心的意義,歌曲雖多是舊曲,但不用較典型的做法——不以當時反映青年偏鋒的R & B或搖滾,而是找來soul jazz:Tell The Truth (Ray Charles)、Sweet Nothin's (Brenda Lee)、Comin' Home Baby (Mel Torme)等,伴着Jenny接觸社會、受到衝擊的過程。用上這麼詩意的表現手法,也大概與她本身的品味有關——渴望長大、接受啟蒙的她熱愛法國文化, 對其奔放及自由充滿幻想。故Juliette Greco的歌曲也來得恰到好處,在電影裏更是必要之作。第一次Sous Le Ciel De Paris的出現,是Jenny巧遇David之後,回房間開大音響邊聽邊唱,爸爸立刻拍門,說那不是「課程」的一部分 (Jenny父母望子成龍,要她一定要考好高考),要她停止聆聽。這首歌成為父母原本期望的障礙。第二次Sur Les Quais Du Vieux Paris則是Jenny與David一起後,他歷史性地帶她到夢寐以求的巴黎,而此時Jenny的父母已完全接受David,並為她和他一起而沾沾自 喜,父母的期望一百八十度改變。至於女主角,Juliette兩首巴黎之曲緊扣着她的夢想——不只是法國文化,更是David作為視野及愛情的第一扇門。

到 最後,Jenny發現一切都是謊言。她努力回到校園,重返原本的理想,全都變為純音樂。直到最後一首片尾曲,是Duffy的Smoke Without Fire。每一句都是為Jenny而唱,「You never loved me you were never true. There's no smoke without fire, baby, baby you're a liar. 」音樂、歌詞重新成為Jenny的一部分,但意義大不如前,不再是關於夢想、愛情、美麗大世界,而是被騙的感情、永不磨滅的傷口,從此她平實地繼續活下 去。

1.6.10

由宿命共鳴去說五月天

五月天一年一度又於5月份空降香港。台上依舊青春親切,台下如常熱情光藍。其實五月天的演唱會很有宗教色彩——那當然是藍色。今年如以往一樣,歌迷由頭唱到尾,沒有一首休息過,難聽到阿信獨唱,是我一點點的遺憾。阿信在聖祭台上,還是有叫大家拖手,還是有叫大家拿電話出來做閃亮星星,但歌迷們都不願放開他們的藍色螢光棒。這樣的膜拜和忠誠,幾乎是獨一無二的。

阿信和五月天所栽種的種子,在歌迷心中牢不可移。從五迷如何熟背歌詞,而且字字深情鏗鏘,我們可以知道,五月天最厲害的,是對城市人宿命的描述和態度所引起的共鳴,此所以我說他們是宗教式的。


自己就是夢想的敵人

Mayday教條不是說道,而是以人人必會遇到的命運為主題,那幾乎能擊中任何一個人的心坎:由成長的代價、愛情的傷口、磨蝕的心靈,到獨立的自主、永恒的青春、後悔的洗滌,還有近年愈見明顯的自我肯定、重新開始、尋回主權。他們每年的medley都可以不同,但亦不難組合,因為主題核心都一樣。

十多年來,不難看到阿信所填的都是同一個態度,隨手拈來DNA可以是《人生海海》的延展(奪回自主權),《離開地球表面》是《瘋狂世界》的後篇(逃離煩擾通規俗條),而阿信每次新寫,都加一點點變奏,這並非用詞和包裝上,而是態度上會有點發展,認命、應對、希望、轉化,十多年來是進行式的一直靜靜滲進歌詞。例如近年會加上多一點怯懦,反映出後青春遇到的制約(今次演唱會播DNA錄像時,有一句「自己就是夢想的敵人」,就是這種走多一步的深思)。


青春和後青春

今次演唱會,阿信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他說知道近兩年才有人喜歡五月天,叫他們不要害羞請舉手,然後打趣說讓大家一同嘲笑╱歡迎他們。他自己口講亦心知,這班人是「上了年紀」。作為五月天的主填詞人,他不僅明白人生的遊戲規則,更重要是明白引起共鳴的規則,把前者應用到後者。在這個城市人宿命的主題裏,他不斷演化,卻從不離開城市通病、普遍情感的範圍。

這樣五月天的火箭不單可以一直載夢想的烈士,而且還不斷令人加入。

每次近距離的面向五月天、一個場館內的同步吶喊,熱血沸騰到頂時,時光像會在剎那間停低,然後可以看到身邊的人,如何忘我,如何投入,如何拖手大合唱,彷彿不知道時間已經靜止了。

大家為他們這麼瘋狂,不單是為那鼓勵你不斷向上的勵志歌詞,更到肉是那道出對失去的傷痛、對成長的無奈、對社會的迷惘,像《你不是真正的快樂》,一歌道破百樣後青春的悵然。


距離的美

五月天是在最適合的距離,那是他們的成功之道。一當然是地理上的距離——他們從不紮根香港,但也從不忘記香港。

其實不太懂國語的香港,是他們的一個是家不是家的home sweet home,卻令香港樂迷更珍惜他們,久不久還可以買張機票去朝聖。

但更有趣是青春概念上的距離——對很多喜歡他們十年以上的,他們是青春的印證,但對更多人來說,到投身社會才被他們「啟蒙」的,必愛得更熱烈,因為他們唱的是《後青春期的詩》(2008年專輯,後來更成為九把刀小說的靈感)。那種永遠和青春有距離,但又不斷把它重提、回憶、反芻,正中每一位其實早已失去青春的人的共鳴。

放諸香港,為何「後青春」是重點,或引用五迷用語:是穿透靈魂?中學去情感消費這種音樂,是因為五月天為他們填上青春的顏色。

但是,對早已長大成人的後青春一族來說,脫離校園後才愛上五月天,是因為五月天能為他們唱出後青春的無奈,夢想的追尋是理想一籌莫展的變奏,任性的保留是對社會僅可以的控訴。而且可憐的香港人,大都是脫離那恐怖的考試生涯,才能回顧夢想,才有閒暇去想清楚。

五月天是個神話,在台灣是,在香港更甚。每年他們來香港,都是像聖祭一樣,而且必定爆滿。無論在台灣他們是不是被其他樂隊蓋過風頭,也無損他們在此的地位。

歌迷的年紀跨世代(也可能後青春的人其實才能更深切體會歌詞所言的無奈、希望和擊破)。他們以台式深情,再加上節奏拍子、青春夢想、打破孤獨,更重要是五月天命題裏那種積極的看透,卻同時有理想的肯定。歌加詞的力量,像味精一樣,一聽即擊中感蕾 (亦此所以有人說他們並非搖滾,而是普普流行曲,但這都是題外話了),令人一聽振奮,二聽難忘,永遠忠誠。

絲襪小姐 十步一景的驚喜

絲襪小姐《就等故事都經過》

絲襪小姐賣弄的不是性感。這可叫人失望。這是自2003年出道以來的第一張大碟,不用絲襪騷腿,當然也值得大家留意。台灣實力樂隊加上鄰家女孩聲線,儲夠實打的Live經驗,才養精蓄銳出碟,以為又是太過意料之內的台灣樂隊公式?他們卻給你不一樣的驚喜。

剛來香港首演的甜梅號,其中一個成員小白也是絲襪小姐的吉他手。純熟的技巧自然是保證。甫出道,有人形容他們的音樂為醇熟,醇厚且熟香,像可以做紅酒的葡萄,不免少了歐陸式想像,更與Lorna比擬,讓你未聞其聲也會大約猜到他們的味道。作為香港人,我卻聽得一步一驚心,明明遠在寶島,卻有小時候的似曾相識感覺。差不多聽了一半,竟然想起903 DJ Mini出的《豁達崇拜 音樂明信片》(請來的音樂人有林一峰、李端嫻、亞里安、王雙峻等等,是以環境音樂為題),他們的音樂同樣帶點dream pop,加上雨聲、環境音、電子樂……這是第一個親切的驚喜。

那些小提琴,還有口琴還是手風琴,可能都是關於較個人的回憶。但客觀來說,他們的編曲是很細心。這不一定與樂器多寡有關,而是樂隊對每件樂器的尊重,讓每一首歌都聽到他們的存在、不同的角色。Run Away With Me的影像感、《我會在那裏跟你說再見》的哀傷、《去旅行》的忘不了,由小號、琴鍵、木結他悠悠帶出,電子音樂只在適合的地方出現,不過火……這是第二個恰到好處的驚喜。

無論女孩用多麼不同的調子去說故事,始終她還是她 (主音是個擁有男兒頭別名的女孩,小龜)。有層次的編曲讓人期待有層次的和音。聽畢九首,在第十首《我家也有綠油精》竟然在聽者的夢裏出現了一把男聲——另一個寶島兒子的聲音。歌曲是離家打拚的年輕人唱給家人的歌,即使住在沒有城鄉之分的香港,聽者也一定感傷。這是最後(給我)的驚喜。

而所謂十步一景,就是每一個歌曲故事,確是截然不同的風景。雖然都是出自主音小龜的手筆,但每一首曲風都有特色。慢歌每一首也動人,沉靜的、冷嘲的、哀怨的,反令逢Live必唱的打band歌《下雨的墾丁》成為最行貨之作。

31.5.10

Track Review の 80、90年代曲

八十後時代曲 C AllStar
以80 至90 年代的《430 穿梭機》、《輪流傳》、《夏日寒風》、《今天應該很高興》融入一○年代的流行曲。不夠熱鬧還可找來鍾舒漫的《八十後的情書》,把大時代與個人成長同放在 「80s」的時空框裏共冶一爐,七至八至九十後不妨同在K房吶喊。用這觸目的詞去命名歌曲,還不是要說八十後青年火紅的今天,正是回顧與他們咁高咁大的歌 曲之時了。適逢譚詠麟近來為演唱會宣傳,也着歌迷以他的八十年代曲回想個人的經歷,廿幾年前的音樂,廿幾年後來重現,是宣傳手段,也是順應這拖長了、足三 十年的懷舊熱。

《90 年代曲》 KZ
KZ 緊接這一堆歌曲而生成的《90 年代曲》專輯的概念,實屬雷同,確真的延續了這一浪懷舊潮。無法把曲目抽出對比,皆因全是90 年代的最佳代表:壯麗的驕陽似火的《紅日》、《海闊天空》,深情深刻的《容易受傷的女人》、《明天我要嫁給你》,還有不知不覺原來已12 歲的《頭髮亂了》,全以hip hop 及新詞包裝,但竟然有更窩心真摯的感情。回望之餘,更重要是重塑及挪用,顛覆了命名和標籤。
KZ 本身為七十後,如填《八十後時代曲》的小克一樣,是以自己的青春回憶寫下八、九十年代的流行面相,值得細味。

27.5.10

Track Review の 歌詞刺點

心足 王梓軒

美好的旋律、押韻的歌詞,第一次聽沒有細嚼意思,被歌詞「人間一粒米」劃破流暢。以為自己聽錯,真的是米?量詞真是一粒?就如陳奕迅 的《陀飛輪》,第一次聽不清楚歌詞,就只是聽到「多買一隻表」。也許跟量詞無關,但全首流暢的書面語加插口語化的量詞,卻實令人震一震。《心足》說的是白粥,愛人在病倒時送上簡單的白粥,足叫心足。病到暈暈但又甜蜜蜜,自然眼裏只有粥中米,什麼也不能代替。這是一粒米帶來的滿足。

http://t.sina.com.cn/jonwongzixuan
http://www.littleoslo.com/lyc/home/?p=5723

珊瑚島 官恩娜

同樣出自林若寧手筆,「我亦努力製造這一客飯」同樣帶來lyrical shock。一人被困荒島,但用心經營裝飾、環境和自己,沒有朋友沒有伴侶。《珊瑚島》作為獨身的比喻,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與責任。一樣的心足,卻是來自另一種幸福。這一客飯不為誰做,也不是誰送來的烹品,只是簡簡單單做好自己的證明。一客飯帶來的滿足,可以跟一粒米帶來的遙遙對應。

http://lyric.musichk.org/unrelease/1548.ht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W8po7wzauw

25.5.10

縱貫線的南北意象

四人跨代台灣樂隊縱貫線上年巡迴世界,更推出《北上列車》EP。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張震嶽,實有一個適合你口味;加上四人的創作魅力,新組合卻同是老懷舊,演唱會自然賣個滿堂紅。在香港的年頭年尾兩場我也有赴會,第一場注重交叉合作,第二場則較多分開演唱,同樣吸引。
演唱會精彩,EP銷路也自然得益,但原來《北上列車》「北上」算是失敗了。說的並非銷量,而是其中歌曲《亡命之徒》被「和諧」了! 歌曲過不了文化部,所有黑幫社團、手槍板機、上帝神明、小偷小鳥 (性器官)都被河蟹,換成無關痛癢的沉悶版。想不到四人除了顯示了跨世代的美,還證實了跨地域的美。大陸以外的歌迷,能嘗到那真正顛沛流離的滄桑感,原來多麼幸運。
整個系列:《北上列車》、《南下專線》及還未發行的《全線通車》,散發無可抹殺的政治意味。《北上列車》的《亡命之徒》著草去,完全切合北上的意境,今次南下則是遙距「感應」,表面上說的是環保,卻脫不了政治涵意。一句「和諧就從我們身邊的人開始」讓人會心微笑。北征過後,南下歸來,對國內的歌迷,寄予充滿密碼的歌詞:大陸被喻作大地、母親,「誠意是金有心人會聽╱無論隔得多遠都能夠感應」。以前大陸對港台來說,是被流放的異域。今天則是要有所感應、要「跨越疏離」的同根。細聽歌詞,他們要唱的是拋低偏見,成就一個更好的未來。
樂隊有羅大佑,自然不放過政治的隱喻。碟中另一首《握手》,出自他手筆,以男女寄寓二地握手後便成就了的共同節奏。當他貫徹隱晦的政治描寫,李宗盛也保留他的輕鬆愛情歌路,《愛 欲 浮世繪》以溫泉比喻戀愛,為政治隱喻打個平衡點,可愛直接,正宗台式幽默。泡妞與泡湯,同樣是無底深潭,我們對縱貫線的愛又何嘗不是?但願我們可以再泡久一點。

18.5.10

Dear John OST


太行的電影,太行的封面,卻有不太行的原聲。

當然,愛情片首打是合唱曲確是行事,但Paperweight男女伴唱卻有着鬼魅的獨特 性。女聲做主,男聲為副,像鬼一樣的跟着,歌曲在電影The Last Kiss亦曾作原聲曲。甜蜜的床戲由Joshua Radin 及 Schuyler Fisk唱出。和專輯另一首男女合唱歌You Take My Troubles Away映襯,一頭一尾,都是男女籟聲的同步之作——整首歌貫疊男女聲,沒有分開,親密纏綿。後者是日本美國混血兒Rachel Yamagata及Dan Wilson的作品。

電影原聲是合輯,每一首也有特色,也有叫人想起不同的電影片段。311、The Donkeys、Wailing Souls都是快板情調。Fink唱得溫柔,以色列歌手Rosi Golan則不被Amanda比下去。而電影播得最深刻的主題曲Dear John Theme,在每一畫面的配襯下,竟有點宮崎駿、久石讓的味道。

不 過最具話題之作,自然是Bonus Track。看來是徇眾要求收錄的。Set The Fire To The Third Bar,是Snow Patrol ft. Martha Wainwright四年前的作品,很多人誤會歌詞「I'm miles from where you are」是歌名,其實只因這是甚易入腦的歌詞。這首關於long distance、觸不到的愛情歌曲,早前更被多部電影例如Twilight的樂迷剪做音樂錄像。更早一點,記得Snow Patrol在巡迴音樂會也和Lisa Hannigan合唱,感染力比原唱更驚人。今次電影的trailer以此作伴奏,相信也影響了不少人入場。音樂和歌詞令Dear John更窩心(也所以預告片比電影更澎湃)。

來自Mama Mia!的Amanda Seyfied,也是電影的女主角,自然也有一展歌喉。聲線動人唱出Little House ,歌詞已猶如一套有影像的小電影,小美人在小屋裏自彈自唱……但我更期望原聲專輯收錄她讀信的獨白,「Dear John, Two weeks together, that's all it took......」,原聲不止是音樂,像當年《男人四十》的林嘉欣,稚嫩的聲線讀着角色的作文,收錄在專輯叫人隨時能回味那份詩意。Dear John既然以文書為主軸,原聲碟若有Amanda Seyfied的獨白聲線,就更為珍貴。

17.5.10

Track Review の Once a Show Time

紅色跑車 /Crystal /每一句說話 Mr. X Joey Tang X 雷有輝

上年拉闊音樂擂台陣Mr. X Rubberband,兩隊唱完「馬路天使」還有「別人的歌」,台下7080後的歌迷樂透。80年隊樂隊風潮重現眼前,更重要是也預示著10年年代香港主流樂隊的重現。亦因為Mr.標示著樂隊的回歸,今趟Mr.第一次紅館演出,太極的出現更具意義。「紅色跑車」是太極大熱,「Crystal是對唱經典,也是Mr.繼承了的風格--純熟的搖滾音樂,簡約的粵式歌詞,而「每一句說話」實叫人想起Mr.的「尋找一千遍」,都是關於戀人絮語,只是後者有更好的一個結局。

太陽 陳綺貞
《 太陽巡迴演唱會》沒有天下無雙的合作歌曲,只有自家一人的rock show,也就是結他與她的風格。最深刻當然是主題曲「太陽」--身為主題,它作為了一首描寫偶像歌迷關係的歌,「我是你夜裡的太陽, 也是你,影子裡的悲傷。」彼此就是對方的代言人。若樂人與樂迷之間的愛,如歌詞所說是「信仰」,那演唱會就是聖祭,一台之隔,那雙向的認同和信念油然而生。「我是我...一碰就碎的太陽」,則在演唱會裡成為演唱會本身最好的指涉---live show就是最剛剛好的接觸距離。

11.5.10

Track Review の 浪漫對唱



Le refuge ( Isabelle Carré, Louis-Ronan Choisy )

有什麼能讓觀眾捨不得離開電影 院?電影《孕茫茫》未算懾人,卻有此主題兼片尾曲縈繞不休,法文加音樂加男女聲多重柔疊,帶出一切塵埃落定過後的滄桑感。MV 比電影簡單但出色,此曲不單是電影的幸運,也是樂迷的幸運。受Leonard Cohen 影響深遠的Choisy 與頌唱靚聲Carré,天衣無縫。

Way Back into Love ( 衞蘭、李治廷)

香 港歌手翻唱英文歌未必人人受落。但《冧歌有情人》的這首主題歌是真的容易入耳, 是easylistening 的極致。之前曾有國語版、韓語版,甚至巴西版。如今兩位番書仔番書妹唱出香港版,但堅持是英文原版,總比生砌廣東話好。李治廷的《歲月輕狂》剛奪金像獎最 佳原創電影歌曲,這首同樣是電影之歌在衞蘭的協作下,更顯他的吸引力。

9.5.10

Ketchup Ken - One Man Band 一個人的簡單風格

明報 P15 | 歌舞昇平 | 殘響音牆 | 2010-05-09

2001 年認識Ketchup, 第一次見證何謂真正的One-man-band。不單音樂上自學自彈自唱,還有自家設計自己灌錄自資推出首張專輯。十年前,已經覺得他一支茄醬好厲害。十年後,他找來一幅自己十年前拍的沖繩小孩相片,畫一個番茄在他的肚皮,再選了三十多首歌,一枝獨秀弄個十周年音樂會,連票務也自己落手落腳弄郵購。果然還是one man band 的風格。

Ketchup 本是三人樂隊,但那是比十年前更遠的事了。這十年來,Ken 自己經營Ketchup,轉眼也讓這個趣怪的名字變為自己的名字。「Ketchup 作品的主題就像我的日記、周記,大部分都是關於自己的。我已經習慣一個人創作,雖然有點孤獨,但也是享受的。偶然會和朋友夾夾band,是另一種樂趣,可讓大家重拾青春」。

這個十年,正職做Graphic Designer 的Ken 製作過七張專輯,魄力不錯,有沒有想過做全職音樂人? 「從來沒有。我是不能為了生活去創作音樂的,我沒有這種能力」。和他的音樂一樣,答案是如此簡單和直接。

單看他的專輯名字: Sweet-Smelling、The Village Man、Old-fashioned Blue Sky、Sweet Dream Is Over、In LoveAgain、The Beautiful Things、His master's voice,不難看到他浪漫中帶點踏實, 「我會用簡單、原始去形容自己的音樂,但其實沒有一種特有風格,最基本是要自己喜歡和有感覺的音樂」。喜歡The Beatles,喜歡Nirvana,他可是徹頭徹尾地崇尚簡單。「若要選一首最影響我的歌,一定是Nirvana 的《Come as You are》,它令我明白到就算是簡單和基本的元素,亦可以製造出強大的威力。至於The Beatles,我從未認識過不喜歡他們的人」。

隱居圍村的外國人?
熱愛simple music,也是偏愛simple English。一直以來,他沒有作過中文歌,只是用最簡單的英文去唱作。「對於我來說,無論中文、英文或其他語言的歌曲,其實都只是一種聲音,只要好聽就ok。我喜歡用英文是因為中文詞比較難填,尤其是廣東話,我曾經嘗試去寫,但始終未夠功力。其實我最喜歡是創作純音樂,不過香港很少人會買純音樂唱片的。」

雖然用的是英文,但聽上去Ketchup 的作品總是有點香江味。大概是因為他的第一張大碟有《KCR》又有《Long KeBeach》。「有人更以為我住在圍村,很有趣,可能是我其中一張唱片The Village Man令人誤會我呢。我從小在沙田長大,也是新界吧。自十九歲自己搬出來後,便一直住村屋。雖然不算郊區,但始終較寧靜,窗外可看到樹和山。我想,對於創作是有幫助的,起碼不是對大廈的喉管或鄰居的廚房」。記得從前他的訪問裏,他還是自稱「鄉下佬」的!

他的Freaky 音樂會
「這次音樂會就是要跟老朋友來個快快樂樂的聚會。我希望可以重遇十年前的觀眾,一段關係維持十年是不容易的,總算是一起成長」。差不多在每張唱片也加入「freak」一字的他,不忘在音樂會名中加進「Freaky」,貫徹他的風格。那麼實質而言,他有幾freaky? 「每次錄音或演出前,我喜歡刷牙和漱口,感覺像清潔了喉嚨」。他笑說可算是個怪癖了。

十周年,當然要回顧及反思,他又覺得自己有什麼轉變呢? 「其實每天都在轉變,但又好像沒有太大的轉變。世界實在變得太快了,感覺有點麻木」。那麼感覺音樂環境或樂壇又怎樣? 「我很久沒有接觸香港樂壇了,對於香港的樂壇我還停留在八十年代。現在的樂壇比較接近生活,是可以接觸的,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當然有好亦有壞,好的是人人都可以做音樂,但好像不會再有巨星了」。

而我們幸好還有小小的一瓶Ketchup。舒服、耐聽,就像Ken 自己喜歡的音樂一樣。

KETCHUP 10th ANNIVERSARYANOTHER FREAKY SHOW 2010
日期:2010 年5 月14 日(五)8:30pm
地點:蒲吧(香港西灣河聖十字徑2號協青社)
票價:150 元
門票現已開始發售:
24 小時郵購服務(只限5 月10 日前)請先電郵到iamketchup@gmail.com 訂票門票會於3 日內寄出
WORKnPLAY / 周一至六1 至9pm觀塘興業街19-21 號明生工業大廈11/F 後座2793 2512蒲吧(只限當日即場)www.youthoutreach.org.hk


4.5.10

伊能靜的詩意人生

不同歌手都有自己的歌域,像陳怡文的怪聲可以在比賽中脫穎,張柏芝的鵝公喉也可以很有韻味。伊能靜的雞仔聲卻在灰色地帶。不過不能否認,她對音樂的認真往往幫了她一把──每每找來不同音樂人合作,發掘各樣可能性。就如今次主打〈春暖花開〉她聲線與電音所混出來的奇幻效果,電子編曲應記一功。


伊能靜2001的大碟《關不住》,整張也是走電音路線,當年引來一點話題。其中一曲由香港人山人海班底製作,對香港人特別有親切感。歌曲〈分裂〉由蔡德才編寫,歌曲關於精神/性格分裂,編曲用上多聲重疊及迴音,全首以電音混成,很適合伊能靜的聲線,為她豎立了個人風格。今次〈春暖花開〉也是用上這樣的電音迴聲,若拿同碟的〈愛的練習本〉來比較,就更顯電音可以為她做的過人效果。〈春暖花開〉是風格,〈愛的練習本〉是平庸,前者簡直是化缺憾為完整是,幕後推手F.I.R的陳建寧功不可沒,新鮮之餘,也是延續《關不住》的電音風格,相信這也是他最喜歡的伊能靜風格了。


這張細碟除了有她的創作詞,還包含了她的寫真歌詞集。看她的封面,別以為她還在賣純情騷身材,《關不住》和《春暖花開》有整整十年的差距。前者是新婚之時,後者是離婚之後。飽經滄桑的伊能靜也大概看到大家的焦點所在,巧妙地以他人之字來回應──歌詞:「春暖花開,面朝大海」實是來自《海子的詩意人生》的詩詞。就如她自己在網誌所言:「書寫的狀態並不代表現實生活的狀態,事實上很多看來哀傷的文字都是在心情很安穩的時刻寫出來的」,輕輕以詩意回應不必要的目光。

3.5.10

Track Review の 城市之歌


紙箱國( 麥浚龍)

麥浚龍的歌總有點畸畸怪怪,但這種另類觀卻能令他唱出城市或人性的另一面。《紙箱國》是污糟邋遢的流浪漢之歌,為世不容且不沾俗世,怪物小王子化身「犀利哥」,卻仍然保留童話式的奇幻,加上于逸堯的中國風與其輕快口哨的編曲,成就了一個中國現代成人童話。

小孫公園( 孫耀威)

太難記起孫耀威是香港人,

新一代對他的印象還停留於他在寶島的星途。回歸之作《圍城故鄉》力證香港之子的身份。《小孫公園》更把自己的姓氏與香港的公共空間交接,更是「香港仔」的宣言聲明。一句「看報見到公園封鎖回頭便拆了麼」更參與保育潮,原來也來自小克的身影。

15.4.10

把悲傷都留給Tindersticks

@ London O2 Shepherds Bush Empire

This is the last song, it's like a dream isn't it?Stuart Staples連說最後 (也差不多是唯一)一句話,聲音也如像唱歌時一樣沉吟。這位主音歌聲獨特,幽怨低沉的男聲簡直成為滄桑雄聲的代名詞。看亞洲評論怎樣把他與陳坤及井上陽水並論便可知一二。他lounge jazz的吟唱是夜半歌聲,是歌聲魅影…..總之就是能在黑夜裡攝了你的靈魂一樣,那不指是歌唱的聲線,還有吟唱的部分,歌曲如「No man in the world」頭段朗讀的部分,就像讀詩會的一樣有懾人的魅力-尤其當你在現場聆聽。

不過我想說的是,除了這樣重signature的主音,他們更過人的地方是整隊樂隊的層次感。除了有管弦樂的味道,還有整齊但豐富的編曲,令每一首歌都獨立起來。沉吟的歌聲很易會有千篇一律的感覺,但Tindersticks有強大的樂器隊支撐,令苦澀的雄聲更多發揮空間。新成員David Kitt在今次的live唱了不少和音,他本身是愛爾蘭歌手,有自己的專輯,他美麗的聲線配上Stuart傾向單一的聲調,聽起來就更富層次,尤如多了一種顏色。

黑夜裡的一道彩虹

或許以「色彩」來形容Tindersticks確是不恰當,但那是2010年之前的事。新碟《Falling down a Mountain》有從前不會與Tindersticks拉上關係的元素。單單是「Harmony around my Table」就很跳脫。雖然在播Tindersticks的夜裡你可能嫌它太突兀,但在live house它確是把大家重新拉聚起來,否則一個個靈魂都飄得太遠了。

Peanuts」也是那種在新碟中嚇你一跳的歌,不斷聽他唱「Peanuts」一字確實太沒有詩意。但是接著全碟最芭蕾式的「Factory Girls」去演唱,叫人把竊笑都火速收起。這首歌在唱機上聽時已成為我的最愛,在現場更令人完全沉醉在音樂裡,大家像中了咒一樣,是唯一一首沒有人走去添啤酒的歌。彩虹過後,不是晴天,而是更令人心碎的寧靜。


城市中的一個破洞

是晚穿上西裝的Tindersticks,在具一百年歷史的Shepherds Bush Empire音樂劇院演出,十分配合他們作為「經典」的形象。可以肯定說,他們已逐漸被英國人認為國寶。出道接近二十年,期間雖然不斷重組,但主要以Stuart為重心及品牌。今年適逢他們推出新專輯,以為是多唱新曲的一晚,結果沒有讓三十歲以上(亦即差不多全場)的歌迷失望。第三首已跳到經典「Sometimes It Hurts」,當然還有「Marbles」、「Bathtime」、「Dying Slowly」、「Can We Start Again?」等等。第二次encore更唱了「City Sickness」和「Raindrops--兩首不聽不走的經典,何謂Tindersticks的經典? 他們那種帶點罪疚感,唱出在城市裡破破爛爛的關係,都是他們恆久兼到肉的主題。

他們表演的這個星期,碰巧波蘭一個劇團也在倫敦演出「4.48 Psychosis」的舞台劇,其對白及意念也正是Tindersticks借用過來作詞的同名歌曲。但他們當晚就沒有演奏此歌,對希望可以同時感受這套關於精神病人劇目的觀眾來說,就有點失望了。

7.4.10

「狐狸先生」的修煉之路

狐狸先生無 得頂》絕對可以被說成是一套關於修煉的電影——如何戒去欲望、拒絕引誘、反本性而行……沒錯,原著是一部給小孩子的冒險故事書,導演卻能把它成為成人的寓 言。改編者╱導演Wes Anderson以「狐狸偷雞」的本性延伸至成長的責任問題,甚至比原著更有教育意義——絕不是說教式的,而是以狐狸先生的獸性作補充的隱喻。

導演力求豐富故事和主題

是 否言重了?若有看過原著,就會明白導演是加了多少心血去豐富故事和主題。原著裏,狐狸一家都愛偷。電影裏,卻是以狐狸太太希望丈夫戒偷開始。前者是眾志成 城,後者卻是孤身作戰,可惜是為自己欲望而戰。雖然原作者Roald Dahl曾說這是他最平衡的作品,但頂多只是狐狸冒險的故事(當然亦加插了偷東西合不合乎道德的一場討論),而電影則把狐狸先生塑 造得很有人性──那些人性的缺點:戒掉所謂「愛偷」的本性後,他執筆寫專欄,但一直心癮難耐。他把偷東西的快感轉移到對物質的虛榮,渴望搬到地面去住,所 以摒棄地洞買了樹洞,過着優質的生活。這些都是原作沒有的,雖然像是豐富了笑料,但更實質是鋪排了他的「必須修煉」之路。

因為不聽太太勸告,再次偷竊,於是才引起農夫的不滿,決定殺牠全家,更禍及整個山頭的動物。不像書中那樣,只是一般的偷竊,而化成冒險故事,這可是背着罪名,頻出計去大冒險,可是要將功補過啊。狐狸先生由fantastic變了累人全家,這個重大的改變加上之前不能改邪的背景,正好說明導演帶出「修身歸正」的重要。狐狸先生一 直以自己是野獸為藉口,以及希望得到其他人的讚美為榮,於是瞞着太太偷偷到農莊偷竊。不單是背叛了妻子的信任,也離棄了做父親的責任,令一家人陷入險境。 他方才後悔,其實擁有快樂的一家、穩定的生活,應該已給他最大的滿足感了。這個由「自己」出發,才慢慢看見「他人」的過程,是每一個孩子所經歷的「成 長」,但更是一個(成人)凡夫俗子如何願意戒去欲望,珍惜眼前所有的修道。

參透一家人齊整的重要

偷東西的時候,狐狸先生不 斷說自己什麼都行,但就是有「恐狼症」。人家一提「狼」,他便毛管直豎,全身發抖。這都是導演細心的安排。到最後,他捨身把兒子及朋友從重圍救出,參透一 家人齊齊整整的重要時,魔幻一刻便出現了。就如練功得道,看到神仙一樣。一個雪地的境界出現眼前,一隻黑狼站在上面,但狐狸先生竟然不害怕。他還突然覺得這種動物很漂亮,恐狼的陰霾再也沒有了。這一幕就更說明他只要放下自己,便能連自己的恐懼也一併放開。那個雪地慢慢退去的意境,我認為是整套電影最動人的一幕。


電影還加了一條「外甥」的故事線,呼應狐狸先生「道」的主線。由書中的四個兒子變為一個,另外加了這個來暫住的外甥——而他正正就是「修煉」的代表。外甥不單會冥想會功夫,而且有一份沉着的冷靜。但他的最大作用不單是展示修煉正身,而是把他傳給狐狸先生的 兒子Ash。Ash一向希望成為傑出的運動員,雖然爸爸以前是全校第一,但似乎沒有把運動細胞遺傳給他。直至最後,當外甥教了他如何透過冥想去告訴自己很 輕很輕,他就立刻便成了運動健將。而其「忘我」的步驟就能呼應他爸爸要練成的無私境界——之前他一直不能做到運動項目的目標,只因是為自己的榮辱而努力, 一味要突出自己,但最後能夠成為健將,是因為他要拯救家人逃出重圍。所謂要進入「忘我」境界,正正就是放低自己,成就他人的隱喻。